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建设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7 09:55:0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提升“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教学效果,文章首先阐述了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建设路径,然后分析了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建设效果。

  关键词:“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课程建设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各种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预防医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该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胜任疾病预防控制、健康促进等公共卫生相关领域的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面对新挑战,针对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在现场应急处置、流行病学信息收集、多部门沟通协调等方面暴露出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对此,如何培养预防医学人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成为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

  预防医学人才是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对于预防医学本科专业来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实践技能是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1]。然而目前我国所有开设预防医学本科专业的医学院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是分学科进行实践教学,且没有针对综合实践技能进行培养的课程及相关模式,对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评估也没有一个科学体系[2]。同时,从事预防医学教育的专业教师大多缺乏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工作的实践经历,授课内容也与实际需求脱节,未能达到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专业能力与综合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3]。为提高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公共卫生实践技能,笔者所在学校对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进行课程改革,新设“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着重培养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岗位胜任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以期打造广西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本文拟对“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建设过程进行探索总结,旨在优化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完善课程教学体系,为更好地提升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一、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建设路径

  (一)基于人才培养优化课程设置方案


  随着人民群众公共卫生需求的逐渐增长,对公共卫生人才进行专业化培养,深化公共卫生教育改革,已成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路径,更是培育具备实践技能和岗位胜任能力的公共卫生人才的现实要求[4]。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笔者所在学校对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进行修订,要求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掌握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常见的现场调查研究及资料处理分析的方法与技术,具备一定的分析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并在实践教学环节新增了“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共设置了144学时,在第7—10学期对大四、大五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实践技能培训教学,考核合格后可获得4.5学分。课程以培养卫生应急事件现场处置能力强的即插即用型公共卫生人才为核心,重点培养学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和处置能力、事件动态监测与数据获取及筛选分析评价能力、健康宣教能力”三大核心胜任力,设置了包含各主干学科知识的教学模块,并以各学科教师为基础组建了“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建设团队,同时邀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急处置专家共同编写基于不同应用场景、多学科知识交互应用的教学案例,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打造实践技能实训平台,以解决实践技能教学中现实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现实场景实训教学与虚拟仿真教学的有机融合,构建公共卫生实践技能教学机制,加强以三大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建设。

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建设论文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从事“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教学的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一线教师往往更善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及科研探索,大多缺乏公共卫生一线工作经验,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运作方式并不了解,同时担任课程实践教学的教师多数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他们虽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但缺乏实战经验和实践技能储备,在较短时间内不能满足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故要想进行课程建设,就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一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鼓励教师到公共卫生机构获取经验,切实了解公共卫生一线工作需要具备哪些实践技能,以及各项技能在各类岗位中发挥的具体作用,并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每项技能的操作要点和应用范畴,对各项实践技能进行全方位打磨,积累实践经验,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聘请业内有名的公共卫生专家、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其他医学院校教师,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转变教师“重科研、轻实践”的教学理念。即通过引入考核机制与奖惩机制,对实践教学表现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同时修订教师考评制度,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实践技能教学,并提高实践技能教学成果、参与竞赛获奖等在教师职称晋升条件中的认定比重,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由此,能有效提升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

  (三)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模式

  根据当前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保健等需求,教学团队将“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为六个模块,包括临床基本技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个体防护、现场采样和检测、卫生处理、公共卫生资料的分析处理。同时,依据公共卫生实际工作需要和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设置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其中临床基本技能培训模块设置生命体征检查、心脏检查、胸外心脏按压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处置模块包含事件发生与发展分析、现场流行病学资料收集、公共卫生综合实践能力培训三个方面的内容;个体防护模块有防护服的穿脱、口罩和护目镜穿戴、手消毒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现场采样和检测模块包含空气采样及检测、水采样及检测、风速测定等十二个方面的内容;卫生处理模块包含消毒液的配置、喷雾器使用和现场洗消三个方面的内容;公共卫生资料的分析处理模块包含数据资料分析、统计学方法和各类统计软件使用三个方面的内容。与传统的实践技能教学相比,“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了环境卫生、职业卫生、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等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技能知识,同时增加了人文关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及人的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让课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实现了学生个体认知综合化,提高了学生对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与应急处置,如何分配任务并完成现场调查,多部门沟通协作等环节的整体把握能力和综合考虑各种突发状况的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环节,缺少与实际工作接轨的课程内容,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求[5]。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实践技能,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和公共卫生实际工作需要,采取了新的实践技能培训模式。第一,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辅助教师教学方面有明显优势[6],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可利用微信、QQ、腾讯会议等互联网平台辅助打造实践技能实训平台,教师可通过上传实操视频、文字描述和语音对话等方式在平台上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各教学模块中的重点、难点和易错漏点。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实训平台播放录制好的实践技能标准化操作视频,让学生在练习操作时有直观感受,方便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进行提问、解惑,同时教师可以将标准化操作视频上传到实训平台,让学生课后可以通过回放的方式反复观看操作细节。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实训平台自己拍摄操作视频,在反复拍摄视频的过程中总结自身的不足之处,这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进行规范化、完整化操作,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操作能力。概言之,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彻底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二,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再现真实发生的案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可得式启发感,将学生快速带入教学[7]。根据教学模块的不同,教师可对真实发生的案例进行改编,具体内容包含案例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进而使其掌握各种实操技能和方法。比如,在进行营养与食品卫生技能教学的时候,教师可通过引入食品中毒应急处置案例,在介绍案例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延伸出与各种专业技能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围绕“如何合理处置食物中毒事件”这一核心问题,延伸整合包括食物中毒事件处置、现场流行病学资料收集、中毒调查、样品检测、卫生监督处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学科课程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对事件起因及处置进行思考,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对案例进行讨论,或者通过现场应急演练来细化实践技能操作中的重点,以此促进学生综合化发展,为其今后从事公共卫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课程思政,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并行

  高校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的基地,承担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责任和使命,需要实施课程思政,以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8]。“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实践综合技能,课程内容涉及公共卫生方面的很多领域,如食品安全、职业卫生和医院感染控制等,这些都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也应该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此,学校和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课程思政的实施措施,根据学生专业学习阶梯式成长的特征、思政工作规律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条件设计思政教育路径,同时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如运用案例引入、专题讨论及隐性渗透等方式,精心挑选与课程内容契合、贴近生活的思政案例,开展思政教育,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如在频繁曝光的“有毒食品”事件中巧妙融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引导学生关注相关国家政策和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让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掌握这些操作技能背后的意义与责任。

  (五)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岗位胜任力

  “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建设明确要求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让学生了解我国公共卫生机构、卫生体制、工作范畴、任务职责、管理形式、卫生服务需求等现状和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实际问题,同时为学生提供将知识和技能融合应用在实际场景中的机会,以获得实际工作环境下的专业经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学校在进行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建设时,应注重加强实践教学。落实到具体举措上,一是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学校要主动加强与企业的沟通联系,通过与他们签订协议,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满足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实践教学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并采取自制与购买相结合的办法,添置仪器设备或器材。例如,笔者所在学校依托广西卫生应急技能培训中心“一中心五基地”实践教学平台,拓宽了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实践渠道。二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由课程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与实习基地带教教师组成教学研讨小组,结合“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更新现有的案例库,如整理包括呼吸道传染病、水源性传染病、虫媒传染病、食源性疾病、新发再发传染病等在内的教学案例,并设置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和急性职业中毒等虚拟仿真实验。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入案例教学、现场模拟教学等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学生公共卫生现场处置的基本技能和素养,增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岗位胜任力。

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建设论文

  (六)鼓励学生参加公共卫生实践技能比赛

  近年来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综合技能大赛,让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学生进一步提高了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公共卫生实践技能的活力,对预防医学教育有着促进作用[9]。鼓励学生参加公共卫生实践技能比赛对“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学生对预防医学专业的认同感;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教师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技能,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鉴于此,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具体而言,教师应该把公共卫生实践技能竞赛项目内容融入日常教学,实施项目式教学,促使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加强针对薄弱环节的训练,以掌握各项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由此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与此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赛场表现和比赛结果,反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和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达到以赛促教的效果。

  (七)完善考核与评价方式

  医学人才培养应遵循以素质评价、能力评价为核心,以综合、全面、全程为基本原则的考核与评价方式、方法,重点考核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10]。“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采取基于实践过程的考核评价方式,针对不同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制订相应的考核评价办法,包括日常考勤、理论测试、实操过程测试、期末案例演练考核、资料分析等,每个模块单独评分,以七个模块的平均分作为课程成绩。同时,增加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把撰写综述和调查报告、参加医学志愿者活动和创新项目等内容作为评价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指标,将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参与、操作情况和团队合作情况等纳入评价范畴。另外,对教师的考核以教学效果评价为主,具体可以通过追踪学生就业后的岗位胜任力、公共卫生执业医师通过率及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技能竞赛成绩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二、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建设效果

  第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预防医学专业本科阶段注重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努力提高公共卫生现场处置实践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预防医学本科专业通过“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建设,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及个体防护、样品采集和现场检测等公共卫生核心实践技能,并通过参加比赛和长时间操作训练加以强化,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和核心竞争力。

  第二,注重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及综合处置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的培养。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往往涉及多个部门,要想做到有效沟通、信息共通、互助合作,需要公共卫生人员具备较高的团队合作能力、现场处置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预防医学本科专业通过“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建设,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解决现场实践问题的能力,提升实践技术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现场协调沟通能力则可以通过同伴合作或师生指导合作模式得到提升,且在处理现场、数据信息收集、流行病学调查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渐具备综合处置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第三,注重教学团队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教师的授课往往存在“重理论讲解、轻实践技能操作”的现象,其教学能力与专业化水平较难满足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而通过“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建设,以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大赛为契机,在培养学生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教师通过对竞赛项目和技能操作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反复研究、归纳与总结,可以有效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更新,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三、结语

  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是医学院校的重要使命,医学院校应承担起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重任。通过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建设教学实践平台和提升教学团队专业化水平等措施,构建新的“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培训”课程,可以有效提高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技能水平,提升其岗位胜任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但在当前的课程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今后应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优化教学案例内容,重点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不畅的问题;应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应注重课程内容设置,并提升教学团队教学能力。只有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才能培养更多更高质量的预防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欢,崔壮,朱红,等.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公共卫生综合技能培养现状研究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40-141.

  [2]李程跃,武娜娜,刘鹏程,等.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6,29(4):86-89.

  [3]耿成燕,李汇华,严啸,等.公共卫生综合技能大赛对预防医学教育的促进作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3-5.

  [4]张雪,宋磊,杨天浩,等.健康中国背景下《公共卫生综合实践技能》课程建设的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22,49(9):1720-1723.

  [5]周立娜.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与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8(32):133-134.

  [6]曾蓉.信息化教学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94.

  [7]任秋景.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进展[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26):210-212.

  [8]麻微微,田琳,张淑华,等.课程思政在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需求及探索[J].医学教育管理,2022(8):35-40.

  [9]徐秀娟,赵欣羽,陈惠达,等.公共卫生综合技能大赛及其对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影响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23,25(3):227-230.

  [10]赖亚辉,孙维琦,李咏梅,等.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3):670-6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22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