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小学音乐课堂多声部教学策略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7 11:04:0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培养学生多声部演唱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合作能力、群体意识,感受美的熏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依据音乐学科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教师可以从培养学生音高意识、感受多声部特点、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多声部演唱技能等方  面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合唱兴趣,促进学生声音的融合、动作的配合及情感和内心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音乐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音乐   课堂教学   多声部教学

       多声部歌唱是多声部音乐最主要 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素  养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音乐童声合唱  中,经常需要运用多声部的方法进行演 唱。运用多声部合唱不仅可以让学生  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的表现力,帮助学 生建立起与他人合唱的经验,还可以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情感表达及集 体意识等,让学生在多声部合唱中享 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对小 学生来说,平时的歌唱教学主要以独  唱或者简单的合唱为主,他们多声部 合唱的能力普遍较弱,培养小学生多  声部合唱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 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音 乐教学中,如何把多声部的教学目标落 到实处呢?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注重聆听,培养学生的音高 意识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指出:“聆听是音乐学习的 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 途径。”音高即音的高度。在小学音 乐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学生的歌唱效 果比较重视,而对于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却缺少了应有的关注,不利于学生音高意识的形成。为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聆听习惯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音高意识,为教师多声部教学打下基础。

\
 
       (一)借助游戏进行音区听辨

       借助游戏来培养学生的音高意识 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 寓教于乐中获得音乐知识。在小学音 乐教学中,教师借助游戏的形式来带 领学生学习音乐知识,可以让学生积 极主动地融入音乐学习过程之中,在 游戏中激发兴趣,学习音乐知识,培 养音高意识。如在沪教版二年级下册 《动物小合唱》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直 观地感受音高,把握音准,为多声部 演唱奠定基础,教师将学生分组,每 组代表不同的小动物,然后按照由低 到中到高,再由高到中到低做声音高 低变化的动作,比一比哪个小组在音 高方面的把握更加精准。这样,在充 满趣味的音乐游戏中,学生借助肢体 语言来感受音高,掌握高、中、低音 之间的区别,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手势进行音高训练

       柯达伊手势是歌唱教学中最能培 养学生音高感的一种手势。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借助手势把抽象的音  高在空间中形象地表现出来,可以让  音乐学习更具趣味,促进学生识谱能  力和音高意识的形成。如沪教版三年  级音乐上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国歌的  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歌  曲的第二部分由四个乐句组成,每个  乐句之间互相联系,激人奋进。尤其  是歌曲中的“起来!起来!起来”以  及结尾部分的“前进!前进!前进! 进!”可以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激  励学生奋进,特别适合学生用多声部  合唱。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歌》,当学生欣赏到“起  来”“前进”这些激人奋进的地方的  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柯达伊手势来  帮助学生感受音高,为学生接下来的  多声部演唱歌曲奠定基础。在教师直  观的手势中,歌曲中音高的把握对学  生来说不再是难点,使音乐理论知识  的学习不再机械呆板,促进了学生音  高意识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借助  手势来引导学生感受音高的变化,形  象直观且便于操作,在学生的脑海中  形成动态变化画面,培养学生的音高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多声部演唱打下 基础。

       (三)借助演奏进行音高训练

       演奏是音乐教学中常用的表现手 法,通常教师一边演唱,一边弹奏乐 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让学生  认真聆听自己的弹唱,并引导学生辨 识高音和低音等,可以有效培养学生 的音高意识。如教学沪教版音乐三年 级上册《祖国,祖国,我们爱你》一 课时,歌曲主要表现了少年儿童对伟 大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教学这首 歌时,教师可以一边示范演唱,一边 弹奏,之后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应该 唱得高一些,哪些地方需要唱得低一 些等。再采用教师高声唱,学生低声  跟唱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亲身体验音高。 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感受歌 曲蕴含的情感,还可以使学生的音高 意识得到有效培养。教师演奏学生听 是对学生进行音高感知训练中的常用 方法,这种方法直接且具体,能够帮  助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促进学 生音高意识的形成。

       二、注重节奏训练,感受音乐的 多声部特点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也是音乐赖 以生存的基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教师注重对学生的节奏训练可以培养 学生的音乐感知力。由于小学生的音 乐技能、音乐情感等还比较薄弱,如 果教师仅仅进行单一的多声部训练,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 节奏训练中,教师可以加入一些情境 性、趣味性的学习元素,帮助学生逐 步感受多声部的特点,促进学生音乐 素养的提升。

       (一)在对比聆听中渗透

       对比可以让学生对音乐特点的感 受更加深刻。聆听节奏鲜明的歌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乐曲的特点, 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音乐听觉经验, 促进学生对音乐节奏特点的把握。因 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 过在对比中聆听的方法帮助学生习得 多声部的特点。如教学沪教版音乐四 年级上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阳  光少年》这些歌曲的时候,这两首歌 曲的节奏是非常鲜明的,为了让学生 在多声部演唱中把握歌曲的音高、节 奏及韵律等,让演唱更具有感染力, 教师可以分别让学生运用多声部演唱 与单声部演唱这些歌曲,对比多声部 与单声部演唱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进而深化学生对和声歌唱技巧的进一 步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对多声部音 乐的感知力,初步具有多声部音乐思 维。对比可以使学生对事物的特点认 识得更加深刻。在小学音乐多声部教 学中,教师采用对比的方式引领学生 感受多声部与单声部在音乐表现力方 面的区别,可以增强学生对多声部演 唱特点的认识,有效激发学生运用多 声部方法演唱的兴趣,提升多声部教 学质量。

       (二)在律动活动中运用

       律动是指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 地运动 , 多指人听到音乐后,按照节 奏通过身体的方式表达的舞动。在节 奏训练中引入律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 的音准水平,还能为学生今后的多声 部演唱打下基础。为此,教师可以通 过律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的 节奏,深化学生对多声部概念的理解。 如教学沪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的歌曲 《采蘑菇的小姑娘》时,这首歌曲主要 以轻快的旋律和朴实的歌词受到孩子 们的喜爱,他们被歌曲所感染并能够 沉浸其中,许多学生在听这首歌时不 由自主地就会做一些律动动作。教学 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律动感受音高,把握节奏,为学生进 行多声部演唱提供条件,促进学生多 声部演唱技能的提升。律动作为小学 音乐中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依 据音乐学习内容特点,巧妙地融入律 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乐的节奏特点, 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音准,为 学生的多声部演唱提供条件。

       (三)在情境中节奏训练

       创设情境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常用 的一种教学方式,适切的音乐情境 的创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把学生带入音乐情境之中,受到  熏陶与感染。在童声多声部训练过程 中,教师依据音乐学习内容特点,巧 妙地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叠加 多声部节奏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初步 建立多声部的概念,提升学生的音乐 表现力。如教学沪教版音乐二年级上 册《娃哈哈》 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目  标是让学生能够用轻松活泼的感情演 唱这首歌曲,培养音乐表现能力。教 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预 先设计的欢快明朗的情境,再通过不 断叠加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三个声部 的节奏合奏效果,这样可以不知不觉 地将学生带入节奏训练之中,起到显 著的训练效果。富有情境的节奏合奏 可以使学生在相互倾听、相互合作的 学习氛围中逐步形成多声部的听觉概 念,为学生多声部演唱能力的提升奠 定基础。在小学音乐多声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情境在课堂中教学作用的 发挥,善于通过情境帮助学生感受多 声部的音乐特点,为学生进行多声部 演唱奠定基础。在小学音乐多声部教 学中,教师要注重情境在课堂教学中 的设置,要善于通过情境帮助学生感 受多声部的音乐特点,有了具体的情 境基础,他们的体验会更丰富、学习兴趣会更加高涨,这样学生在进行多 声部演唱时也会更加轻松。

       三、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多声部 意识

       对小学生来说,多声部意识不是 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可以逐步培养与 发展的,教师要能够通过丰富多样的 实践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 的多声部意识,为多声部演唱能力的 提升提供条件。小学阶段的多声部教 学主要是通过童声合唱的形式进行,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来帮助学生 形成多声部意识,校准学生的音准, 使学生多声部歌唱能力稳步提升。

       (一)歌曲演唱与固定节奏相结合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将歌曲 演唱与固定节奏相结合进行教学,有 助于学生精准把握节奏,便于教师对 学生多声部演唱中节奏韵律等技法的 指导,逐步提升学生的多声部演唱能 力。如教学沪教版音乐一年级上册 《新年好》这首歌曲的时候,教学的  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三拍子的 强弱规律,这首歌曲中的固定节奏是 “新年好啊!新年好啊!”教学时,教 师可以通过教师演唱、学生进行身势 律动,学生演唱、教师进行身势律动, 部分学生演唱、部分学生进行身势律 动等方法来感受音乐的节奏。最后, 再让学生运用多声部的演唱方法唱一 唱这首歌曲,进而深刻感受多声部演 唱与单声部演唱在音乐表现力方面的 不同,这种以“小步子”稳步推进的 学习方式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多声部学 习的难度,还可以让学生从中真切体 验多声部,促进学生对多声部结构的 理解,让学生的多声部演唱更加精彩。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歌曲演唱和固定 节奏相结合可以深化学生对相同旋律 音乐节奏、音高等的认知,有了学习基础以后,学生们在进行多声部演唱 时就会感到更有趣味,更加轻松。

       (二)歌曲演唱与固定音型相结合

       固定音型主要是指一首歌曲中出 现频率最高最多的音符,这些音符在 整首歌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更 好地表现出音乐的节奏情感等,教师 要善于把歌曲演唱与固定音型结合起 来,帮助学生找准歌曲中最明显的节 奏,促进多声部意识的形成,提升多  声部演唱能力。如教学沪教版三年级 上册《编花篮》 一课时,教师就可以 先呈现《编花篮》的曲谱与歌词,让 学生观察并找出这首歌曲的固定音型, 并把它与歌曲演唱结合起来。这样, 将歌曲中的骨干作为重点音型,不仅 可以促进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提升学 生的音准能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 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声部演唱,极大 地提升学生多声部演唱的技能。在小 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歌曲演唱 与固定音型相结合,以实现音乐乐理 知识与音乐演唱的有机融合,从而使 学生的多声部演唱技能得到提升。

\
 
       (三)歌曲演唱与音乐创编相结合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许多音乐 节奏都是以结构化或者反复的形式出 现的,为了促进学生多声部演唱技能 的提升,教师可以把歌曲演唱与音乐 创编结合起来,深化学生对多声部概 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多声部演唱能 力。如沪教版一年级下册《在这欢乐 的节日里》是一首情绪欢快,节奏热 烈的印尼民歌,歌曲充分表现了印尼 儿童们在欢乐的节日里尽情欢唱的心 情,以及儿童们在节日里纵情歌唱、 欢乐舞蹈的情景。教学这首歌曲时, 学生通过演唱歌曲进一步感受歌曲传 递出的欢乐热烈的情绪,体验到印尼 小朋友欢庆节日的喜悦心情。课程一 开始,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在这欢乐的节日里》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活 泼明快的情绪,然后再让学生以载歌 载舞的形式学习这首歌曲,最后再让 学生想象一下在这欢乐的节日里,印 尼的小朋友还会做些什么,并仿照着 歌曲中的内容进行创编,创编以后再 让学生运用多声部演唱的方法唱一唱 这首歌曲,这样引领学生阅读学习, 可以深化学生对多声部演唱方法的认 知,真正感受到音乐学习给自己带来 的快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不仅要 让学生会唱会跳,还要让学生会演会 舞会编,通过音乐演唱与音乐创编活 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歌曲中蕴含 的情感,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与音 乐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多声部意识, 为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多声部作为童声合唱中常用的音乐表 现形式,教师要能够依据学生特点, 采取多种方法引领学生感受多声部音 乐的特点,注重多声部演唱在小学音 乐教学中的运用,提升学生音准能 力,让学生的多声部演唱能力得到有 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忠华 . 小学音乐课堂中多声 部合唱教学方法分析 [J]. 天津教育 ,2021(12):140-141.
       [2] 白净 . 小学音乐课堂多声部趣 味性教学的实践 [J]. 求知导刊 , 2021(52):61-63.
       [3] 吴斐 . 音乐课堂中多声部合唱 教学的实践探索 [J]. 小学教学参考 ,2023(6):50-5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24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