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也是历史学科发挥其学科功能的重要路径。劳动教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有重要的价值。从劳动教育实施策略的角度看,挖掘教材资源、丰富教学方法以及开辟第二课堂等都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一线教师应加强理解劳动教育的学科价值并在实际教学中落实相关策略,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劳动教育;学科功能;策略探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印发的一系列文件精神都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校教育应该渗透劳动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目前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逐步深入,成果也层出不穷,但是关于劳动教育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融合研究,还有更多的价值及策略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
(一)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恩格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历史学科因其突出的人文性特征为立德树人提供丰富的素材,而劳动教育搭建了历史学科通往立德树人的桥梁。要发挥历史学科的认识功能及指导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功能,就需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历史学科进行教学。通过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在人类历史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能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历史规律,认清现实社会,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个人的社会实践提供可靠的指导。
“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树立崇劳之德,反对不劳而获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这不仅是发挥历史学科功能和体现历史学科价值的具体表现,也是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
(二)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是培育唯物史观素养的必然要求
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这些内容中蕴含着一条关于“劳动”的基础线索,没有“劳动”的前提,也就没有社会的发展以及以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可见,唯物史观本身包含了肯定劳动价值以及劳动创造历史的内涵,通过劳动教育也能反过来促进唯物史观素养的培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也指出,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劳动教育与历史事物的发展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原理。通过梳理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的变化,认识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生产过程中人们的地位和关系、产品如何分配等的变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劳动对于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另外,通过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个人、人民群众、社会环境三者关系,理解英雄人物也是特殊历史环境下的产物,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在历史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措施
历史教学肩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历史教师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劳动教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历史教材记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例如,高中教材选择性必修3“文化的交流与传播”的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中就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包含了民本思想、自强不息精神等,这一内涵与劳动教育的内容不谋而合。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与劳动相关的宝贵精神遗产,吃苦耐劳、勤俭持家、耕读传家等重要家训流传甚广,将这些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融入历史教学中,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之间有着深刻的联系。历史教师可以将历史课堂作为重要平台,把劳动教育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增强文化自信。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
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落实劳动教育的目标上,历史学科可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以劳动教育的方式培育优秀的品德,对一线教师来说,需要善于挖掘劳动教育的资源和价值,教材中的古今中外相关的典型案例不胜枚举,俯仰可拾。由此,历史学科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融入劳动教育,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路径。
(一)挖掘教材内容,整合劳动教育的载体
高中历史教材有许多涉及劳动教育的资源,教师可适当挖掘劳动教育的题材运用于教学之中。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上册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教学中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有助于学生理解劳动人民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在《纲要》上册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教学中,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助于学生认识劳动人民对南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纲要》下册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教学中,分析工业革命对劳动者的影响,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理解工人阶级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从选择性必修的教材看,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内容广泛涉及与劳动相关的内容,例如,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的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中,教材呈现了世界不同地区人类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的艰辛历程,通过对教材文本的梳理,把早期人类劳动实践的方式、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学生能深刻体会人类面对自然的挑战,为了生存而做出的种种努力,理解人类在应对自然挑战过程中,劳动是最重要的支撑。
通过对教材插图的分析,以实证的方式帮助学生分析早期人类的劳动成果。如指导学生观察“贾湖遗址出土的猪骨标本”“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等内容,引导学生获取信息,分析早期人类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已经出现了饲养猪的现象,启发学生思考饲养业在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劳动实践对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作用。本节课后的“探究与拓展”同样可以与劳动教育联系起来,从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谈起,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对农业起源的因素进行再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一般能把农业的起源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劳动实践结合起来,从而逐步达成劳动教育的目标。
(二)调整教学方法,明确劳动教育的途径
历史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需要按照个人上课特点,找到达成劳动教育目标的教学方法。以下列举几种方法供参考。
1.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受传统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性的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要将劳动教育更好地融入历史教学中,需要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特性有着浓厚的兴趣,可以尝试指导学生讲劳动模范、工匠精神等相关人物形象。教师结合历史教学的需要,指导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探究,对人物形象进行科学的解读,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树立劳动精神。
2.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历史教学
以劳动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变迁、人民的辛勤劳动、劳模精神、奉献精神、工匠精神、奋斗精神、开拓精神等的主题整合教材资源,开展主题式教学。例如,《纲要》上册的“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可以将早期文明成果中的手工业品及其技术演变过程作为教学主题,指导学生分析早期文明成果出现的历史原因、本质和影响,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概况。在中国古代史复习课中,可就以上主题进行延伸和拓展,以农业或者手工业的生产技术的发展作为主要线索,联系先秦、两汉、唐代、明清等几个重要历史阶段,认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历程。通过以上教学途径,引导学生进一步领悟文明成果与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关系,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3.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和方法
例如,讲述《纲要》上册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相关知识点的时候,可以结合史料,从生产工具的变革出发,把铁犁牛耕的出现、私田的开垦、井田制的破坏、经营方式的变化、各诸侯国变法、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剥削关系变化、百家争鸣等几个要素的逻辑关系厘清,把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革联系起来,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变化,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在这个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点明劳动人民在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认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推动社会变革的真正力量。
4.创设特色情境,诱发情感
“情境是诱发情感的重要源头,情境教学是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方法。”创设良好的历史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一般教学情境为例,在学习改革开放阶段的历史内容时,指导学生通过口述、录像、拍照等,提供多种形式的材料,展示老一辈人的劳动风貌,体会劳动的艰辛与改革开放成就取得的不易。
例如,《纲要》上册第28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一节课中,可以把“改革开放前后的劳动记忆”作为主题,让不同学生回家记录一些长辈口述的内容、搜集一些有年代特点的物件,学生展示相关内容,并以问题教学的形式,通过探究学习,逐步体会改革开放前后长辈劳动记忆的差别,进一步理解不同时代对于劳动者要求的差异,学会珍惜当下。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也可以将高考试题情境引入课堂。例如,2021年全国卷Ⅰ第31题试题设置的情境中,学生通过了解供销社改革后期为适应市场变化的主动行为,体会开拓进取的劳动精神和培养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2022年福建卷第6题的试题创设的情境中,学生通过了解《墨子》记载中存在与近代物理学相似的一些原理,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开辟历史学科的第二课堂,丰富劳动教育的平台
根据新课标的安排,历史教师也需要参与选修课程及研究性学习课程,可以利用这个契机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在第二课堂中践行劳动教育的理念。例如,开设“古代中国的工匠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模范”等选修课,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劳动的意义,增强劳动意识。此类课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加开放,教师可自行整理与选修主题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讲授,也可以让学生整理与主题相关的历史资料,由学生来进行演示、演讲、讨论,教师进行总结点评;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将劳动教育的理念传导出去。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可以结合具有本土特色的劳动教育素材进行研究性学习,地方的劳动模范、手工特色制作、城市的交通发展、建筑设计等变迁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指导学生围绕此类主题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劳动教育的意义。
另外,读书节和科技节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良好时机。例如,我校历史学科在读书节期间组织学生包粽子、制作有历史元素的读书卡片、竹编工艺等,由学生讲解端午节的来历,制作有关传统节日的读书卡片等,将历史知识融入手工制作,学生增强了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体验了通过劳动而有所收获的快乐,促进了劳动教育的发展。
总之,劳动教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必要措施,开展劳动教育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发挥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历史教师要有劳动教育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把劳动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促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和正确对待职业的思想,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良好的铺垫。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廖丹萍.素养立意下的唯物史观在教学中的落实[J].基础教育研究,2022(8):60-6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黄牧航.中学历史情境创设的教学反思[J].历史教学,2022(17):37-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7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