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广大人民教师应具备求实创新的躬耕态度,潜心钻研思政育人模式,聚力提升思政育人成效,致力于实现思政润心、思政明向和思政善为三大思政育人目标。立足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严格坚持大学英语ESP课程的科际融合、需求导向、立德树人基本原则,在IT英语课程中开展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技术融合的思政教学设计,旨在探索出大学英语ESP课程育人育才高质量内涵式的思政教学新路径。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IT英语,课程思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技术融合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1]。学者文秋芳认为,大学英语课程较长的开课时间十分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能够保证课程思政育人的广度和深度,具备长期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条件[2]。学者蔡基刚指出,大学英语是专业教育,应该定位于大学英语ESP课程,这不仅体现了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即帮助学生更好地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也体现了大学英语的人文性,即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掌握学科文化[3]。然而,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聚焦于单元主题导入环节,且以教师讲授思政知识为主,采用教师对学生单向传输的思政育人模式,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技术融合的思政教学设计不足。因此,本研究立足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严格坚持大学英语ESP课程的科际融合、需求导向、立德树人基本原则,在IT英语课程中开展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技术融合的思政教学设计,旨在探索出大学英语ESP课程育人育才高质量内涵式的思政教学新路径。
一、IT英语课程介绍
作为大学英语ESP课程,IT英语课程符合新文科背景下“跨学科”“需求导向”的课程建设要求,以培养国家急需的新文科背景下的科际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的素养为重点,将特定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目标相结合,着重解决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过程中所遇到的语言问题,努力促使大学英语与理工学科交叉融合,加快促进技能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IT英语各单元主题的教学实施遵从由小及大的原则,共包括案例讨论、篇章阅读、微视频、测试题目、学习任务单、课程思政、项目实践、综合学术八个部分,总体可归纳为五大环节。
第一,单元主题导入。教师课前通过教育信息平台用视频和案例导入单元主题,激发学生在讨论社区进行主题探讨的兴趣,课中挑选平台讨论社区中发布有代表性观点的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活动。第二,篇章阅读内化。学生课前使用平台观看教材讲解视频,完成并提交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单,教师课中就学生分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并强调篇章理解的重难点。第三,课程思政融入。教师将*近*总*记的重要讲话、中国智慧、中国信息技术伟大成就融入课堂,让学生利用平台完成思政知识竞赛题目,鼓励学生以赛促学、学用结合,做到“思政入心、思政入魂”。第四,项目活动实践。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项目实践活动,如在学习IT英语课程的第二单元Internet of Things时,学生小组以产品经理人或陪同翻译的身份对可穿戴设备进行宣传和推广,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第五,学术技能提升。教师针对科技文写作特点、翻译技巧、学术写作构成要素等内容录制微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视频后对相应案例进行讨论,并尝试撰写专业英文报告或英文学术论文,从而实现用语言服务专业的目标。
二、IT英语课程思政元素
IT英语课程团队在聚焦语言知识的同时,灵活使用头脑风暴、情境启发、信息升华等教学方法,坚定围绕学科知识教育与价值能力培养双丰收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有形的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开阔视野、增强专业意识、提高语言技能,在思政育人过程中蜕变为坚持正确价值引领的道德人、专业技能过硬的现代人、强烈使命驱动的中国人。IT英语课程各单元主题的思政元素及具体的思政融入环节如表1所示。
三、IT英语课程思政设计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本研究全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ESP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坚定围绕“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大体系,聚力实现“启智润心—举旗明向—敢作善为”思政育人目标,切实开展师生“双向奔赴”的思政育人模式。
(一)知识传授与启智润心同行
学者张大均指出,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发现、探究以及自主建构新知识体系的过程[4]。因此,在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下面以IT英语课程的第五单元Cyber Security为教学实例,详细论述教师是如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做到知识传授与启智润心同行的。
在头脑风暴教学环节,教师利用头脑风暴,从学生那里收集大量主题相关信息,激活学生对Cyber Security的先验知识,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深度融合,构建单元主题思维框架,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觉批判能力。学生分组讨论电脑病毒类型、具体危害及预防措施,并在教育信息化平台社区发帖互动。在生生互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创新思维、开阔视野、增强专业意识、提高语言技能。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价值观,促使学生成为具备正确价值观念、理性合法上网的人。头脑风暴教学环节不仅让教师对学生进行Cyber Security相关的语言知识传授,更让学生在网络信息安全知识学习方面做到启智润心。
(二)价值塑造与举旗明向同行
情境启发通常指学生先通过自身的先前经验解决现有发展水平问题,再与小组成员进行合作探究,解决潜在发展水平问题,最终利用不同方式实现对问题的解决[5]。
在情境启发教学环节,教师充分发挥情境支架的作用,为学生创设与实际生活相连的情境。启发性的情境支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协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实现“软知识”学习与“硬技能”实操的有机融合。
学生利用平台自主学习IT英语课程的第五单元Text B Security Guide for Personal Information文本内容和教学视频,合作探究钓鱼邮件特点、电信诈骗套路及密码设置方法。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外交部的全球信息安全倡议书,促使学生成为践行国家倡议、保护国家信息的中国人。
(三)能力培养与敢作善为同行
信息升华是学生进行反思性总结与提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反思性思维能力逐步发展,知识的连贯性与逻辑性不断加强,学习效果得到相应提升,自我效能感逐渐增强。与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思总结调整自身的思政教学方式,优化改善自身的思政教学设计,进而提高思政育人实践效果。
在信息升华教学环节,教师对Text B课文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帮助学生回顾所学语言知识,并对文本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情感升华,鼓励学生进行语言综合应用,培养学生应用语言和专业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网络信息安全宣传手册英对中的翻译实践和全英文公益宣传视频制作,对在课堂中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升华。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应用语言和专业服务社会,促使学生成为专业素质硬、语言技能强的现代人。
综上所述,在头脑风暴教学环节,教师依托教学内容设置的开放性问题,极大地激发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生成新颖、个性化的想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情境启发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参加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逐渐培养了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信息升华教学环节,教师以项目或任务进行新知识的引入,真正推动学生主动到真实环境中感受、体验、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新性实践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4-03-15].
[2]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2):47-52.
[3]蔡基刚.大学英语是通识教育还是专业教育?再论大学英语教学的专门用途英语定位[J].当代外语研究,2022(3):84-91.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王继龙.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启发式讲授法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3.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