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生活化理念下的初中地理教学策略探讨论文

发布时间:2024-10-22 17:16: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在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中,积极引入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的兴趣和亲近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技能,还能有效地提升他们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与当前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不谋而合。因此,教师需要针对性地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通过采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手段、生动实用的语言表达以及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以此构建一个充满活力、高效互动的地理教学课堂。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从而达成预期的优质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活化理念,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初中地理教学如果能够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将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哲学深入融入教学过程中,那么将极大地激发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增强他们参与社会事务的责任感。为了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需要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积极引入前沿的教学方法,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们的学习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避免过度强调生活化的元素,而忽视学科本身的教学重点,以确保教学过程既能贴近生活,又能保持学科知识的严谨性和系统性。
 
  一、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在生活化的初中地理教学中,首先需要教师建立起生活地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以地理教学为特点帮助学生打开学习地理的大门,由教材向现实世界前进,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学生从主动社会生活中,吸收各知识内容。其次,立足学生的兴趣点,注重学生生活与地理学习的有机整合。将概念融入生活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再次,发挥案例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情境教学等教法的优势协同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刺激学生感官,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轻松实现教学生活化。

\
 
  学习关于地球自转内容时,一是明确教学目标。包括“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感悟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周期”等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旨在通过过程与方法,深化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如通过分组讨论和实例列举来感受地球自转带来的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计算能力,通过提问和思考来探究昼夜更替的原因和时差的计算。
 
  二是新课导入环节。导入“昼夜为何更替、一天为什么有二十四小时”等生活化的问题。导入“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力的星球”等地球自转相关的介绍视频。教师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明确学习的内容和任务。引导学生讨论身边的现象,让学生意识到地理在自己的身边。通过播放纪录片的视频资料,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三是在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周期”相关的内容时,做好演示和记录的教学工作,正确摆放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从侧面与北极上空等角度看地球自转的方向,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表明生活处处是地理。此时,布置学生绘制自转意图的任务,把立体的图变成平面的,以此发展学生的空间转化能力。通过提出“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地球在自转”等问题,带动学生思维的自然过渡,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
 
  四是在讲解“昼夜更替”相关的内容时,要求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等地理位置;拿一个手电筒当成太阳光来照射,观察现象,根据自西向东方向,将地球仪转运;要求学生找出地球仪中晨昏圈的位置,标记伦敦为白昼、北京为黑夜的现象。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发展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表达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再借助动手演示的方式去讲授“时间的差异”“国际日期变更线”相关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明白地理知识的生活化表现,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学习的价值意义。
 
  实际生活处处离不开地理知识。因此,在生活化的教学中不能立足教材照本宣科,需灵活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素材,与学生一起学习探讨生活中地理现象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等。
 
  二、引入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一)与地理知识相关的谚语诗歌
 
  地理学科知识的生活性和综合性等特点突出,将实际的地理教学与诗歌谚语等生活化的教学语言相结合,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亲近感,符合初中地理学习的特点。许多诗歌、谚语中,都包含了地理原理,这些都是我们先辈智慧精华。借助谚语诗歌等生活化元素的独特的魅力,更利于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与地形知识联系的诗歌谚语,如“横看成岭侧成峰”“飞流直下三千尺”等,让抽象的知识点变得生动具体,帮助学生轻松理解并深入掌握地形影响气候的知识点。与气候知识联系的诗歌谚语,如“北国正冰封,南天春意浓”“梅子时节家家雨”“清明时节雨纷纷”等,将我国南北气候较大的差异性与幅员辽阔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与水文知识联系的诗歌谚语,包括“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等。与地球运动知识联系的诗歌谚语,包括“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等,是地球形状的真实写照。与区域知识联系的谚语“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些表达都充分展现了不同区域间的独特性和气候环境对生物生长的影响,以及气候对生物分布和特性的塑造作用。
 
  (二)诗歌谚语引入原则
 
  在地理教学中的诗歌谚语等生活化教学语言的应用不能主观随意,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选用恰当的诗歌谚语。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巧妙运用诗歌谚语具有显著的教学意义。教师选择诗歌谚语时,必须确保其紧密贴合教学内容,直观地反映知识主题,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同时所选的诗歌谚语应避免过度解读或误解,以免误导学生。以“青藏高原的地形状况”为例,引用“远看是山,近看成川”这一谚语能形象生动地描述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特征,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然而这些谚语并不适用于描述盆地或高原等其他地形,因此在选择时需要注意其适用性和准确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教师应选择那些学生熟悉且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诗歌谚语。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促进他们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贯通,提升整体学习效果。
 
  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使用诗歌谚语时,避免选择过于晦涩难懂的句子,防止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和导致思维混乱。例如,虽然“两湖两广两河山”这个句子在地理教学中常被用来帮助学生记忆中国的行政区划和分布,如果学生对其中的地理概念不熟悉可能会产生困惑。教师选择诗歌谚语时确保其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相匹配。引入诗歌谚语应遵循“少而精”的原则,优先考虑那些简洁明了、寓意深刻且易于理解的句子。这样的诗歌谚语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长期记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引入过多的生活化语言,容易让学生抓不住重点,促使教学适得其反。避免选取的诗歌谚语等内容挤占知识讲授的时间,诗歌选取要精,避免长篇大论,体现出其短小精悍等优势特点。除此之外,可引入趣味故事,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去阐述。
 
  (三)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首先,在新课导入环节引用俗语谚语等生活化语言,达到设疑激趣的目的。例如,在探讨“四川盆地”的地理特点时,引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古诗。这句诗描绘了四川盆地的地理环境特征,暗示了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这句诗反映了四川盆地的哪些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为什么这片曾经‘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地区如今被誉为‘天府之国’”等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诗歌谚语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区分地理概念。例如,对于容易混淆的“天气”和“气候”概念,学生可能难以通过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区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入一些相关的诗歌谚语,如“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等。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攻克学习重难点。总的来说,通过引入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诗歌谚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思维,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地理知识。

\
 
  实际上,一个地区的“天气”比“气候”具备多变性,教师可借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泥鳅吐气泡,雨天将来到”“蚂蚁搬家,将有雨下”“东风急,备斗笠”等俗语,要求学生辨别哪些是描述“气候”的,哪些是描述“天气”的,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再次,利用探究式学习取代以往的接受式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创新欲等。借助俗语谚语设置探究学习的情境,激发探究激情。如“秦岭—淮河的南北地区分界线”的地理位置尤为重要,但学生的记忆理解相对浅显。可从交通、饮食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差异入手,引入“南人驾船,北人骑马”“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山前桃花山后雪”等相关的俗语。再让学生思考“‘山前桃花山后雪’中的‘山’指的是什么山”“走千串万,比不上淮河两岸”这句俗语谚语,生动地描绘淮河流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暗示了淮河流域的繁荣与富饶,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风情,都足以令人流连忘返。引导学生去探究淮河流域的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地区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南人驾船,北人骑马”这句谚语则揭示了南北地区在交通方式上的显著差异。南方地区由于水系发达,河流纵横交错,因此南方人更习惯于使用船只作为交通工具;而北方地区地势相对平坦,马匹作为传统的交通工具更为适合。这种南北交通方式的差异,不仅体现了地域文化的特色,也反映了不同地理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开展生活化教学实践
 
  对于“环保在心中”的初中地理生活实践活动的设计,首先设定活动内容与目标:主要是深入调研和考察本地的环境污染状况,全面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以及采取的防治措施。其次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能深刻理解人类经济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在活动准备阶段,学生将按照学习小组进行组织,每个小组需要协商确定调查路线和访问对象。联系并访问企业的负责人,收集有关企业违法排污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案例。这些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活动方法上,通过学习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危害以及人们为解决这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接着组织实地考察,包括到河道了解水体污染情况,到市区了解大气污染现状,到交通主干道了解噪声污染,以及到垃圾转运中心了解废渣污染情况等。学生还将走访排污站、市环境监测站、市环保委等单位,全面了解当地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情况。这些实地考察和访问将使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激发他们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的热情。最后撰写活动报告,分享心得体会。同时,进行统计和分析数据:如在了解河流水体污染情况时,完成对河流水体pH值、透明度、生活垃圾、水生生物、排污口等相关的内容统计。合理设计调查表,包括企业名称、产品名称、联系电话、灌溉水源、地方病、上风向5公里内是否有工矿企业废气污染源、产地3公里内是否有垃圾填埋场与电厂灰场、是否施用下列农药化肥等内容。最后归纳整理活动中收集到的资料,小组以活动照片、调查统计图表、活动感想、污染治理建议等形式体现出活动成果,并制定宣传海报,张贴在校内外各场所。鼓励学生充当“小小解说员”等角色,向周围人宣传环境问题,讲解环保方法。
 
  总之,在当今教育领域,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初中地理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策略。为了确保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优化。教师应当审视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摒弃单一的教学模式,转而采用更为灵活、多元的教学手段。这不仅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还涉及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创新。生活化的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够使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鲍娜.以体验式学习培养初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以《气温的变化》课堂教学为例[J].林区教学,2024(2):121-124.
 
  [2]虎亚伟.关于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探讨[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10):85-87.
 
  [3]黄桂芬.生活化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0):83.
 
  [4]杨盼盼.浅谈“双减”政策下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教导刊,2023(9):131-133.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23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