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阅读链接”居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附录部分,其存在并不是多余的,而是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从内容上看,“阅读链接”多与正文材料相关联,是对正文的有益补充和拓展,有利于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人文素养。遵循“适时”“适度”“适切”原则,在课文讲授中灵活嵌入“阅读链接”内容,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文章分析了“阅读链接”的价值,把脉其意图和编排特点,进一步探讨了“三适原则”在“阅读链接”板块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链接;三适原则;教学实践
“阅读链接”是部编语文教材编写的一个特色,蕴含重要的教育价值。“阅读链接”的功能在于对正文的拓展与延伸,共同构成阅读材料。据统计,在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至六年级教材中,共有“阅读链接”33处。其中,三年级上下册有5处,四年级上下册有10处,五年级上下册有8处,六年级上下册有10处。从数量上看,随着年级的增长,“阅读链接”知识板块也呈现增多态势。从内容上看,“阅读链接”与正文材料同义、同感情、同类题材,具有升华课文主旨,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等作用。教师要深刻认识“阅读链接”的编排意义和功能,重视“阅读链接”在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学科人文素养中的积极优势,拓展学生阅读思维能力。
一、“阅读链接”在教材编排中的价值
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链接”板块,承载着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的“桥梁”作用。同时,“阅读链接”还要体现政治意志,将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品质教育融入其中。“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是编排主线,借“阅读链接”,升华正文的人文主题,体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促进学生对正文资料的深刻解读
部编教材具有丰富、完备的助学系统,而“阅读链接”部分,可以是对课文的提示,可以是对文本内容的批注,还可以是拓展课后阅读资料。教材选文本身,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阅读链接”板块,尽可能强调学生情感需求的满足。比如,在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课后,链接的有“七子之歌”“和平宣言”,这些内容在于培植学生的爱国情感。再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后,拓展阅读“南辕北辙”,结合阅读提示,让学生思考,坐车人错在哪里?由此,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寓言故事的哲理。
(二)增进单元内容的衔接与整合
在教材中,单元是独立部分,单元与单元之间,可以通过单元主题来衔接。“阅读链接”也是单元的重要部分,在于升华单元主题,促进学生理解单元主旨意趣。比如,在学习《蟋蟀的住宅》后,拓展阅读《燕子窝》,在阅读《琥珀》后,拓展阅读《琥珀物语》。这些内容,都体现了本单元“说明文”体裁,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三)拓宽学生阅读边界
从阅读素养出发,语文教材中所节选的课文,其数量是有限的。要重视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要加大阅读内容的拓深。“阅读链接”板块,作为对课文的补充,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从一篇课文延伸到更多相同主题或相关文本的阅读中,激活学生的阅读动机,拓宽阅读范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在五年级下册,读《祖父的园子》后,拓展链接萧红的《呼兰河传》,让学生能够从原著作品中,了解与祖父更多的美好时光,体会萧红对祖父的深切怀念之情。
二、部编教材“阅读链接”板块的编写意图与特点分析
“阅读链接”板块内容多样,体裁不一,尽管在篇幅上相对较小,但实现了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和整合。教师要正确把脉编者的意图,厘清其特点,最大化利用“阅读链接”板块,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阅读链接”的设计意图
通过对部编语文教材中“阅读链接”板块的梳理,其内容可以归纳为理解类、比较类、运用类、延伸类四类。比如,五年级上册学习《桂花雨》后,链接内容有琦君的《留予他年说梦痕》节选,帮助学生理解家乡的桂花,不仅散发着浓郁的香,而且氤氲着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的《琥珀》后,链接的内容是王文利的《琥珀物语》,利用互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对照文本,不同的表达方式。还有,读四年级下册宗璞的《绿》,链接的内容是《西湖漫笔》片段,同样是在描写“绿”,让学生对比想象,这两种“绿”有何不同?对于运用类链接内容,着重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比如,读三年级下册的《陶罐和铁罐》后,链接的有《北风和太阳》,解读两个故事,让学生思考,北风与铁罐有何相似之处?针对延伸类链接内容,主要引领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在读四年级下册《黄继光》后,链接的有刘敬智的《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为学生提供更多课外阅读资料。再如,在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后,延伸的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节选内容,由课文阅读拓展到整本书阅读。
(二)“阅读链接”的编排特点
分析“阅读链接”内容,其特点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紧扣教材单元主题。从内容上,链接的文本与单元人文主题、语文要素密切相关。比如,在读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后,链接的有《迁徙的季节》,两篇文本都是围绕“秋天”展开描写,写出秋天的美景。二是同步比较阅读。从链接板块内容上,要么主题相同,风格相似、题材一致,要么表达方式不同,要么单篇带动多篇,单篇带动整本书阅读。这一设计,体现了“1+X”阅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素材。三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链接的文本既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更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读四年级下册《白鹅》后,链接的叶诺索夫的《白公鹅》,要求学生对比两篇文本,从鹅的描写方法,分析其异同,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相似之处。这样设计,加深学生对文本情感的体认,也让学生从中学习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寓褒于贬的写作手法。
三、“三适原则”在“阅读链接”板块的应用策略
“三适原则”,即“适时”“适度”“适切”。对“阅读链接”内容的教学,要灵活、适当,在课前、课中、课后适时嵌入,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同时,“阅读链接”内容是课文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要把握主次关系,不能喧宾夺主。不同“阅读链接”内容,承载不同的阅读任务,教师要领会编者意图,做到适切教学。
(一)“适合”渗透“阅读链接”内容,打开学生阅读之门
教师在阅读教学设计中,要重视“阅读链接”内容,明确其功能和地位,选择恰当的时机,施以不同的应用策略。
1.在课前,导入“阅读链接”
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与“阅读链接”内容,调动学生的“胃口”,让阅读充满期待。比如,在读六年级上册《丁香结》前,链接的有“丁香”相关的诗句。我们可以在阅读文本前,将诗句提前导入。读一读这些诗句,想一想从中读到了什么,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指导学生思考丁香的花语、特点,为课文阅读做好铺垫。丁香给人带来怎样的感受?有何特别之处?带着好奇心,请学生从课文阅读中找寻答案。
2.在课中,融入“阅读链接”
“阅读链接”板块内容,虽编排在课后,但并不是都应该在课后讲解,也可以在课中,结合学生对课文的阅读需要,对某一个知识点理解不够深刻,或者对文本的感知存在疑难点时,适时融入。比如,在读四年级下册《琥珀》时,一些学生读过课文后,还是对琥珀的形成过程感到疑惑不解。链接板块恰巧是对琥珀形成过程进行介绍的,我们可以顺势阅读链接部分内容,帮助学生释疑解惑,读懂琥珀形成的三个阶段。如此一来,阅读教学更自然,学生阅读兴趣更浓,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全面。
3.在课后,延伸“阅读链接”
解析部编版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很多语言表述为读者留下想象的阅读空间,这一“留白”手法,可以借助于课后链接内容来补白,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相关文学作品的意义内涵。比如,在读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后,作为寓言,要让学生理解故事的哲理。从陶罐与铁罐的对话中,铁罐显得傲慢、蛮横,而陶罐谦卑、友善。生动的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了两个鲜明的形象。从中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正视自己的缺点,学会尊重,懂得和睦。在读《北风和太阳》时,请学生思考铁罐与北风有哪些相似点?太阳与陶罐有哪些相似点?鼓励学生展开交流,启发学生深刻体认寓言的哲理。另外,再结合寓言故事,延伸阅读《伊索寓言》相关故事,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二)“适度”渗透“阅读链接”内容,平衡好主次关系
在对“阅读链接”内容与阅读教学融合中,一些教师重视不足,忽视链接内容的补充与拓展功能;一些教师过于依靠链接内容,过度地讲解链接内容,导致本末倒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所侧重,合理、适度引入“阅读链接”。
1.找准契合点,延伸相关阅读点
“阅读链接”板块内容,与课文阅读具有一定关联性。要么介绍课文背景,要么拓展作者简介信息,要么延伸阅读资料。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时,课后链接的是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从教学目标来看,《七律·长征》是学习重点,了解诗句所描写的革命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体会长征的艰险,了解革命展示面对困难的大无畏态度。认识诗中的“逶、迤、磅、礴、丸、岷”等字,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蕴含全诗的英勇、豪迈的革命气概。接下来,从《菩萨蛮·大柏地》的对比阅读中,让学生思考,这两首诗有何相同点、不同点。《菩萨蛮·大柏地》的笔调鲜明、欢快,对大柏地壮丽景色的描绘,讴歌革命战争,表达胜利后的乐观情怀。解析诗句语言,联想手法的运用,将主观情志与客观景致进行动态呈现,情景交融,对比两首诗,延展学生的阅读宽度。
2.抓住相似点,辅助学生理解作品内涵
一些课后的“阅读链接”内容,与课文具有相似的课型特点。教师可以从单篇阅读引向同类文本阅读,辅助学生加深理解文本内涵。比如,在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学习《普罗米修斯》时,该文属于希腊神话,写了普罗米修斯因盗取火种而遭受宙斯的残酷惩罚。从故事中,为学生塑造了不同的人物性格。让学生抓住关键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坚毅、善良,宙斯的狠心、无情,太阳神的矛盾、无奈,大力神的正义、刚烈。在课后“阅读链接”部分,围绕“火”展开阅读,让学生说一说“钻木取火”的神奇体现在哪里?鼓励学生对该故事进行复述。同时,还可以围绕本单元神话主题,拓展阅读同类传说故事,如《七仙女》《白蛇传》等,加深学生对神话故事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
3.提炼兴趣点,引领学生专题化阅读
在“阅读链接”板块,一些内容是对课文知识的补充,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适度对接链接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展探究性阅读活动。利用专题化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三)“适切”渗透“阅读链接”内容,提升学生学力
在对“阅读链接”内容应用中,一些教师多采用课后讲解方式,显得单一,效果不理想。“适切”原则,就是要根据课文阅读需要,以最适合的方式介入链接内容。
1.多次反复介入,丰富情感体验
“阅读链接”内容,都是编者精心增补的内容。在使用时,可以多次反复介入辅助资料。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牛和鹅》时,链接的是李汉荣的《牛的写意》节选。在课前,关于“牛”的介绍,我们可以链接《牛的写意》,激发学生对牛的学习兴趣。在对牛和鹅不同态度讲解时,可以再次链接《牛的写意》,让学生思考牛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在作者改变对牛和鹅的态度后,再次介入“阅读链接”,让学生明白作者改变看法的原因和经过。
2.注重横向比较,发现表达异同
对于同类型、同类题材的“阅读链接”内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横向比较,引领学生对比阅读课文与链接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辨力。
3.强调纵向比较,促进迁移运用
在“阅读链接”板块,会设置同一话题的不同版本、不同文体内容。利用纵向比较,从中让学生感受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
四、结语
“阅读链接”作为教材编排的一部分,教师要深刻体认编者的用心。立足学情,践行“三适原则”,挖掘“阅读链接”的潜在价值,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