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中小学古诗词美育的实施路径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11-05 10:58:1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意象与意境所蕴含的形神美,情感与哲理所蕴含的情思美,音韵与节奏所蕴含的韵律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最主要的三个审美特征。抓住意象与意境、情感与哲理、音韵与节奏六个维度,就抓住了中国古典诗词美育的主要元素。与此相应,意象美育、意境美育、情理美育和语言美育则成为古诗词美育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古诗词,美育价值,美学基础,美育元素,美育路径
 
  2020年10月,中*中央、国*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将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发挥各个学科教师的优势,围绕美育目标,形成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的育人合力。其从多个方面对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要求,为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语文学科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尤其是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是语文学科美育的重要载体。中小学语文教材收入242首古诗词,其中小学112首,初中90首,高中40首。古诗词篇幅短小精悍,语言纯净凝练,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意象丰富,色彩明丽,画面感强,意境优美,情感真挚,哲理含蓄深刻。古诗词能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培养高雅、纯正的审美趣味,丰富学生想象,提升思想境界,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挖掘古诗词中的美育元素,有利于学科美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一、古诗词的美学基础
 
  中国古典诗词美育的美学基础是中国古典美学。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核心美学范畴意象和意境的理解,都要放在中国古典美学的框架下进行。“意象”可追溯至老子对“万物”的表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易传》提出“立象以尽意”和“观物取象”,主张借助具体的“象”来表达抽象的“意”。南北朝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正式提出“意象”这个范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中国古诗词的另一个核心美学范畴是“意境”。“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王昌龄《诗格》)“诗情缘境发。”(皎然《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敡上人房论涅槃经义》)“境生于象外。”(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晚唐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书》)和“味外之旨”“韵外之致”(《与李生论诗书》)等观点,更深入地阐释了意境是审美意象所蕴含的深远情思和无穷意味的观点。

\
 
  中国古典诗歌的虚实相生、平淡拙朴、动静结合等美学命题,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命题。“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老子关于“有”和“无”、“虚”和“实”的论述,成为中国古典美学“虚实结合”原则的源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老子》第三十五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第六十三章)老子所提倡的平淡的趣味,是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平淡自然的诗歌风格的美学基础。老子的“涤除玄鉴”,《荀子》的“虚壹而静”,庄子的“心斋”“坐忘”,苏轼的“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认为排除欲念,内心虚静,才能进入无功利的审美境界。这些关于虚静、空明的审美心胸的表述,可看作古诗词中动静结合艺术手法的美学基础。
 
  二、古诗词的美育元素
 
  1.意象与意境:古诗词的形神美
 
  意象与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美育的核心范畴。意象成就了古诗词的形象美,意境成就了古诗词的神韵美。
 
  意象构筑了诗歌的画面美。中国古典诗词最突出的美是画面美。苏轼用“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评价王维的诗歌(《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中国古典诗词的画面美源自意象。意象是联系自然与诗人情思的桥梁,让诗歌闪现着自然的灵性,又蕴含着无尽的意味。意境构建了意象之外的神韵美。意境是情景的交融、天人的合一,是意象之外的余味悠长,是诗歌可意会却难以言传的神韵。晚唐司空图在诗论专著《二十四诗品》中,把诗歌的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秾、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24类。
 
  2.情感与哲理:构建了古诗词的情思美
 
  如果说意象与意境赋予中国古典诗歌以灵性,思想与情感则给予中国古典诗歌以灵魂。《尚书·尧典》关于“诗言志”的表述是对诗歌政教功能的高度概括。西晋陆机《文赋》关于“诗缘情”的表述,是对诗歌情感的审美价值的发现。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肯定了诗歌的抒情作用:“诗者,吟咏情性也。”
 
  中国古典诗词的情感与哲理大体分为离别的留恋与伤感、遭贬的惆怅与失意、两地的相思与哀怨、漂泊的孤独与凄凉、征人的厌战与乡思、君子的高洁与自守、山水田园的闲适与恬淡、兴亡的变迁与感慨、边塞建功的渴望与壮志难酬的无奈等。
 
  3.音韵与节奏:构建了古诗词的韵律美
 
  诗、乐、舞同源,诗歌自诞生起就具有音韵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与歌关系密切,人们通过对诗的吟唱表达思想、抱负、志向,歌唱的音调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谐和着五声。《毛诗序》对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也有精辟的论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音韵与节奏构建的韵律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从上古歌谣的二言,到《诗经》的四言,到汉乐府和魏晋的五言古体诗,到南北朝的七言古体诗,到唐朝的五言、七言格律诗,再到宋词、元曲,诗歌的形式美,逐渐成为诗人自觉的艺术追求。音韵、平仄、字、句、节奏所构成的音韵美,成为诗歌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古诗词的美育路径
 
  1.意象美育
 
  意象是通向诗歌情感的锁钥,其形象性也让意象具有了独立的美育价值。因此,诗歌美育首先要重视意象美育。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梳理诗歌中的意象,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为画,感受诗歌意象所构成画面的色彩美、空间美、疏密美、动静美、浓淡美等。如《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中苍苍蒹葭、白露秋霜的意象,白色是画面的底色,这几个意象构成唯美的秋水蒹葭图,为在水一方的伊人勾画出唯美的时空背景。《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秋风、洞庭、木叶的意象,突出洞庭扬波、木叶纷纷的动态,勾勒出湘君惆望湘夫人的时空背景,烘托出悲凉的氛围。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明月、青松、清泉、涧石的意象,形成一幅静谧的林间月夜图,动静结合,诗意唯美。古诗词诗句中的意象,构成了诗歌中醉人的画面美。想象并感受意象所构成的画面美,对学生是一种审美熏陶。顺着意象,才能进一步触摸诗歌更深层的意境美。

\
 
  2.意境美育
 
  意境美育是在意象美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象外之趣,象外之味,象外之旨,体会审美意象所蕴含的深远情思和无穷意味,让学生受到意境美的熏陶。意境美育可以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捕捉象外之旨、之趣、之味的能力,提升人生品位。如鉴赏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想象边塞奇丽的雪景之美,更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其中壮丽的意境之美,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感受该意境所衬托出的边塞军营送别的热烈场面,感受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战友间的真挚感情。
 
  诗歌意境往往具有空、寂的美学特征,体会诗歌意境美要能够感受意象之外的虚空与留白。比如,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饮酒(其五)》,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藏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画面中的虚空与留白,即由菊、篱、南山所营造的远离市井,悠远淡然的境界。
 
  3.情理美育
 
  思想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诗歌用意象描绘画面,用意境营造氛围,最终是为了抒情言志。情理美育是在意象美育和意境美育基础上更贴近心灵的诗歌美育路径。
 
  诗歌的思想、情感、哲理具有独立的美育价值。中国古典诗词抒发的情感与哲理,是古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体验,也是古诗词艺术呈现的对象,本身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体会诗词中的思想、情感和哲理,就是以诗歌的思想、情感、哲理为审美对象,让学生感受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从而达到以美育人的美育目标。
 
  4.语言美育
 
  古诗词的语言也具有独立的美育价值。古诗词的语言美体现在字数、句数、音韵、节奏、艺术技巧等方面。从字数上看,古诗词短小精悍,语言凝练,言近旨远,为炼字、炼词、炼句留下了广阔的语言美育空间。从句数上看,格律诗对诗歌句数进行了规定,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多于八句);词牌和曲牌对词和曲的句数也进行了规定。句有定数,使格律诗具有整饬美,词、曲具有参差错落之美。押韵、叠字、反复等语言技巧使古诗词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平上去入等语音的抑扬顿挫,和诵读时随语意变化的轻重缓急,构成古诗词的节奏美。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动静、声色、远近、俯仰等景物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人物描写方法,直接抒情与借景、借物、借事抒情等间接抒情的抒情方法,对比、象征、抑扬、烘托、渲染等表现手法的运用,让古诗词的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郭声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一部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J].美育学刊,2021,12(1):1-7.
 
  [2]石虎林.浅析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审美体验[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1):19-21.
 
  [3]王罗娟.《中国古典美学精神》评介[J].美育学刊,2021,12(5):126.
 
  [4]朱文婷.基于“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古诗词阅读教学实践—以2023年新高考语文Ⅰ卷为例[J].语文教学之友,2023,42(10):36-38.
 
  [5]沙莎.中国古典美学中意象的时空问题—评《中国古典美学的生态智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1):142.
 
  [6]宁国中.谈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甘肃教育,2020(5):14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47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