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课程游戏化视野下的幼儿语言教育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4-12-10 12:09:5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课程游戏化是江苏省有关部门对幼儿园的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在此大背景下,各地幼儿园进一步加强了幼儿课程教育游戏化建设,并借此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的教育实践表明,只有不断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发展,才能进一步推进幼儿教育事业的跨越性发展。文章分析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内涵及其对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意义,并且从语言课程游戏主题化、阅读活动情境化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幼儿园语言课程教育游戏化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幼儿教育,语言课程,游戏化,实施途径
 
  课程教育游戏化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大力开展游戏活动,将游戏活动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途径。让幼儿在游戏化教育模式中获得更好的发展。由于幼儿园小朋友身心发展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其身体与心智尚远未成熟。思维模式主要呈现形象思维。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新鲜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幼儿园的课程教育活动应该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多元化的游戏活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将游戏活动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有效拓展孩子们的词汇量,提升语言教学效果。开发幼儿的心智,激发幼儿语言兴趣,提升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教育实践表明,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实施课程游戏化建设模式,有利于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一、课程游戏化对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意义
 
  幼儿课程教育游戏化是促进幼儿教育模式创新与改革的重要部分。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优化课程教育改革,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语言运用能力,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园语言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实践表明,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是一种最重要、应用最普遍的教学模式。课程游戏化能够提升幼儿学习兴趣,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要求,可以培养幼儿积极、乐观、阳光的性格特征。这对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提升幼儿身体素质大有帮助。此外,幼儿教育课程模式改革,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出现,可以进一步简化幼儿学习方式,减轻孩子们的学习压力。将游戏作为幼儿园主要的教学模式,有效传递语言学习内容,提升幼儿的语言学习效率,促进幼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
 
  二、幼儿园语言课程教育游戏化的实践途径
 
  幼儿园课程教育游戏化的新要求提出以来,我园因材施教,积极创设条件,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语言游戏活动的时空条件,保证每一位孩子都可以参与语言游戏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语言课程游戏主题化,有效推进幼儿语言教育
 
  将幼儿教育课程游戏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游戏化的课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教师想要在进行游戏化教学的同时,提升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幼儿通过游戏化课程教学积累更多的语言词汇,获取更多的语言知识,就必须根据幼儿个体的发展特点,选择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实施课程游戏主题化,通过主题化的游戏活动,因材施教,将语言学习内容进一步融入游戏化课堂中去。在课程游戏化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开展主题游戏活动,使教育主题与游戏形式有机融合起来,让孩子们在主题游戏中玩中学、学中玩。例如,秋天到了,教师组织幼儿园大班开展语言游戏活动,可以设置以“可爱的家乡”为主题的语言游戏。在游戏设置时,教师要根据幼儿不同的性格特点,选取与他们生活相贴近的教育题材,设置主题游戏活动。为了方便孩子们的思考与选择,我们将主题游戏分成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家乡的特色美食”,第二部分是“家乡的特色风景”,第三部分是“家乡的传统文化”。在语言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个部分“分主题”,将自己的语言表达与游戏活动的作品一起在主题环境中呈现出来。有的孩子带来了阳澄湖“大闸蟹”的图片,从昆山历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英雄故事讲起,一直讲到大闸蟹的无比美味,自己又是怎么喜欢吃的。有的孩子带来了正仪“青团子”的图片、有的带来了“奥灶面”的图片……孩子们还向小伙伴们介绍自己与父母一起游玩过的周庄、锦溪、千灯等水乡古镇。拿出自己的以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为背景的摄影照片给大家看。孩子们通过自己富有想象力与创造性的语言,从各个方面介绍了自己心目中的可爱家乡。
 
  (二)阅读活动情境化,促进幼儿语言互动交流
 
  绘本阅读是幼儿语言游戏活动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载体。为提高幼儿绘本阅读的学习效率,提高孩子们的词汇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加深幼儿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在绘本阅读教学中实施情景化教学方式,引导孩子在绘本阅读活动中,开拓思路,广开言路,促进幼儿的语言互动交流。例如,幼儿园大班绘本阅读“寻找春天”的活动目标是初步感受春天的美好,学会观察、寻找绘本上与生活中的美丽春景。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春天的美丽,激发孩子们对春天的热爱,提高幼儿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让幼儿的游戏活动局限于绘本静止的画面。而是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为孩子们的阅读活动创设一个美好的教学情境。具体实施途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随着一曲朝气蓬勃的《春天在哪里》的儿童歌曲声中,教师用多媒体画面演示一幅春天桃红柳绿、草长莺飞二月天的美丽景色,教师引导幼儿根据大屏幕上的美丽画面,一起诵读绘本上的语言文字。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春天的美好,能关注自己身边的美丽春景,并产生积极的美好情绪体验。能够用歌曲、诗句、口语等各种途径来表现自己心目中的美色春景,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
 
  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引入鲜活的情境化教学。可以有效地优化幼儿的语言学习环境。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可以刺激幼儿的多重感官,让孩子们尽快地融入语言游戏活动中去。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组织幼儿到公园去春游的具体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提升专注力,进一步加深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提问,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还可以设计一些与春游相关的互动游戏环节,借此加强师幼互动交流。还可以通过对幼儿进行提问,加深他们对阅读绘本的理解。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为幼儿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

\
 
  (三)绘本阅读动态化,增强幼儿语言表达自信
 
  幼儿园绘本阅读与成人的阅读不同,它不是一种静态的活动。幼儿的阅读往往伴随着幼儿的疑问,教师的提问,是在师幼互动活动中进行的。其中将绘本故事化为有声语言,让孩子们口语讲述与阅读活动相生相伴。这也是增强幼儿表达自信,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3~6岁的幼儿语言表达难免缺乏准确性、逻辑性和连贯性,以致使幼儿在语言表达上产生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会说,降低了后续口语表达的热情。讲故事是幼儿在阅读后对故事情节复述出来的一种活动。一方面可以考察孩子们对绘本的了解程度,另一方面,当幼儿在复述故事时,可以有时借助某个故事中的角色、有时会借助某个有趣的情节进行回想,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还有的幼儿会直接使用绘本中的对话语言讲述故事。无论通过什么途径与方法,都能够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增强幼儿语言表达的自信力。例如,传统阅读绘本《拔萝卜》的故事情节充满了童真的趣味。活动目标是熟悉绘本中的故事情节与角色,理解故事内容学习用不同的声音和语调来表现故事中的不同人物角色。绘本故事的情节具有重复性,如在讲述叫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小猫、小老鼠帮助拔萝卜时,都运用了相似的情节语言描述形式。如“XXX,快来帮我们拔萝卜。”仅仅更换人物称呼而已。这样的语言结构特别适合小班幼儿的阅读。不仅有助于孩子们的理解,也有助于他们的记忆与复述。教师可以先让一名幼儿复述爷爷拔萝卜的内容。由于刚开始需要引入故事,有的幼儿会这样讲述:“爷爷种的萝卜成熟了,可以拔出来吃了,于是爷爷高高兴兴地开始拔萝卜,可是怎么使劲都拔不出来,他想到了让小猫来帮他拔。”接着指定下一个幼儿接龙讲述,直到故事结束。其间,孩子们需要认真聆听前一个幼儿讲到哪里了,这样可以提升幼儿的注意力。在各自讲述过程中,还要思考如何才能讲得与前面的接得上。这种动态化阅读-讲述形式,对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幼儿可以清楚、准确、完整地表述绘本故事时,教师给予表扬鼓励,就可以极大地增强孩子们语言表达自信。
 
  (四)绘本阅读角色化,让幼儿表演故事情节
 
  教师应当引导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绘本阅读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许多绘本都具备改编绘本剧的基本元素。开展角色表演是绘本阅读活动中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不仅需要幼儿的会读,而且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表演能力。有些孩子性格内向、腼腆,不敢在众人面前发言。因此,在绘本阅读教学中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不仅要让孩子会阅读,还要注重培养幼儿表演、表达的能力。让幼儿依据绘本故事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这一活动不是个体行为,其间需要与其他幼儿进行合作,一起参加角色扮演。角色表演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在与其他幼儿互动合作过程中的角色扮演不仅可以使幼儿融入角色和故事情节表演中,而且可以加强沟通交流,消除胆怯与自卑心理,逐步增强语言表达的自信。例如,绘本《小猪变形记》中讲述了一只小猪感到不快乐,于是就对一路上遇到的小动物进行了模仿。在绘本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该故事的角色扮演活动。将每四人分为一组,分别扮演小猪、斑马、袋鼠和大象。他们穿上代表各自动物的特征衣服,每组轮流进行表演。为了让孩子们可以获得更好的表演体验,教师可以事前让家长为自己的孩子准备好各自扮演角色所需要的服饰和头饰或面具。表演过程中,教师要求大家按照绘本中的故事情节进行表演。教师安排好出演的顺序,并且给予孩子们适当的提示。帮助他们克服语言表达的恐惧心理,增强语言自信,促进语言能力健康发展。
 
  (五)故事讲述趣味化,在游戏中进行语言学习

       幼儿语言课程教育的一般基于童话与神话故事。幼儿在听老师讲述绘本故事时,都喜欢听充满趣味的故事。教师设计的绘本阅读语言活动目标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对绘本故事情节所传达的信息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幼儿学会看图说话,根据画面大胆推测,说出自己的理解。还要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适当的词汇与句式,完整、连贯讲述故事。故事讲述的趣味化具体体现在对故事情节猜测与验证中进行,借此调动孩子们的学习语言的热情。例如,童话绘本《猴子过河》主要故事情节是两只猴子看到小河对岸有一片香蕉林,于是决定扎竹排过河去采。他俩都想独吞香蕉,互相背着对方行动。结果谁都没能吃到香蕉。故事告诉小朋友们,只有互相帮助,共同努力,才能分享成功的喜悦。
 
  阅读活动游戏导入环节,教师在地板上用纸条贴出一条小河的形状。然后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并尝试讲述故事。此时,大家的兴趣高涨,积极举手发言。接着,教师按照先后顺序出示多幅连环画面,以提问引导大家将故事情节贯串起来。在幼儿的讲述卡壳时,教师适时介入,适当提示,帮助孩子完整地讲完故事。教师在出示第一幅图画时问:图上有几只猴子?他们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这片香蕉树是什么样的?小猴子看到香蕉树时有什么表情?有什么想法?孩子们在教师的悉心引导下,积极思考,巧妙运用了许多描绘性的形容词词汇。如“又大又黄、弯弯的果实,一串串、心里痒痒的,口水流出来”等等。然后根据教师的提问看着画面,完整、连贯地讲述故事。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条故事的情节主线。让孩子们可以据此理清线索,讲清故事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丰富故事的细节,最后达到完整、清晰、生动地讲述故事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幼儿园语言课程教育游戏化,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大趋势、大潮流。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加强对幼儿绘本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让游戏活动有机融入绘本阅读教学之中,彻底转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提升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兴趣与热情,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不断提升。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13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