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非遗项目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多维度教学实践与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12-03 11:11:5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食粮。根据高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教学培养计划,以广西柳州三江侗族非遗项目为教学内容,制定教学项目活动的组织设计、评价方法及完善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维度教学实践探究,以课堂教学、音乐采风、课例展示等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将非遗项目融入高校音乐教育,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非遗项目,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实践
 
  在争奇斗艳、大放异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非遗文化艺术是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对于高校音乐教育而言,让非遗文化艺术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广西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在高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建设过程中,根据学生培养标准及要求,在2018年开启非遗项目特色教学实践活动,经过多年的改革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
 
  一、民族传承,以美育人——侗族歌谣走进课堂
 
  (一)走进三江侗寨——聆听琵琶歌《登嘎登耶达努麻》
 
  在《高校音乐教育导论》教材第五章第四节“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运用现场感受与欣赏教学、表现教学、艺术观摩教学、实地考察采风等方式,带领学生探寻柳州三江侗族丰富的文化艺术,领略其魅力。在课程思政方面,让学生通过了解琵琶歌风格特征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更加深刻地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厚底蕴,从而更加热爱、珍惜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的表现方式与蕴含的文化信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1]。

\
 
  (二)课堂教学设计环节
 
  一是欣赏环节。播放音乐系2021级学生2023年6月到柳州三江、融水采风拍摄的视频,让学生观看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冠洞村侗族琵琶歌非遗传承人杨龚的教学视频,教学内容包括侗族琵琶制作、发音原理、演奏技巧、侗族民歌原生态唱法。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地学唱侗族琵琶歌《登嘎登耶达努麻》,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深刻地感受侗族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二是讨论与评价环节。首先,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布置思考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侗族大歌以其独特的无伴奏、无指挥、多声部合唱形式而闻名?侗族琵琶歌的歌词涵盖了哪些内容?侗族琵琶歌的分类有哪些?侗族的多耶是怎样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侗族琵琶的型号和定弦是怎样的?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是怎样的?其次,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将学生分成六个学习讨论小组。每一个小组大约由六个学生组成,各组请一个学生记录,一个学生作为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在学生汇报问题讨论结果时,其他组的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观点和想法。最后,教师分类归纳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学生对侗族的艺术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与理解。
 
  三是即兴创编与表现环节。在这个教学环节,学生首先学习歌曲中的侗族语言,分男女二声部学唱侗族琵琶歌《登嘎登耶达努麻》。男声唱第一声部,女声唱第二声部,之后两个声部合起来演唱。其次,即兴创编动作。学生在对歌曲熟练之后,可加上身体动作,以表达不同情感。例如,捻指、拍手、跺脚、拍肩膀等,将歌曲即兴表现出来。再次,教师布置学生自制伴奏乐器的任务。学生可以用空矿泉水瓶装上小石头、沙子,制作声响乐器。最后,让学生根据侗族琵琶歌曲《登嘎登耶达努麻》的音高、旋律、节奏、歌词等音乐要素,结合拍掌、跺脚、拍肩膀、捻指等形式,进行表演。同时,在教学内容拓展与延伸方面,教师还可以选择与侗族琵琶歌《登嘎登耶达努麻》风格相近的音乐作品,让学生进行学唱,并加上体态律动进行表演。
 
  四是布置作业环节。教师可结合柳州三江采风活动,让学生对自己到柳州三江采风的经历进行书面总结,让学生对侗族琵琶歌、侗族多耶、侗族大歌、侗族风雨桥、侗族鼓楼、民风民俗等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学生结合实地采风所获得的相关信息,阐述自己的观点,包括采风的收获、体会、感想,写成500字的采风调研报告。教师设计课后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侗族文化进行深入观察和理解,激发学生创作侗族艺术的灵感,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解、创作、演唱、表现侗族音乐作品。
 
  二、音乐采风,实地考察——课外欣赏与评论
 
  (一)走进三江侗寨——欣赏“三江鸟巢”大型实景演出《坐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音乐与相关文化教学”内容,笔者于2023年6月带领广西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2021级学生到柳江三江、融水采风,实地考察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通过实地欣赏“三江鸟巢”《坐妹》大型实景演出,了解侗族程阳八寨的木构、侗族纺纱、侗族爬楼、侗族服饰、侗族送嫁、陪新娘、侗族大歌、侗族多耶舞等侗族文化。通过观赏《坐妹》,学生能够深刻感受侗族实景剧含着泥土的芬芳,带着山水的神韵,透着侗族人民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观之赏之,能够加深学生对侗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帮助学生感受侗族音乐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促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从而达到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目的[2]。
 
  (二)课外活动教学设计
 
  一是布置预习内容与现场观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侗族大型风情实景演出《坐妹》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表现形式等内容,笔者提前布置预习内容:搜索关于侗族“坐妹”的含义;了解《坐妹》大型实景演出的主要内容;了解柳州“三江鸟巢”的建筑特色。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内容,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坐妹》的艺术特征。在现场观看《坐妹》,学生需带着以下问题进行思考:观看了《坐妹》,有什么样的感受和体会?你对《坐妹》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场景的歌舞表演?《坐妹》中的“分离歌”是表现什么题材的音乐创作?教师引导学生将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总结成500字观后感,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是即兴模仿表演及讨论环节。请学生根据现场表演,用形体动作模仿《坐妹》中的人物,如女儿、妈妈、相亲的小伙和姑娘。通过人物即兴模仿表演,让学生深刻感受亲情、友情、爱情等不同人物的情感表达。讨论作品《坐妹》中的艺术表现要素,如舞台布置、灯光造型、人物装扮等方面内容。这个环节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要尽可能分析得比较详细,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三是即兴创编环节。教师组织学生模仿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劳作、纺纱、捕鱼等情景进行表演。用《坐妹》歌舞表演中不同的音乐旋律节奏完成以下练习:用《坐妹》中的歌曲衬词,按照2/4拍、3/4拍的节奏型,完成指定节奏的即兴创编接龙;根据《坐妹》中的歌词进行即兴情景创编表演。这一环节旨在通过观察、体验、构思、表演、创作等音乐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侗族文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使学生形成传承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思想觉悟和行动意识[3]。

\
 
  三、课程展示,创新实践——探索与表演
 
  (一)走进三江侗寨——体验大自然的天籁之音《蝉之歌》
 
  课程展示是创新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学唱侗族《蝉之歌》,体验音乐的意境美、旋律美、歌词美,感受、了解《蝉之歌》音乐风格及文化内涵,理解《蝉之歌》音乐表现要素在音乐情感和思想内涵表达方面的作用。此外,对《蝉之歌》的风格特点、情感和意境进行分析,创设与《蝉之歌》表现内容和情感相适应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歌唱的兴趣与欲望,启发引导学生循序渐进融入歌唱实践中。在课程思政方面,通过欣赏、学唱、展示侗族优秀传统民间歌曲《蝉之歌》,弘扬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文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
 
  (二)教学环节设计
 
  一是布置预习内容环节。教师提前布置预习内容:了解《蝉之歌》的歌词含义;了解《蝉之歌》体现的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等方面内容;分析《蝉之歌》的艺术特色。这一环节旨在加深学生对《蝉之歌》音乐特征的了解,使学生理解《蝉之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价值,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蝉之歌》的音乐规律,增强学生的理论认知和理解能力[4]。
 
  二是艺术观摩环节。笔者带领广西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2021级学生在程阳八寨景区现场观看了“千年侗寨,秘境程阳”主题演出,节目精彩纷呈,学生被侗族极具特色的歌舞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随着优美动听的侗族音乐哼唱。演出结束后,2021级全体学生向当地民间歌手杨兴焕学唱《蝉之歌》。
 
  三是现场教唱环节。侗族民间歌手杨兴焕向学生详细讲解了《蝉之歌》大意:五月的蝉虫,精力充沛,叫得特别的清脆、响亮;九月的蝉虫,叫声弱下来了,叫声不均匀,有气无力;蝉儿老了,没有力气了。蝉儿躲到哪里啦?我们看不见蝉儿的影子,我们只能听到它的声音,我们只能追寻着声音,去找蝉儿。教师接着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侗族歌曲《蝉之歌》如此优美动听,歌曲有哪些艺术要素?该作品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我们可以向《蝉之歌》学习哪些创作手法或演唱方法?说说自己演唱这首作品时的感受和体会。
 
  四是创编表演环节。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向学生呈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例如,以模仿森林里蝉虫不同的叫声为主题,进行即兴表演。学生要注意模仿中的音色、音高、强弱等声音特点,以2/4拍、3/4拍、4/4拍的节奏型进行模仿。
 
  五是课程展示环节。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选择侗族歌曲、舞蹈进行排练,并组织汇报展示。展示的节目安排如下:《登嘎登耶达努麻》(侗族琵琶歌),小组唱;《红色古道科马界》(侗族歌谣),男声独唱;《饭养精神歌养心》(侗族琵琶歌),女声合唱;《欢迎你到侗寨来》(侗族琵琶歌),男女声对唱;《穿过月光的侗笛声》,女声独唱。节目以小组、集体形式共同完成,邀请音乐系同年级的教师和学生一起前来观看,并进行节目的评价。
 
  四、非遗项目融入高校音乐教育的意义
 
  (一)强化以美育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助力复合型人才培养
 
  通过以美育人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积极落实和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逐步形成广西非遗项目教学设计与实践案例。将非遗项目结合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研究进行教学,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规划、目标设计、活动设计、评价设计等方案。夯实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基础,涵育师生品行,实现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素质教育、美育,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5]。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核心素养,助力复合型人才培养
 
  非遗项目融入高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以来,与时俱进,使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活动具有开放性与持续性特点,能够让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科学探索和实践中感受体验乐趣,掌握解决问题、实践应用的途径与方法,从而把文化上升为素养。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非遗艺术课程中获得的艺术感悟和经验,有助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将非遗项目融入高校音乐教育导论课程教学,探寻侗族歌谣、侗族大型实景演出《坐妹》、学唱《蝉之歌》的实践教学规律,有效促进美育与思政相结合育人。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既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善、美,又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而助力复合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郑维宽.广西优秀传统文化概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2]范晓君,王朝霞.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3]黎学锐,罗艳.广西民歌[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6.
 
  [4]廖献红.多声部的合鸣侗族大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22.
 
  [5]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8000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