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是一所县域普通高中,作为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首批建设立项学校,始终致力于自主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学校提出培养“品端成梁,学粹至丰,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围绕此目标,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健全学生的创新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通过明确办学目标使命、丰富课程体系、变革教学方式、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和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五方面,遵循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规律,为所有有潜能的学生尽可能提供课程机会和学习支持,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提供全方位保障。
[关键词]县域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特点是通过创设合适的学校培育特色、方向、载体、机制,早期识别与发现有天赋、凸显强潜能的学生,夯实他们的学术通识基础、个性化知识构成、创新素质,创设他们早期成长的良好环境。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梁丰高中”)作为一所县域普通高中,克服资源不足的困难,通过以下五方面举措进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探索,取得了突出的育人成果。
一、明确办学目标使命
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梁丰高中就以“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开始探索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以“全面发展、突显个性”为目标,建立理科实验班并提供竞赛指导课程,及时发现和培养理科尖子。在此举措下,培养出了以樊春海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理科拔尖创新人才。进入新时代以来,梁丰高中2019年获批成为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首批建设立项学校,作为县域普通高中的典型,梁丰高中围绕培养“品端成梁,学粹至丰,具有家国情怀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制订了《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面向全体学生,健全学生的创新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为所有有潜能的学生尽可能提供课程机会和学习支持。
二、丰富课程体系
梁丰高中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品德端方、学养丰厚、生命旺盛、情趣高雅、创新有力”为课程建设的核心大纲,整合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构建了重基础、宽领域、多层次、可选择的“品端学粹”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卓越课程三个层级构成。
首先,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将国家课程和梁丰学子必备素养培养的学校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充分发挥基础课程价值,实现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其次,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兴趣特长,提供丰富且可选择的拓展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特色发展需求。梁丰高中根据自身优势和师资条件,为有禀赋专长的学生提供卓越课程,为他们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他们进入自己擅长领域进行更高层次学习做好铺垫。按人文、科学、社会实践和全球胜任力等不同领域,将拓展课程和卓越课程分为“四大学院”课程(梁丰书院、梁丰科学院、梁丰知行学院、梁丰国际学院),学生根据自己需求在四大学院中选择一门或多门课程学习。
三、变革教学方式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最根本的就是要改革传统育人方式,教学方式的变革首当其冲,也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环。梁丰高中通过变革课堂教学,借助梁丰科学院变革学习方式,落实高阶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变革课堂教学,升级育人模式
梁丰高中以基于学科的探究性教学和促进探究学习的课堂评价为研究重点,完善《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三活”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定期开展课堂研讨活动,深化推进“三活四导六会”的课堂教学模式(简称“三活课堂”)。
“三活”体现的是课堂教学中生命成长的环境和样态,主要指教学过程中的“活力”“活动”和“活化”,三位一体,相辅相成。“活力”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活动”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开展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高效益的学习活动。“活化”指将外在、静态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可迁移的认知结果,进而实际应用、形成成果。“四导”是“三活”样态指导下的教学流程,主要是指“情境导入、激发活力”“任务导学、落实活动”“思维导引、活化知识”,“效果导评、自觉成长”,体现的是“教师导、学生学”的双主体地位,保障课堂效益。“六会”是指学生会发现和提出真实问题、会提取和处理有效信息、会提炼和表达学习成果、会建构和应用必备知识、会总结和运用思维方法、会评价和提升个人素养。
(二)变革学习方式,提升思维品质
“三活课堂”是梁丰高中一直打造并不断完善的课堂教学模式,常用的学习方式为问题(活动)引导式。梁丰高中还重点打造梁丰科学院,变革学习方式,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梁丰科学院以“聚焦学术志趣、激发学术潜能”为导向,“自主、合作、探究”为教学理念,创设场景式新型学习环境,变革学习方式,探索“实践操作式、主题探究式、项目参与式、情境浸润式”等学习方式,提升思维品质。
梁丰科学院聘请樊春海院士担任名誉院长,聘请大学教授担任课程顾问。科学院由“课程基地+科创馆+学科教室”三个系列构成,建成包括省级物理课程基地,省级首批生物学科发展创新中心,人工智能、无人机、机器人等多个智能科创馆和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教室。
1.实践操作式—在参与中提高创新能力
实践操作式学习指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自觉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发现新问题,不断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学以致用”。以梁丰科学院“电子+物理”课程基地为例,基地建有“一站两馆三室”:一个课程基地网站,两个物理实践馆,三个不同功能实验室。以物理互动体验馆为例,学生可以在馆内以“小科学家”的身份,模拟科研工作的方式,设计方案,完成作品等创意活动。
2.主题探究式—在探究中实现教学相长
主题探究式学习重在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其主要特点是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学生从所学知识或实际生活中,选择和确立一个学习主题,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发现问题,通过自主实验操作或调查研究,收集和处理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获得新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以科学院生物学科发展创新中心为例,中心建设有“一馆四室多链”:“一馆”是指标本馆;“四室”指以植物组织培养为主的生物创新实验室、以交互式数码显微镜为主的多功能实验室、以生物基础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室、以多种实验箱为主的标准实验室;“多链”指链接各类社会资源,与高校(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冷泉港亚洲DNA学习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等合作联动。
生物学科发展创新中心课程推进方式为:课堂(理论知识)—馆室(实验操作)—院所(走近科研)。从课上走向课后,从质疑走向实证,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3.项目参与式—在项目中触摸前沿科技
项目参与式学习强调实践性和交互性,通过让学生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来实现深入学习。学生通过探究并完成一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挑战,提升自己的技能、完善自己的知识。
梁丰科学院设有“一营三馆五项目”:每年举办一次为期两周的科技夏令营、机器人与无人机科创馆等三个科创馆室、VEX机器人项目等五个科技项目。以科学院智能科创馆为例,智能科创馆阶梯式科技课程体系为:混龄培养一批初一、初二、初三有潜质的学生,参加梁丰科技夏令营金秋营进行相关学习;历练一批经过前期培养的梁丰高中学生,学习语言编程、人工智能、VEX机器人等;输送一批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科技创新类强基计划专业。在项目参与式学习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引导者和支持者,而学生则扮演主动学习的角色,在项目中触摸前沿科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4.情境浸润式—在体验中提升学科素养
情境浸润式学习通过情境营造,让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以切身的体验来学习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科素养,自行探究理解知识,以达到更深层次的记忆和理解。
梁丰科学院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五个学科教室,这些教室的环境布置都以学科主题为中心,布置的范围不局限于黑板和告示栏,还包括天花板、四周墙壁等地方,它们都是重要的学习媒介,突出学科学习和交流互动的沉浸式氛围。以科学院地理学科教室为例,地理学科教室融合了面向未来的数字星球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两大功能,数字星球、天文望远镜、AR沙盘系统、寰宇地理VR教学系统等学习资源让学生触手可及。其中,地理星空教室把整个天花板做成了屏幕,可以把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星空通过数据传导到屏幕上,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种天文现象,从而解决了一架天文望远镜只能一名学生观测的问题。浸润式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对相关规律理解更为深入,提升了学科素养。
四、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
创新人才需要特殊的成长通道,梁丰高中通过开展生涯规划测评,提供特殊教育服务和资优项目,建立“大数据”下的学生个册等措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生活,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彰显,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潜能得到充分激发。
一是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梁丰高中与科研机构和生涯规划指导专业机构合作,引进评测和指导系统,配备心理顾问、生涯规划导师。建立个人成长导师团与成长档案,组建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导师、生涯规划导师、大学教授、家长、学长、亲朋好友等全员导师团队。通力协作,进行有效跟踪和科学干预。整合分散独立的学生成长档案和学习行为数据,建立整体性系统性数据分析,构建出学习者模型。
二是提供特需教育服务和资优项目。梁丰高中实施选课走班制,分层教学,私人订制,一人一课表。在资优生培养方面一直坚持为天赋异禀的资优生安排个别化服务计划,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
三是建立“大数据”下的学生个册。梁丰高中建设在线学习教育平台,采集教学大数据,精准分析学情,优化教学过程,推动教师因材施教,服务学生自主个性学习。购买资源与开发资源相结合,建设教学资源库,实现海量资源、共同学习与量身定制高度统一,从而助推个性化教育。
五、建立联合培养机制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让有天分、有潜力、有志趣的学生脱颖而出,必须打通壁垒,而高中学段由于其承上启下的节点和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关键地位,所以高中做好与大学、初中和小学的联合培养尤为重要。
一是实施与高校合作培养机制。梁丰高中积极与省内外高校联手,开展“双高”合作项目,形成多方协同育人的新型模式。梁丰书院实施基于“学科融合”的联合培养机制,成立南师大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与苏大合作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梁丰科学院实施基于“双高合作”的联合培养机制,与上海交大合作“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项目”,成立樊春海院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与上海交大学生创新中心和苏州大学等共建实验室。近年持续开展与上海交大、南大等高校合作的定制夏令营活动,增进学生对高校的了解,明晰生涯方向。
二是实施初高中贯通培养机制。梁丰高中发挥梁丰科学院课程优势,开设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等学科夏令营活动,开展“梁丰杯”数学竞赛,遴选优秀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进入梁丰科学院开展短期集中研修和日常在线学习,配备导师,提供个性化指导,实施适合的教育,为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奠定基础。这些活动均无偿服务于区域义务教育的“双减”政策,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实施特色基地培养机制。梁丰高中聚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与研究院、企业、社会教育资源等合作,开展师生研修培训,实现资源共享。本市50家企事业单位与学校签约合作,挂牌成为生涯实践基地。学生在特色基地中接受教育熏陶,开阔视野,增强体验,提高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职业能力。每年暑期开展生涯人物访谈和职业体验活动,组织分享会,100%学生参与一周职业体验。
四是实施与国际友好学校交流培养机制。梁丰高中实施“文化融合”联合培养,与14所国外著名高中合作采取“2+1”联培方式,课程合作、学分互认。扩大合作办学的阵营,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的高中开展合作。
梁丰高中联合培养的方式,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成效。6位学生入选中学生“英才计划”名单。荣获五大学科奥赛国际金牌2枚,全国奖牌30多枚,1人获得第16届国际地球科学奥赛银牌。1位同学入选清华大学首届“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近两年中小学生物理和化学实验操作大赛均有2人获特等奖,全省第一。获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决赛全国一等奖6人。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在体艺方面也卓有成效,两位同学被清华美院录取。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