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美育的渗透论文

发布时间:2024-12-10 14:35:3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其中包括美术方面。与此同时,我国也对美育提出了新的标准,但是美术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美育需要长期地贯彻在课堂教学中。在此背景下,小学阶段作为义务教育的开端,美术教育的起点,研究小学美术教育中美育的渗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小学美术的课堂为切入点,分析美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现状,并探索如何更好地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美育,以期为相关的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美育渗透,美术课堂
 
  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美育所培养的美术素养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懂得欣赏各类事物的美,逐渐形成自己创造美的能力。这一综合的美术素养并不单一地等于会画画、会做雕塑等任意一项简单的美术技能,所以单一的美术假发的学习是无法达到美育的目的的。而小学阶段作为艺术教育的开端,是美术教育的起点,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所以在该阶段的美育也显得至关重要。除此之外,小学阶段学生的课业压力相对较小,且小学时期的年限较长,学生可以在相对较为轻松,且充满童真童趣的年龄里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独特的美,这时候学生观察世界的视角会和长大之后有所不同,在看待任何一件艺术品的同时,也能够较为单纯质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更有利于美育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因此,探究该阶段美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小学美术课堂中美育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一)课堂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
 
  虽然随着我国课改的进行,教材内容的深度不断增加,但是学生只学习书本上的内容,还是会略显欠缺,同时可能受到了书本的局限,思维也许也会被限制。而反观当下的小学美术课堂,老师上课还是围绕着书本的理论与作品为主,虽然这能让学生详细了解每一幅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但这种方式并不能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也就没有达到美育的目的。虽然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希望学生能在美术课堂上尽可能多地掌握更多知识,所以才会较为详细地介绍课本上的作品,但是美术作品本来就是多元的,现在的审美也是多元开放的,而孩子的视角更是与众不同,所以教师不必担心学生不理解课本上的作品,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让其发表自己关于每一件美术作品的看法,有时候还可能听到一些十分新颖的观点。除此之外,如果只局限于课本,也不利于学生的创作,即使课本上有着丰富的艺术创作形势,但今日的艺术创作形势的丰富程度早已远超课本上所呈现的,而若教师只是介绍课本上的艺术作品,也会在无形中局限学生的艺术思维,所以与其花更多的时间介绍这些艺术形势,不如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希望进行什么样的艺术创作,虽然美育的培养不等于美术技法的高超,但是也需要结合一定的实践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日后的美育教学。

\
 
  (二)老师为课堂主导
 
  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下,教师为课程的主导,在教授美术知识的同时,有时还会示范一些美术的创作,例如绘画、装置艺术等制作,但还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更多情况下是观看教师示范,即使是跟在老师后面操作,也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模仿。虽然许多文化课的学习是需要大量的模仿才有成效的,但是美术等艺术学科却不在这一范畴,这类需要创造力,没有标准答案的学科需要学生打开自己的思路,多在实践中学习,才能达到课程开设的目的。所以,与其教师只在上面示范,不如将课堂还给学生。美育的培养不仅仅是通过学习单一的美术知识,更需要的是一种体验,所以只有当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作品的美感,懂得如何让画作充满美,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可能无法理解“美”这一抽象的概念,但是学生已经知道这一概念所代表的事物都有哪些,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能够表达自己对于美的看法,并且能够发现各种事物的美,这也就基本达到了美育的目的。所以,美育想要进一步渗透进美术课堂,就需要先从转变教师的主导地位开始,学生才应该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不断创作的过程中,更能从自身出发,去感受美术,感受事物的美,虽然小学生的年龄较低,理解能力可能还不够,因此,取而代之的是较为敏捷的感知能力,这种较强的感知力能够帮助小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于艺术和美的理解,但也需要更多的实践创作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挖掘自己的这一感知能力。所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其有足够的发挥空间,这样才能让美术课堂达到美育的目的。
 
  二、美育渗入小学美术教育的方法
 
  (一)美术教学生活化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中的美也都是从生活中汲取的灵感,只要在生活中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无论是幽静的田间小路,抑或是城市的高楼大厦,其实都有其独特的美感。这与讲授课本上作品的美感比起来,就具体化、生活化了许多,而且这些常见的事物,学生每天都能见到,都有自己对于这些事物的直观感受,即使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创作设计的独特之处,他们也会不自觉地被其吸引。同时,这些事物虽然常见,却能激起许多学生的兴趣,因为他们对于这些常见的事物有不同的经历与体验,如果让其根据这些事物进行相关创作,他们会有源源不断的灵感。而相比之下,课本上的许多作品虽然描绘的事物也是十分具体的,但其背后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时却是十分复杂的,有时候作为美术老师,在不了解作者的创作生平与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也难以理解全部其背后全部思想感情,所以,如果将这些理论都教授给学生,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没能让学生理解作品所表达的美感与价值观念,反而可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从而丧失了学习美术的兴趣,这样就更不利于美术教育的开展。所以,想要更好地将美育渗透进美术课堂,就需要从生活中的事物与场景入手,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在自己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老师的讲解,去自主探索美术世界。
 
  以一年级上册第七课《美丽的天空》为例,首先就需要让学生回忆自己平时看到的天空是怎样的,这是可以给学生一些指引,比如天空的颜色是怎样的,天空的云彩有时怎样的。在这些提示下,学生就能够快速想起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基本特征,但是不能止步于此,这些都只是事物较为明显的特征,虽然可以如画,有些学生也能够十分生动地重现这些画面,但是,这样的画也许并不具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特质。而想要让自己的作品在一堆作品中依然能够一眼被人发现,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特点,这些特点的体现,也往往是作品美感的关键表达,所以学生在这样的创作中也能够真切地感受美的边界,从而达到美育最开始的目标之一。对于天空而言,也许大部分情况下是蓝色的,但是不同时间段的天空有时呈现出的颜色是不同的,只不过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白天时间看到的天空都是蓝色的,而实际上天空的颜色是多变的,夜间是黑色的或是深蓝色,黄昏时刻又被夕阳染成了各种橙色或黄色,下雨的时候,天空有时灰色的……所以,其实是惯性思维束缚了我们的思想,一说起天空,就会先联想到蓝色,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与成人相比,则会在这一方面好很多,因为他们的阅历较少,对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还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所以,只需要对他们稍加引导,他们瞬间就能联想到自己记忆中事物最与众不同的那一面,之后这些事物的独特美感就能通过学生的实践创作跃然纸上。而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生就能在无形中去学会更加细致地观察生活,从而更容易发现生活中一些稀松平常的事物的独特美感。
 
  (二)创建有关美的情景
 
  欣赏美的能力一直是美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即使并不会画画或了解其他的艺术创作形式,但其依然能够欣赏美术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这就是欣赏能力的体现。而在小学的美术课堂,老师也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但是效果甚微,究其原因,还是没能够创建足够多有关美的情景。大多数情况下,教师还是更侧重于课本知识,想要通过讲解课本上作品的美,来告诉学生美的元素都有哪些。但是如果老师讲课内容较为枯燥,这种教学方式很大概率会变成照本宣科,学生反而可能会丧失对美术的兴趣,即使教师能够较为生动地进行阐述,学生可能依然没法很好地理解,因为课本上的大师作品都是经过许多精巧的构思,想要透彻地了解美是如何通过这些构思体现出来的,对于年龄较低的小学生而言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想要通过美术课堂上的教学以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就要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跟上老师的思维节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也更加活跃,从而更有助于实现美育的目标。

\
 
  举例说明,五年级上册的第十七课《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就不用只是由教师生硬地讲解每一个陶瓷作品的艺术特点,而是让学生将这些所有的陶艺作品都看作是一次艺术展览上的展品,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先大致浏览完所有课本上展示的陶瓷作品,并请学生讲述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和原因。而在听完学生给出的作品及理由后,就可以明白在学生心中,这些陶瓷艺术是怎样的,从而能够更好地对这种艺术形式的特点进行补充,并介绍为什么这种艺术是我国的国宝。除此之外,还可以选取一些仿制古代陶瓷的作品照片,混在真的古代陶瓷的照片中,让学生去辨别真伪,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我国古代陶瓷的精妙之处,更加能理解为何其被称为国宝,这样在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所以,只有创设相应的情景,才能让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才愿意自主去探索艺术创作中所蕴藏的美感,并且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有关于事物美感的标准,同时也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才愿意去分享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观点直接的碰撞,也会发掘出之前可能未曾注意到的方面,在欣赏能力提高的同时,也能够以这种方式增加课堂的深度美,而不是通过教师一味地去挖掘艺术作品的特点,反而让学生丧失兴趣。
 
  (三)在实践创造中体现美
 
  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和欣赏美的能力之后,就可以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去创造美。因为创造美的能力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物品进行相关的组装,就能成为一件独具设计感的艺术作品,可以来做装饰,有时候这些艺术品也兼具一定的使用价值。而在小学阶段,虽然学生年龄较低,但是却拥有较强的创造力,所以美术课堂想要达到美育所提倡的创造美的目标,就需要让其在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去创作,长此以往,学生总会拥有创造美的能力。
 
  其实让学生在创作美的过程中,总会有新的事物的产生,这些产生的物品,有时候不一定只是美观,具有装饰作品,有时候也具有其本身的功能。而在设计这些作品所具有的功能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创造力,他们需要将自己所看到过的多功能的设计创作转化为自己的设计,并且还需要兼顾作品的美感。而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在不干涉学生设计创作的前提下,可以多给其补充一些能够让其理解的独特设计理念,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学生在设计任何物品时,都会用自己的方式让物品在具备所需要的功能的同时,还能兼具美感。这种类似课程的开展,并不完全是实践课,而是要在实践之前,先做好相应的理论铺垫,才能让学生在实践创作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三、结语
 
  随着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教育的内容早就不仅限于基础的文化课程,还包含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因此,我国提出美育这一理念,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对美育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小学阶段作为义务教育的开端,也是美育的起点。美术课程承担着美育的主要任务,需要进行相关调整,以不断渗透美育的价值观念。而当下的小学美术课堂虽然已经有所发展,但是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局限于课本,课堂还是由老师主导等。在此之后,教师可以探索更多渗透美育的教学方法,如可以将美术教学生活化、创建有关美的情景等。美育的达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小学阶段的每一节美术课程中,都需要渗透美育的理念,才能最终让学生在小学毕业时具备应有的美术素养。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13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