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中段劳动教育课程分析与贯彻策略研究—苏科版四年级劳动教育教材解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09 10:12: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小学中段的劳动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设计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乐趣。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劳动教育的范围相对狭窄、过于强调理论性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对劳动教育兴趣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在教学中拓展劳动教育的内容,设计富有创意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中段;劳动教育;学生素质;劳动文化

  劳动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良好思维意识,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劳动能力。小学中段的劳动教育内容丰富且有趣,涉及项目也不少。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学校劳动教育还面临着实践与理论方面不匹配的问题。故在平时劳动课教学当中,教师应充分关注这方面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能力。

  一、小学中段劳动教育分析

  学校目前所使用的劳动教育教材是苏科版,对该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可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一)动手实践性特征显著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苏科版四年级劳动教育教材以实践性为主导,比如,通过下册第二单元“传统工艺制作”,教授学生如何制作纽扣、沙包、鞋套和笔袋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这些物品的制作方法简单易学,能够帮助学生掌握钉纽扣、缝沙包、做鞋套和做笔袋等实用技能。

  通过学习这些传统工艺制作,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耐心、细心和毅力等品质。同时,这些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学生可以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的同时丰富了生活实践经验。

  (二)劳动文化涉及范围广

  劳动文化设计范围较广,意味着教材中的每个主题内容都与劳动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在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储蓄罐”中,储蓄罐这一事物反映的是一种储蓄行为。把赚到的钱存起来是我国人民的传统储蓄观念。储蓄习惯体现了一个人勤俭节约、未雨绸缪的一种品质,这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

  在第三单元中,制作礼品盒和制作手提袋这两个主题也分别与我国人民的热情好客和保护生态环境等美好品质紧密相连。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还能够培养劳动品质和文化素养。

小学中段劳动教育课程分析与贯彻策略研究—苏科版四年级劳动教育教材解析论文

  (三)教育内容相对丰富有趣味

  劳动教育课程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内容相对较丰富且具有趣味性。与语文、数学和英语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不同,劳动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亲身实践的机会。从制作储钱罐、礼品盒、沙包到笔袋等各种物品,学生都需要亲自动手操作。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相较于理论性学习更具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制作储钱罐可以让学生了解消费行为,制作礼品盒则涉及社交行为,钉纽扣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缝制沙包则与游戏行为相关。这些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二、小学中段劳动教育现状

  (一)劳动教育范围较狭窄


  从某方面来说,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同时也面临着范围相对狭窄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的理解较为片面。他们认为只有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劳动教育才算真正的劳动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在日常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劳动形式。实际上,这些劳动同样属于劳动教育的范畴,也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实质和最终目标,即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劳动意识和提升劳动能力。在实施劳动教育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劳动相结合,使学生在参与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各种劳动活动中,逐步培养起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技能。

  所以,劳动教育的实施不应局限于教材内容,而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将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具有良好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的新一代少年。

  (二)劳动教育理论性较强

  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理论性较强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些教师对理论性教学关注过度,导致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分配不足。以“缝沙包”一课为例,教师在讲解丢沙包的传统民间游戏及其对个人身体素质的积极作用后,留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通过课后作业来练习缝沙包,但这又带来了两个问题。

  首先,教师无法有效监督学生的课后作业行为,尤其是防止不诚信的作业行为出现。由于缺乏现场指导和监督,学生可能在完成作业时采取不正当手段,如抄袭、代劳等,这将影响劳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其次,如果学生在缝沙包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这样一来,学生可能因困惑而放弃实践,或者在实践中出现错误而无法及时纠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时间比例,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

  三、小学中段劳动教育实施策略

  为了确保小学中段劳动教育的顺利贯彻落实,教师首先需要拓展劳动教育范围,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家务活动等各方面,让学生在不同场景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其次要均衡理论与实践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最后还需要提升劳动教育趣味性,比如,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劳动任务、组织竞赛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热情。

  (一)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的范围

  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的范围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教材上的相关内容悉数传授给学生,同时也可以将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涉及的劳动一并纳入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甚至可以成立与劳动教育课程并列的校本劳动教育课程。

  首先,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类。例如,在“传统工艺制作”这个主题中,教师可以将钉纽扣、缝沙包、做笔筒、缝鞋套这四方面的技能分为家庭劳动和学校劳动两个部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技能,同时也有利于他们在实际情况中应用这些技能。

  其次,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教授钉纽扣技能后,教师可以提出如何维修掉落的拉链头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拉链安装技能。再比如,在教授缝鞋套技能后,教师可以提出如何缝制袖套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新的技能。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最后,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丰富与主题相关的课外劳动内容。例如,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段特征和校园劳动与家庭劳动的实际情况,成立一个专门用于指导学生参加劳动的校本课程体系。这样,在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范围的同时,也为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奠定坚实的教学资源基础。

小学中段劳动教育课程分析与贯彻策略研究—苏科版四年级劳动教育教材解析论文

  (二)均衡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均衡把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以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是两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它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如果过分强调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育,学生的劳动实践技能将无法得到充分提升;反之,如果过分强调实践教育而忽视理论教育,学生可能会陷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所以,教师在实施劳动教育时,应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根据实际内容灵活调整二者的占比关系,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确保每种教育形式所占的比例处于最优的状态,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授钉纽扣这一技能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如何正确操作,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边演示边解释,让学生明白每个步骤的意义和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钉纽扣的方法。如果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在教授缝沙包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缝沙包和丢沙包这两种传统的民间游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学生了解这两种游戏的由来和发展。然后,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两种游戏的规则和玩法。接下来,教师再向学生详细讲解缝沙包的手法和技巧,包括如何选择材料、如何缝制、如何填充等。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和视频教学等方式,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缝沙包的技巧。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缝沙包技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灵活运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适当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重及时长。例如,对于一些技能性强的内容,如钉纽扣、缝沙包等,可以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民间艺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可以适当增加理论教学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进一步提升劳动教育的趣味性

  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优秀的劳动技能。为了更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提升劳动教育的趣味性是关键。有趣的劳动教育形式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取得良好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以赛代练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通过比赛的形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实践劳动技能,同时培养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此外,比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以“制作礼品盒”教学为例,教师在课堂上传授了学生制作礼品盒的实践技能知识。为了巩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宣布在班级内举办一次礼盒制作比赛,主题为“端午节”。参赛者需制作与端午节相关的礼盒。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各组构思并完成作品。评分标准包括礼盒的精美程度、与端午节相关元素的运用、礼盒的用途以及材料的环保性等。评分最高的小组将获得荣誉奖励或物品奖励。

  礼盒制作比赛的消息一经发布,全班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投入小组合作,最终完成了各式各样的端午节礼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也对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制作礼品盒的技能,还增进了对端午节的了解和认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收获满满。

  另外,教师还应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劳动教育情况,形成教育合力。持续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和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劳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重视劳动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学劳动教育的目标,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娟.新时代小学生劳动教育与科学融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以育英学校校园农场种植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6):46-48.

  [2]王定国,刘砚红.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融合模式研究—以白银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为例[J].甘肃教育研究,2023(1):111-114.

  [3]刘希平,徐慧,郝卫红,唐卫海.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与劳动能力的培养—基于积极行为塑造的视角[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76-81.

  [4]张红梅,黎明.劳动赋能“三会”养成—“小学生·大课程”理念下的劳动教育课程实施[J].教育科学论坛,2021(20):11-14.

  [5]胡凌云.基于社团活动的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群开发研究—以慈溪润德小学“实践吧”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1(2):130-132.

  [6]魏智勇.在实践体验中培育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点解读与实施建议[J].内蒙古教育,2022(15):11-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11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