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以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应用为研究方向,阐述了运用人工智能助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具体措施、人工智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实践意义,为学生行为习惯培养融入人工智能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人工智能;行为习惯;智慧德育平台
随着人工智能逐步应用到中小学教育领域,相应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人工智能辅助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了让学校德育工作实现过程电子化、内容数据化,我校联合网络技术公司在学校网站开辟子网站作为智慧德育工作平台,平台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记录平时学生在守纪、劳动、文明礼貌、学习、体育锻炼等方面的表现,并以每两周一次的频率录入学生综合素质管理系统,从而实现持续地跟踪发现学生习惯养成情况,并施以相应的教育指导措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为了实现对学生一日行为的跟踪和提醒,学校为参与人工智能助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项目的实验对象每人配备一只智能穿戴手表。此手表可以设置所要记录和提醒行为的时间、频次,并将记录的数据发送到网站后台进行统计,数据可一并备份到智慧德育平台。教师根据统计数据评定学生是否已养成相应的习惯并施以针对性的或补偿或提升的教育指导,从而促使学生习惯不断得到优化。
一、观察与思考: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
(一)传统教育方法的限制
以往,学校在开展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时,大多是以集体式的班会等活动进行,虽然采用故事、小品、游戏等多种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知道良好行为习惯都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但是要做到“知行统一”并不容易。不少学生深知应该在排队时做到“快静齐”、认真听讲等,在践行时却将之抛在脑后,乃至突破纪律的红线。可见,传统的“整体教育+犯错后训诫”模式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积极性,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其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家校共育的低效
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中尤为重要。目前,家校共育的方式大多是通过家长会以及不定期的短信等方式告知家长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也有一些学校开设家长课程,给予家长科学的家庭教育建议和指导。但是千篇一律的指导模板,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孩子。孩子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一些主观和独特的因素,因此,偶尔的、集体式的家校共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不能真正和家长一起重视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关注孩子个体的品德发展。
二、探索与实践:人工智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具体措施
习惯是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这三部分构成的闭环回路。通过不断重复,不断加强这个习惯回路,从而让习惯回路自动循环起来,直到养成这个好习惯。据此,对人工智能穿戴设备进行科学设置,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设置习惯内容,让好习惯显而易见
学校应用指差确认的方法,把需要学生养成的良好习惯按照时间梳理出来,形成提醒式的独特的语言,在人工智能穿戴设备上进行设置。提醒语言,是学生注意实际发生的一些事情,而不是空的道理。
例如,一些学生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拖拉散漫,丢三落四。而时间观念对一个孩子来说很重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并不是直接教育孩子要有时间观念,而是将这个道理具体化,落实到孩子的行为中。在人工智能穿戴设备上直接设置早晨7∶00的内容:红领巾,我为你自豪。因为时间固定、情境固定、内容可见,大脑就容易产生“习惯的错觉”,一到这个时间点,孩子就会想到戴红领巾,如同大脑被开关控制了一样,到了固定的时间就启动了常规的行为。反复去做,积累到一定次数之后,这个学生就会具备按时戴红领巾的习惯,并且特别有时间观念,将每一天需要做的事情进行规划、完成。
(二)修饰习惯内容,让好习惯更有吸引力
一般情况下,加工食品及加了盐、糖、脂的食物更容易被选择。习惯的养成其实也是这样的道理。人工智能穿戴设备使用时,利用绑定喜好,把本能性的喜好习惯结合起来,就会使习惯的养成更有吸引力。例如,为了帮助经常迟到的孩子养成按时到校的习惯,人工智能穿戴设备上这样表述:7∶00出发,我就会遇到我的好朋友,和他一起进入校门。这样的表述比“7∶00出门”更能带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早点出门的迫切心情。人工智能上一些暖心的情境,有助于学生享受友好的提醒,而不是排斥,或是迫不得已地接受和执行。
(三)精选习惯内容,让好习惯私人订制
1.人工智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数据模型建构
基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方式,学校信息中心通过智慧德育工作平台记录学生多方面发展数据,按照学生学习习惯的差异化进行梳理归类,形成分析学生习惯养成的数据模型。人工智能穿戴设备系统根据学校现有的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和教师家长的反馈,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生学习习惯进行关联与分析,也可以将学生品行上的改变和学生智能手表使用相关联,找出更加适合学生个体的最优设置。
2.人工智能平台助力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数据采集
认真实施好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做好学生多方面评价的日常数据记录、阶段数据记录和终结数据记录,并将数据及时录入数据采集软件平台,由软件平台根据数据及其变化,建构学生习惯养成的数据模型。同时,将数据模型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通过反思改进的方式促进自我提升。
3.人工智能平台助力学生良好习惯培养的科学设置
教师在人工智能平台的协助下,针对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的现状与突出问题,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提出具体的方法和建议。例如,把最近需要修炼的习惯变成要在固定时间、固定空间、固定行为的框架里采取的一种行动,成为学生的一日待办清单中一项固定执行的任务,学生逐步适应这一个行为模式,从而使习惯变得更从容。如此科学设置,学会舍弃,智做减法,聚焦目标,集中精力,做好当下,长此以往,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不难。
当然,习惯的内容设置除了提醒式,还需要反省式。“一日三省吾身”,把提醒式训练和反省式训练相结合,形成新的良好习惯,纠正和改造过去遗留下来的不良习惯,在自我反省中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加速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奖励习惯达人,让好习惯可持续发展
推进学生的养成教育,遵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底层逻辑,辅以一定的评价奖励机制。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学校在人工智能平台采用智能激励机制。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学生创建一个行为习惯养成的生态,通过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相互鼓励以及系统设定的激励机制,人工智能穿戴设备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奠定基础。平台设有学生之间互相督促、互相点赞与鼓励功能,为学生每一天的进步及时点评。一段时间后,系统还会在这一阶段多次活动后给出学生评价,积累积分,换取奖品,从而激励学生。
同时,学生个体制订的计划,设为共享后,不仅能得到同伴的点赞与鼓励,还能为其他同学提供计划模板。朋友们的相互鼓励,也会对动机带来持续增长的效果,点滴进步都会激励学生想要取得更多的成就。当学生的行为让他感受到了快乐,他就会自发想要继续下去。
从学校层面上,智慧德育平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全面评价,清晰记录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又便于保存,更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在德育平台上,每种篇章点击时会出现相应的申请要求,家长和学生申请时可以进行较为明晰的对照。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弥补当下习惯养成教育的缺憾,挖掘学生习惯方面数据之间的横向、纵向关系,深刻揭示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特点、优势、潜能与不足,从而实现习惯养成教育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丰富了教育形式,变化了教育方法,增进了教育成效。
三、思考与展望:人工智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实践意义
(一)巧妙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变被动为主动
初中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习惯养成的规律是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教师和家长经常会把孩子当成未成熟的、需要训练的小大人,而忘记了初中阶段的孩子本质上已经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有着自己主动性的个体。
此时,人工智能的助力弥补了孩子内驱力不足的问题,以自主提醒和管理推动的方式,建立起自身的内在动机,主动、自发地将良好的习惯坚持下去,把坚持变成一种习惯,培养其主动改变自己行为的意志品质。否则,一旦良好的行为被其他因素所羁绊和打断,好习惯的养成就有可能半途而废。
(二)坚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变短时为长期
好习惯的养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日积月累地习得,才会变成习惯。习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是将中学生的认知转化为行为,并且在连续反复的训练中不断加以巩固,使之持久形成良好的行为。
凡事“欲速则不达”,培养良好的习惯更是如此。况且,有些孩子在学龄前已经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要纠正就需要下一番功夫。因此,我们必须充分估计培养良好习惯的复杂性、艰巨性,重视逐步培养良好习惯的操作过程,针对学生实际制定阶段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切不可操之过急。要让学生得其道,并反复磨炼。没有长期的磨炼,难以改掉不良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也不能达到彻底自觉的境界。
以往,教师对学生进行说教式的习惯教育后,短时间内,学生可能会比较听话,遵守约定,但是没过多久,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力和约束力就会逐渐减少。教师最担心的,不是学生是否明白养成习惯的道理和意义,而在于学生缺乏养成习惯的毅力。
而人工智能穿戴设备会自动提醒学生每日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帮助学生自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打卡功能,按照学生的需求进行设置,将每天对目标的打卡视为一种仪式感。利用打卡,改变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在长时间内提醒自己的言行。目标实现看得见,也就有了成就感和改变习惯的动力。打卡行为可以说是常规性行为,会让孩子们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具有持续性、更为自律,进而对自我未来发展充满积极想象。而打卡这种常规性行为是孩子们完成长期目标的重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看,抛开重复单调的说教,找到真正有意义的仪式感,对学生至关重要。
(三)精细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变全体为个体
根据学校现有的大数据教学系统,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行为习惯进行关联和分析,得出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数据分析报告,包括班级学生日常作息情况、学习效率和学习习惯统计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基于收集到的学生德、智、体、健康和心理等数据基础上,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与矫正方案,并通过穿戴设备加以强化训练,在家长和教师的配合下,更高效地养成学生个体的良好习惯。
一旦孩子良好习惯已经养成,可以在人工智能的后台进行修改。例如,某个孩子之前有丢三落四的习惯,通过人工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孩子已经能在不提醒的情况下不再粗枝大叶,而是做事认真严谨,那么,教师和家长可以在后台重新设定,取消这一内容的提醒,改为其他习惯养成目标的内容。这样的友好提醒是具有个性化的,注意到了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差异性和发展性,从个人的特点出发,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现代教育必然是数据驱动的,而非纯粹经验主义的实践。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应用也是势在必行的,通过数据方式进行记录并保存、分析与比较,以文字方式进行提醒与反省,巧妙科学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养成,变短时改变为长期坚持,变全体引导为私人订制。
当前,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行为习惯教育正在进入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孕育教育变革的力量。但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应用处于早期探索阶段,还面临很多问题,毕竟育人工作是灵活而复杂的,人工智能平台的大数据分析也还不够智能化。在今后的德育工作中,学校的德育者将继续以习惯教育中的问题解决为导向,明确智能技术与人的角色分工,让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参与到习惯教育中,相信随着教育者能力的不断提升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一定能完善人工智能平台,唤醒主体自觉,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杨丽丽.深掘“立美”内涵,助力德性生长[J].教育视界,2021(34):40-42.
[2]王芳.家校合作共育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9(3):154-155.
[3]杨开城.教育何以是大数据的[J].电化教育研究,2019,40(2):5-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