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阶段,多元情境的构筑不仅改变了传统且单一的授课方式,丰富了教学方法,为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同时也让学生在情境参与中获得了真实的学习体验,使其在感受化学课程魅力的同时,提高学习与探究知识的兴致和能力。因此,多元情境的构筑能够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实效性。为了让多元情境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文章在综合分析与研究当前化学学科多元情境构筑实况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为高质量课堂教学助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实效性,多元情境,构筑方法
新时期的学科教学尤为强调实效性,在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多元情境的构筑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但是,从目前的学科教学情形来看,多元情境在构筑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忽视课前的激趣导入,导致学生无法有效深入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中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显,难以引发学生思考”“未能从活跃课堂气氛入手增进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学生间的合作方式不合理,导致合作学习的优势未能充分体现”“重理论教学而轻能力提升,没有从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入手设计化学实验”“没有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关联,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未能被激发”“缺乏对教学全过程的必要反思与评价,导致教学中的问题很难第一时间被发现和解决”等[1]。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学科教学质量,阻碍了学生在课堂上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因此,教师需要在深入分析与研究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更多可以指导多元情境构筑的方法与策略。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导入
在学生眼中,化学知识学习难度高、效率低,因此,学生对化学学科存在本能的抵触和排斥心理,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化学知识的学习上。另外,个别教师常常以不愿耽误教学进度为由,并未在课前设置导入环节,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被调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实效性。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上,教师在课前需要从激趣导入入手,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
例如,在“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一课教学中,为了达到激趣导入的目的,教师要从教材出发,在导入环节为学生创设“讲故事”的情境。在这一情境当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向学生讲述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的故事,在学生聆听故事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互联网收集和查阅一些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故事,然后集中对这些故事进行阅读,并从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故事,分享给其他学生,进而让更多的学生在聆听故事、查找故事和分享故事的过程中对元素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本节课的学习与探究中来[2]。比如,有的学生为了更好地了解与元素周期表相关的故事,积极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通过相互合作,合力阅读《漫谈元素周期表的故事》这本书,并从书中任意选取了“坎古杜瓦与螺旋式元素图”“欧德林与表格式元素表”“同位素的发现:相对原子质量颠倒问题的解决”等几章富有代表性的内容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让学生在分享中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眼界。当然,在情境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情境中的表现,彼此交流自己在情境参与中的具体收获,进而让更多的学生在积极表达中有所感悟。比如,有的学生通过向其他学生讲述“锡在极寒环境下会诡异地化成粉末,因此,斯科特的南极探险一去不能回”的故事,不仅达到了引人入胜的目的,同时也让其他同学充分感知了元素的魅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
在高中化学课上,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些有深度、有广度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在课程教学阶段,个别教师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怪圈,所提出的问题不是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就是太过简单、无法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的教学阻碍了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有效答疑入手,巧妙地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化学问题[3]。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一课教学中,为了引发学生思考,锻炼和提升学生的答疑解惑能力,教师在深入研习教材文本的同时,可以巧妙地为学生设计和构筑“答疑”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情境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地向学生呈现“氧化还原反应具体有何显著特征?在现实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氧化还原反应?”“请列出碳与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化学方程式,然后对所列方程式进行观察,说一说除了得失氧之外,从化合价的角度思考,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铁与硫酸铜之间的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不是只有得失氧的化学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为什么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会出现化合价的升降变化?其中,化合价的升降变化具体与什么有关?”“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会生成HCL,那么,如果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角度思考,HCL具体是如何形成的呢?”等一些贴合教材、能够让学生在答疑中加深对学科知识记忆的问题,借助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把学生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探究环节当中,在答疑中找回学习的信心和动力[4]。在此期间,教师要对课堂上积极参与情境、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保持学生答疑的热情与动力。
三、创设交互式情境,活跃课堂
在高中阶段,为学生打造和构筑交互式情境能够增进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帮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能够让教师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实时调整,使其更加适用于班级学生。另外,交互式情境改变了以往化学课堂低迷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阶段,教师需要以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为基础,构筑交互式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展开探讨。
例如,在“钠及其化合物”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整个化学课堂变得有活力,一改以往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的抵触、排斥的局面,教师要从活跃课堂气氛入手,依照教材内容,适时在课堂上为学生构筑“说”的情境。在情境中,教师可以从提高学生对钠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理解为出发点,设置“钠与氧气的反应”“钠与水的反应”“钠与酸、碱、盐溶液的反应”等不同的交互式主题,让学生从以上主题中任意选择一个并与其他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比如,有的学生选择了“钠与水的反应”作为交互式主题,通过动手实施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与同学探讨“钠浮在水面上”“钠溶成了闪亮的小球”“钠在水面上迅速游动”“钠与水反应时发出‘嘶嘶’的响声”“钠与水的反应使得整个溶液变成红色”等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实验结论。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四、创设合作情境,深化所学
安排和指导学生以合作的方式攻克学习上的重难点,可以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深入地学习,改变以往课堂学习过于浅显化的问题。因此,教师要从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入手,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合作情境,通过学生间的合力,让化学知识的学习变得简单、透彻。
例如,在“氯及其化合物”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构筑合作探究的情境。例如,教师可以先直观地向学生布置“请分别从氯气的价态、类别、结构的角度猜测和判断氯气具有怎样的性质?”“观察一瓶氯气,描述氯气具体有哪些物理性质?”“观察‘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在描述实验现象的同时,试着讨论产生黄光的原因以及钠在氯气中燃烧所产生的白烟的成分”“观察‘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在描述实验现象的同时,讨论生成物中铁元素的化合价,然后正确书写方程式”“观察‘铜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在描述实验现象的同时,根据铜单质的金属活动性弱的特点,判断氯气的氧化性的强弱”“根据氯水具有消毒杀菌功能的特性,小组内探讨氯气溶于水后具体会发生什么变化?”“思考氯水中具体存在哪些微型颗粒,这些颗粒使得氯水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等学习任务,而学生则需要分成多个小组,从教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中任选两个来完成,从而让学生在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五、创设实验情境,提升能力
高中化学课程是一门注重实验探究的课程,尤其是学生提出的一些猜想,更是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进行验证。因此,为了助力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养成,教师需要在深度研习教材文本、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以构筑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增设必要的实验探究环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化学实验,实现实验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一课作为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构筑“配制溶液”的实验情境。在情境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明确此次实验需要准备的实验用品,从而科学设计实验方案,同时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严格按照所设计的方案动手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5]。为了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增设实验交流环节,引导学生互相分享和交流在整个实验组织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注意事项,进而让更多的学生在分享中有所收获。比如,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就是将一定质量或体积的溶质按照所配溶液的体积在选定的容量瓶中进行定容,因此不需要计算水的容量。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因为在配置的过程中是用容量来定容的,而容量瓶的规格是有限制的,所以只能配置体积与容量瓶规格相符合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六、创设生活情境,激活经验
创设和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自然且轻松地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深化对学科知识的记忆,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让整个化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因此,教师应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生活中的情境搬进化学课堂,在了解学生课余生活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构筑情境。
例如,在“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一课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锻炼和提升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教师要将本节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进行关联,适时地在课堂上构筑生活化情境。在情境中,学生需要寻找和收集生活中常见的乙烯产品并进行记录,在课堂上反馈给教师。同时,学生还需要对乙烯分子进行理解,试着用橡皮泥搭建一个乙烯分子的球棍模型,思考乙烯分子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进而在调查、收集、动手操作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更多学科知识,最大程度地发挥生活情境的优势。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关注多元情境的构筑,将其作为优化高中化学教学方法的有效手段,不仅能从感官上调动学生学习与探究化学知识的热情与动力,使整个化学课堂变得有活力,而且也能为接下来化学课程的多元情境构筑积累经验和教训,让多元情境的构筑成为学科教学的常态。因此,教师需要在集中调查和了解班级学生学习情况、把握学科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分别从“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思考”“创设交互式情境,活跃课堂”“创设合作情境,深化所学”“创设实验情境,提升能力”“创设生活情境,激活经验”六个方面展开研究,在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要的同时,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朱春健.情境化教学建构高效化学课堂[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33):110-112.
[2]张春兰.基于情境融合的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以铁及其化合物为例[J].学周刊,2023(26):93-96.
[3]赵冰,郭敏,孙新.实验探究情境类试题命题策略:以2021年北京高考19题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3(21):70-72.
[4]魏火旺.高中化学课堂问题情境化教学:以“物质的化学计量”为例[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18):119-121.
[5]吴克勇,蔡子华.课程内容情境化的价值、策略及教学思考:以普通高中化学学科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1(19):41-4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