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全人教育下英语师范专业课程思政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11-19 11:39:4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课程思政已经成为目前高校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热点和重要任务。英语师范专业肩负着培养优秀的英语师资和英语专业人才的重任。因此,以中国文化概论(英语)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在全人教育理念下落实课程思政,以实现知识、技能和育人目标的有机融合,并提出英语师范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若干建议,旨在推动课程思政和英语师范教育的融合。
 
  关键词:全人教育,英语师范专业,课程思政,中国文化概论(英语)
 
  2020年5月,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1]。全人教育是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思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指出,本专业学生应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并把中国文化概要列为专业核心课程[2]。中国文化概论(英语)是豫章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的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本研究以中国文化概论(英语)思政教学改革为例,总结思政教学改革经验,提出英语师范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中国文化概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一)明确教学目标
 
  全人教育强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对教育目标工具化倾向的矫正。多年来,英语类课程以传授语言知识和提高技能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及对学生思想立场和价值观的引导。课程思政要求价值观引领与语言知识传授相统一,外语类课程也不例外。
 
  师范类专业旨在培养师范生,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保证。《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力支撑”[3]。中国文化概论(英语)课程紧密结合学校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的教学能力,培养具有“中国心”和“世界眼”的中小学教育人才。本课程改革后,明确了在课程思政指引下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有机融合的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是了解课程选取的极具代表性的中华文化主题,理解中华文化基本精神、内在意味和核心价值,掌握中华文化英译的基本知识;能力目标是能运用所学知识在中小学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具备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素质目标是提升人文素养、拓宽国际视野、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
 
  (二)整合教学内容
 
  全人教育倡导主题教学。党的二|*大报告指出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的重要意义[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师需精心选择能体现中华文化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的主题,补充大量的文化类知识,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党的二*大报告还指出,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话语阐释和叙事传播,讲好中国故事,还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当代中国,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每一单元的主题增设了“今日中国”板块内容,并搭建课外阅读平台,组织学生研读《习**谈治*理政》(英文版)等书籍,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江西文化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了培养学生讲好江西故事的能力,课程还增加了江西地域文化板块,在每一个中华文化主题内融入相应的江西文化,如孔子章节融入了被誉为“南昌的孔子”——徐孺子的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主题中融入了江西的生态文明发展情况,瓷器章节讲述了景德镇的故事,中国美食文化主题中增加了江西地方美食的介绍。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创新既完善了课程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教学热情也进一步增强。
 
  (三)深度挖掘思政元素
 
  全人教育强调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发、价值引领和精神塑造。教师积极探索课程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力求做到显性和隐性协同教育。如孔子章节的思政融入点包括:理解“仁”,实践孝道,关爱父母,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理解“礼”的价值,认识和谐社会的意义;理解君子德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培养高尚的品德,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理解孔子关于天的看法及其思想对现代生态文明的积极启示。在古代建筑的代表——长城的主题学习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探讨长城修建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对长城的自豪之情,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的赞叹,增强国家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在古代名画《清明上河图》的学习中,引领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通过了解宋朝历史,理解《清明上河图》中体现的北宋发达的城市文明,坚定历史自信,提升历史自觉,增强民族和国家认同。
 
  (四)创新教学方式
 
  课程思政必须注重教学内容设计的逻辑性。找准合适的路径,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水*交融是关键。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POA)是由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提出的。借助以“全人教育说”和“学用一体说”为理念指导的产出导向法来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流程涵盖驱动、促成、评价三个阶段。以郑和下西洋为案例,展示如何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教学,促进知识、能力和育人“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的有机融合。
 
  第一,驱动——课前教学准备活动。POA驱动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完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认识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欠缺,激发自身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产出的意愿[5]。课前,学生通过完成“学习通”导入的任务点,发现自己对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的知识掌握及用英语讲述这一历史事件的能力有哪些不足。任务点包括观看视频、问题探究和导入测试,如观看外*部发言人华春莹反击中国威胁论的视频,思考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航行的不同点,描述郑和下西洋的英文关键词,完成重难句测试等。通过课前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逻辑思辨能力,同时也为本章的课堂思政教学做铺垫。
 
  第二,促成——课堂教学。促成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要精准促成,必须预估产出困难[6]。通过学生课前线上任务的完成情况,预判学生的困难如下:对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的目的理解较浅显;用英语讲述这一历史事件的能力不足;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历程了解不多,对其意义理解不深入。针对这些知识和能力缺口,以任务驱动为载体,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目标,教师设计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类型的课堂活动:通过用英文关键词描述郑和的个人品质,学习郑和身上坚毅、勇敢等优秀品质,为其下西洋的壮举感到自豪;通过知识点链接,回忆《清明上河图》中体现的宋朝发达的造船技术,在小组活动中讨论英国学者李约瑟对我国古代航海文明的评价,对比同时代西方国家的远航活动,激发对古代航海文明的自豪之情;通过翻译郑和临行前永乐帝朱棣所下的圣旨,对比哥伦布航行的目的,加深对郑和下西洋沿途与各国友好交流的理解,认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是实现和顺万邦、共享太平之福的外交理想,增强文化自信。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古代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总结二者的共同点: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惠。在本章的“今日中国”板块,学生完成了与“一带*路”倡议相关的热点事件的小组汇报。
 
  第三,评价——师生合作评价。为了充分发挥师生合作评价在产出导向法中的积极作用,本章课前通过“学习通”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习**讲故事:新加坡的郑和宝船》视频材料完成英文翻译和配音。课中,教师播放典型的学生作业样本,指出学生提交的作业中存在的翻译错误等问题,介绍本次作业的评价标准,布置评价任务,引导学生讨论并开展自评和同伴互评。课后,布置书面作业,请学生结合郑和下西洋中体现的“共享太平,睦邻友好”的精神,用英文写篇短文,谈谈对中国担当的认识。很多学生的英文写作中出现和平外交、中国贡献等关键词,字里行间表现出对国家的热爱,文化自信跃然纸上。学生在“学习通”上开展互评,教师在课堂上给予较详细的反馈性评价。
 
  本案例体现了思政元素在教学中的全过程浸染,以“用英语讲好郑和下西洋,理解和平外交之道”为目标,通过驱动、促成、评价三个阶段的教学,使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教学过程环环相扣,逐步引导学生达成产出成果,学会用英语讲好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共鸣强烈,坚定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二、全人教育下英语师范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启示
 
  (一)提升师范生的课程思政意识
 
  教师是践行课程思政的主导者,其首先要具备强烈的实施课堂思政的意识,否则教学中容易出现“假融入”和“硬融入”的问题,教师的真情实感是成功实施课程思政的前提。同时,师范院校的教育对象是未来的教师,他们担负着新时代的育人使命,是中小学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以中国文化概论(英语)课程为例,通过指导学生挖掘中小学英语教材中的中华文化元素,撰写包含中华文化内容的教学设计,用英语编写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中国好故事等,培养学生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文化的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小学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英语师范生不仅自己要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具备培养中小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师范院校的课程思政需要与师范教育深度融合。

\
 
  (二)加强教师的专业学习
 
  课程思政的提出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挑战,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前提是对任教课程的精准把握,因此教师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升自身育人素养。以中国文化概论(英语)课程为例,如果教师自身不读儒家、道家的经典,不能理解对中华文化影响至深的儒释道的丰富内涵,如何能培养学生对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如果教师不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中国与“一带*路”共建国家的友好交往、互惠互利情况,如何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只有教师深刻理解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及当代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才能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三)搭建思政共同体
 
  高校课程思政对于深化专业课程的思政意蕴、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强化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等具有积极意义。以英语专业的文化类课程为例,可以建立服务教学的思政资源库,整合中国文化概论(英语)、西方文化概论、英美概况、西方文明史等文化类课程中的思政内容,打破课程壁垒,依托“学习通”等学习平台形成持续更新扩充的思政资源库,实现优质课程思政资源高效共建共享。思政共同体可通过展示课程的思政教学成果,开展集体研讨,组织磨课和教学比赛等,不断促进思政共同体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综上所述,全人教育理念为师范生的培养和具有人文学科属性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导。师范院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水平师资培养的基础工程,英语师范生的“英语人才”和“未来教师”双重身份更是凸显了课程思政的重要价值。英语教育因其人文学科的属性和涉外性,使学生不断受到不同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碰撞的挑战,如何筑牢英语师范生的思想根基,如何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英语教育情怀,如何在课程思政的指引下将英语学科教育与师范教育深度融合,值得师范院校的英语教师继续探索,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4-04-08].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EB/OL].
 
  [4]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文秋芳.“产出导向法”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18(3):387-400.
 
  [6]张文娟.产出导向法理论应用的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72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