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提高小学低段语文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09 11:15:4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教育改革一端连接学生,一端连接民族与国家的未来,唯有落实到课堂实践中,才能真正进入到教育改革深水区,促进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教师应把握教育发展趋势,注重突破原有“满堂灌”的做法,聚焦新课标的要求,坚持生本理念,为学生创设自由探索的课堂环境,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得学生在高效语文课堂中获得综合性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趣味性,互动性,生本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注重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立足语文教学实际,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实践中开展个性化学习。同时,新课标还倡导教师关注学生学习情感的培育,为学生设置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增加教学趣味,使其感悟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实现共情能力的提升。

  可以说,语文新课标下的教学要求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教师应注重摒除传统教学的弊端,聚焦新课标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尤其在小学低段,要积极构建趣味性和互动性课堂,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一、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存在以下问题,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一定程度的制约。

  第一,学生主体地位凸显不够明显。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能,使课堂学习活动真正发生。在实践中,部分教师将自己置于课堂的主人地位,有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布置作业等,对学生的需求考虑不充分;一些教师认为学生的年龄尚小,自控能力不强,将学习完全交给学生会耽误教学进度。

  第二,教学方式科学化有待加强。科学化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认识、学习规律,能很好地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能。然而部分年龄较大教师教学改进的意愿不强烈,认为新的教学方式“华而不实”,依然倾向于采用“一问一答、满堂灌”的做法;部分年轻教师太过关注形式创新,教学活动多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

  第三,教学内容过于局限于教材中。众所周知,小学语文中的很多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来源于生活的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教学应注重授课内容的拓展,能更好地丰富学生的视野。一些教师常常将语文教学等同于知识教学,语文教学内容多局限在课本中,忽视了语文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致使语文学习始终停留在“知识掌握”阶段,无法在迁移和运用中获得综合性发展。

  第四,作业设置的开放性不足。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布置的语文作业依然束缚在传统读、写、背中,这种机械化、重复性的语文作业背离了素质教育理念,给学生高效习得知识造成一定阻碍。

  二、提高小学低段语文课堂互动性与趣味性的必要性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互动性与趣味性,无论是从新课标还是从课堂教学效果层面来讲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方面,是适应新课标的必然选择。新课标倡导教师打破传统教学理念,提倡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一套契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语文学科特点的新型教学方法。通过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促使学生产生更为强烈的学习动机,形成了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另一方面,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面对新课标的要求,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已经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通过趣味性和互动性元素在教学中的融入,不仅能促进课堂氛围的改善,唤醒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而且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层次解读,并在主动思考、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完成语文知识的高效建构。

  三、小学语文课堂的互动性与趣味性教学实践路径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非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而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积极构建学习情境尤为重要。研究显示,当学生处于生动的教学情境中,更容易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加深知识理解,强化学习效果。另外,教学情境还是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和沟通的重要载体,是构建互动性教学和趣味性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应注重掌握学生的心理,紧紧围绕“生动”二字展开。

  众所周知,处于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对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求知欲旺盛,其中多数学生对多媒体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应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以及在教学中的优势,提高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动情境的意识,围绕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应用,其中课件内容可以展示课文中的卡通形象,化静为动,将静止的文本内容配合色彩生动的画面进行展示,借助学生对卡通、动画的感性认识提炼出学生感兴趣的互动问题,在互动中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真实发生。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课文单元中第12课《荷叶圆圆》教学中,为了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为学生打造一个互动性的课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荷叶与荷花”动态画面,其中晶莹剔透的小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小蜻蜓时不时地停留在荷叶上、青蛙在荷叶上时而跳来跳去时而放声歌唱、小鱼儿在荷叶下不停地穿梭……如此生动的画面,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尤其在视觉的刺激中,逐渐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同时,依托这一教学情境,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说一说你对荷叶的看法和认识?”在教学情境和教学问题的双重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点燃,结合对荷叶的初步印象,积极发挥想象,展开课堂讨论。当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应认真聆听学生的观点是否正确,注重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反馈,给予肯定与鼓励,在此基础上,进入到《荷叶圆圆》知识的讲解中,带领学生一起去看一看作者笔下的荷叶是什么样子的。如此,通过生动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为语文课堂增添了趣味性,也促使学生在学习情境的引领下,敞开心扉,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与语文知识学习中。

\

  (二)融合多种教学资源

  在教学研究中发现,课堂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息息相关。鉴于此,教师在构建趣味性和互动性语文课堂时应注重聚焦教学目标,立足于教材内容,但又不囿于教材的限制,结合学情,选择出与学生思维、认知、兴趣爱好相契合的授课资源。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学资源内容及类型更为丰富。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可视化资源较为关注,印象深刻,包括各种适合学生理解的图片、教学视频、微课视频、有趣的音频等,教师应做好教学环节设计,把握不同教学资源的展示时机,营造活泼、趣味氛围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的意境,通过有效的共情与深入的课堂互动,感受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情感。

  例如,二年级下册课文单元第2课《找春天》教学中,既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字词,掌握春天的事物变化、独特的景色,又要使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教学中,为了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互动学习中,可围绕“春天”这一主题,运用音频、图片、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进行授课。在课堂上播放小溪流淌、喜鹊、杜鹃鸣叫的音频,展示小草、野花、桃花与杏花的图片,播放孩子们在春天田野里玩耍的教学视频等。视频、图片、教学视频多角度地展现春天的特征与景色,很好地勾勒出《找春天》课文中的画面,可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个整体的认识,共情力得到提升。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引导,鼓励学生讨论春天独特的景色有哪些,自然引入课文内容: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课文《找春天》,找一找春姑娘来到之后,大自然的景物出现的变化。如此,通过多种教学资源的融入,增添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以及学习的自觉性。

  (三)设计趣味性话题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师构建趣味性和互动性课堂应积极改变以往“只见教材”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一些趣味性的话题,以此作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媒介,促使学生在激烈的互动中,高效达成知识、思维和能力等多重目标。趣味性话题的来源较多,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提炼,也可以是学生之前所了解的趣味性知识、听过的童话故事等,因此,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好学生爱好、兴趣等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尤为关键,应注重主动和学生沟通、交流,鼓励学生相互分享生活中的有趣的事等。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课文单元中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为了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互动活动中,以“青蛙”这一话题为切入点,为学生呈现和青蛙相关的谜语,以猜谜语的方式构建与教学内容的联系,使得语文课堂逐步升温。在课堂上展示谜语: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水陆都是家,唱歌呱呱呱。之后,询问学生谜底。当学生正确回答后,继续询问学生:“你们见过青蛙吗?谁能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你知道青蛙小时候是什么样子吗?”学生经过思考,在课堂上踊跃发言。教师可进行适当点评,指出学生的错误,当学生疑惑不解时进行《小蝌蚪找妈妈》的授课,会使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的听课更为高效。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经验、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爱好、兴趣的把握设置一些趣味性强的话题,恰当地抛出悬念,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主动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学生获得对内容的深层次认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丰富课堂教学活动

  面对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构建趣味性和互动性课堂时,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在活泼、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开展学习,在丰富的课堂活动中完成学习,真正践行“玩中学、学中玩”的新型教学理念。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活动。设置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满足于活跃课堂气氛,应注重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挖掘课文内容中的隐性知识,使其深悟其中的道理。其中故事性的文章在课本中占有较高比例,可鼓励学生以故事情节为主线,以揣测人物行为、情感、探寻道理为目标,引导学生开展话剧表演活动,使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完成课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对故事内容的深度理解的学习目标。当然为确保角色扮演活动的成功率,教师应指引学生多读文章,多进行意见上的交流,思维上的碰撞,力争达成共识,通过肢体、语言上的设计,体现出故事的精髓。

  例如,二年级下册课文单元第12课《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则寓言故事非常经典,趣味性强。两则寓言在阐述故事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对事情态度,事物认知上的启发。教学中,为防止学生的理解停留在故事的表层含义上,使得学生从中获得感触,要求学生表演情景剧,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借助人物动作、表情、对话,将课文内容演绎出来。如此,不仅增加了课堂的温度,学生在演绎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还能加深对文章寓意的理解,深层次领悟了寓言故事中蕴含的“出差错及时补救,注重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道理;另外,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时,还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学习优势,通过引导,使学生构建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的学习。如针对上述学生扮演的两则故事,要求各小组围绕寓言内容讨论“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如此,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丰富的课堂活动,不仅增添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也提升了学生的互动效果,真正完成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

  综上所述,趣味性和互动性教学契合了新课标的要求,不仅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引领学生走向高效学习、深度学习的必经之路。鉴于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顺应新课标的要求,努力突破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束缚,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融合多种教学资源、设计趣味性话题、丰富课堂教学活动等方式,在增加语文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并在互动中获得知识,提升与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薛伊静.谈小学语文趣味性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1):33-35.

  [3]刘建梅.增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性探究[J].辽宁教育,2022(11):62-64.

  [4]李庆华.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5):135-136.

  [5]后建忠.小学语文课堂趣味性与互动性教学初探[J].当代家庭教育,2019(7):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13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