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中高年级开展劳动教育塑造学生优良行为的行与思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7 11:34: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引领课程改革深入落实,基础教育领域更加重视五育并举,培育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时代新人。劳动教 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学生正确劳动观念、态度和习惯的主阵地。教师利用综合性、系统化劳动任务群中 能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意识,培育学生吃苦耐劳和认真负责的优良品质,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本文阐述 了生产性劳动任务群塑造学生优良行为习惯的方略,实现五育并举引领学生综合发展。

  在全面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 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教师充分融合与应用劳动教育理念,逐步培育学生优良的劳动素质与综合实践能力。且生 产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 力,教师围绕生活与生产设置梯度任务 群,既能调动学生劳动积极性,又能逐 步锻炼学生劳动能力。且教师围绕生产 主题加强劳动与学科融合,能在实践之 余进行知识拓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 展。基于此,在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 中,教师应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合 理创设劳动活动,通过加强跨学科融合 渗透育人观念,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观 念和品质素养。同时教师设置形式多 样的劳动任务,在实践活动与学习活 动中培育学生以劳动为荣的精神品质。

  一、小学中高年级开展劳动教育 的重要价值

  (一)加强“五育”融合,塑造综合能力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基础教育不仅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学习和运用情 况,而且以学生主体综合发展的目标 导向下,教师、家长更加关注学生的身 心健康发展。在小学中高年级有效落 实劳动教育能以劳动实践为载体融合 知识、技能、情感培育目标,在劳动中 培育学生优良行为习惯。且劳动教育是 落实德智体美劳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 要的作用。在劳动教育中能让学生动脑 解决问题,又能在合作中培育学生顽强 拼搏、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促进学 生思维品质、价值观念和劳动习惯发 展。此外,在中高年级落实劳动教育 契合综合素质教育目标,能在综合性 实践活动中激发智力、增强体力,塑 造学生发掘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多维 度、全方位发展。由此可见,劳动教 育是基础教育中综合素质培育和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需要教师 有效利用劳动教育引领学生综合发展。

      (二)推动课程创新,培育劳动习惯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要求学生具 备综合竞争力。首先,中高年级开展劳动教育能推动学科教育创新,既通 过学科教育与劳动融合创设学生思考 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推进学科教育轻 负增效。同时在强调劳动教育下,指 导教师合理调整劳动教学内容与课程 结构,进而在更具综合性、系统化的 课程设计下逐步培育学生劳动能力和 优良品质。其次,在中高年级教育中 培育学生劳动习惯,是促进学生个体 长期学习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塑造学 生良好的劳动习惯能提升学生竞争力, 且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助推作用。 因此,教师应树立劳动教育理念,精 研苦思培育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方法, 在综合性教育环境中培育有能力、有 担当、有本领的时代新人。
 

\

  (三)助力家校融合,提升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对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和 促进学生长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 用。首先,在劳动教育中需要教师健 全劳动教学内容、充实劳动教育资源, 且需要增加社会对劳育工作的关注度, 这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家长对劳动教 育的重视性。其次,在中高年级劳动教育中教师能够以劳动活动为主线, 加强家校合作,稳步培育学生必备的 劳动能力、奋发向上的劳动精神和优 良劳动习惯与素质。最后,在劳动教 育中教师重视落实培育劳动品质和劳 动习惯的目标,既让学生明白劳动最 光荣,又让学生理解家长艰辛,拉近 亲子关系。由此,中高年级劳动教育 能够帮助家长重建教育观念,同时打 造亲子、家校合作的实践环境,实现 家校合力打造学生劳动与发展的健康 成长环境。

  二、现阶段中高年级劳动教育实 施的困境

  (一) 学生劳动意识淡薄, 自主劳动意识较差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高年级 劳动教育方式和内容做了进一步调整, 但是观察一线劳动课堂可以发现,劳 动教育出现被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淡 化的现象,学生在生活中缺乏劳动的 机会,因此难以锻炼学生形成正确的 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且教师发现大 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劳动认知,学生 长期受家庭溺爱、社会发展等诸多因 素的影响,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仅停留 在表面上,在实际劳动中难以达成与 正确思想的统一。由此可见,在中高 年级劳动教育中需要教师树立正确的 劳动教育观念,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 认知、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二) 劳动课程创新不足,缺乏丰富实践内涵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在小 学中高年级广泛地开展。但是劳动教 育课程在中高年级中开展得并不太理 想。首先,部分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是 制约劳动课程开展的重要因素,培育 学生劳动习惯是长期的过程,而学生缺少接触和接受专业劳动教育的机会, 难以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观念和习 惯。其次,学校劳动教育形式化、机 械化,难以调动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 积极性,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劳动 学习需求。最后,劳动教育往往与生 活实际相脱节,不能突出学生生活中 的实际需求,难以达成培育劳动习惯 的目标。

  (三) 劳动环境相对匮乏,制约劳动习惯养成

  就现阶段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 而言,部分教师更加侧重围绕教材内 容按部就班地讲解,且忽视创设丰富 的劳动环境,难以有效达成塑造劳动 意识和提升实践能力的预期目标。且 在教学中教师不太重视利用家校社资 源打造学生劳动实践的环境,致使一 些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和不珍惜 他人劳动成果的现象频出,制约了学生综合发展。

  三、中高年级开展生产劳动教育塑造习惯的策略

  (一)优化课程教育目标,塑造正确劳动观念

  在素质育人理念引领课程创新下, 中高年级劳动教育也应站在培育综合 素质的教学与教育视角优化教学。既 明确劳动教育对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 性,又融合劳动教育核心素养目标和 指导思想细化教学设计,科学落实劳 动教育。在中高年级劳动教育中不仅 需要教师树立先进育人观念,同样重 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塑造学生 健康的劳动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劳 动活动,从而培育学生劳动习惯。因 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融合劳动教育目 标和学生兴趣发展,合理设置劳动活 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深入探究中形 成正确劳动观念,并通过设问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建立正确劳动意识。

  例如,在劳动教育中教师能借助 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展示生活中生 产劳动场景,通过设置探究情境激发 学生劳动实践的兴趣。在生产劳动导 入中,教师提出层层深入的探究问题 激发学生求知欲。如教师提出:假如 要为麦田除草,你选择什么工具?那 么这些工具是怎样制作的呢?教师结 合学生的疑惑点使用微课视频演示劳 动工具生产的过程,让学生感知生活 中处处是劳动。由此教师紧抓学生思 维冲突设置探究情境,让学生正确认 识劳动和形成健康的劳动观念,激活学生劳动意识。

  (二)加强学科知识融合,赋予活动深厚内涵

  在新课程改革下基础教育方式日 益形式多样。在中高年级劳动教育中 教师应细致化安排和设计劳动活动, 充分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与综 合能力。而劳动课程与多学科内容有 机融合,便于教师结合“五育并举” 目标打造融合性课堂,促进学生综合 素质发展。因此,在生产劳动主题活 动设计中,教师应加强劳动课程与学 科知识融合,让劳动活动更具内涵和 探究价值,培育学生积极劳动意识和 自主劳动习惯。

  例如,在“传统工艺制作”为主 题的劳动任务设计中,教师在设计实 践活动中能融合艺术课程设置创造性 劳动活动,借助插画艺术、纸工、泥 工等传统手工工艺设置文化创新与劳 动结合的特色课程。如教师展示样式 百变的窗框、木制雕塑等,让学生使 用传统木雕工艺动手制作勺子、碗筷 等。让学生在劳动中感知中华传统木 雕文化,体会人民的智慧,并鼓励学 生结合时代特色创新制作餐具,促使 学生积极完成劳动制作。由此教师融合劳动与艺术课程,让学生了解劳动 的创造性,既激活学生参与劳动的兴 趣,又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 生文化自信、创新创造意识,塑造学 生优良劳动能力与品质。

  (三) 宣传优良劳动思想,设置家庭劳动任务

  在中高年级劳动教育中,需要教 师整合教育资源和教学形式,以多元 化、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培育学生劳 动意识和能力。而家庭是开展劳动教 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在家校合作中能 整合生活元素拓宽学生劳动空间,在 实践与锻炼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劳动的 价值。因此,在中高年级劳动教育中教 师应宣传优良劳动思想,帮助家长树立 锻炼学生劳动能力的意识,进而在家校 合力下打造学生综合性劳动场所。同 时教师能布置趣味化、综合性家庭劳 动作业,促进家长与学生在合作劳动 中拉近亲子关系,并在家长辅助下帮 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进一步促进学 生积极劳动意识和精神面貌全面提升。

  例如,在“农业生产劳动”学习 中,教师能以蔬果种植的形式设置劳 动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感知植物生 命的成长和发展。同时教师能以家庭 环境为主场地,通过设置家庭劳动作 业,让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劳动与体 验生活。如教师设置自主选择蔬果并 种植的任务,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 明确植物种植要点,进而发挥自主性 完成浇水、施肥、清洁等一系列劳动 活动。教师利用家庭资源打造适宜学 生劳动素养与劳动能力发展的学习环 境,既通过劳动任务增加亲子互动的 机会,提升学生劳动积极性,培育学 生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又在健康的 家庭氛围中发挥家长示范作用,逐步 塑造学生劳动习惯,促进学生劳动综合能力发展。

  (四)构建劳动展示环境,提升学生劳动热情

  中高年级劳动教育中教师要营造 劳动氛围,通过构建“劳动最光荣” 的校园文化,调动学生劳动积极性, 培育学生劳动乐趣,进而逐步达成培 养学生优良劳动行为习惯的目的。且 在劳动教育中需要教师合理实施多元 化评价,借助激励性、肯定性评价提 升学生劳动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劳 动实践,进行形成劳动的优良行为习 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校 园环境设置展示平台,设置劳动知识、 技能和习惯的竞赛,既锻炼学生劳动 能力,又加深学生对劳动思想的理解, 通过正向宣传和活动锻炼推动学生劳 动习惯养成。

  例如,在学习“工业生产劳动” 任务实施中,教师能设置创意设计制 定电子贺卡的劳动竞赛活动,让学生 体会工业生产技术对生活的变化与帮 助,在自主设计中感知工业生产劳动 创造物质的成就感。如教师结合校园 开展的中秋节日,设置“制作中秋祝 福的智能电子贺卡”劳动竞赛,让学 生虚拟实验室体验使用激光切割技术 加工和组装产品的过程,并鼓励学生 使用激光切割制作立体贺卡,并分享 在校园交互平台参与劳动竞赛。由此 在工业生产劳动中设置趣味活动,既 加深学生对工业生产劳动的体验,又 通过竞赛与奖励提升学生的劳动热情, 稳步培育学生劳动意识和习惯。
 

\

  (五) 融合家校社的资源,增加劳动实践空间

  相较于学生熟悉的家庭资源,整 合社会资源能创设更具创新价值和开 拓意义的劳动教育。通过适当融合先 进教育观念和劳动元素,打造契合学 生素质发展和劳动能力提升的适切性 课堂。在小学中高年级生产劳动主题活动设置中,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能 力和掌握新技术的技巧。首先,教师 应该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为学生提 供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机会。其次, 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表达 能力,能够与学生、家长和社会各方 面进行有效沟通,促进各方共同参与 和支持劳动教育工作。最后,教师还 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能够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有趣、有效的 劳动教育劳动实践空间。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素质 育人的目标,优化课程开发和建设已 经成为劳动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中,教师既 应立足教学实践了解劳动教育的不足, 又应树立正确劳动教育观,合理利用 先进教学手段、家校社资源,打造综 合性劳动实践环境,实现在教学中培 养学生优良劳动意识和技能,促使学 生劳动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胡利华 , 杨慧 , 邓瑜 . 小学“无 土栽培”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途径— 以重庆科学城树人思贤小学 为例 [J]. 教育科学论坛 ,2022(5):37-40.
        [2] 吴卫丽 .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 劳动教育的价值再探 [J]. 基础教育论 坛 , 2022(6):10-11.
        [3] 曾忱 . 四措并举 , 让劳动这边 独好    小学低年级学生劳动习惯养 成初探 [J]. 班主任 ,2019(12):18-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25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