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 AHP-CRITIC法与系统动力学理论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系统模型实证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11 11:11: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为了研究基于 AHP-CRITIC 法与系统动力学理论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系统模型,文章首先阐述 了理论基础,然后设计了高校教师绩效指标体系,接着建立了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系统模型,之后使用 AHP 和 CRITIC 法确定了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权重,最后利用 Vensim 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

  关键词 : 绩效评价系统模型,高校教师,AHP-CRITIC 法,系统动力学理论

  目前,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竞争也愈加激烈,高 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日 新月异[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高校教师 评价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经费投 入不足、申请机制待完善;科研考核周期和指标待优 化;考评标准单一;经费管理过于条块化和程序化; 等等,从而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 可能导致教师个体认知发生偏差,造成教师教学和 科研行为的功利化等不良后果的出现。近些年,国家 对于高校教师的评价愈发重视,因此完善高校教师 评价体系十分必要[2]。

  当前,绩效评价一直是研究界的热门问题,但是 较少有学者利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来研究高校教师绩 效评价系统模型。系统动力学作为一种利用计算机仿 真技术动态地研究社会系统行为的方法,可以很好地 应用于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系统模型实证研究。下面本 文拟基于 AHP-CRITIC 法与系统动力学理论,对高校 教师绩效评价系统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 即综合 AHP 法、CRITIC 法及系统动力学理论,从定性与定量相结 合的角度出发,运用文献检查、调查访谈、仿真模拟等 方式, 使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系统模型更具科学性、可 检验性,以便助力完善教师评价体系,进而促进高校 内涵式高质量发展[3]。

  一 、 理论基础

  (一)AHP-CRITIC 法


  AHP(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 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作为多方案优 化决策依据的方法[4]。其优势在于它属于一种系统性、 层次化的分析方法,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简洁且实用 。同时,它既能评价目标的整体实力,也能在每个 递阶层次内研究目标的多个侧面表现 。而其不足也正 是由于定量数据较少、定性成分多,因此主观性较强, 不易令人信服,且指标过多时数据统计量大,权重难 以确定 。其在建模时大致分为以下四步:构建层次结 构模型、构建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5]。

  CRITIC 法从对比度和冲突性两个角度来计算权 重 。①对比度 。它表示同一指标各个评价方案取值差 距的大小,一般通过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标准差越大 则代表波动越大, 即各方案之间的取值差距越大,权 重会越高 。②冲突性 。它是以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基 础,若两个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代表该指标 冲突性较弱,权重也较低 。而冲突性越弱,表明这两个 指标在评价方案的优劣上反映的信息有较大的相似 性。CRITIC 法与熵权法、标准离差法均是客观赋权法, 但熵权法、标准离差法只是以指标变异性的大小来确 定权重 , 而 CRITIC 法不仅考虑了指标变异大小对权 重的影响,还考虑了各指标之间的冲突性,因此可以 说 CRTTIC 法相对较好[6] 。其步骤主要分为三步:无量 纲处理、信息承载量计算、权重计算。

  参数赋权的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主观赋权法 与客观赋权法 。主观赋权法是利用事物本身的特性作 为基础来确定权重 。其优点是定性考虑且简单,而缺 点是受人为因素影响,容易偏失 。客观赋权法不需要 考虑事物本身特性的实际意义,一般基于原始统计数 据的特点来确定权重 。其优点是有较强的数学理论依 据,而缺点是过于依赖样本,计算方法较烦琐,且忽视 了决策者的主观知识与经验等偏好[7] 。笔者认为,组合赋权法是目前比较科学且用得较多的方法,其综合了 两种方法的优点,在满足决策者对某些方面要求的同 时,又减少了决策者的主观臆断。因此,本文采用 AHP 和 CRITIC 法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对指标进行赋权, 这样结果会更加具有可信度。

  (二)系统动力学理论

  1956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福瑞斯特教授开创 性地提出了系统动力学理论。它集成了系统、控制、信 息学科理论,是一 门典型的交叉融合理论 。系统动力 学最突出的特色在于以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信息反 馈机制,研究系统问题和寻找优化方案与对策[8]。其以 现实信息为依据建立结构模型,并通过计算模拟来预 测系统未来行为规律,寻求改善系统行为的机会和途 径,在多维、非线性、时变、高阶等复杂问题的处理上 有较大的优势。

  系统动力学基本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因果关系图、 流图、系统动力学方程和模拟仿真平台 。建模步骤主 要包括确定建模目的、定性分析与系统边界确定、建 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模型的测试与仿真、结果分析与 决策提出[9] 。随着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在诸多领域得 到普遍推广和应用,关于系统动力学的仿真工具也变 得多种多样 , 包括 Vensim、GoldSim、Powersim、Stella 等 。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 Vensim 仿真软件。

  基于 AHP-CRITIC 法与系统动力学理论,本文以 思想政治为先决指标 , 融合教学和科研两大方面,立 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建立了综合的、有效的、 动态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系统模型,并结合模型对教 师绩效进行动态分析和预测。

  二 、 研究设计

  (一)指标体系设计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 、 教学绩效、科研绩效三个方面 。思想政治为先决指 标,进行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主要用于教学绩效和科 研绩效的评定 。对教学状况进行细分,包括课时工作 量、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教学成果、教材编写 5 个指 标;对科研状况进行细分,包括科研项目、科技奖、学 术荣誉、科技论文、专利成果、出版专著及成果转化 7 个指标[10]。在发表论文部分,按照中国科协发布的《高 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汇总》, 分为 T1、T2、T3 三个 级别 。 同时,基于科学性、整体性、可行性三原则,采 用 360 度绩效考评法,从自我、领导、学生、同事四个 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收集信息,以反馈教师工作 。

  据上所述, 本文设计的高校教师绩效指标体系结构 如表 1 所示。


\

 
  (二)模型构建

  在建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系统模型之前,对以下 条件进行假设:①假设政府与学校政策保持不变,即 系统外部环境的影响不发生突变;②假设人才的职位 职称对系统的影响不大;③假设不考虑教学设备损 耗;④以年为初始值,步长为一年,时间段为 2021— 2025 年[11]。

  从整体联系的机制出发,用定性的方法描述系 统,对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进行协调和优化 。 由此,梳理出影响教师绩效评价各要 素的因果关系,如图 1 所示 。同时,二级指标还存在多 个正反馈回路,如“ 科研项目— 发表论文— 成果转化— 发表论文—科研项目”“ 教学成果— 发表论文— 科研项目—发表论文—教学成果”等。据上,笔者建立 了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系统模型,如图 2 所示。
\
\
 
  三 、 研究结果

  (一)权值确定


  先使用 AHP 和 CRITIC 法分别确定指标权重,然 后再对两组权重数据进行组合, 计算组合权重水平, 并据此展开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具体的组合权重计算 公式如下。

\
 
  其中,ωj 为第j 个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水平,ωAHPj 为 AHP 所确定的第 j 个评价指标的主观权重值;而 ωCRIj 为 CRITIC 法所确定的第 j 个评价指标的客观权 重值 。使用 MATLAB 软件计算出最终的结果,如表 2 所示。
\
\
 
  (二)仿真分析

  通过上述组合赋权法获取了高校教师绩效评价 的指标权重 , 其反映了每个指标在绩效评价中的相 对重要性,将此用作后续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参数设 置,在评价模型中这些权重将影响到教师绩效的总 体评估。

  如图 3 所示,笔者利用 Vensim 软件对教师一的 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该教师的绩效在 2016—2018 年保持上升趋势,在 2018 上半年短暂下降,从整体上 来看保持较为平稳 。在教学状况上,数据波动相对较 大,同样在 2016—2018 年保持上升趋势,在 2019— 2020 年逐渐降低。在科研状况上,该教师在 2016 年初 科研状况较弱,由于 2019 年获得国家级项目,科研状 况在此附近达到最高值 , 但是由于 2021 年部分项目结题或自身心态变化等,科研绩效减弱,但综合来看,科研状况无太大波动,因此总体绩效也相对平缓。


\

 
  如图 4 所示 , 笔者利用 Vensim 软件对教师二的 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该教师相比教师一绩效波动 更大 。在 2017 年左右,该教师在教学方面达到最高, 表示该教师在 2017 年对教学的投入较大,而科研方 面较为平缓,因此总体绩效在 2017 年左右有个小峰 值 。此外,该教师在 2019 年下半年加大对科研的投入,使得科研情况在 2019 年开始有大幅度上升,在 2020—2021 年达到最高,同时由于对科研的重视导致 在教学方面略有疏忽,因此相应时段的教学状况有轻 微的下降趋势,但总体上来说,该教师的总绩效于 2020 年上半年达到最高,同时也反映出科研的权重较 高于教学,与教师一组合赋权结果相一致。
 
  四 、 讨论

  本研究从教学、科研两个维度构建了高校教师绩 效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 AHP-CRITIC 组合赋权法,以 系统动力学作为研究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建 模 。其中,AHP 主观赋权法将绩效评价指标分解成不 同层次的准则和子准则,从不同角度对各项指标进行 重要性评估,从而更好地反映实际需求和期望,保证 了指标本身的特性 。CRITIC 法具备较强的数学理论 依据,有助于提高指标权重的可信度,主客观相结合 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评估高校教师绩效。通过建立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分 析,可以捕捉到多个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模拟随时间 变化的复杂行为,理解不同指标间的相互作用、反馈机 制和长期影响,从而为教育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优化 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

  总之,本文通过基于 AHP-CRITIC 法与系统动力 学理论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系统模型实证研究,在体 系构建和方法选择上进行了深入考量,为高校教师绩 效评价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具备一定的参 考和借鉴价值,也为其他领域的绩效评价研究奠定了 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

  [1] 温平川.公共目标与个体责任[D].重庆:西南大学,2017.

  [2] 黄镇生.地方本科高校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模型 构建及动力学分析[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1.

  [3] 胡艺龄,赵梓宏,顾小清.教育生态系统视角下 AI 驱动的学生核 心素养发展模式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J].现代教育技术,2022. 32(12):23-31.

  [4] 张旺,张静坤.基于 AHP 模型的民办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 系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7):166-168.

  [5] 冯明坤.层次分析法与在数学建模中的实际应用[J].新智慧,2018 (2):6.

  [6] 李瑞,吴孟珊,吴殿廷.工程技术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指 标体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18):57-62.

  [7] 王晓真,郑珍远,李小敏.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及实证分 析:以福建省 19 所高校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7(11):68-71.

  [8] 黎育宁.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商论, 2016(增刊 1):194-196.

  [9] 孙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多维度评价 体系构建探析: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4): 79-84.

  [10] 章熙春,朱绍棠,李胜会.创新政策与科研结构双重影响下高校 科技创新绩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39(18):1-9.

  [11] 刘富友,王晓江.系统动力学视角下的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与个 人所得税筹划分析:以 A 高校为例[J].中国总会计师,2018(2):45-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35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