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文科背景下国际商法英语阅读“ 课程思政” 混合式教学实践与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4 11:37: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阐述我国国际商法英语阅读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思政元素、授课时间少及评价方式单一。探索国际商法英语阅读“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实践途径,即更新理念与目标、创新教学模式、重构教学内容、改进教与学方法、打造“课程思政”整体模块、改革教学评价。认为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际商法英语阅读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升法律英语语言能力,理解真实商务世界的法律意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道德。

  【关键词】新文科,国际商法英语阅读,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
 
  引言
 
  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服务“一*一路”的关键,对于外语或法律人才来说,仅具有语言技能或者法律知识已无法适应新形势。在教育部倡导的“推进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新模式,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相应的高校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旨在培养他们在商法环境中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及交际的能力,为国家经济建设输送紧缺的“英语+法律”复合型人才。
 
  国际商法英语阅读(IBLER)是一门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开设的法律英语课程。该课程秉承“明思辨为思政,知能用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服务一*一路”的教育理念,整体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形成了基于SPOC平台的同步异步混合式12345教学新模式,极大地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实效。
 
  下面,以国际商法英语阅读课程为例,探析新文科背景下的国际商法英语阅读课程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面的改进。同时,探索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一、我国国际商法英语阅读课程存在的问题
 
  国际商法英语阅读在高等院校中是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商务英语等专业开设的课程,很多高校已把国际商法英语阅读作为双语或全英的重点或精品课程(蔡驰2021),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国际商法英语阅读课程主要面向国际经贸、海关、商学、金融、法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当今,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对国际商法类的涉外人才需求较大。国际商法英语阅读课程是涉及金融、法律、英语的交叉性学科,对教师和学生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在培养高水平涉外人才的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材内容陈旧
 
  当前,国际商法类的英语教材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在网络上搜索“国际商法MOOC”词条,发现有多所学校开展国际商法MOOC课程,其参考教材主要有《国际商法(英文版)》《国际商法(双语版)》等。2021年,我国正式颁布《民法典》,以往教材中对于《合同法》《代理法》等的国内法律的学习将进一步更新。对于《民法典》的出台与适用,势必会对国际商法等教材提出更高的要求,除此以外,国内法律几经变迁,国际商事活动中更有多复杂的情况,相关教材的适用仍需进一步考量(杜心怡2020)。
 
  (二)教学模式单一
 
  在国际商法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材为基础,即便使用PPT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仍然难以跳出法理学习的方式,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甚少结合现实案例(杜心怡2020)。部分学校虽然采取了混合式授课方式,但大多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纯理论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三)缺乏思政元素
 
  国际商法英语阅读是一门跨学科课程,内容涉及法学和英语语言的学习。然而,教材内容主要涉及英美商法中的基本内容,常常忽视本国相关法律,缺乏对爱国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法律认同感的培养。为落实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王鸣2021),国际商法英语阅读课程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其立德立能同向同行。
 
  (四)授课时间少
 
  本课程共32课时,每周仅有2课时,内容涉及语言学习、法律法规等相关理论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
 
  (五)评价方式单一,合作学习形式化
 
  考试以笔试为主,不能客观、动态地检测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变化,也不能全面反映其实践能力。即使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也倾向于好朋友组队、性格相投组队、同性别组队、舍友组队。这种组队方式往往会因缺乏思想碰撞或者无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而限制小组成果的创新性,从而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
 
  二、国际商法英语阅读“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实践途径
 
  混合式教学概念源于国外混合式学习的理念,由何克抗在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首次正式倡导,侧重教师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目的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混合式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混合式教学包括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评价的混合(Driscoll 2002);狭义的混合式教学指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的结合(Bonk&Graham 2006)。
 
  (一)更新理念与目标
 
  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吴岩(2019)指出:“我们一定要让新文科这个翅膀硬起来,中国高等教育飞得才能平衡、飞得高。”2021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发布2021年工作要点,明确2021年“十大专项”工作,提出“积极应变,加快涉外法制人才培养,组织建设一批优秀教材、课程案例库等教学资源”。《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也指出“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培养国际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为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提供一个基本工具”(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因此,本课程以“明思辨的思政为指导,知能用的能力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更新培养理念与目标,从普通高等教育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教育,从满足就业需求转变为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从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从培养单一型人才转变为培养社会和国家所需的具备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思辨能力、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二)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同步异步的国际商法英语阅读“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12345模式
 
  根据“首要教学原理”“产出导向法”及“以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为本”等教学设计原则,利用互联网、广西大学慕课平台、智慧教学平台等构建了“1中心2平台3形式4侧重5评价”的同步异步的混合式12345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教学环境;通过课前线上异步的知识建构、课中线下同步的主题研讨、课后线上或线下异步的反思评价3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侧重科学性、现实性、实践性、原创性;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教师评价、同伴互评、数据评价5种评价达到建立教、学、考、管、评一体化的目标。
 
  主要教学流程如下:
 
  1.课前线上异步的知识建构
 
  此环节以“产出任务”为核心,教师整合线上教学资源,上传教学资源以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提供真实的交际场景,布置产出任务。要完成一项产出任务,学生需要认识已有知识的不足,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输入性学习,体现学习的精准性;针对学习短板,通过自主学习单元词汇、句法、篇章,观看微课,阅读文档,线上交流观点等方式,尝试完成产出任务,实现学习的多样性,从而实现个人促成。
 
  2.课中线下同步的主题研讨
 
  通过课前自主性学习,学生有能力在课堂上参与小组讨论,展示成果,并在倾听、交流过程中,实现个人促成、小组促成。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生自学中遇到的困难及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补充,纠正错误,总结答疑,或者进一步讲解重难点,从而达到强化效果的目的。在此环节,教师还要巧妙地将单元主题与思政元素相融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课后线上或线下异步的反思评价
 
  此环节是课中线下同步主题研讨的拓展。反思和评价是双方的。同步异步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评价的依据涵盖线上学习时长、任务和测试完成情况、线下课堂参与情况等。教师依托智慧教学平台系统可直观了解学习进度、学习细节与学习效果,并根据数据进行学情分析,作出评价和反思,实现“以评促学”“以评助教”。
 
  (三)重构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四融合”及学习资源库搭建
 
  本课程积极顺应新文科、新国情、新需求、新技术的趋势,针对课程教学创新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融合跨学科课程,融合优质在线学习资源与智慧教学环境、线上教学资源与传统教学资源、课程思政与案例讨论,重新构建教学内容,搭建能满足差异性、多元性需求的课程学习资源库。课程学习资源库包括线上教学资源、线上测试资源、语言训练营作品展等三大模块。
 
  2.载体更新—教材建设
 
  动态的立体化教材要求“在题材的选取、练习的设计、情景的模拟等方面创设开放、互动、多元化的语言学习环境”(郭剑晶2013)。近年来,信息化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程度不断提高,教材的开发及出版方式不断更新,数字教材的研究模式与实践场景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教材中的育人方式也应作出相应的创新。在教材建设方面,可采用纸质教材+网络资源相结合的交互模式,持续拓展育人深度与广度,将传统阅读的单向“灌输”教育方式的路径改变为学生的智慧化、可视化、碎片化学习方式,从而保证英语课堂教育资源的前沿性、动态性、新颖性。
 
  (四)改进教与学方法
 
  针对“授课时间少”的教学痛点,借助翻转课堂来解决。一方面,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能够突破传统的阅读方式和纸质教材的滞后性,将传统阅读的单向“灌输”教育方式改为学生的碎片化、可视化、智能化学习方式。
 
  针对“合作学习形式化”的教学痛点,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比赛,多元分组、交叉互动。课上互动和课下互动并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并举,通过网上讨论区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QQ在线作业功能突出其个性化答疑,利用QQ在线文档/表格更新其学习进度,形成“互相监督,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课程注重“学与练”的结合。每周依托口语平台和批改网进行商务谈判和合同翻译练习;期末安排语言训练成果展示周,让学生制作普法微视频和答辩;通过问卷星进行同伴互评和教师评价,选出优秀作品充实平台教学资源库。
 
  设置语言训练营。期末专门设计“法律英语训练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制作相关主题的法律微视频和海报,展示学习成果并进行相关知识点答辩。目的是通过“说法普法”教学环节,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创造性输出,产生学习的乐趣、志趣,从本源上解决学习持续动力不足的问题。

\
 
  (五)打造“课程思政”整体模块
 
  打造“课程思政”整体模块,加强思政元素与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师素养三者的融合。同时,从课堂教学步骤、课程评价与反馈及新媒体新技术三个方面实施课程思政,将家国情怀、道德规范、法治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精神、商业伦理、安全预防、职业素养等思政要素融入课堂教学,达到立德树人,培养“精英明法”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目标。
 
  (六)改革教学评价
 
  以体验学习为目标,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全程全员参与,多向互动,师生共建多元考评体系,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跟踪、反馈与评价。利用智慧学习数据捕捉动态学情,强调学生平时的参与、互动和持续产出,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多样性。
 
  语言训练应突出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团队精神、价值观、责任心、刻苦研究和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三、结论
 
  国际商法英语阅读课程顺应“新文科”提出的学科重组、学科交叉的背景下人才培养要求,体现了四种融合:
 
  第一种,“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外语学科和法学学科的融合。
 
  第二种,“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下,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的融合。
 
  第三种,“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整体课程设计与“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融合。课程的“两性一度”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课程内容有前沿性和时代性,不但讲授英美商法,还关注东盟商法和我国商法的热点话题;(2)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采用SPOC教学模式,引入可视化阅读、碎片化阅读等;(3)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团队合作和过程性考核(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研究等占总成绩的50%),具有一定的高阶性和挑战度。
 
  第四种,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与线下教学的融合。课程采取同步异步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重视课外主题拓展阅读和语言实践。
 
  高校为顺应新文科、新国情、新需求、新技术的趋势,探索国际商法英语阅读教学新模式,深化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注重强化学生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法律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的培养,从而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的相互融合,推动教育教学在“互联网+”时代高质量发展,培养新时代以区域特色为导向的高水平、多方位的全能型人才。
 
  引用文献
 
  蔡驰.2021.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国际商法教改研究[J].科技视界,(29):25-26.
 
  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杜心怡.2020.应用型本科国际商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法制博览,(33):152-153.
 
  郭剑晶.2013.法律英语教材评价实践[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4):41-44.
 
  王鸣.2021.课程思政融入国际商法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外产品责任相关法律规范的对比为例[J].中外企业文化,(9):117-118.
 
  吴岩.2019.吴岩司长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s://www.163.com/dy/article/EIOC1ES105366EUH.html.2019-06-28.
 
  Bonk&Graham.2006.The Handbook of Blended Learning:Global Perspectives,Local Design[M].San Francisco:Pfeifferl Publishing.
 
  Driscoll.2002.Blended learning:Let’s get beyond the hype[J].E-Learning,(3):5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90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