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我国青少年课外STEM项目质量评价体系的反思与重建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6 13:43: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STEM 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模式正成为国际科学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青少年课外 STEM 项 目作为 STEM 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评价对于 STEM 教育的成果质量、发展方向和价值导向至关重要。当前,我 国课外 SETM 项目质量评价在目标定位、协同机制、参与主体、主要方法、结果使用等方面需要进行系统反思。本文以“学 习者—STEM 项目—地区”三个不同层面为评价主要框架,围绕参与性、适应性和系统性等评价原则,结合不同的评价主体 和指标来确定不同的评价方式,系统重构 STEM 项目评价工作。

  [关键词] 课外,STEM项目质量,评价体系,系统重建

  一、引言

  STEM (科学、技术、工程和数 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和 创新能力的主流教育模式,目前正 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在欧美发 达国家,青少年课外 STEM 项目更 是被视为在基础教育阶段普及 STEM 教育、提升国民科技素养的重要途 径,鼓励和确保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参 加课外 STEM 项目正成为欧美发达国 家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项重要内容。 STEM 教育实践环节中,如何有效地 评价 STEM 教育的教学及效果已经 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青少年课外 STEM 项目作为 STEM 教育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质量评价正因多元化、 差异化和独特性而面临着诸多挑战。 从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看,构建适应 我国青少年课外 STEM 学习特点与规 律,符合我国科技教育基本理念的青 少年课外 STEM 项目质量评价体系, 尤其是理论与实践框架的创设,是我 国 STEM 教育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青少年课外 STEM 项 目质量 评价系统的反思

  (一)青少年课外 STEM 项目质 量评价的目标定位浅表化

  STEM 教育是以实现跨学科能力 培养为基本特征的交叉学科,不是 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进 行简单“相加”而得到的混合科目。 STEM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和提升 学生综合运用 STEM 知识从事创新发 明的能力。总体看,STEM 教育强调 学生可以通过对跨学科知识的学习来 提升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素养。然而, 当前一些青少年课外 STEM 项目评价 停留在对 STEM 教育形式的评价上, 忽略了对根本教育目标的评价,突出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评价指标没有 体现 STEM 教育的学科交叉特点。青 少年课外 STEM 项目对不同学科知识 进行“合并同类项”的简单拼凑,缺 少知识实质的融通综合,存在有知识 但无贯通,实际项目多围绕一个知识 点进行设计,没有很好地融入综合知识。二是评价未能充分体现 STEM 项 目实施过程的逻辑性。目前,一些 STEM 课外项目评价指标强调教师对 STEM 教学进行独立步骤的拆分,把 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过程 降级成了简单的实验操作,缺少对学 生创新创造学习活动的逻辑性和连贯 性的关注。更有些项目过分追求轻松 活跃的学习氛围和学生的自主探索, 弱化了项目教师的教学主导和“脚手 架”作用,降低了项目的教学质量。

  (二)青少年课外 STEM 项目质 量评价缺乏协同机制

  优质的课外 STEM 项目可以兼顾 校内外 STEM 教育活动,但是由于 校内外 STEM 教育存在很大程度上 的异质性和差异性,因此,青少年课 外 STEM 项目质量评价系统很难进行 统筹协调。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首 先,校内 STEM 教育具有学科教学的 稳定性、系统性,而课外 STEM 教育 则具有随机性和点状化特征。其次, 由于缺少教育政策的顶层设计,课外STEM 教育项目不具有和校内科学教 育进行沟通融合的有效途径。最后, 由于课外 STEM 教育项目突出个性化 和动手能力,也决定了课外 STEM 项 目很难满足义务教育统一的教学要求, 难以在校内大规模推广。

  (三)青少年课外 STEM 项目质 量评价的参与主体

  青少年课外 STEM 项目质量评价 的参与主体有多种构成方式,既可以 是教育管理部门或科协等官方专业机 构,专业授课教师、参与项目学习的 学生、社会第三方机构等单独参与主 体,也可以是政府、教育组织、学生 和社会机构等联合组成的多元评价主 体。参与主体的不同直接影响青少年 课外 STEM 项目质量评价结果。从实 践结果看,每一种评价的参与主体都 存在优点与不足:以政府为主体的评 价具有统一、客观和权威性,但是很 容易用统一标尺弱化了不同举办者的 特点,导致结果的失真;教师或学生 为主要参与主体则很容易受到个体经 验、情绪和直观感受的影响,让评价 结果偏向主观,客观性不足;社会组 织作为主体进行第三方评价虽然能够 最大限度克服前两者的不足,但是存 在经济和时间成本高的问题,难以大 范围开展。然而,从教育的目标分析 就会发现,学生能否实现教育目的才 是课外 STEM 教育项目开展的归宿, 学生作为课外 STEM 项目的最重要主 体,可以从自身的学习效果直接感受 教育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拥有对课 外 STEM 项目教育质量评价的最终决 定权。因此,课外 STEM 项目教育质 量评价系统中最重要的参与主体是学 生,其他参与者起到辅助作用。

  (四)青少年课外 STEM 项目质 量评价的主要方法

  在目前的 STEM 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中,基本上都会使用量化和定性的 评价方法。在青少年课外 STEM 项目 质量评价系统中,有三方面问题需要 关注:一是要建立解释评价结果的常 模,为质量评价结果提供可供比较的 坐标系。二是合理设置量化和质性题 目的数量,对于可以进行直接观测和 数量化处理的指标要尽可能地采用数 量化评价,对于需要参与者进行主观 描述的题目要科学使用“菲尔德法”, 质性的主观题不仅要访谈专家,更要 听取教师、学生、第三方机构等不同 主体的意见,通过丰富主体的多元化 来提升质性评价的客观真实性。三是 要对课外 STEM 项目质量评价及其实 施工作本身进行合理性与科学性的评 价。青少年课外 STEM 自身具有很强 的创新性与独特性,评估的对象和环 境也与基础教育存在很大差异,相应 的评价工作也更具挑战性,因此,需 要重视青少年课外 STEM 项目评价活 动本身的评估与规范,确保评估结果 的科学性。

  (五)青少年课外 STEM 项目质 量评价结果的使用

  教育问题诊断和质量提升是教 育评价的主要功能,但是由于课外STEM 项目属于非义务教育的学习形 式,大部分属于市场行为,很少受到 教育行政部分的直接管理,其项目质 量评价结果如何使用是有效推进评价 工作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引起被 评价对象对评价结果的重视,并能 够从提升改进青少年课外 STEM 项 目质量的角度,对评价中发现的问 题进行系统整改,直接影响着青少 年课外 STEM 项目质量评价工作的 价值。

  三、青少年课外 STEM 项 目质量 评价系统的重建

  
(一)评价体系的主要框架

  本研究借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 建议的评价框架,按照“由内而外”, 从“个体到环境”的系统思维,将青 少年课外 STEM 项目评价体系框架确 定为“学习者—STEM 项目—地区” 三个不同层面的主要框架(见表 1)。 这种框架设计将评价统一性与不同个 体、不同层面的客观差异结合起来, 从学习者、课外 STEM 项目供给方、 地区教育管理者和社会群体等不同主 体的层面进行评价,各层面主体的评 价目的和侧重点各不相同。


\

 
  (二)评价体系的指标构建

  基于三层面评价框架,本研究尝 试提出了青少年课外 STEM 项目评价 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测量指标。评价原则集中体现在参与性、适应性和系统 性。参与性一方面侧重于 STEM 项目 的可获得性,也就是参加项目学习机 会平等,感兴趣的青少年都可以轻易

  参加;另一方面,体现在项目实施的 方式具有互动参与性,学习者可以积 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适应性主要 是指 STEM 项目要符合学习者的认知 学习水平,与学习者所处的现实生活环境紧密结合。系统性主要是指课外 SETM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对不同 的教育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同时,系 统性还包含着项目可以对学生已有的 学习资源进行新旧知识点的系统有机融合。综合青少年课外 STEM 项目评 价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原则,本研究提 出了包含 3 个被评价主体,9 个一级 指标, 18 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 2)。


\

 
  (三)评价体系的实施操作

  青少年课外 STEM 项目评价系统 的实施不同于校内教育评价活动,要 结合不同的评价主体和指标选择不同 的评价方式。第一,不同的被评价主 体有不同的活动目的,因此要选择最 合适的评价指标。教师主要是掌握学 习者个体层面开展评价的指标;STEM 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者则需要系统掌握 项目层面的评价;地区的教育管理机 构要侧重于对地区数据进行分析。第 二,要结合不同的评价指标采用科学 的评价工具。在课外 STEM 项目中, 主要是评价学生的动手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一般的纸笔测试很难达到预计 效果。所以,多采用形成评价方式或 者是参与式观察的方法进行数据和学习成果收集。第三,在项目效果证据 的收集上,不仅要重视直接证据,更 要重视间接证据的采集。最后,就是 进行宏观地区层面 STEM 项目评价的 过程中,要侧重对不同参与者协调程 度、制度机制完善度的评价,以保障 地区内青少年课外 STEM 项目的系统 性与协调性。

  参考文献

  [1] 李艳燕 , 董笑男 , 李新 , 等 . STEM 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J].现代远 程教育研究 , 2020. 32(2):48-55.72.

  [2] 杨开城 , 公平 . 论 STEM 教育 何以特殊 [J]. 中国远程教育 , 2022(4):48-54.

  [3] 李芒 , 易长秋 .STEM 教育的困境与审思 [J]. 中国远程教育 , 2022(9):27-33.

  [4] 朱平 . 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检测 与评价 [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 社会科学版 , 2003(3):27-33.

  [5] 陈舒 , 刘新阳 . 美国校外 STEM 教育成效评价 : 视角、框架与指标 [J]. 开放教育研究 , 2017. 23(2):102-1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17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