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课内外阅读衔接是学生拓展阅读路径,丰富阅读储备,发展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重视课内外阅读衔接,却忽视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切入点,致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脱轨,影响了学生的发展。针对此情况,文章以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为立足点,探索了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切入点,诸如阅读疑难问题、阅读目标、阅读主题等,并依据探索成果和具体课例,具体介绍了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切入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切入点
对于学生而言,阅读具有丰富知识储备、发展阅读能力等作用。依据不同的阅读场景,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其中,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二者互为彼此的助力[1]。小学语文教师要架起课内外阅读衔接桥梁。当前,尽管部分小学语文教师重视课内外阅读衔接,但因忽视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切入点,出现课内外阅读“两张皮”问题[2]。针对此情况,教师要立足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准确找到二者的切入点,组织多样的阅读活动,由此搭建起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桥梁。
一、课内阅读:将教材内容作为切入点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部分教师忽视课外阅读内容。对部分学生而言,教材内容较难理解,在缺乏课外阅读辅助情况下,很难理解教材内容,导致课内阅读效果不佳。针对此情况,在组织课内阅读活动时,教师要将教材内容作为切入点,引入相关课外阅读内容,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衔接。
(一)将教材疑难作为切入点
1.课内阅读前收集课外资料,扫除阅读疑难
课前阅读是学生自主阅读的阶段。在自主阅读过程中,每个学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收集课外资料,自主扫除阅读疑难,为深入阅读做好准备。
以《曹冲称象》的教学为例,在课内阅读前,教师可提出任务:“请大家自读《曹冲称象》,记录难以理解的内容,试着通过收集课外信息,解决疑难问题。”在任务的推动下,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边阅读边思考,发现不同的问题。如有学生提出问题:“曹冲称象的方法运用了什么原理?”在发现问题后,学生借助绘本、网络等收集相关信息,认真阅读,了解问题答案——等量替换。在课堂上,学生将迁移自读认知,深入探究曹冲称象的方法,拓展课内阅读深度。
2.课内阅读中呈现课外内容,建立阅读认知
课内阅读是学生深刻理解阅读内容的阶段。在此阶段,学生要理解并掌握阅读重难点,由此建立深刻的阅读认知。因此,教师要围绕阅读重难点内容,呈现相关的课外内容,助力学生深入阅读。
以《望庐山瀑布》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体会“生”“挂”“飞”“落”等词的妙用。在品味字词妙用时,大部分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影响其对古诗理解的深度。针对此情况,教师可借助网络渠道,收集相关的图画,制作课件。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字词品读情况呈现课件,助力学生品读、想象、理解。例如,在学生诵读“飞流直下三千尺”时,教师鼓励他们找出有特点的字词。学生边诵读边思考,将视线集中在“飞”字上。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分析“飞”的表达效果,大部分学生难以想象出具体画面。教师把握时机,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图画内容,感受瀑布水流之快、态势之大。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在课件的辅助下,学生深刻理解“飞”的含义,体会“飞”的表达效果。基于学生的理解情况,教师着重介绍夸张修辞手法及其使用效果,助力学生完善认知。接着,教师呈现与之相似的诗句,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引导学生继续品味夸张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课外内容的助力下,学生掌握了课内阅读难点,有利于提高课内阅读质量。
(二)将课后练习作为切入点
课后练习是课内阅读的辅助,为课内阅读指明方向[3]。部分课后练习涉及课外阅读内容,便于教师衔接课内外阅读。在课内阅读过程中,教师要以课后练习为切入点,引入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促使学生进一步认知课内阅读内容,提高课内阅读质量。
以《寓言二则》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课后练习之一是“生活中有类似‘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的事例吗?和同学交流”。在课前阶段,教师借助网络渠道,收集类似的事例,认真整理,制作出图文结合的绘本。在课堂上,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亡羊补牢》《揠苗助长》这两则寓言故事。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逐步了解故事内容,感受其中的道理。接着,教师呈现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迁移生活经验,描述与之类似的事例。学生纷纷动脑,想到不同的故事,认真描述,由此强化对故事道理的认知。在学生讲述故事后,教师可借助电子白板呈现自制的绘本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在学生阅读的同时,教师提出要求:“请大家试着和小组成员交流其中蕴含的道理。”在此要求的作用下,学生边阅读绘本内容,边分析主人公的一言一行,由此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然后,学生主动表达,总结出“做什么事情都要提前作好准备”“做事情要遵循规律”“要想成功,不能着急,要一步一个脚印”等。如此一来,学生的课内阅读内容得以丰富,同时大部分学生也因此有了更多的人生感悟,能够积极体验现实生活。
二、课外阅读:将课内阅读作为切入点
(一)将课内阅读目标作为切入点
阅读教学目标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指导[4]。教师要将课内阅读目标作为切入点,提出相关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迁移课堂认知,认真思索,建立深刻认知,实现阅读目标。
以《小猴子下山》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理解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在体验课内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细读文本,找寻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反复品读,在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感受词汇运用的准确性,实现阅读目标。
基于此,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可依据学生的课内阅读情况,紧抓阅读教学目标,提出任务:“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小猫钓鱼》,勾画描写小猫动作的词语,批注其含义。”在阅读时,大部分学生迁移课内阅读认知,勾画不同的动词,细心分析。有学生批注道:“‘追’是紧跟在后面赶。‘小猫扔下鱼竿去追蜻蜓’这一连续动作表明了小猫的开心和兴奋。”学生通过边阅读边思考,进一步理解了描写小猫动作的词语,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认知。同时,学生还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而积累语用经验。
(二)将课内阅读主题作为切入点
主题是作者进行文学创作的目的。理解阅读主题是学生进行阅读的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改革背景下,主题阅读备受关注。主题阅读是指针对同一主题,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的阅读方法[5]。在课内阅读过程中,虽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知了阅读主题,但其认知程度不深。基于此,教师可以课内阅读主题为切入点,呈现相关的文本,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借此增强学生对阅读主题的认知。
以《狐假虎威》的教学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讲述了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走百兽的故事,展现出了狐狸的狡猾。本节课的阅读主题是体会狐狸的形象。围绕此主题,教师共设置了两项课外阅读活动。
第一项:认识狡猾的狐狸。在这项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推荐《狐狸分奶酪》《狐狸和乌鸦》这两个小故事。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迁移课内阅读认知,分析狐狸的一言一行,感受狐狸的狡猾,增强对阅读主题的认知。
第二项:认识多面的狐狸。不是所有的狐狸都狡猾。有的狐狸诚实,有的狐狸善良,有的狐狸有爱心。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多面的狐狸,可以实现对多面形象的认知。对此,教师围绕阅读主题向学生推荐《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节选)》《我喜欢你,狐狸》。与此同时,教师提出阅读要求:“请大家对比阅读《狐假虎威》《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节选)》《我喜欢你,狐狸》,在阅读时,分析狐狸的性格,认识多面的狐狸。”在此要求的推动下,学生迁移课内阅读经验,阅读不同的文本,细心分析,勾画展现狐狸性格特点的语句,并认真分析、对比,发现狐狸的不同性格,加深对狐狸形象的认知。
学生通过体验这两项课外阅读活动,可以迁移应用课内阅读经验,拓展课内阅读认知,同时锻炼思维能力、阅读能力。
(三)将课内阅读精彩段落作为切入点
课内阅读中的精彩段落是作者创作意图或思想情感的承载。同时,课内阅读中的精彩段落语用精彩,值得学生借鉴。反复诵读精彩段落,便于学生强化阅读认知、积累语用经验。所以,教师要将课内阅读的精彩片段作为切入点,布置课外阅读任务。
以《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讲述了一群小动物用脚印“作画”的故事。其中,“小鸡画竹叶……小马画月牙”是文章的精彩之处。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不同小动物脚印的特点,内容充满童趣,彰显出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在课堂上,学生反复诵读,了解小动物们脚印的特点。在第一课时的课后阶段,教师可以精彩之处为抓手,选择类似的课外阅读内容——《小动物们画风》,引导学生诵读、想象。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学生发挥想象力,尝试在脑海中描绘具体画面,初步认知风的特点。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鼓励学生描述风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组织讲解活动,助力学生建构深刻认知。同时,在整个课内外阅读过程中,学生始终发挥想象力,有利于提高思维水平。
(四)将课内阅读方法作为切入点
阅读方法是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的支撑[6]。在有效的阅读方法支撑下,学生能够知道读什么和如何读有利于提高阅读质量。统编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设置了语文要素,指明了阅读策略或方法。在进行课内阅读时,教师可以语文要素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阅读。大部分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掌握了阅读策略或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课内阅读所得,将课内阅读方法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迁移经验,体验课外阅读活动。
以《动物王国开大会》的教学为例,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判断”。在进行课内阅读时,教师要求学生找出四次通知的内容,对比其中的变化内容,判断动物们作出种种反应的原因。大部分学生认知了文本内容,积累了“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判断”的经验。接下来,教师可要求学生阅读《两只羊》这篇文章。在阅读时,学生同样需要找出关键信息,作出简单判断。于是,教师提出阅读任务:一是回顾《动物王国开大会》阅读内容,回想自己找出了哪些关键信息,作出了怎样的判断;二是自读《两只羊》这篇文章,试着找出关键信息,判断白羊和黑羊的结局,并说明判断理由。
在了解阅读任务后,学生先积极思考,回想课堂阅读过程,进一步地认知“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判断”。接着,学生迁移已有认知,自读《两只羊》,勾画关键信息,认真判断,实现读用结合,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在课堂上,教师将依据学生的阅读成果,引导他们深入剖析,从而弥补自读的不足。
三、结束语
总之,教材内容、课内阅读是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切入点。教师紧抓不同的切入点,可以搭建起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桥梁,助力学生体验多样的课内外阅读活动,丰富阅读认知,锻炼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鉴于此,在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以教材内容为切入点,将课外阅读融入课内阅读教学中,助力学生理解课内阅读内容,掌握课内阅读方法,锻炼课内阅读能力。教师还应以课内阅读目标、主题、精彩段落、方法为切入点,拓展课外阅读,驱使学生迁移阅读经验,自主阅读课外内容,做到读用结合。通过体验多样的课内外衔接阅读活动,学生可以切实增强阅读效果,有效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金艳月.“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的有效策略分析[J].教师,2022(35):42-44.
[2]冯同成.“智慧”探寻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点”“线”“面”: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J].成才,2022(23):43-44.
[3]包玉珍.课内深耕课外细作:浅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策略[J].智力,2022(29):84-87.
[4]刘艳丽.基于减负增效的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设计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2(9):244-247.
[5]冯晓艳.筑基课内巩固课外:谈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J].新课程,2022(12):146-147.
[6]王娟.核心素养背景下高效衔接农村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22(6):89-9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