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地图素养的提升也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项基本要求。基于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浅谈初中生地图素养的培养现状和培养的必要性。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究初中生地图素养的培养策略,以期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生,地图素养,培养现状及策略
地图是地理学习最基础的工具和重要的媒介,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也是最基本的地理能力和方法。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地图素养,综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地图能力,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析探究培养中学生地图素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初中生地图素养的培养现状
(一)地图基础知识
初中生对地图的基础知识和框架比较模糊,地图阅读、分析等能力比较薄弱。地图强调空间定位和地理信息的提取分析,初中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空间思维训练,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在系统地接触和学习地图知识时,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学生读图、识图、析图等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地图学习的方法
大部分学生表示在地图阅读中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掌握地图阅读的方法。因此,在阅读地图的过程中,提取信息总结、和归纳地理特征和规律比较困难。这和学生地图学习的习惯有很大关系,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可以运用地图去解决问题,加强对地图的使用和对地图知识的熟悉,但很多学生依赖便捷的方法或者文字,不去主动地利用地图去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是单纯讲解地图知识,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使用地图的情境,这更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地图的方法。
(三)地图学习的环境
很多学生家里都有学习地图的相关产品,包括地球仪和地图册,这为学生早期学习地图提供了基础条件,但家长经常使用电子地图,对初中地图的学习无法进行准确、有效的指导,家长地图素养的局限,也影响了学生地图能力的发展。
学校每个教室配备了交互式触控一体机,教师利用多媒体和动画更加直观、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展示地理动态过程,对学生学习抽象的地图知识有促进作用。教师在进行地图教学时,引导学生看图时要强调重要的参考线所表示的含义,挖掘地图中信息和地理事物的内在关系,注重方法指导。
二、培养初中生地图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地图是用来研究和学习地理最直观、最必要的一种工具,地图素养水平的高低不仅在地理学习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至关重要。
将地图应用于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的图像、色彩和符号,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探究,进一步明确和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对于初中地理课程来说,结合地理的学科特点,利用地图进行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图图像多样的模式和结构,不同的色彩、线条和图像,能够让抽象、晦涩的知识点直观化,使其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和提升
由于地理学科的区域性与综合性这一特点,使得地理环境中的各个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没有任何一个地理知识是孤立存在的。采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结合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图等各类地图分析不同尺度区域中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从而在日常教学中循序渐进地渗透学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实现不同素养的不同水平层次。
(二)有助于学生开发智力适应社会
基于大量的地图进行地理教学,丰富的图形图像、线条符号有利于学生提取关键的知识信息,可以发动各种感官参与记忆,提高记忆效果。在使用大量地图进行教学的最初阶段,学生可能会认为基于地图的知识框架与传统的知识整理并没有太大差异,但随着认识的逐渐深入,以及自身对地图图像的不断使用和创造,学生会发现地理知识的脉络开始逐渐变得清晰,相互间的层次关系逐渐分明。
因此,关注初中生地图阅读能力培养现状,为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对初中生地图素养培养的案例分析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日本》第一课时为例,探究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地图素养,提高学生识图、读图、析图的综合能力。
在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中,每一节的知识框架都是类似的,重点要掌握区域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而阅读地图作为掌握、分析各国自然环境的一般方法,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各自然地理特征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从而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日本》作为本章的第一节,是世界地理中介绍的第一个国家,在区域地理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掌握了分析日本的一般方法,就可以将其应用到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学习中。
从本节教材内容设置看,本节由“多火山、地震的岛国”“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三个部分组成。首先通过教材中的一些地图和活动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借助位置和自然环境分析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日本的人文地理,尤其是经济的发展特点。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成为本节教材内容的主线。第一课时主要讲解的是“多火山、地震的岛国”这一框题的内容。
基于上述分析,本节课需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能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简单分析原因;知道日本是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关知识。(2)过程与方法:教材中涉及了较多的活动题,充分利用好,或因图起,或因表生,或探讨而有结论,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学会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并会分析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如何对人类产生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思维习惯。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见表1)。
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为了突出学生的探究性,注重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贯穿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的点拨、评价,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打破原有教材内容,添加日本气候、河流等介绍,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程序,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在教学中强调图表、数据的运用,通过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四、培养初中生地图素养的方法与策略
通过笔者的调查和了解,大部分高中地理教师反映,学生在地图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主要是对读图、识图、析图的方法掌握得不够熟练,地理知识以死记硬背为主,极大地限制了地理学习的有效性。基于之前的案例分析,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就初中生地图素养的培养提出以下的方法和策略: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营造地图教学环境
地理的许多知识需要很强的空间感和思维能力,初中生各方面能力还未达到要求。尤其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以及第五章《天气与气候》的内容,对刚刚进入初中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难度的。所以,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充分利用各类立体地图、动画演示或者希沃白板中的各种辅助功能等丰富的网络资源,以及高德地图、谷歌、北斗等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将抽象的地理知识立体化、直观化,营造一种轻松的地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积极引导学生读图、识图,培养用图习惯
初中地理中所有章节和知识点的教学都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基础、最有效的工具。看地图时,先看图名,明确地理的主题;再看图例,了解地图主要反映的地理要素;进一步借助材料、注记等其他信息才能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习惯,不断强调和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读图、识图和分析地图的综合能力。
在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活动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经过长时间的磨合和训练,学生就能够掌握一般规律和方法,从而逐渐养成用地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将地图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常态课的教学中。
(三)适时鼓励学生动手制图,提升地图能力
对于很多知识点学生都能看懂,但当自己讲解和操作的时候便漏洞百出,说明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并不到位。结合教学内容,一方面鼓励学生可以尝试将所学内容用地图的方式画出来,加深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关于地图的实践活动,比如:地球仪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制作、中国行政区拼图比赛等,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地球的特征、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以及中国行政区的划分等知识的掌握会更加透彻。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方式,鼓励学生动手动脑,避免机械的记忆,对于学生以后长远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地图素养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条件,初中阶段是地图素养培养的基础阶段,也是关键阶段。由于初中生认知水平有限,需要采取一些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将地图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析图、绘图能力,切实提高初中生的综合地图素养,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效率,为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打好基础,培养高素质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慧灼,李文.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读图能力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6):21-23.
[2]徐飞.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2):21-22.
[3]陆海芳.提高初中地理地图教学的有效性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