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课标导向下的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路径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4-04-03 09:53: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在新课标导向下,小学语文的作业应该注重优化创新,要尽可能地平衡好作业设计及作业实施之间的维度,以更为高效的作业设计来落实学生对课内知识点的巩固与升华,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学习实效,让学生在高效的作业实践中创新思考,强化他们的知识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帮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发展素养。基于此,本文对新课标导向下的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路径分析

  2022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新修订的各门课程标准。其中语文课程标准最大的变化便是在教学方向上指引出了一条非常明确的路径,那就是整个教学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将其应用于作业设计上,就是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优化作业的设计。既要在作业的数量上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也要在作业的质量上提升学生作业锻炼的有效性。以更为有效的作业设计来指导教育学生,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实效,最终达成他们语文核心素养有效培育的目的。

  一、跨界式作业,强化综合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拓展学习任务群的跨学科学习项目中指出了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连接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换言之,就是要让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融合多学科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整体提升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教师以新课标导向来设计小学语文作业的时候,就应该充分链接各学科的知识内容,设计跨界式作业,实现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的有效关联。让课内与课外有效连接,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强化学生对各项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借此来培养他们的跨界思维,让他们的语文作业完成效果更佳。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山居秋暝》时,就应该融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打通课内与课外,实现对本节课作业内容的有效设计。比如,教师可以联结新兴媒体,定位于“山居”,询问学生:“诗人王维原本住在繁华的京城长安,为什么愿意舍去繁华求偏远,去山村隐居呢?而他在山村隐居之后,又为什么会乐不思蜀、流连忘返呢?”记住这一作业,让学生从诗句中找到作者爱山居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结合一些比较出名的类似于隐居的网络红人,比如李子柒,她原本是在繁华的都市中打拼,而后回归于乡野,记录自己在乡村生活的一切。从种菜到做菜,最后再还原一些传统的技能技术,为众人显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乡村生活,而她也是现代人向往的一种田园安宁式的隐居。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来谈一谈“山居”,说一说“山居”生活的独特魅力。又比如,教师可以融合地理学科的知识,让学生仔细阅读《山居秋暝》这首诗,体会山居的各种妙处。而后询问他们:如果有机会外出旅游,想要选什么地方?选什么样的季节?结合古诗当中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缘由。再比如,教师可以渗透科学的知识,让学生根据《山居秋暝》提供的线路,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山居”在哪些方面优于“城区”,帮助学生尝试结合自身的诗文理解,对这些跨界作业进行创造性解读。而后积极地完成作业任务,让整个作业的设计强调跨学科式的互动,联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学生的语文运用及学习领域,激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感性式作业,丰富直感体验

  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应该理性对待,保证以最为科学的模式去实现对作业的设计及布置。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同样不能忽视感性式作业的布置。在以往,很多教师更加偏重于对作业的理性化设计,保证出题时所用的词句偏理性,保证作业更为客观。然而缺乏感性的作业就无法让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体现个性化色彩。而新课标指出,小学一定要加强学段衔接,并且要注重活动化、游戏化及生活化的学习设计。所以在新课标的背景下,理性化的作业设计已经不适宜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了。所以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就应该加入感性的思维,尝试从感性的角度去实现作业的设计,让理性化与感性化达到有机的平衡,真正意义上实现新课标下所倡导的学段衔接。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时,以往教师设计作业的时候,往往会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让他们说出这篇文章的“美”。然而这种“美”究竟美在哪里?是一种怎样的美?学生就不会去深度地品味,也不会在作业的深层次探究中去实现具象化的审美感知。因此,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针对这一课的作业设计,就应该增加一些感性的元素和色彩,要丰富学生的直感体验。比如,教师可以用音乐、图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转化课文内容,呈现他们对整篇课文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感性化的作业:

  1.如果让你将《乡下人家》这篇课文的内容改写成一首诗,你会重点抓住哪几个内容来改写呢?请将改写后的诗句自行朗读,对比一下原文,想一想二者之间的区别。

  2.尝试担任一名小小的画家,根据课文中所呈现出来的不同图景,充分发挥自身的联想与想象,画出一幅独特的“乡下人家”美景图。而后在全班范围内展示,看谁才是最有名的画家。

  3.请仔细朗读这篇课文,想象一下可以用什么样的音乐来当朗读的背景。自行搜寻,而后在下节课上一边用背景音乐一边朗读一段文字。

  如上,三个作业都更加具有艺术性特色,能够让学生实现课文与诗词之间的互相转化,这样其实是变相地实现了学生的文本创作。以这样的方式,能够打破以往理性化的作业设计模式。让学生以感性的视角去审视作业,完成作业,去体会课文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美。这样一来,便能够让理性化的作业设计与感性化的作业设计之间达成有机的平衡,切实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最终让他们的作业完成更加契合新课改的指示与理念,丰富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

  三、创美式作业,提升创意能力

  新课标在发展性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导向下,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活动中展开多元化的实践及创新,以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换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及审美品位的提升,将学生培养成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及创意的表达者。由此,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的时候,就应该尽可能地推出创美式的作业内容,使整个作业内容更加偏向于阅读审美及表达的创意。能够注重对学生的创新引领,为学生释放美感和创意力,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借此让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得到切实的培养。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花牛歌》时,就可以设计两个部分的作业。第一个部分的作业是让学生仔细地研读这首诗,品味其中的文字。比如“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穗剪秋萝。”让学生从这一句诗当中圈出自己认为最好的字或者词,比如“一穗”生动形象地描述出了剪秋萝的样态,也呈现出了花牛坐下去时,剪秋萝呈现的姿态,更好地体现了花牛与剪秋萝之间的互动情况。让学生根据整首诗,找出自己认为的最好的字或者词,做好批注,说出自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第二部分属于创意性的作业,主要是让学生立足于这首诗进行现代诗改编。以某一种动物或者植物为题目,为他们创编诗歌。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现代诗的创作中积极地呈现出来,让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课内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机地串联。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体现整个作业的综合性及实践性。它也凸显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让学生从审美的角度去完成作业,解析作业内容。并且针对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自身的美感创意力。创美式作业设计,让学生基于课内知识内容,去展开创意性、创美性的作业实践,进而真正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四、玩乐式作业,让教学做合一

  在新课标的背景下,教师要更加专注于“学生本位”思想的体现。换言之,整个作业的设计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作业内容的设计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爱玩的性格特征,给他们设计玩乐式的作业内容,真正意义上地让学生在玩中做、玩中学、玩中悟,充分彰显“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与思想。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在教学《鲁滨孙漂流记》时,多数教师设计的作业类型是让学生探究鲁滨孙在荒岛求生的经过,遇到的几种困难等。并且要针对鲁滨孙的遭遇,说出自己的想法及观点。这种作业的设计十分严谨,并且也是属于学生需要探寻的知识内容。但是这种作业完全可以渗透于课堂问题当中,没必要继续延伸到作业中去,否则就会让学生的作业内容比较繁杂、单一,也无法激发学生对作业的探究兴趣。所以教师就应该紧扣新课标的指示与理念,要看到新课标“前言”部分提醒我们要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这一理念,也要看到新课标中对于“发展性学习任务群”条目下强调的“学习活动可以以游戏、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这一内容。所以教师就应该充分贯彻新课标所倡导的作业创设模式,尝试以游戏化的作业来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他们在玩乐中达成对整个课文内容的有效巩固与提升。

  如上,教师以这种玩乐式的作业,其实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玩起来、演起来。保证他们的学习过程更为高效、更为丰富、更为多彩,最终也能够让学生在高效化的作业实践中创新思考,实现对他们的有效教学,引发他们的深度学习。

  五、活动型作业,提升思辨张力

  在作业的优化设计中,教师应该继续延续新课标倡导的活动类作业,打破传统单一的作业设计模式。让学生以活动的形式来完成各种作业,充分体现他们的实践创作能力。给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彰显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思维。使得他们将文本中的内容转换成验证、创新、深化等多种实践与操作于一体的作业内容,帮助他们获得更为直观的体验,借此来提升他们的思辨张力,实现他们的综合性发展。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针对整个作业的设计,就应该充分彰显新课标的理念,要为学生选择多种活动型的作业,帮助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创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新课标中关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要求,让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及讨论,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的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以此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及理性精神。将静态化的作业做动态化的创新,可以呈现学生的思辨性活动过程。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搜寻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华横行霸道、耀武扬威的文献资料及故事内容,将其梳理总结成文献综述,并表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进一步体会少年周恩来提出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信念。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实践探究小组,去参观本地的红色革命遗址。依旧以拍摄照片或者视频的方式来记录这一革命遗址中的具体内容。去探寻某一个老烈士背后的故事,或者某一个革命遗物背后所代表的一种传承精神,等等。当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了自己的实践探究报告成果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全班讨论。让他们思考怎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思考、阐述自己将如何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由此便能够让学生针对课内知识,进行精神和理念上的升华。能够让他们以此展开多元化的创作表达,既可以是一首诗,也可以是一篇作文,甚至可以是一封倡议书等等,让学生积极地抒发自己的感受。

  综上所述,新课标导向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应该尽可能地优化。教师就应该紧扣新课程标准,充分理解课程标准中体现出来的语文教学内涵及要求。然后基于作业设计的角度进行延展和创新,丰富作业的内容设计,尝试以更为多元的、丰富的、新颖的作业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实践、积极创新,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深自己的思考、体验与感悟,借此升华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帮助他们展开更为多元的创作及创造,让高质量的语文作业帮助他们实现更为多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国忠.高标对接新课标,平衡设计新升级——统编版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新样态[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2(8):74-78.

  [2]刘西伟.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分层设计[J].语文新读写,2021(11):63-65.

  [3]郭建华.浅论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J].家长,2021(16):131-132.

  [4]濮莹洁.站在终点看起点——小学语文作业批改的几点思考[J].安徽教育科研,2021(13):33-34.

  [5]刘俊梅.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21(38):41-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75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