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通过对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实践管理体制的优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及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黄雄健.“校企协同、强化实践”的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11):47-49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Automobile Specialty Talent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and Strengthening Practice
Huang Xiong-jian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iuzhou,Guangxi,China)
Absrtact:through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mode of automobile specialty talents,the reform and discussion are carried out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sett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the innov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links,the optimization of practical management system,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ranks and the graduation design.Good teaching effect has been achieved.
Key words:automobile speciality;Talent training Mode;Reform and practice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依赖于“中国制造”的积累,而“中国制造”是我国利润链的最底层,需要大量的技术工程人才,才能将“中国制造”转化为“中国创造”。自扩招以来,工科教育的实践内容越来越趋向“验证式、机械式、统一化”,缺乏“自主性、设计性、创新性”的能力培养,其本质是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导致企业大量需要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严重缺乏。造成这一后果的重要原因有二,一是传统的高等工程教育片面强调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忽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二是高等工程教育缺少产业界的参与;由于我国工程技术带头人的匮乏,制约新型工业化进程已成为一个关键因素。
一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平台模块式结构”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
专业教学坚持专业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三者密切相关,应从基本知识结构、基本技能结构和综合应用能力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培养。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知识与能力结构。我们的教学体系采用了平台模块式结构模式,即在公共基础平台上采用了机械大类平台+汽车类专业平台+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构建了体现机械大类学科综合和汽车类专业综合的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的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学生能力要把不同的形成阶段和认识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规划,做到四年不断线。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统筹开展课程建设、实践环节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①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采用以项目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企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本科前二年(第一阶段)以“掌握基础、工程认知和锻炼能力”作为大学生本阶段培养学生的重点;第二阶段是专业(学科)课程的学习阶段,采用必修课与选修课模块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探索能力、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工程实践中,工程优化的第三阶段从注重知识内容转向注重实践工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避免高分、低能力、高视力、低技能等问题。课程教学由注重学业成果向解决工程问题能力转变。
②在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教学环节上四年不断线,以赛车俱乐部为专业创新实践平台,支撑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③在“汽车工程”培训课程中,所有的课程都是按照模块化设置的,如通识教育课程(思想政治、军事体育、外语、计算机、导论、通识实践)。其他普通课程的单元,例如适用于范围广泛的课程(必修课、选修课)和专门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二等课程)。要加强企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培训,必须坚持工程基础、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和工程实践相互作用的改革方向。
(二)“校企协同——四位一体”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提高实践学分在教学中的比重、加强实践训练、注重创新、注重生产实际、进一步改进与合作企业的实践内容、制作实习课题和设计实习、毕业设计内容等。构建具有专业特色开放性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企合作,紧密依托柳州市雄厚的汽车工业,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知名汽车生产企业合作建立了13个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实践教学需要。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现场实习和“四位一体”就业模式的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零距离对接”。通过几年来的摸索与实践,学生通过实际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或设计,真正做到了于实践中学习巩固知识,指导老师通过与企业的实际接触也相应提高了业务能力,各企业对本专业学生的设计成果表示肯定与满意,获得了各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三)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让学生参与申报科研项目,积极开展各类科技活动。
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竞赛俱乐部”、“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和“大学生方程式”队,把大学生之间的各种比赛纳入大学生竞赛俱乐部的活动范畴,打造以赛车俱乐部为专业实践平台支撑的突出“工程认知—工程探究—工程实践—工程优化”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大一的学生通过参加“汽车模型设计制作大赛”进行工程认知的实验,大二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无动力车的设计制作大赛”、“本田节能车竞赛”实现工程探究的实训,大三、大四学生通过参加“中国大学生汽车方程式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巴哈越野赛”等进行工程实践、工程优化的培养。通过建立多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科技团体,组织带领优秀的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我院汽车类专业学生在全国及全区大学生竞赛中取得许多优异成绩。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采用“引培结合、专兼相济、科研带动”等措施,统筹各种资源,引进和自主培养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多人,聘用汽车企业专作为兼职教师,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通过科研实践锤炼师资队伍,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工程实践教育能力,为“校企协同、强化实践”的人才培养奠定了重要的师资保障。
(五)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
投入经费着重建设集多媒体教室、机房、虚拟与实物现场教学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数字化现场教学平台《汽车整车构造与检测教学平台》,积极改善教学条件,为信息化课程建设奠定良好地基础。2017年重点建设现代汽车设计教学室,投入200万完成“3D扫描系统”与“3D快速造型系统”的采购,有效解决现代汽车设计实践教学设备需求,形成从设计、制造、验证检测到修正设计的完整实验能力,培养学生正向和逆向设计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创新设计、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 改革的实施效果
(一)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该成果应用以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参加创新训练项目8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6项、自治区级项目62项、校级项目5项)。各类竞赛获奖36项(国家级奖励13项,省级奖励23项)。近五年,汽车类专业学生年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
(二)企业评价优良
2017年9月,学院通过电话、网络调查了32家用人单位对2012届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满意度,其中有3家用人单位表示非常满意,占9.38%,25家表示满意,占78.12%,3家表示基本满意,占9.38%,表示不满意为0。用人单位认为我院车辆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身体素质、品德修养优良,专业知识扎实,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在工作岗位上能胜任并良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三)专业建设成果显著提升
通过校企合作,紧密依托柳州市雄厚的汽车工业,与汽车生产企业合作建立了13个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实践教学需要。专业实验室建设显著提升。获国家教育部(2012年):广西科技大学—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教育部(2013年):车辆工程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专业建设点;国家教育部(2013年):“本科教学工程”车辆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自治区(2016年):车辆工程广西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华文林.应用型本科汽车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D].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4.
[2]赵国迁.应用型本科汽车类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创新应用型本科汽车类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创新[D].林区教学,2013.
[3]王世元.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J].山东工业技术,2018(13)
[4]徐亚凤.高职院校开设大数据专业必要性及人才培养初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08)
[5]邝卫华,孟源北,张立,林新贵.高职院校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1)
[6]李丽,武照云.汽车类专业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44):90-91.
[7]魏莉,郝敬爱,佟瑶,刘娜.地方高校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8,5(52):21-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