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探讨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方法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12 10:20: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支架式”教学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这种教学突出了对学生学习意识的构建,是辅助学生思考、增强教学目的性与计划性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尤其适用于一些抽象性与综合性比较强的知识性教学中。基于此,本文详细探讨了支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以期用更好的教学方法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物理教学不仅要注重传授学生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还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也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搭建教学支架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指引性、智慧性以及高效性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究物理规律,从而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的智慧设计与提质增效。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探寻“支架式”教学理论与物理教学的兼容性,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支架与应用支架,使“支架式”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新抓手,推进课堂教学走向简易性与高效性,从而推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的发展。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内容

  “支架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搭建一定的教学支架,以“支架”为驱动,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或协作学习,掌握学习内容、锻炼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强调教学目的不是将现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建构一种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为学生提供低难度、主体式及能动化的学习活动指引,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体系及理解问题。因此,“支架式”教学能够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方法共享,以高层次的引导作用有效促进学习主体进行学习活动,从而有助于打造科学高效的初中物理教学活动平台。

  二、“支架式”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

  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促使学生在设计的支架下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支架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与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教学支架,从而实现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

  (二)支架要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断提升的,在进行“支架式”教学设计时要将支架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确保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学习过程中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状况,以便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支架式教学的支架。

  (三)“支架式”教学需要有效互动

  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一个辅助者角色要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去,不断地与学生互动交流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反馈,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整,从而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构建。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要做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四)支架是动态变化的

  “支架式”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构建和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建立支架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自主学习,进而获得学习的不断进步,随着学生的学习进步,教师也要对支架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以更好的支架促进学生的自我知识构建和发展。

\

  三、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理论运用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根本目的在于辅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一般而言,常用的教学支架有问题性支架、范例性支架、图表性支架及实验性支架等多种类型,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支架形式,都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一)设计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建构认知

  在“支架式”教学理论下,教师立足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地设计问题支架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建构认知,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滑动变阻器》的教学为例。在支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以台灯亮度的调节为依据,由易到难地设计问题支架,如:同学们有哪些可以改变台灯亮度的方法?在改变台灯亮度的过程中,你认为通过改变电源电压更容易操作还是改变电路中的电阻更容易操作?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在操作过程中,用电阻率大的电阻丝绕成圈的时候,哪一部分是需要导通的?哪一部分是需要绝缘的?这一系列的问题支架能够驱动学生逐步探究滑动变阻器的相关知识,从而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建构认知,也锻炼了学生物理探究的能力。

  (二)设计范例支架,促使学生迁移经验

  “支架式”教学中的范例是指学生已有的学习成果,如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等。建构主义理论提出:迁移学习经验是学习者有意义建构知识的重要方式。大部分物理知识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为学生迁移学习经验提供了便利。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范例支架,促使学生迁移学习经验,从而提高对新知的探究效果。

  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磁感线》的教学为例。在“支架式”教学理论应用活动中,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通过设计范例支架,引导学生首先回忆光和光线的内容,回顾用光线可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接下来,教师再建立光线与磁感线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习并探究磁感线是如何描述磁场的方向和强弱的。由此,学生在范例支架的作用下,可以自觉迁移已有经验,实现新旧知识的连接,从而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三)设计图表支架,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图表支架是以图像和表格为主,直观呈现物理内容的支架。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图表支架符合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有助于学生系统把握知识脉络,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光的反射》的教学为例。在“支架式”教学理论应用活动中,教师可以在研读教材,把握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之后,设计思维导图支架。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先出示一级框架,引导学生思考下一级内容。接着,再根据学生的思考情况展现二级框架。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在图表支架的作用下逐步回忆课堂所学知识,还使学生很自然地建构了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设计实验支架,提升学生实验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物理现象发现物理本质,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等。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实验资源,通过设计实验支架,为学生指明实验方向。

  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的教学为例。在“支架式”教学理论应用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如:纸片、小瓶、铁块等搭建实验支架,引导学生将这些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并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情况。在这种实验支架的作用下,学生会迁移已有实验经验,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现象并归纳物体的沉浮条件,既掌握了相关知识内容,又提升了实验能力。

  综上所述,支架式教学是一种能够辅助学生高效学习物理知识的教学手段,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并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搭建教学支架,由此促使学生更好掌握物理内容,锻炼学习能力,进而提高物理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惠燕.支架式教学理论下培养初中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1.

  [2]肖雅洁,郑卫峰,罗秀琴,李明哲.基于支架式理论的中学物理教学设计——以“光的直线传播”为例[J].中学理科园地,2020,16(6):35-36+39.

  [3]仲伟进.巧用支架高效教学——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与实践[J].考试周刊,2020(56):143-1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43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