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初中古诗歌文本细读路径探寻论文

发布时间:2024-08-21 10:32: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可以感受古诗歌的形象美、韵律美与意境美,也能提炼出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以及诗人要表达的真情实感。本文探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文本细读法的促学功效,使学生通过对古诗歌文字、意象、情感的细读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对古诗歌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关键词:初中,古诗歌,文本细读

古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短小精悍、意韵悠长。但是在阅读和学习古诗歌时,学生往往无法准确地提炼出文本中的核心思想,以至于对古诗歌的理解只停留在文字表面,却不能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文本细读法恰恰具有“引人入境”的作用,通过对古诗歌语言文字、意象以及诗人抒发的情感的细致分析与深入解读,学生能够快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阅读体验感的提升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细读语言文字,了解寓意
 
  古诗歌中的语言文字不仅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还隐藏着深刻的道理。对古诗歌的语言文字进行细读,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会古诗歌的寓意,这对学生学好古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将大有帮助。在细读古诗歌的语言文字时应当重点关注三个问题:第一,找出古诗歌中的关键词,即能够概括全诗主题思想的词语,这些词语既能够简明扼要地说明本句诗的意义,也能够为下一句诗的出现作好铺垫。第二,将关键词串联在一起,并通过深度分析与解读来体会全诗的寓意。第三,从古诗歌的语言文字中找出修辞方法,为了呈现古诗歌的美感,丰富古诗歌的内容,诗人往往会利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组织语言文字,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每一个词语时逐一斟酌,准确地判定出这些词语运用的修辞方法,这对理解全诗的意义和语境将大有帮助。

\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唐朝诗人王湾创作的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为例,这首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思乡之情。学生在对这首诗进行细读时,首先查找出诗中的关键词,比如,最后一句诗中出现的“何处、归雁”这两个关键词语,意在表明思念家乡与亲人的一种迫切心情。然后找出这首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第三联中的“生”和“入”两个字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描述了新旧更替的自然规律。通过对关键词句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全诗所要表达的寓意。
 
  通过对古诗歌语言文字的细读可以进一步强化对古诗歌寓意及真实情感的理解。首先,文字是构成古诗歌的基本元素,只有清楚每个词、每句诗的释义才能准确提炼出全诗的核心思想。如果阅读时一带而过,那么阅读效果会大打折扣。其次,在对古诗歌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和阅读时,往往是从语言文字所体现的表层含义向深层寓意过渡,这一过程恰恰是对全诗内容的深度理解过程。确定了古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学生会紧紧围绕着这一核心去展开联想,这对古诗歌寓意的正确解读将起到关键性作用。最后,每一首古诗的语言文字都是经过诗人仔细斟酌与推敲的,而通过细读可以体会到诗人艰辛的创作过程。如上文列举的例子中,诗人想要表达一种浓烈的思乡之情,这份情感正是通过一些核心词的衬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因此细读古诗歌的语言文字是解读寓意、诠释思想、挖掘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细读古诗意象,体会形式之美
 
  意象主要是对客观存在的物象进行艺术加工,并赋予其某一种情感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活灵活现特点的艺术形象。在古诗歌中,诗人通过对各种意象的修饰、加工、处理,使整首诗的形式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中,应将细读的关注点聚集在古诗意象上,然后通过丰富的想象力与独特的创造力来描绘画面。在对古诗歌意象进行细读时,首先需要准确查找出古诗中出现的意象,如果遗漏了一些重要的客观物象,很容易对古诗歌寓意的理解产生偏颇。因此,在细读古诗歌之前,首要任务是确定这首古诗中出现了多少意象,再确定这些意象与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之间存在的关系。查找古诗意象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物”的特性确定,即古诗中提到了哪些具体的人物、动物、植物、景观等。另一种是通过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来确定某一个意象,这种间接确定意象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到诗人的某一种情怀或者某一种情感。为了防止出现遗漏意象的情况,在查找和确定意象过程中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小令《天净沙·秋思》为例,诗人借助秋日里萧瑟的景物来表达一个远离故乡的游子的心声。为了体会诗人的这份真情实感,首先应当找出小令中的意象:枯藤、昏鸦、人家、古道、瘦马,然后分别对这些意象进行细读与剖析,可以感受到秋日里万物萧瑟的场景。枯藤意为枯萎的枝蔓,古道意为古老荒凉的道路,瘦马意为瘦骨如柴的马,有了这些意象的衬托,读者才会感觉诗人真的成了“断肠人”。
 
  通过对古诗意象的细读,学生能够对诗人所抒发的真情实感产生共鸣,进而可以体会到古诗歌的形式美,而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需要重点关注三个问题:第一,准确提取古诗意象。一般情况下意象是看得见、摸得见的具体实物,比如,枯藤属于植物,昏鸦和瘦马属于动物,古道则属于具体的景物,这些具有物的特性的艺术形象给全诗增添了诗情画意,在这些生动而形象的画面的映衬下,带有浓烈的背井离乡的离愁也跃然纸上。第二,在对古诗意象进行细读时,应当格外注意意象所诠释出来的真情实感,捕捉到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真实心境。比如,《天净沙·秋思》中的古道意为古老荒凉的道路,之所以在道的前面加上一个“古”字,是为了凸显这条道路的久远与荒凉。第三,读懂意象再感受全诗的意境。像上文列举的例子,具有物的特性的艺术形象全部集中在前两句,而点睛之笔却在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才真实地描写出诗人所处的境遇,如果单纯对意象进行分析,则无法准确判断出诗人是游子的身份还是对孤独这种情感的写意,因此在细读古诗意象时需要结合古诗的前后句,切忌遗漏一些重要的带有指示的信息。
 
  三、细读诗人情感,走进意境
 
  意境美是古诗歌一种独到的美,这种美不仅仅源自语言文字所构设的情境,更重要的是诗人的真情实感所体现出来的思想、诠释出来的道理。走进古诗歌所创设的意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对诗人情感的细读来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在细读诗人情感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抓住以物抒情中的“物”。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往往会依附于一个真实存在的实物,细读时应当重点围绕这一实物对诗人的情感进行分析与解读。比如,有的古诗通过对一种动物的描写来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时可以紧紧抓住动物的基本特征来联想;有的古诗通过对一种随身物件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或者念友之情,这时可以对这一物件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全面分析,这样能够对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全新的认知和理解。第二,抓住借景抒情中的“景”。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借景抒情的古诗歌,诗人通过对某一种景物的细致描写表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如兴奋、愁苦、悲愤、怜悯、愉悦等,学生如果在细读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抓住这些景物,既可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也能够加深对古诗词内容及寓意的理解。第三,抓住情景交融中产生的“境”。这里的“境”指的是古诗歌意境。在有些古诗歌中,学生可以直接通过阅读语言文字的方法来体会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对诗人表达的真情实感进行细读时,需要重点考虑古诗的意境美,并将这份情感与意境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读懂诗人的心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
 
  以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白居易创作的《钱塘江春行》为例,诗人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钱塘江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为了能够深入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学生可以对古诗歌中出现的景物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诗人情感的解读来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古诗歌的最后一句提到了钱塘湖东的景色令人流连忘返,这时诗人的内心深处对湖东景色的向往之情、喜爱之情已经升华到顶点,从这份流连忘返中便可以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愉悦的、兴奋的,并迫切地想去看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四、结语
 
  初中古诗歌文本细读的方法丰富多样,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并结合学生的个人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来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细读方案,预留出足够的细读时间,以准确提炼和深入挖掘出古诗歌的文化蕴藉。
 
  参考文献
 
  [1]严慧.情感体验让古典诗词教学迈向新台阶—以统编版七下《木兰诗》教学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1(Z1):31-33.
 
  [2]杨雷.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9(9):20-21.
 
  [3]王学林.古诗意象研究性学习的路径阐释[J].教学与管理,2019(2):35-37.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76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