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华诗歌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初中教师将诗歌融入音乐教学中,有助于改变当前音乐教学发展乏力的困境,为音乐教育增添新的活力,助力音乐课堂转型升级。文章简要论述了诗歌与初中音乐教学结合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具体的课堂实践重点探究了两者结合的可行路径,旨在为广大音乐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推进初中音乐教学的改革进程。
关键词:初中音乐;诗歌教学;结合路径
诗歌具有音乐性,无论是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歌,还是流派众多的现代诗歌,大多注重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结合。作诗往往讲究特定的节奏与韵律,并注入诗人强烈的思想情感。诗歌与音乐密不可分,诗歌所表达的艺术形象有文字的语义性,与音乐中情感传达的概括性和艺术表现的非具象性相互补充[1]。初中音乐教学包括演唱与演奏、表现与创造、感受与欣赏、音乐与文化生活四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诗歌,使学生感受诗歌之美与音乐之美,提高初中生的艺术鉴赏力,增强初中音乐课堂实效。
一、诗歌与初中音乐教学结合意义探究
(一)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初中音乐教师将诗歌与音乐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在接触诗歌与音乐的过程中,产生审美愉悦感,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诗歌与音乐中多层次的内蕴。在诗歌与音乐结合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充分感知诗歌与音乐,拨开艺术的层层表象挖掘诗歌艺术与音乐艺术更深层次的内容,利用活跃的艺术思维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与诗歌情感,进而进行一系列的艺术联想与想象活动,还可以对艺术作品产生一定的认知,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提高辨别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音乐课堂上不仅有欣赏,还注重音乐创作。诗歌
中描写的内容十分丰富,既蕴含着诗人立身行事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取向,又表现出特定时代的生活风潮。教师在音乐创作的教学中融入诗歌的文学形式,可以使学生通过诗歌这面镜子了解社会历史生活,有利于学生进行音乐创作,采用音乐的形式表现当代独特的社会生活内容。音乐与诗歌结合的课堂有利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创造氛围,促使学生活跃艺术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二、诗歌与初中音乐教学结合路径探究
(一)诗歌吟诵,体现音乐旋律
吟诵是介于朗诵与歌唱之间的形式,诗歌吟诵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诗歌原有的节奏与格律[2],还原诗歌的声律美与意境美,并以一种合理的方式将诗歌与音乐形式结合,有利于表现出诗歌的内在品格与高度的音乐性。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加入诗歌吟诵的环节,使学生既感受到诗歌的内在美,又体会到诗歌与音乐有机结合产生的美感。
以苏少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故乡歌谣”为例,本单元教学以“故乡”为主题,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使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弯弯的月亮》和《念故乡》等。在进行本单元教学之前,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初中生大多很少有离开故乡的经历,可能难以理解歌曲中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喜爱之情。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已经学过的众多思乡主题的古诗词,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思乡情感,感知诗歌中的音乐旋律,带领学生进入本单元故乡主题的学习情境中,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教师可以将学生熟悉的有关故乡的古诗《静夜思》与《回乡偶书》作为本课的辅助教学内容,采用古诗词吟唱的形式,使学生体会古诗中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之情,感受游子回乡时世事变化的复杂心情。教师在学生吟诵之前,应为学生简单划分两首诗歌的句式。五言诗、七言诗、四言诗等各自有不同的吟诵曲调,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变通,对《静夜思》这首五言诗与《回乡偶书》这首七言诗的旋律进行适度的压缩归并或扩展发挥,同时还要做到衔接流畅,运转自然,既要保留原诗的艺术品位,又可以适当加入现代音乐的元素,使诗歌与音乐完美融合。学生在吟诵中既可以感受到两首诗表达的对故乡的情感,又可以深入感知两首诗在对故乡情感上的细微不同,加深对思乡的理解。学生在古诗吟诵中深入关照诗人的心灵世界,有利于体会明月之于故乡的象征意义,思考故乡对自己的独特意义,在吟诵与歌唱中感知音乐旋律,进而理解本单元音乐歌曲中的情感表达。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吟诵以故乡为主题的诗歌辅助音乐教学,丰富了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吟诵中增加了与诗人的共鸣,有利于学生感知音乐旋律,体会本单元音乐歌曲的深层内涵,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
(二)诗歌演唱,激发音乐情感
演唱是以唱的形式进行音乐表演,有一定的专业要求,演唱的内容与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指导学生演唱,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音乐歌曲,可以将音乐与诗歌结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增加学生演唱的乐趣,使学生在动人的音乐曲调中产生真切的艺术情感,激发深厚的音乐情感,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以苏少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国龙吟”为例,教师要通过本单元的音乐教学让学生体会深厚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使学生在提高音乐演唱技能的同时,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与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教师在选择适宜的诗歌作为演唱素材时,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或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等,为学生挑选合乎主题、艺术审美价值高的诗歌作品,如古代诗歌《离骚》《示儿》与现代诗歌作品《沁园春》以及《我爱这土地》等。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对这些诗歌进行艺术加工,使诗歌作品适合演
唱,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在对这些诗歌歌曲进行简单加工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使学生在把握诗歌内涵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再创作,让诗歌变成适合演唱的音乐艺术。
在品读完要演唱的诗歌后,教师还要加强音乐演唱的技术训练,组织学生开展正确的发声练习,纠正学生不良的唱歌姿势,帮助学生调节气息,做到两眼有神、下颌内收,养成良好的演唱习惯。在演唱练习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技巧,使学生发准改编音乐的每一个音,练习音准,把音程、音阶、练声乐句唱得悦耳动听[3]。此外,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保护嗓子,注意训练的时间,掌握训练强度,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感,使学生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并通过演唱的形式传达给观众。教师可以借助现场演唱的多种表现技术,优化舞台演唱的艺术效果,帮助学生进行沉浸式的歌曲演唱。
教师与学生通过将诗歌进行艺术性加工,使传统的诗歌作品变成了适合演唱的新形式,有利于学生在歌曲演唱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文化内蕴,提高艺术理解力与欣赏力。此外,学生在歌曲演唱的过程中学习了多种演唱技巧,有利于将音乐课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提高演唱能力。在诗词演唱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感,使学生养成热爱祖国、热爱社会、热爱中华民族的高尚德行。
(三)诗歌改编,提升音乐素养
初中音乐课程不仅有对学生演唱、演奏的要求,还有对学生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诗歌改编的形式将诗歌与音乐教学结合,使学生在学习音乐创作技巧的同时,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提高音乐改编作品的艺术价值,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艺术创造力,提升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以苏少版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茉莉芬芳”为例,本单元学生学习了歌曲《茉莉花》,进行了《茉莉花》的竖笛练习,并欣赏了《茉莉花》的弦乐合奏。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本课中“音乐沙龙”板块的内容,指导学生对诗歌作品进行音乐改编,提高学生的音乐创作与鉴赏能力。教师可以围绕“茉莉花”的主题,为学生搜索关于“花”的诗歌作品。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多首与花有关的诗歌作品,如写荷花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荷花》,写桃花的古诗《题都城南庄》《大林寺桃花》等。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诗作,进行艺术改编。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改编时,要考虑初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学生适当减轻改编的难度,让学生以音乐体验为主,以培养学生创作兴趣为主要目标。
以《题都城南庄》这一首诗为例,在参与改编之前,学生要查找作者生平经历与创作背景故事等,了解诗中“桃花”这一意象所代表的深层意蕴,并与本课音乐学习中的“茉莉花”结合,对比分析两种花蕴含的创作者截然不同的思想情感。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可知“茉莉花”在歌曲中代表的是纯洁与质朴,表现了创作者对茉莉花的喜爱之情,也传达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而诗歌《题都城南庄》中的“桃花”则寄托了诗人对意中女子的怀想与思念之情。了解诗歌中“桃花”的内涵可以使学生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改编,是学生把握正确改编方向的基础。学生可以运用本单元《茉莉花》的相关知识,将歌曲《茉莉花》的调子经过适当改编运用到《题都城南庄》一诗中,也可以对《题都城南庄》一诗进行创造性的改写,将诗作中广为人称道的传奇故事加入部分现代社会的内容,呈现出符合现代审美趣味的艺术形式,将诗歌改编成散文的形式,再配曲。
这一过程既考验了学生的音乐创作基本功,使学生养成注重创新的艺术创作精神,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又为古代诗歌注入了现代的活力,有利于古典诗歌适应当代社会发展新形势,增强诗歌的生命力与精神活力。

(四)诗歌演绎,增强音乐趣味
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基本音乐要素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优化音乐课堂的活动设计,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创建开放多元的音乐课堂。教师要充分挖掘诗歌中可供利用的音乐教学资源,采用表演、演绎等形式,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激发学生对诗歌与音乐艺术的兴趣。
以苏少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曲坛音韵”为例,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可以了解我国苏州评弹、京韵大鼓、二人转等曲艺作品[4],学习曲艺音乐的相关常识。教师在音乐曲艺教学中可以简要讲解曲艺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曲艺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唐代,曲艺就已经有所发展并小有成就,为诗词文人与普通民众的艺术创作和日常生活注入了新鲜活力,还流传着著名的“旗亭画壁”的诗歌故事。教师巧妙地将本课曲艺知识与诗歌艺术结合,为学生讲述曲艺的发展历程与相关的诗歌故事,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展诗歌故事演绎活动,使学生在情景演绎中感受盛唐时期赏乐文化的繁荣,感受曲艺音乐超越时间与空间的艺术魅力。学生要借助网络资源查找与“旗亭画壁”诗歌故事相关的内容,然后通过小组演绎的形式合作,自由选择故事的人物角色,分配好各自的台词,开展古诗演绎练习[5]。教师可以在学生演绎该故事的过程中,为学生播放民间曲艺伴奏音乐,增强课堂演绎效果,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盛唐的梨园与教坊,与唐朝的乐工和歌女,以及诗人王昌龄、王之涣、高适赴一场诗歌的宴会。
在课堂演绎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诗歌与曲艺音乐联系起来,加深对盛唐诗歌与古代曲艺音乐的理解,在音乐的浸润中感受唐代璀璨的诗歌文化,在唐诗中了解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增强对诗歌与音乐的兴趣,满足自己的表演欲望,使音乐课堂更加多元、充满活力。
三、结束语
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诗歌,体现了音乐课堂的多样性与开放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文化情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承担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初中音乐教师要充分开发诗歌中的音乐教学资源,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诗歌吟诵、诗歌改编、诗歌演唱、诗歌演绎等,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增强学生的音乐创作力与艺术鉴赏能力,使学生在这样融合的音乐课堂上放松身心、愉悦心情,感受音乐之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自鑫,李林玲,高玉婷.关于中华诗歌融入现代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及路径探究[J].戏剧之家,2023,(29):85-87.
[2]汤婕妤.高中音乐课《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教学案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15):82.
[3]胡海燕,张莲.诗与歌的律动:增添“线上”音乐教学新色彩:“诗歌与音乐”专题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教育界,2021,(16):22-24.
[4]姜雯倩.音乐鉴赏课堂中古诗词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2.
[5]韦仕谦.古风新唱:古诗词融入初中音乐课堂实践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3(14):98-10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