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10-15 10:53:4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有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活跃思维,积极探究,理解学科知识,发展能力和素养。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应用问题式教学法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紧扣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结合具体的地理教学内容来设计问题,借此建构问题式地理课堂,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基于此,文章依据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课堂教学案例,详细论述了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教学策略
 
  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不断解决问题以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1]。一般情况下,问题式教学有四项原则,即情境真实、问题导向、学生主体、全面发展。其中,情境真实是指符合教学需要、具体学情、学生生活感知的教学情境。问题导向是指将问题贯穿于教学始终,引导学生体验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学生主体是指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推进者”“解决者”。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能掌握知识,获取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又能发展综合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另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建议”部分也提及了问题式教学,要求教师以“问题发现”“问题解决”为核心,建构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思维方式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并清晰表述自己的观点,由此实现有意义建构,增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应积极运用问题式教学法。
 
  一、课前:用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课前是学生学习地理的起点,也是应用问题式教学法的开端。在有效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迁移学习经验,使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积累问题解决经验,为参与问题式课堂教学打好基础[2]。因此,在地理教学的课前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新知内容设计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以“土壤”为例,其教学内容包括土壤的概念、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在课前阶段,教师可围绕这三项内容,设计相应问题,为学生提供自学机会。例如,围绕土壤的概念这一内容,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
 
  (1)土壤由什么组成?各组成物处于何种状态?理想的土壤比例是多少?各自有怎样的作用?对肥力有怎样的影响?请分析教材内容,填写表1。

\
 
  (2)在野外要如何判断土壤?
 
  (3)土壤是什么?
 
  在这三个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自主探究土壤的概念。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认真阅读地理教材,深入思考,获取关键信息,以分析、整理,了解土壤的组成和判断方法(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从不同角度建立认知,总结土壤概念。
 
  二、课中:用问题驱动学生多项探究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探究兴趣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找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运用恰当的方式搭建学生熟悉的场景,就此提出问题,驱动学生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3]。在课中阶段,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以“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课为例,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迁移生活认知,探究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师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徽州民居、北京胡同、湘西吊脚楼、日式建筑、英国乔治亚式建筑等景观。直观画面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观看图片时,会自觉进行对比,感受城乡景观之间的差异。在学生欣赏图片时,教师提出问题:“不同国家、地区的建筑景观不同,影响建筑景观差异的因素有哪些?”学生虽然熟悉生活场景,但无法准确回答问题,由此,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大部分学生迁移生活经验、整理地理认知,提出不同的猜想。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下,增强探究兴趣,主动走进地理教材中,着力探寻问题答案。
 
  (二)提出连续问题,引导合作探究
 
  地理学科的问题式教学是一项集体活动。合作探究是集体活动的重要构成,也是推动集体活动深入发展的“工具”。众所周知,地理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但知识点较为繁杂。在课前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初步认知了新知。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认知情况,以地理重难点内容为立足点,提出连续性的问题,驱动学生集中精力,与小组成员合作探究,从而解决问题,建立深刻的地理认知。
 
  以“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为例,大气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在课前阶段,大部分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初步认知了该知识点。在课堂上,教师创设实验情境“热气球升空”,吸引学生进入课堂。结合具体情境,教师提问:“热气球是靠什么原理升上天空的?”大部分学生不得其解。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在提出问题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迁移已有认知,提出不同的看法,通过不断碰撞思维,小组学生最终达成统一认知。教师这时为各组发放实验器材,如热水、冰块、杯子、香线等,并提出问题:“能否根据本组的现有认知情况,利用这些实验器材设计、操作实验,展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学生思索关键信息,迁移已有认知,设想实验方案,并主动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经过交流,大部分小组确定了实验方案。教师趁机组织展示活动,鼓励各组展示实验方案,并进行集体讨论,选出具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接着,各小组操作器材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合作交流,归纳结论,建立一定的地理认知。这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大气是怎样受热的?”“风是如何形成的?”等。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试着总结问题答案。
 
  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获得了合作探究的机会。经过合作探究,学生做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深刻理解了地理知识,掌握了地理学习方法,积累了问题解决经验,锻炼了问题解决能力,一举多得。
 
  (三)融入教师评价,驱动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是学生建构深刻认知的途径。教师评价具有促进作用,能推动学生进行深入探究[4]。学生的探究过程,正是教师评价的切入点。在问题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握时机,提出问题,进行形成性评价,驱动学生深入探究。
 
  仍以“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为例,在各组操作实验后,教师搭建实验展示平台。有小组勇跃描述实验情况,如:“将体积相同的冰块和热水放进大小相同的烧杯中,然后将烧杯放到玻璃槽中,用保鲜膜密封槽口。静等一分钟后点燃香线,并将其插入保鲜膜内,用手电筒照向玻璃槽,观察烟的流动方向。”在小组代表描述实验步骤时,教师提问:“是要将香线正插入保鲜膜内,还是倒插入保鲜膜内?不同的插入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现象吗?”全体学生回想实验操作过程,描绘具体的实验现象,认真作答。
 
  教师按照此方式引导小组展现实验结果,不断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良好表现,教师可以给予正向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探究;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助力学生进一步完善。经过不断思考、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明确了正确的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深刻认知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四)进行随堂练习,助力探究应用
 
  地理学科的问题式教学强调学以致用[5]。地理是具有生活性的学科,学生在建构地理认知后,要以现实生活为归途,解决实际问题。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现实生活设计问题,设计随堂练习活动,使学生迁移地理认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以“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本节课内容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因此在大部分学生对此具备相关认知的前提下,教师就能以现实生活为依托,挖掘相关生活内容,分层设计问题,具体如下:
 
  我国为了保护棉农利益,控制棉花的进出口。当前,国内棉花的价格比国外高三分之一。我国棉纺织业工人的工资大约是美国的四分之一,是巴基斯坦等国的三倍。为了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我国一些棉纺织企业选择在国外建立棉纺织厂生产纱线,之后将纱线运回国内进行加工。在同行企业选择在非洲地区建厂时,杭州的K公司却选择在美国建立纺纱厂,再将纱线运回国内进行加工。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假设K公司选择在非洲地区建立纺纱厂,其获得的利润会比在美国建厂高,原因是非洲等地()。
 
  A.劳动力价格低B.距离原料产地近
 
  C.距离消费市场近D劳动生产效率高
 
  (2)K公司之所以选择在美国建纺织厂,原因是()。
 
  A.市场需求量大B.劳动力价格低
 
  C.投资环境好D.原料价格低
 
  (3)这则案例说明了,在工业技术水平不能提高的情况下,我国纺纱业的()大幅度降低。
 
  A.销售量B.设备费用
 
  C.劳动力使用量D.原料使用量
 
  学生依据自身实际情况,至少选择一道题作答。在选择问题后,学生纷纷阅读题目,理清考查知识点,继而阅读、分析材料,获取关键信息,同时迁移地理课堂认知,最终选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
 
  在解决问题后,学生主动展现答案,其他学生则判断答案正误。若答案正确,学生代表讲述原因;若答案错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在体验随堂练习的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分析题目,把握问题考查要点,由此联想相关的地理知识点并灵活运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一部分学生会因此关注地理学科的现实价值,便于在生活中解决真实的地理问题,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
 
  三、课后: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实践
 
  课后是学生进行地理实践的重要阶段,也是问题式教学的拓展阶段。在此阶段,学生要将地理认知转化为实践行为,增强地理认知水平,强化地理实践力。简言之,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迁移地理课堂认知,解决地理问题,还可以积累实践经验,将所学知识从地理课堂用于现实生活,增强地理学习效果。对此,在地理问题式教学的课后阶段,教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驱动学生进行地理实践。
 
  以“学校经纬度测量的实验设计”为例,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问题式教学,不断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掌握了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认知了“正午太阳高度”和“地方时差”的含义,获取了必要的计算方法。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创设了“学校经纬度测量的实验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要迁移课堂认知,联系不同的方法,如使用杆影法、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地方时差和经度差的对应关系等设计操作方案,然后走进校园,动手操作,获取真实数据,计算出学校的经纬度。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地理学习差异,将学生划分为六人小组,并为各组发放实验器材,如计算器、粉笔、标杆、实验记录表等。
 
  在各组操作时,教师细心观察,依据学生的操作情况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要利用早上六点时的杆影来确定方向坐标?”“为什么在杆影与正北方向重合时停止计时?”“在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时,要使用哪一数学公式?”等。在不同问题的推动下,小组成员边操作边思考,深入剖析操作现象,灵活应用各学科所学,认真解决问题,推动实践活动深入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用问题式教学法可以使学生自觉走进地理教学中。学生会在问题的驱动作用下,参与问题解决活动,获得良好发展,同时实现地理教学的提质增效。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将问题式教学法作为教学的“法宝”,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为着眼点,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进而获得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跃.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3(1):102-104.
 
  [2]郭春喜.基于主题的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策略:以“区域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2021(63):19-22.
 
  [3]支凯.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优化策略[J].启迪与智慧,2021(8):90.
 
  [4]付媛媛,户清丽,李洁琼.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栏目教学策略: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模块为例[J].地理教育,2021(5):44-47.
 
  [5]刘冬玉.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21.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914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