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高职院校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入手,提出构建融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于一体的三个基础教育,院系级自上而下的创新创业引领、师生级自下而上的创新创业自组织,两个系统双轨并行,以及双创教育激励制度、完善学分制及弹性学制等多方面促成着手,以此“三基、双轨、多方面”人才培养思路,着力推动无人机专业双创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无人机专业
本文引用格式:山岚等.高职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1):44-46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这是自十七大、十八大之后,国家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再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已成为新时期赋予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新课题。近年来,无人机市场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我国对无人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自2010年起,我国多所高校以及职业院校先后开办了无人机技术专业,但仅以专业技能型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双创型人才,且无人机从技术与时代发展角度来讲,在创新创业模式中具有明显优势,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创新创业领域有着更广泛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针对目前无人机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高,忽视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性等问题,笔者提出了“三基、双轨、多方面”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着力推动无人机专业双创型人才的培养,对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 兼容并蓄,着力融合三个基础教育
为了培养无人机专业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挖掘创新创业潜能,高职院校必须首先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并提高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这也是因为双创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双创教育不可能是独立地进行,而是应该依赖于基本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这两者,应融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三者于一体。
(一)于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中共同培养双创能力
高职院校应当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于基础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中渗透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一方面可以在基础课程模块中增设创新创业教学内容,比如设置《创新创业基础》、《创业实战》等专门课程外,创新创业课教师应当扩展视野面,结合无人机行业及学生专业特点进行引导;另一方面,结合专业课程对学生进行双创教育,渗透双创内容,使双创理念与意识进入专业第一课堂。例如在《无人机基础》、《无人机飞行控制》、《摄影测量与遥感》等专业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将现今行业中的创新创业形式与学生分享,专业教师也可将自己的专利、学术成果与实践经验与学生分享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这样可实现创新意识和创业方法教育的全覆盖。
(二)用双创意识与实践夯实基础素质与专业技能
人的创造性是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中逐步生成的。学生在学习中萌发了创新创业意识,经过基础课程、专业教育中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实现创新创业的能量将会爆棚。例如无人机专业学生利用无人机低空航拍摄影技术,为建成自己的航拍工作室,首先就会表现在愿意为自己的新想法新动作的实现而主动学习,积极涉猎航拍航摄知识与技能等,这便增强了学生们对专业课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学生们会进行团队合作、积极地去考察市场;最后,会创造各种机遇进行展示,对创业所承担的风险进行粗略地估算,乃至受挫后分析失败原因等等。在整个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激发出的很多素质,如专业素质、社会责任感、意志力、自信心、团队协作精神、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也正是学校在基础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方面培养学生的最高要求。所以,双创教育的进行,不管成功与失败,都能促成学生的提高,这便可以夯实学校的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
二 交叉融汇,构建“双轨”并行的两大系统
(一)院系级自上而下的创新创业引领
1、政策支持与项目设置
无人机专业创新创业的实践性很强,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作为保障。高职院校要积极为双创教育及活动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一方面,积极宣传并推广国家、省级创新创业赛项,以及与无人机相关的竞赛,可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倾斜,引入社会资金,为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提供经费保障,设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专项经费,积极鼓励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另一方面,学院可在院团委设置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创新等项目,系部级可以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赛项的选拔赛,对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场地、设备、技术以及经费等方面支持。
2、建立创新创业孵化机构
高职院校应设立创新创业孵化机构,建设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开辟的空间。校企可以共同出资建立,以整合院校、企业及社会上的各种优势资源,可引入企业参与,联合制定创新创业培训计划,让具有工程经验的企业工程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并可将好的项目在创新创业机构进行孵化。孵化机构或创新创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不应徒有虚名,应切实对创业团队进行孵化,包括项目投资、团队组建,项目规划、项目管理及运作,帮助初创公司完成融资,接到订单,逐步走上正轨。合作企业或单位是创新创业活动持续进行的最直接资源与平台,高职院校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互利共赢,可激活无人机技术双创活动的优良“基因”。
3、构建创新创业型教师团队
无人机专业是近些年建立起来的新专业,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因此,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无人机专业教学提升的必要手段。高职院校可以培养或聘请无人机企业专业人才作为带头人,共同致力于无人机专业教师队伍的构建;院系应做好师资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无人机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在培训中同时把创新创业意识、能力与实践作为重要内容,增加教师外出进修、考察机会,组织教师赴企业一线顶岗实践,增加教师实践实战经验。充分利用学校及社会资源,通过以上这种“引进来、走出去”途径,结合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打造一支双创型教师团队,进而指导无人机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二)师生级自下而上的创新创业自组织
1、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
结合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动态,依托高职院校建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机构或实践基地,实行创新创业“导师制”,教师可以充当导师,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大赛、无人机竞赛项目、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教师可选拔有想法、有能力的学生,或由学生自发组建团队,除本专业学生外,在团队中还可以加入其他专业的学生,共同完成创新创业大赛及活动。教师还可以将创新创业实践内容和成果导入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当中,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技创新项目和科研课题,学生们可以此为主要支持,在校期间进行相关自主创业,发起无人机相关项目的开发运作,由此培养学生的经营思想、决策能力、组织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形成师生、生生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良性互动局面。
2、组织建立社团、兴趣小组和工作室
学生社团是以学生为主导的团体,无人机专业学生可以依托专业优势,在校组建无人机相关社团,社团中可以专业技能的演练为基本活动内容,社团成员可定期进行飞行练习、维修维护、表演服务、航拍比赛、制作航拍宣传片等等,从中进行创新创业的萌芽,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效进行学生自主创业。教师可引导学生建立创新创业兴趣小组,也可以是团队,以学生为主体,依靠教师的科研项目或学生的竞赛活动等,在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团队主动参与,每位学生明确自身在小组或团队中的角色和承担的分工,共同开展项目实践。这样,学生之间可以促进互助学习,也可模拟学习创业实践中公司的运行与管理方式,这种组建团队及实践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无人机专业还积极探索工作室制度,结合行业优势,尝试探索“无人机+”模式创新创业,融合新的技术,制定项目任务,进行前沿探究与实践,增强能力与素质。
三 多措并举,多方面促成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多方面熏陶,培育创新创业文化
无人机行业中闪耀着创新创业的光芒,行业中诞生了很多创新创业的典型人物与事迹。在这个呼唤创新创业的时代,并不是鼓励每位学生都能创业成功,但双创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之一。高职院校应当不失时机地联合社会力量,为在校大学生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培训等活动,加强对创新创业文化理念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例如无人机行业中大疆集团领军人汪滔一再提到的“敢为人先、宽容失败”、“创业要进窄门”类似的创新思维、创业文化。教师也可在课程教学中、师生交流中为学生树立崇尚创新、自主创业的价值导向,善待学生们的奇思妙想,让创新文化在学校中成为时代新风尚,让创客风潮启动未来创新与创业模式。
(二)多专业协同,拓展创新创业思路
高职院校应立足本校无人机专业,结合学校及合作企业单位的优势,交叉融合农业、电力、消防、测绘方向、建筑工程、城市规划、交通物流、广播传媒等行业或方向,积极进行跨专业、跨领域的协同与创新,可将多个专业的学生组合成创新创业小组或团队,其间学生既可做到知识、信息的互补,又可展开头脑风暴,迸发出全新的理念,使创新创业项目与实践进一步拓宽。此外,倡导和鼓励联合其他专业学生一起参与各项双创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具体项目的构思、设计、分工、协作等环节,培养其组织能力、团队合作与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的结合,真正达到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三)多层次考虑,保障双创教育实施
1、形成双创教育激励制度
双创教育能够长效进行的关键还在于将其转化为教师学生们的自觉行动,高职院校可以形成一定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无人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这种激励机制的着眼点应当考虑激发高职院校教职工、学生们创新创业的活力,对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可以进行精神方面的鼓励或物质方面奖励,并可对其典型事迹在校内外进行宣传和报道,这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形成。
2、完善学分制及弹性学制
学分制是一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适应具有创造力人才的柔性管理制度,高职院校无人机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可考虑设置创新创业学分,计入学分的项目包括修读创新创业课程、参加创新创业讲座或论坛、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无人机竞赛、挑战杯比赛、进行相关创新创业实践方面的获奖证书等。也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尝试实施弹性学制:学习内容有一定的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的伸缩性。高职院校可将无人机专业作为试点,让创业学生依据学校规定和自己实际情况选择校内和校外学习方式,安排学习时间,可提前毕业,也可滞后毕业。
此外,高职院校建立完善的双创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做好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师资力量、财力和物力保障等,都能够为无人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持。
四 结语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依托无人机行业优势及专业特点,通过构建面向高职院校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三基、双轨、多方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充分激发无人机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充分挖掘创业潜能,从校园中开始,激励创客的涌现,推动无人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快车的全速前进,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无人机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动态研究阶段,本文中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还处于探究阶段,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应当举全行业、全社会的力量,实施“双创”行动,推动开放式教育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77
[2]姜灵芝.浅析无人机发展对高职教育的专业需求[J].知识经济,2013(11)
[3]胡鸿影.浅析创新创业背景下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02):124
[4]吴立全等.高等院校园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6):142
[5]郭远臣等.基于众创空间平台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案探讨[J].科技教育,2017(4)
[6]邱剑雄等.成都无人机产业现状调研及产业定位思考[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8(6)
[7]方法林.“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核心:课程、课程结构及课程体系[J].江苏教育研究,2016(3),8-11
[8]尹台生等.浅论“三创”的推行——以两岸无人机竞合的契机[J].海峡科学,2016,(05),6-8
[9]陈霖周廷,刘占超.基于项目导向的《无人机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29):43-44.
[10]黄瑞祥.低空无人机操控技术专业建设研究——以乌兰察布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6,3(22):248-2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