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家园社协同做好幼小科学衔接的实践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10-21 11:08:5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幼小衔接,“衔”的是幼儿园与小学,“接”的是幼儿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学习品行、生活习惯、未来发展的自然过渡。本文从转变家长观念、家园协同开展系列实操活动、合作运用社区资源、开展家园社协同实践活动等方面做好幼儿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方面准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园社协同,实践路径
 
  幼小科学衔接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家园社共育形成合力。现阶段,幼小衔接存在小学教师“不懂”刚入校儿童、家长“不懂”幼小科学衔接要点、小学与幼儿园教师“不懂”对方教育重点等现实问题,导致幼小衔接存在断层、误区和盲区。这就需要依托家园衔接形成教育合力,减缓衔接的坡度,帮助幼儿顺利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一、幼小衔接的现状及重要性分析
 
  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对幼小科学衔接提出具体要求,小学和幼儿园都开始重视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从小班开始进行幼小衔接,小学一年级也从零基础入学开始,进行课程调整,让幼儿能顺利过渡。
 
  为了解登封市幼小衔接工作进展情况,笔者针对家长和教师展开问卷调查。共发放家长问卷2086份。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家长都已有幼小衔接意识,开始重视孩子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生活能力、习惯养成等方面的衔接培养,但仍有48%家长感到焦虑;59.92%的家长只重视知识储备,55.94%的家长想让孩子多认字写字,45.97%的家长想让孩子多做算术题和学拼音。发放教师问卷302份,从调查结果看,89.74%的教师所在幼儿园重视幼小衔接工作,从学前三年就开始为幼小衔接做准备。但仍有部分教师对幼小衔接的认识比较片面,31.13%的教师还认为幼小衔接从大班才开始,29.47%的教师认为幼小衔接的重点是书写和运算知识的学习,36.78%的教师认为幼小衔接的实践活动仅仅是各种生活和社会方面的准备。

\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一是家长对幼小科学衔接的理解较片面,家庭教育作用体现较单一,重视学习准备的衔接,而忽视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等方面的过渡和衔接;二是有的教师幼小科学衔接观念停留在表面,组织幼小科学衔接实践活动能力不足;三是社区较少参与幼小衔接活动,社区资源的作用没有被充分利用;四是家园社在幼小衔接方面协同不够,未能形成合力,不能为幼儿科学衔接提供有力支撑。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教育从来都不是某个单方面的事情,需要家园社共同携手,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
 
  二、幼小衔接的有效路径探索
 
  在汲取和梳理国内外较为丰富的幼小衔接理论的基础上,幼儿园应聚焦多种适宜的实践活动,从中调动和构建起家园社三方和谐的协同体系,促使当下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共同为儿童发展增添积极因素。
 
  1.指导家长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发展观
 
  通过公众号宣传国家政策、组织家长讲师团、家长沙龙等活动,转变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和观念。家园社积极协同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是做好幼小科学衔接的重点。作为家长和学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帮助和促使其得到更为完善的发展。了解幼儿的身心发育规律、认知规律,重视幼小科学衔接,提供给幼儿喜欢和乐意接受的学习方式,促使他们不断提高和完善,全面健康成长。
 
  和一年级教师、家长进行座谈,了解一年级新生入园适应现状,依据《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家园协同开展各种幼小衔接实践活动,培养幼儿大胆自信、对新环境新同伴有渴望和热情、勇于并正确表达自我意愿、身体健康心理和谐,充分做好身心、生活、社会和学习四个方面的准备。
 
  2.加强教师理论学习,开展适宜的幼小衔接实践活动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明确指出,幼儿园应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实施科学的保育教育,同时将入学准备教育有机渗透于幼儿园三年保育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帮助幼儿做好身心各方面准备,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
 
  作为各项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育策略非常重要。给予幼儿适宜的各类实践活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一是深入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等纲领性文件精神,树立正确的幼小科学衔接观念。二是在学前三年开展不同形式的幼小衔接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组织实践活动的能力。三是幼儿园和小学开展联合教研活动,使幼小衔接平稳过渡。设计和组织各种丰富适宜的幼小衔接实践活动,提升教师实际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力。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3.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做好幼小科学衔接
 
  幼小科学衔接,就是要尊重幼儿的身心发育规律和认知规律,更要充分尊重每个孩子,帮助幼儿从自然人逐渐过渡到社会人。各种良好习惯和品质,不能单靠某一个方面完成,需要多方合力共同协作。各方具备各自的培养优势和资源,共同参与,才能促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利用社区公共服务站点,进行幼小科学衔接知识宣传和实践活动,帮助幼儿做好社会准备。如看望社区老人、进行社区小调查、了解各种职业等,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活动前,在教师引导下,让幼儿制订计划、执行计划并进行表征总结,从而培养幼儿的自我管理和任务意识。
 
  利用各种节日和社区进行互动,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热爱生活激情以及社会责任感。
 
  发现社区丰富资源,邀请社区各行各业的人走进幼儿园,为幼儿进行职业教育,促使幼儿的社会性得到大的发展。通过对各种社会资源的利用,丰富幼儿社会认知,逐步适应一定的人际关系,能够大胆自信地进行社会交往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建立对新环境快速融入的心理能力。
 
  4.开展家园社协同实践活动,为幼小科学衔接提供有力支撑
 
  家园社协同能更加高效促进幼儿做好更加完善的准备,为其在升入小学顺利过渡提供保障。三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割裂,共同培养幼儿全面发展,帮助幼儿快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以“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为主题,和大班幼儿一起走进养老院实践活动为例。
 
  第一阶段: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准备阶段。
 
  师幼谈话:你家里有老人吗?都有谁?爸爸妈妈都是怎么照顾老人的?家里老人喜欢什么样的饭菜和礼物?他们给你讲过哪些好听的故事?你和老人在家做过什么好玩的游戏……带着一系列问题,幼儿和家里老人进行聊天,做好记录,再带着调查记录(图画符合记录均可)回到幼儿园和同伴分享。家园协同,培养幼儿尊重老人的意识和初步行为。
 
  给幼儿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对幼儿的自主管理给予充分放手,集体讨论,到了养老院要做什么?怎么分组?每个小组怎么分工?先干什么,后做什么?共同商讨每个活动阶段的小组长以及各自分工,分好组以后,请组长带领本小组成员尝试列出小组计划书。带着工作计划,幼儿进行精心准备,有的开始自制贺卡,有的开始画画,有的开始排练舞蹈和歌曲。
 
  幼儿园联络社区,带幼儿走进养老院实践活动前先充分交流,确定进入的时间、活动场地,以及出行路线和周边安全等事宜,给予充分的安全保障。

\
 
  第二阶段:实践活动阶段。
 
  经过前期充分准备后,开始实践活动。走进养老院,充分发挥幼儿自我管理的自主性,教师和社区工作人员给予辅助,幼儿自主完成各项实践活动,并进行表征记录。整个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发挥,自主性得到展现。在这个阶段,重点就是儿童自主活动,让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以外的环境里,大胆参与,勇于担当,敢于展示自我。
 
  第三阶段:延伸部分。
 
  实践活动结束,并不代表这个活动已经结束,其实是幼儿自主管理、参与社会事务活动、培养尊老观念的开始。幼儿园要提升教育策略,进行多种后续活动,如开展科学活动“设计爷爷奶奶最需要的物品”,开展艺术活动“献给爷爷奶奶的爱心”,开展语言活动“我想给爷爷奶奶说的话”……对活动的培养价值进行提升和凝练,形成有效的教育建议和策略,汇集成册。
 
  主题实践活动结束后,家园社三方进行第二次调查和汇总,家庭、社区都对这个协同活动的成效感到惊讶:幼儿的表现让人耳目一新,幼儿的自主担当、大胆自信、对新环境的快速适应让人惊喜,逐步展现出自然人向社会人的可喜过渡。这充分表明,家园社协同实践活动对幼儿的全方面发展和幼小科学衔接很有帮助。
 
  四、结语
 
  幼儿的全面发展,是幼小科学衔接的最终目标,也是家园社三方协作的统一目标。家园社协同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充分发挥老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策略,对幼儿进行学前三年的入学准备培养,同时指导家庭开展科学合理的衔接实践活动,统筹利用社区各类教育资源,齐心协力培养幼儿全面发展,实现幼小科学衔接,帮助幼儿快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参考文献
 
  [1]王辉,贺红霞.让幼儿成为有准备的学习者[J].好家长,2023(30):78-79.
 
  [2]崔淑婧,刘颖,李敏谊.国内外幼小衔接研究趋势的比较[J].平安校园,2015(9):60-61.
 
  [3]刘源,程伟,董吉贺.我国幼小衔接教育政策的演变与反思—基于对1949~2019年相关政策文本的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1(1):67-84.
 
  [4]林芝芳.亲子活动中家长的问题行为及分析[J].幼儿教育研究,2023(4):48-49.
 
  [5]王月英.“双减”背景下,如何助力幼小衔接[J].教育家,2023(8):34-3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19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