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舞蹈是纯粹自我表现的艺术形式,能够充分表达自身情感与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舞蹈的独特艺术价值,其本质属性是艺术创造与游戏的统一。可以说,游戏就是幼儿舞蹈本身,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意义。为此,文章从舞蹈游戏法出发,从相关方面探讨了舞蹈游戏法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实践策略,以期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舞蹈游戏法,幼儿舞蹈,舞蹈教育
美国的约翰·马丁曾指出,“对于年轻的舞蹈家而言,舞蹈的过程是将其从扭曲自身的任意规范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绪,帮助他们发现主观经验和外部行为的自由通道,实现纯粹的自我表达。”可见,作为艺术的舞蹈本身应当是从舞蹈者自身的表达诉求出发进行艺术创作,这在幼儿舞蹈领域同样适用。在幼儿眼里,舞蹈不仅仅是艺术,更是一场展现自我的游戏,这种游戏能够帮助幼儿建立内心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幼儿舞蹈教学天然应当包含舞蹈游戏属性,以释放其自然天性,激发其表达兴趣。为此,新时代下,探讨舞蹈游戏法在幼儿舞蹈教育中的实践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教学游戏注重设计性
舞蹈游戏法虽然没有传统幼儿舞蹈教学中那么多的限制,但是仍然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幼儿实际进行课程设计,以此确保游戏教学法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一)设计游戏教学方案
幼儿舞蹈教学游戏课程需要根据幼儿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学习特征、作息时间和知识经验等方面进行具体设计。同时,还需要借助幼儿舞蹈的三个元素知识点,结合他们身体动作进行单一元素和综合元素的创编运用。比如,幼儿园可以设置固定时间进行舞蹈训练,将每周三的上午作为园内开展舞蹈游戏课程的时间,带领幼儿进行持续时长为半小时的舞蹈训练,并规定好课程的总持续时间(一般为八周左右)。此外,要结合教学目标和舞蹈专业知识设置课表,以课题、动作元素探索、教学主题、教案设计者以及授课教师为课表主指标进行综合设计。其中,动作元素要包含幼儿肢体部位的不同运动方式,不同空间运动肢体部位发现动作,不同舞台方向以及综合元素探索等内容。而课题设置则可以生活或图画书中常见的小鱼儿、美人鱼等为研究对象,带领幼儿进行具体的学习与发现。舞蹈游戏法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运用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计划进行有序展开,注重以游戏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帮助幼儿学习舞蹈动作的基本元素和小知识,特别注意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无序与混乱。
(二)意向导向法
意向导向法注重幼儿头脑认知与肢体动作的桥梁搭建,以图将幼儿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通过身体动作再现,激发幼儿创意发展。在制定游戏教学课程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在不同的主题课之间具化引导方向。比如,以“小鱼儿游”为主题的舞蹈游戏课程,教师在第一阶段要运用真实的鱼儿游泳的动作引导幼儿想象,并让幼儿利用身体不同部位模仿小鱼儿在水中游泳动作,并鼓励其发挥想象,用一个身体部位游出多种动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高难度,运用多媒体设备或者互联网影音创设不同的游泳场景,让幼儿想象鱼儿在海底游、在海面游、跳出海里游甚至在杯子里游是什么样的情景和动作,引导幼儿用不同身体部位在不同空间开展游泳动作,形成对舞蹈的三个空间的认知。同时,教师还可以将幼儿进行分组,结合舞台的八个方位建立学习小组,并让各组之间带上自行创设的游泳动作游到其他小组所在位置,进行舞蹈的位移和流动,从而综合各类舞蹈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舞蹈作品。经过这样的意向引导后,教师可以设置“小鱼儿游览车”为主题的舞蹈游戏,让全体幼儿模仿游览车运行方向进行队形变化和舞蹈动作,让幼儿内化之前所学进行开创动作,实现固化知识与创设发展的统一。
(三)融入游戏元素
在结合基本的舞蹈元素和知识设计课程之后,舞蹈游戏课程的关键是如何将游戏元素充分融入课程之中。一方面,教师要确保舞蹈课程教学的轻松愉悦的氛围,教师自身要摒弃以教师为主导的强制性动作讲授与模仿的教学方式,将舞蹈教学本身当作一场以幼儿为主体,释放幼儿身心的教学游戏,将课堂始终保持在快乐、感受、探索的氛围里,提升幼儿本身的学习兴趣和艺术体验;另一方面,教师要将舞蹈元素转变为肢体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动作,引导幼儿进行潜意识的创新创造。鉴于幼儿与成人在肢体动作和偏好上存在差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高观察能力,从不同角度细微观察幼儿的日常表现、动作展示和肢体偏好,了解幼儿在每节课、每场游戏中的表现、兴趣和变化,累积幼儿不同的创编动作,设置让幼儿体验乐趣的舞蹈游戏,并从模仿幼儿本身出发进行舞蹈的二次改编,以点带面,形成一套完整的舞蹈游戏设计和教学体验。
二、教学游戏注重实践性
舞蹈游戏法注重幼儿本身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将课程和游戏的主导权交还幼儿,由幼儿本身出发,尊重幼儿想象发挥和艺术再创。
(一)进行分组练习
分组练习可以最大激发幼儿的社交需求,确保幼儿能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舞蹈游戏法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运用必须注重分组练习,通过游戏关卡的精心设计,让幼儿能够在自己能力区间挑战自我,赢得奖励。比如,可以设置拍手游戏,让三个幼儿围成一圈,第一次先拍自己一下,再拍对方一下;第二次拍自己两下,拍对方两下,依次进行。开始时,幼儿可能因为不熟练而呈现节奏混乱、不整齐的现象,但多次练习就能提升幼儿的节奏感和专注力,并对后续舞蹈教学的顺利开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此外,还可以进行男女舞伴对数比赛,将幼儿以男女性别分开,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模仿教师展示的动物图像或视频动作,进行一对一、二对二以及整体对整体的动作比拼,并由教师进行苹果奖励,获胜的一组会得到一个小苹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选取今日最佳“小苹果”组进行动作展示,或者鼓励表现较好的幼儿展示动作,并选择一个幼儿进行模仿训练,接着轮流进行,让幼儿在愉悦的社交氛围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教师还可以挑出两个幼儿进行同一动作展示,让大家一起找出他们的不同点,通过观察细化同伴动作,幼儿的观察能力和专注力得以提升。分组练习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与团队凝聚力,让幼儿在反复练习中得以加深动作记忆,收获更大进步。
(二)注重幼儿表达
舞蹈游戏法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注重幼儿自身表达,舞蹈是幼儿重要的创造性表达方式,能够丰富幼儿表达观点的媒介与语言,展现幼儿的生活观察与感受。首先,教师在舞蹈游戏教学时,要注重观察幼儿在放松愉悦、奔跑嬉笑状态下的各类动作,比如当幼儿身心完全放松时,会喜欢躺在地上、趴在地上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当幼儿在与同伴玩耍时,会产生丰富多样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这些都是幼儿在脱离功利性教学目的后释放天性的快乐体验和情感表达,教师都应加以重视。其次,教师还要注意了解幼儿多样的表达方式,舞蹈游戏教学并不只是动作本身,其中还包括场景构图、舞台布置、音乐律动、故事角色、图形色彩等多种元素,激发幼儿舞蹈兴趣的不一定是舞蹈动作本身,也许是舞蹈背后的感人故事、舞台整体的绚丽色彩抑或是寻求团队认同感的情绪本身。只有深入了解舞蹈艺术中幼儿倾向的各类色彩颜料、图形创作、故事主题,才能充分感受幼儿的情感世界,达成与幼儿内心世界的互动与交流。最后,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奇特表达,幼儿有不同于成人的一百种语言表达,教师在舞蹈游戏教学时除了充分调动幼儿身体、感官和认知丰富其“语言”体验的同时,还要鼓励幼儿运用泥塑、图画、律动等方式进行创造性表达。对于幼儿在舞蹈游戏中表现出的求新、求异的冲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强化他们的创新需要和创造热情,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表达诉求,诱发其下一次的创造动机。
(三)进行有效指点
尊重幼儿创造性并不排斥教师的有效指点,鉴于幼儿自身认知局限,对于舞蹈中比如“运用面部表情配合肢体动作”等知识可能存在不理解,会产生诸如“为什么跳舞的时候要有表情变化呢?”等问题。为此,教师要及时回应孩子问题,将“面部表情配合肢体动作能够更好表达内心情感”的道理传递给孩子。教师可以向幼儿解释,“舞蹈动作只有结合面部表情,才能让观众了解跳舞者的内心情感,就像我们哭就会流泪、不开心就会噘嘴巴、快乐就会笑一样,我们的眉、眼、鼻、嘴都是我们表达情绪的重要器官。在跳舞过程中,我们蹦蹦跳跳的同时可以开怀大笑,那么,看我们的人就会知道我们很开心,自然也就跟着我们一起开心。”此外,教师还应当鼓励幼儿跟随音乐的律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听到开心的音乐就笑,听到忧伤的音乐就蹙眉,听到明媚的音乐就眨巴眼睛。只有充分引导幼儿跟随音乐变化联动面部肌肉进行表情变化,幼儿才能收获拥有独属自己的表演模样,学会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充分表达一个完整的舞蹈情节。此外,教师的有效指点还要表现在对幼儿舞蹈动作的适时鼓励和适当调整,幼儿的想象力是天马行空的,其创造力是不受控制的,教师必须对幼儿舞蹈游戏的创造进行一定的价值评判,禁止伤害其他同伴或者自身的危险动作或者行为表现,确保孩子能够进行正确、安全的舞蹈游戏。
三、教学游戏注重创造性
舞蹈教学法注重创造性的发挥,这种创造性既是对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要求,也是对幼儿自主独创表达的尊重。创造性要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中心发挥其个性化特征,又要坚持教学方法的创新创造。
(一)以幼儿为中心
舞蹈游戏法不以基本功、软开度等教学目标为主,而是强调通过一个个的游戏主题,引导幼儿利用多种舞蹈元素发展自己的独特的动作。这些动作是以幼儿为中心的动作表达,是符合幼儿身体能力和年龄心智的动作创造。一方面,教师在舞蹈游戏教学时,要注重结合幼儿身心发展进行动作编排,对幼儿在舞蹈游戏教学中所呈现的自主性动作加以重视,鼓励幼儿大胆创编舞蹈动作,并对幼儿展现的新奇独特的动作表达给予及时采纳、鼓励;另一方面,要充分调查幼儿的音乐喜好、舞蹈偏好等信息,并做好记录。舞蹈的整体性美感来自幼儿对舞动动作的普遍性认同,在幼儿动作创编过程中,教师要对在幼儿群体有普遍共识和共同好感的动作加以记录、发展,并对幼儿感兴趣的早操、音乐进行充分调查,征集幼儿艺术喜好,以便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能够播放相关音乐,创编相关动作,形成幼儿“喜闻乐见”的舞蹈游戏形式与内容,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二)善于利用工具
游戏的创造性不仅要求尊重幼儿主体的创造性需求,还要求发挥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就教学方法来说,道具常常作为舞蹈教学中的有效辅助,能够有效激发幼儿舞蹈兴趣,规范幼儿舞蹈动作。比如在教授舞蹈组合《跳皮筋》时,幼儿在没有工具辅助模仿跳皮筋动作时,其动作幅度往往很小,有的孩子甚至直接不抬脚,有的只是随意蹭蹭地面。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将皮筋直接带入课堂,让幼儿迈过皮筋大胆跳。有了真正的皮筋道具,幼儿就会在跳皮筋的游戏过程中真正抬高双脚,从而提高动作幅度,收获高标准和高质量的动作。之后,当教师再教授“跳皮筋”舞蹈动作时,幼儿就能运用已然积攒的动作经验模拟真实的跳皮筋场景。此外,在教授有关大森林的动物舞蹈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植物布置舞蹈教室,通过音乐、动物模型等方式,让幼儿从听觉、视觉上感受森林中的动物声音(比如鸟叫、风声、树叶声)以及植物色彩。在这样的场景构建下,幼儿便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模仿小鸟飞来飞去的动作、小泥鳅扭来扭去的动作以及小仓鼠跳来跳去的动作。这个时候,教师还可以作出类似“给小兔子喂东西”的指令,鼓励幼儿用夸张又不失可爱的动作将内心的图像转变为生动的肢体表达。
四、结语
舞蹈是幼儿进行艺术创造的主要形式。在幼儿眼中,舞蹈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探索和丰富色彩的游戏。与成人舞蹈不同,幼儿舞蹈教育必须始终关注幼儿心灵,寻求幼儿内心深处与舞蹈教学产生共鸣的内容情节,由此打开幼儿情感世界的大门,帮助幼儿释放更多的艺术想象与纯真创造。舞蹈游戏法在幼儿舞蹈教学中的实践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投身实际,进行深刻的教学探索和大胆的教学创新,为幼儿舞蹈教育贡献坚实的一份力量。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