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小学音乐课堂中音乐表现包含了声乐表演、器乐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乐谱识读四个方面。本文将分析小学音乐课堂音乐表现教学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音乐表现提出几点实施策略,旨在促使更多音乐教师利用好音乐课堂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音乐表现,小学音乐教育,新课标
音乐表现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中是基础而又重要的实践活动。教师应当重视音乐表现,注重培养学生音乐表现的意识。新课标实施后,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发现,小学音乐课中音乐表现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不爱或不会表现,教师不明概念,不清楚如何准确设计音乐表现教学。笔者将从定义、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实施策略几个方面进行以下阐述。
一、音乐表现的定义
新课标指出,艺术表现是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中实践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将知识内化于心并转化为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对音乐的表现。因此,小学音乐教育的表现包含“声乐表演”“器乐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乐谱识读”四个方面。
声乐表演即演唱,是音乐课堂上的支撑,可以通过独唱、轮唱、齐唱、分声部演唱等诸多形式让学生表现歌唱的能力。在音乐课堂上器乐演奏可以体现在打击乐器或者小乐器的演奏上,通过独奏、齐奏或合奏的方式来表现。综合性艺术表演即采用演唱、演奏、朗诵、律动、情景表演、小舞台剧、音乐剧等多种音乐元素融合的形式来进行表现。乐谱识读则是一种音乐基础能力,这种能力的建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口传心授、摘抄乐谱、小组互助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完成乐谱的识读,并能在演唱、演奏等表现中很好地展示出来。这四个方面看似不同,实则相互交融,富有整体性和联动性。
二、小学音乐课中音乐表现教学的现状与原因
目前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从机械教唱到模唱,再到自主学唱,一节音乐课下来教师虽然在多个环节有不同程度的设计,但最终这节课的实际课堂效果可能只是学生会唱了、会奏了,仍缺乏对音乐的表达,大致体现在乐器演奏效果差、律动表演单调、识读乐谱少等方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分析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
(一)教师对音乐表现认知局限
首先教师对课标研读不够准确和细致,忽略了音乐表现中的各个部分是具有整体性、融合性的,错把音乐表现认为只是表演、律动,因而在设计活动时加入不少表演和律动,看似热闹丰富,实质上对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对歌曲的识谱以及演唱顾及甚少,一节课结束,歌没唱熟,谱没认识,演没到位。其次,也有教师认为,唱好歌曲才是最重要的,在歌曲识谱教唱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忽视演奏和综合性表演,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最后,课堂秩序差也使得教师不愿意多设计音乐表现。教师觉得学生坐着唱歌挺好,只要站起来动、演,就会出现各种打闹、嬉笑,场面很难控制。不带乐器的学生上课无所事事。音乐教师为了能更好地把控课堂,尽量减少演奏和综合性表演。然而,这些都不应该成为不表现的理由,有效组织课堂,巧妙设计教学都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不能扼杀学生在音乐课堂对艺术学习和在艺术表现上的积极性。
(二)学生对音乐课不重视
学生对音乐课的不重视,部分是因为音乐教师设计的课堂枯燥无味,部分是来自学习的压力、家长及主科教师的态度。在全面提倡立德树人、重视美育学习的环境下,仍有大部分家长及主科教师认为学习成绩才是重中之重。音乐课面临部分学生被留写作业、被主科占用等现象,长此以往,学生便形成音乐课并不重要的意识,上课积极性不高、唱歌张不开嘴、律动迈不开腿、演奏根本不会,表演更是难上加难,“综合性表演”只能运用在中低年级,因为低年级的孩子爱演,中年级的孩子敢演,但高年级的孩子怕演,音乐教师上好音乐课的积极性减少。
(三)传统音乐课堂模式的定式
传统的音乐课堂,师导生学,教师全程以自己为主导,用固定的模式,念一念,唱一唱,讲一讲,学一学,学生学得被动,课堂气氛似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学生难以喜欢这样的音乐课堂。而教师也在这样的陈旧模式下思维懒惰,丧失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更是无力完成音乐表现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久而久之,错过了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力的最佳时机。
三、小学音乐课中音乐表现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正确认知音乐表现
在进行音乐表现课堂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注意音乐表现并非只是表演。音乐表现是需要大量基础知识技能和知识支撑的。由此可见,音乐表现中“声乐表演”“器乐表演”“综合性艺术表演”“乐谱识读”四者是具有整体性和同步性的。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注重音乐表现的价值,按照不同年龄阶段特点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表现的技巧,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以此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二)注重培养音乐表现能力
音乐表现多为集体性表现,如演唱时的轮唱、齐唱、重唱,演奏时的齐奏,综合性艺术表演时的律动、情景表演等,都需要进行合作和互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起引导作用。
1.声乐表演能力
人的声音是最自然、最方便的“可以行走的乐器”。笔者一直认为,歌唱是最能够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接受最快的一种表现方式。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有利因素,及时准确地进行专业、正确的歌唱方式指导以及乐理知识的灌输。想要演唱得好听,需要学生能够体验到歌曲的创作情感和歌词的含义,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用准确的声音和情感来演唱。其中包括气息、音准、音色控制等。
例如,在教授《落水天》这首歌曲时,先让学生安静聆听有节奏的歌词,“落水│天喽·”,学生会发现歌曲的节奏非常有规律,教师可以顺势讲解:“这就是广东民歌特色节奏型‘XX│XX·’。”然后通过歌词的学习让学生思考歌曲创作的背景,想表达什么情感。再完整地听歌曲,学生可以边听边用画线条、涂颜色等方式感受音乐的情感,以及旋律的上下走向,最后选择准确的声音去演唱。《落水天》歌词朴素,加入方言的演唱会让歌曲更具地方色彩和生活情趣。
2.器乐表演能力
器乐表演在音乐课堂上可以理解为打击类小乐器,如三角铁、沙锤、串铃等简单易演奏的伴奏类乐器。这些小乐器在整个小学阶段很受学生欢迎,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和潜力有很大的帮助。这类伴奏乐器演奏的节奏型需要根据音乐特点来选择,教师可以通过从模仿到创编的过程引导学生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另一类器乐就是具有演奏功能,能够对歌唱教学有辅助作用的小型乐器,如竖笛、陶笛、口风琴等。小器乐进课堂已经成为各校音乐课堂的必要方式,但是演奏仍然是音乐课表现的短板。针对学生不带乐器上课、教师教学不够细致、学生课后无练习这些问题,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选择现成的演奏分解视频,制作简单的教学微课,供学生反复观看学习。教师还需要及时对学生的演奏进行个别指导,从而使学生的整体演奏水平得以提高。教师需注重训练方法的创新性和趣味性,创设游戏教学,寓教于乐,从而让学生对器乐表演产生兴趣。
3.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
多数教师会将综合性艺术表演放在课堂最后,认为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多表演几次,来不及可以不表演。通过实践发现,缺少综合性艺术表演的课堂失去了一定趣味性,学生整节课积极性都不高,综合性表演可以贯穿整堂课,根据所学乐曲的需要适时出现,与声乐演唱、器乐表演等表现形式相辅相成。
例如,在《牧场上的家》教学中,笔者在初次聆听时就带领学生感受三拍子的韵律,用起伏摇晃的身体律动去展示歌曲优美流畅的旋律,选择部分学生在第一段的时候加入“咩--│咩--”“哞--│哞--”三拍子的叫声伴随歌曲;第二段加入蛙鸣筒营造夜晚宁静的美好氛围。这样学生能很快进入歌曲的情境,体会到歌曲的情感,知道在第一段要用饱满的声音唱出对牧场的向往和怀念,第二段用轻声平静的声音唱出牧场夜晚的美好,对下一步歌唱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奠定作用。学校也应当为学生多搭建综合性艺术表演的平台,如校园情景剧比赛、合唱比赛、艺术展演等,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又加强了“综合性艺术表演”的实践性。
4.乐谱识读能力
乐谱识读在小学音乐表现中看似是最枯燥的一项,实则跟其他三点紧密联系。识谱能力直接影响到歌曲演唱和乐器演奏。很多学生小学六年都不识谱,上课时识谱能力较强的往往是因为在校外学习器乐,这是音乐教师的失职。学生对识谱不感兴趣,甚至根本不看谱,都是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改善的,也可以通过游戏教学让乐谱动起来。
例如,在一年级歌曲《快乐的音乐娃》教学时,整首歌曲只涉及do、re、mi三个音,是引导学生识谱的好时机。笔者制作了三个音符的头饰,找了三个高矮不同的学生,由低到高站好,分别戴上do、re、mi的头饰扮演三个音符,教师随机点一点,让学生唱一唱,然后按照歌谱有节奏的点,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兴致很高,而且音高也唱得准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生完成了乐谱的识读。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图形谱辅助教学。图形谱相对比较直观,便于及时调整和记忆。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各平台会有大量识谱训练微课,教师可以学习、引用,还有很多陪练软件,学生都比较感兴趣。
(三)多渠道加强教学管理
1.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进修、教研及竞赛
音乐教师想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拓宽自己的眼界,就需要不断地参与各级各类进修、教研及竞赛活动。线下教研活动越来越丰富,通过观摩优质课堂和聆听专家讲座,及时把握音乐教学动态;线上学习资源丰富,网络媒体各大平台都有优质课、微课、精品课的教程及展示,音乐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积极参加技能竞赛,以及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工程也是非常值得参与的平台。
2.完善对音乐教师教学的考核
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影响一所学校学生的核心素养。很多学校,尤其是乡村学校缺乏专业的音乐教师。学习应当尽可能地聘用专业的音乐教师,并对其教学质量及成果提出要求,期末对音乐教师的业务进行考核,提出意见和评价。例如有些地区会定期对音乐教师进行全员课堂考核,这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了很大的督促作用。
3.促进家校联动
孩子的成长与学校、社会、家庭紧密联系。部分家长在校外给孩子报声乐、器乐、舞蹈等课程,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鼓励孩子参加各类比赛、展演,然而还有部分家长却认为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宣传,促使家长改变观念,如多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打造“六一”节目,参与其中去体会音乐表演给孩子带来的自信和光芒。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完成音乐作业,既能增进亲子关系,也可给音乐教育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家校联动教育是促进音乐教育的重要举措。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师应当认识到音乐表现对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学生音乐素养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体现,更是学生对音乐理解后情感的升华和抒发。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我认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有效培养学生认、唱、奏、演多元表现相结合的能力,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丰富学生内心情感,了解更多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李思慧.从“学会音乐”到“会学音乐”的转变——学生音乐学习方式转变初探[J].中国音乐教育,2004(12):15-16.
[2]陈虎,赵开东.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声乐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78-80.
[3]叶澜.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8(2):6-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