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构高效课堂是落实“双减”的重中之重,可以让学生获得良好发展,由此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课前是建构高效课堂的首要阶段,课中是建构高效课堂的关键阶段,课后是建构高效课堂的延伸阶段。基于此,文章以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为切入点,结合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探究组织教学活动的适宜方式,从而建构高效课堂,引导学生积极体验,最终实现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提质减负。
关键词:初中体育与健康,“双减”,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指学生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良好发展的课堂[1]。在高效课堂中,学生能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由此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因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着力建构初中体育与健康高效课堂,紧抓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教学阶段,结合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情况,采用适宜的方式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从而实现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提质增效。
一、课前阶段:前置课堂,自主学习
学生课前阶段的学习情况直接影响其课堂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建构初中体育与健康高效课堂时,要关注课前阶段,前置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使用分析、探索、实践等方法完成任务的学习行为[2]。基于此,在课前阶段,教师要设计学习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在“田径类运动的基本技术——蹲踞式跳远的基本技术”这节课上,学生要掌握蹲踞式跳远的动作要领,并通过不断练习,提高技能水平,增强腿部肌肉力量、弹跳能力和身体协调性。体育与健康课堂以实践活动为主,而蹲踞式跳远的动作要领是学生进行实践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前置课堂,引导学生自学蹲踞式跳远的动作要领。
具体而言,在课前阶段,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法给学生演示蹲踞式跳远,并录制视频或借助互联网搜集动画版的蹲踞式跳远视频,将不同的视频进行加工,制作出微课并上传于在线课堂,同时布置自学任务:“请大家利用课前时间观看微课,并思考、归纳蹲踞式跳远的动作要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演示动作。”在任务的推动下,学生会认真观看微课,详细了解每个动作,从而掌握蹲踞式跳远的动作要领。
二、课中阶段:紧扣课堂,互动学习
高效课堂的特点之一是具有互动性。因此,在建构初中体育与健康高效课堂时,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走进体育课堂的动力,激发学生兴趣,是建构高效课堂的前提[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明了情境之于学习兴趣的影响。教师可以根据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使用恰当的方式精心创设情境,与学生互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例如,教材针对“武术类运动的特点与价值”编设了“你知道吗?”栏目,讲述了武术的起源与发展。大部分学生对武术感兴趣,但并不了解武术的起源与发展情况。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介绍武术的起源和发展,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不同时期的武术发展情况,创设出故事情境。大部分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感受到武术的源远流长。教师把握时机,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武术会历经沧桑而经久不衰?”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趁机引出本节课内容,从技艺、武德两方面进行讲述。学生通过认真倾听,增加了对武术的认知。
(二)小组合作,学习动作要领
动作要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学生能否掌握正确的动作要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4]。小组合作是体育与健康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学生通过与组员互动,碰撞思维,能够逐步建构正确的认知。因此,在课中阶段,教师要组织小组合作活动,助力学生掌握动作要领。
例如,在教学“田径类运动的基本技术——蹲踞式跳远的基本技术”时,教师可在尊重学生自学情况的基础上,布置如下合作学习任务:“请大家回顾自学内容,与小组成员交流蹲踞式跳远的动作要领,并使用适宜的方式,归纳出正确的动作要领。”在了解了任务内容后,学生自发地进行小组合作。有的小组成员轮流演示蹲踞式跳远动作,并描述动作要领,其他成员则认真观看、倾听,发现并提出问题;之后其他成员再演示正确动作,清晰讲述动作要领。在如此互动的过程中,小组中的大部分成员掌握了正确的蹲踞式跳远的动作要领。随后,小组派出代表,当众演示蹲踞式跳远动作。教师认真观看,发现其动作问题并耐心点拨。在点拨时,教师会边演示动作边详细讲述,全体学生边看边听,查漏补缺,完善已有认知。在正确认知的支撑下,学生可以做出正确动作,从而提高蹲踞式跳远的技能水平。
(三)随堂练习,组织趣味活动
演练动作是学生将认知转化为技能的途径[5]。在不断演练动作的过程中,学生会提高体能水平。在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背景下,趣味活动备受学生喜爱,学生在体验体育趣味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在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获得良好发展。因此,在课中阶段,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多样的趣味活动,驱动学生演练动作,获得良好发展。
例如,在“球类运动的基本技术——篮球: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这节课上,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掌握了行进间单手肩上投篮动作要领。基于此,教师先后组织跨越垫子练习活动、原地持球练习活动、跨步拿同伴手中球练习活动。在跨越垫子练习活动中,学生将一块长垫子和一块短垫子作为标志物,先跨越长垫子,落在短垫子上;落地后,左脚直接起跳,用右手触碰前方的绳子。在原地持球练习活动中,学生撤去两块垫子进行原地练习,左脚在前站好,起跳,用右手触碰前方的绳子。在跨步拿同伴手中的球练习活动中,学生与同伴合作,左脚在前站好快速地跨出右脚,在右脚尚未落地之前接住同伴抛来的篮球;右脚落地后,学生再快速跨出左脚,并向上跳起投篮。
多样的练习活动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促进其不断地进行练习。在学生练习时,教师认真观察,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例如,如果学生在跨步拿同伴手中的球练习中出现问题,教师就可以为其示范、讲解技术动作,同时反复强调“跨右脚拿球,右脚落地前拿住球”这一关键点。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够扎实掌握投篮动作要领,从而提升运动技能和体能。
(四)组间游戏,巩固课堂所学
巩固课堂所学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关键。巩固的方式有很多,游戏便是其中一种。游戏活动具有趣味性,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游戏具有竞技性,有助于学生增强竞争意识,掌握规则,为其体验其他体育竞赛奠定基础。因此,在课中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内容,组织组间游戏活动,驱动学生在相应的体育竞赛中巩固课堂所学。
例如,在“球类技术的基本技术——足球:脚背内侧踢长传球”这节课上,学生通过不断体验学、练活动,掌握了动作要领,锻炼了踢球技能。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编创滚球接力游戏。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通过课堂观察,依据学生差异,将他们分为异质小组。接着,教师鼓励各组派出代表,抽签决定比拼双方,并让他们面对面站立。然后,各方第一个队员手持足球,将其从头上向后传。最后一个队员接到足球后,进行脚背内侧长传球,将足球传递给前方队员,前方队员在接球后,也进行脚背内侧长传球,将球传递给前方队员,以此类推,直到第一个队员接到足球后,停止计时。在整个游戏过程中,若有队员未接到球,则需要重新开始游戏。在紧张的氛围和竞争意识的双重作用下,大部分学生高度集中注意力,联想课堂学习内容,发挥自身体能作用,认真踢球、接球,以此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增强技能水平和体能水平。
在游戏结束时,教师公布各队伍的用时情况,用时最少的一组为获胜方。获胜方可派出代表,介绍本组的游戏经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自主反思,发现本队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由此查漏补缺。
三、课后阶段:拓展课堂,延伸学习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体育与健康高效课堂的拓展,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助力。教师要依据学生体育与健康课堂的学习情况,围绕不同的体育项目,编创不同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通过体验多样的活动,学生既可以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又可以提高技能水平和体能水平,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参与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实现体育与健康学习提质增效。
例如,在学生足球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编创如下足球活动:快乐运球、快乐跑杆射门、快乐变向来回运球等。
在快乐运球活动中,每班学生分成四队,每队一个足球,四队站成一个长方形。之后,面对面的两个队伍的第一个学生和最后一个学生开始踢球。第一个学生运球,将其踢给对面队伍的倒数第二个学生,最后一个学生运球,将其踢给对面队伍的正数第二个学生,以此类推。
在快乐跑杆射门活动中,每班学生分成四队,每队三个足球。每队成员分成两组,面对面相隔两米站立。在听到哨声后,每队持球的学生先带球绕过三个杆,之后瞄准自己正前方的球门进行脚内侧射门。在射门后,对面的学生捡球,并按照如此方式进行绕杆、射门。
在快乐变向来回运球活动中,每班学生分成六队,每队一个足球。排头的六个学生做相同的动作,从本队学生中间穿过,变向来回运球,到达最后一个学生身边。最后一个学生拿到足球后,按照如此方式,穿过队员,向前运球,将足球传给第二个学生,以此类推。
大部分学生通过体验以上活动,获得了良好发展,增强了体育学习效果。
(二)课后体育服务活动
课后体育服务是体育与健康高效课堂的拓展。在“双减”背景下,课后体育服务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学生通过体验课后体育服务活动,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学,增强体育技能,提升体能水平,还能切实感受到体育的乐趣,从而塑造健康身心。基于此,教师要把握课后阶段,组织多样的课后体育服务活动。
例如,教师秉持“强身健体”教育理念,结合跑步、跳绳、仰卧起坐、基础素质练习,同时兼顾传统练习,可以组织趣味的体育课后服务活动。在活动之初,教师先带领学生一起做校操。做完操后,学生主动到指定地点集合,进行一分钟跳绳。在学生作好准备后,教师先采用集体训练法,引导全体学生进行花样跳绳,如双人跳、三人跳等。接着,教师采取个别训练法,组织专项体育训练活动,如“极限大闯关”“打地鼠”“快乐16宫格”“跳圈接力”“蚂蚁搬家”“接力推钢圈”“网鱼”“竹竿舞”“障碍跑”等。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并引导不同层级的学生参加相应的活动。一周后,教师依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调整分层结果,同时引导他们参加其他活动。这样,每个学生在课后体育服务期间,都能获得全方位的锻炼。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构初中体育高效课堂有助于学生学有所得,实现体育与健康学习提质增效。基于此,在实施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时,教师要紧抓“双减”时机,着力建构高效课堂。在建构初中体育与健康高效课堂时,教师要以课前阶段、课中阶段和课后阶段为切入点,结合体育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样的策略,精心组织多样的体育活动。学生在体验体育活动时,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合作学习动作要领,自觉演练,踊跃竞赛,由此强化体育认知,锻炼体育技能,提高体能水平。同时,学生通过体验大课间活动和课后体育服务活动,能够在体育与健康课堂上获得进一步发展,继而积极体验课堂教学活动,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潘逸芬.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体育高效课堂[J].江西教育,2023(3):47-48.
[2]刘婵.融合快乐体育教学理念构建初中体育高效课堂[J].求知导刊,2022(36):116-118.
[3]林朱云.新课改背景下构建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路径探讨[J].亚太教育,2022(23):107-110.
[4]邹宗祥.初中体育高效课堂构建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2(31):84-86.
[5]林锦秀.摆脱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打造体育高效课堂[J].安徽教育科研,2022(23):84-85.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