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一堂好的心理课,除了要有热身游戏、心理故事、情景应对,活动体验等常规的元素,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基于心理辅导技术的班级团体辅导更有温度,同时也更具专业性。本文结合六年级的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了解自己,做更好的自己”,谈谈如何活用具体化技术、同感技术、自我暴露技术等八项常见的心理辅导技术,以焦点解决短程疗法中“成功的例外”为理论支撑,在起承转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做更好的自己。
[关键词]心理辅导技术;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课程思考
理论不是生搬硬套,而是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体验中,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重要载体,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途径,是一种有目标、有系列、操作性较强、相对稳定而又灵活机动的团体辅导形式。
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技术主要包括:专注技术、倾听技术、具体化技术、同感技术、引导技术、支持技术、自我暴露技术等。基于心理辅导技术的班级团体辅导更有温度,同时也更具专业性。
(二)理论依据
“成功的例外”是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重要技术,主要指在遇到困难时,充分利用当事人自身的资源,从所面临的问题之外,寻找到能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的、积极的、有效的方法。可以不断增强当事人的自信,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心理辅导技术在班级团体辅导中的实施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以“心活动”和“心体验”为核心特征,通过设计充满趣味的“心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灵活运用心理辅导技术,结合积极的课堂回应、同伴之间的相互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关注自己的内外部资源,最终改变认知,促进行为的变化。
(一)团体暖身阶段——热身游戏,营造轻松氛围
主要通过热身游戏促进学生间的初步互动,充分展示教师的尊重、接纳、关爱的辅导态度,必要时可以告知班级团体辅导活动的基本原则:用心倾听、表达感受、支持同伴等。
1.专注技术
教师能借助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向学生传递出专注的态度,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在团体活动初期尤为重要。
在“了解自己,做更好的自己”一课中,教师用了“高、矮、胖、瘦”这个热身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例如,和大家一起边拍手掌边说口令“高、矮、胖、瘦是什么”,然后老师说“是……高(矮、胖、瘦)”,大家必须快速作出相应的正确动作。此时教师适时运用专注辅导技术,以拍手、微笑、点头等身体语言,来传递对学生尊重、鼓励的态度,回应道:“你们反应可真快,我们再来一次。”学生继续根据不同指令,作出相应的动作。
紧接着,教师又面带微笑,以活泼的语调回应“有没有谁和老师一样,觉得自己有点小胖的,举个小手;有没有谁觉得太瘦或个子有点矮小的?”学生的反应多种多样,但心理课堂没有标准答案,教师的专注回应能很好地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2.具体化技术
当学生在回答不清楚问题的时候,教师能帮助他具体说明和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利用“快乐六色盘”游戏,依次出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的图片,然后进行开放式提问“你最喜欢哪一种颜色?为什么?”
学生发言:“我最喜欢绿色。”
教师回应:“你为什么最喜欢绿色,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在这段对话中,具体化技术的回应可以启发学生多思考,例如,学生表示绿色是很多植物的颜色,代表着清新,健康,希望,是生命的象征。从而折射出该生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人。
总之,在热身阶段使用专注技术和具体化技术,既起到了“破冰”的效果,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气氛,同时也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彼此更加信任。
(二)团体转换阶段——积极关注,无条件接纳
通常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成长困惑的欲求,逐步催化团体动力。学生在课堂上回顾自己经历过的各种事件,而此时的教师通过“倾听技术”“同感技术”,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表达的机会。
1.倾听技术
不仅仅是指用耳朵去倾听,更重要的是用心灵。通过观察学生的一系列非语言表达,和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进一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比如学生先认真聆听“黑人小男孩”的故事:在纽约街头有一位以卖气球为生的年轻人,他卖气球的方式非常特别。他喜欢找到一个制高点,开始放飞一个红色气球,5分钟以后放飞一个蓝色气球,就这样每过5分钟他就放飞一种不同颜色的气球……有一天,他又照常到纽约街头放飞气球,引来了很多小朋友的围观。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周围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个黑人小男孩,始终盯着年轻人手里的黑色气球看,仿佛在述说着独属于他的故事。因为在他心中,黑色代表着自卑、肮脏和怯弱。最终,黑人小男孩怯生生地说道:“叔叔,黑色气球能飞起来吗?”
故事讲完,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身体微微向前倾,微笑着提问:“如果你是那个卖气球的年轻人,你会怎样回答那个黑人小男孩?”学生回答:“气球能飞起来,和颜色没有关系,而在于自己有没有想飞的那口气。”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先和学生一起聆听心理故事,听着听着,忍不住将身体倾向学生,用友好的微笑关注着学生,即表示“我在听”。心理上的聆听是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关注到了学生的一系列非语言表达,从而解读出学生行为背后的意义。例如,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有一个小女孩始终把小拳头握得紧紧的。此时,教师用自己的手去温暖学生的手,告诉她心理课堂没有标准答案,使她紧张的心情放松下来,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接下来的课堂中去。
2.同感技术
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所用的共情性语言要符合学生的年段特点和心理水平。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积极的心理品质和无限的潜能。在玩“急速击掌”这个心理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不断地挑战,不断积累能量,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例如,教师先请学生评估“你觉得在1分钟之内,自己能鼓掌多少下?”然后进行验证,结果出来后进行提问“你一开始觉得自己能鼓掌多少下?现在的鼓掌次数是多少?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发言:“我一开始预估自己能鼓掌50下,没想到现在居然能鼓掌230下,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教师回应:“没想到自己这么厉害,为你骄傲,好样的!”顺势给学生竖起两个大拇指。
同感技术的有效运用,使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共同体验游戏带给自己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每个学生所蕴藏的潜能。
(三)团体工作阶段——正确引导,实现自我成长
团体进入解决实质性问题的关键时期,此时教师应该在相关心理理论的支撑下,设置丰富且有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成长。
1.引导技术
主要用于团体工作阶段中,教师以启发性语言引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核心问题,在“无痕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例如,学生玩了不倒翁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倒翁为什么不倒?”此时学生陷入思考,也有学生做出“它是自信的化身,永远不会倒下”等拟人化猜测。教师用引导技术回应:“其实它就像我们平时搭积木一样,重而大的部分在下面,小而轻的部分在上面,所以不倒翁不倒。”随即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手中的卡片,并提问:“你觉得如何才能使自己也像不倒翁一样,变得更加强大?”此时,学生开始表达更多发散性观点。有学生说:“像不倒翁一样更自信一点。”引导离不开发问,此时恰好是继续追问的好时机:“怎样做才能更自信一点,像不倒翁一样不倒?”学生回应:“增加优点,减少缺点。”此刻,掌声响起。
就这样,从不倒翁的物理成因,过渡到用引导性追问,由此从学生的回答中生成了做更好的自己的重要方法。
2.自我暴露技术
在心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度进行自我暴露,即先与学生分享自己曾经在这个年龄段的成长经历,从而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例如,先请学生说说眼前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很多学生回应:乐观活泼、开朗大方、平易近人、富有爱心等。接着教师回应:“听了你们的赞扬,老师心里真的特别开心。其实曾经的老师是一个特别自卑的人,因为成绩不太好,胆子也很小,甚至走路都不敢看同学的眼睛,那时的我觉得自己特别没用。想知道是什么使我有了如此大的变化吗?读小学三年级时参加了一次朗诵比赛,到现在依然清晰地记得读的课文是《燕子》,依然清晰地记得一位男评委老师的话:这孩子读得不错!最后得了三等奖,每个村小只有一个。就是这个曾经‘成功的例外’造就了今天的我!一路走来,口才好始终是我身上最大的优点,并且它越来越强大,现在的我变得胆大了,敢看在座每一个人的眼睛;我学会了与人为善;面对困难,我变得乐观了,最终战胜了自卑,变得更自信了。”
在这里,通过自我暴露,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同时也引导学生领悟:如果能将优点不断放大,并使它越来越强大,我们也能做更好的自己。
(四)团体结束阶段——努力支持,运用于生活实践
心理辅导课的最后环节,这一阶段主要鼓励学生将认知,经验加以生活化与行动化,使自己的收获向课外延伸。
1.问题外化技术
将问题和自我认同剥离开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技巧、力量、能力与承诺,找到现实生活中所蕴含的“闪光点”,再加以描述,并加以反馈,使学生的内心力量不断获得成长,使自己成为解决问题的专家。
例如,当教师讲完自己的成长经历后,很多学生眼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此时,教师提问:“孩子们,你能否也找到自己曾经‘成功的例外’呢?它使你哪些方面变得越来越强大?”学生也纷纷开始积极回应:
“有一次,骑自行车比赛,我超过了哥哥。原来我也可以比哥哥厉害。渐渐地,我胆子变大了,敢参加各种其他的比赛。”
“我写的一篇作文,在报纸上公开发表了,当我拿到报纸的那一刻,无比兴奋。从此,我爱上了写作,一有空就写,我最近在写一个故事,已经写了4页纸了。”
“我跳舞已经过了八级,领到证书的刹那,激动万分。每次摔伤了,想放弃的时候,我总告诉自己:要坚持。”
在这里,教师通过问题外化技术,引导学生去发现生命中那些“成功的例外”,探寻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并加以运用,从而不断积累自信,实现自我超越。
2.支持性技术
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上,由于一些学生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往往是处在被遗忘的角落,在课堂上已经习惯了扮演一名“听众”。所以,一下子让他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会不好意思。支持性技术是指教师用激励性语言和竖起大拇指、一个温暖的拥抱等非语言,鼓励学生勇敢做自己,从而不断积累自信。
例如,在这节课的最后,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卡片”,并思考:你觉得它像什么?说说你的理由。学生回应:“它像不倒翁,因为虽然我还有缺点,但优点越来越多,我自己正越来越强大。”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教师又鼓励学生拿着自己的作品到讲台前面给大家介绍:
“我有画画好、助人为乐、跳舞好的优点,也有跑步慢,意志不坚强的缺点;下围棋连胜3局的成功经历让我的围棋越下越好,我更相信自己了。”教师积极回应:“孩子,虽然你的声音有点颤抖,没关系,此刻,你已经战胜了自己,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我由衷地为你高兴。”同时给了学生一个温暖的拥抱,相信她接下来会越来越好。
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每个阶段都有技巧地运用心理辅导技术,教师幽默有趣的课堂回应,既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了解自己,不断挑战,超越自我,从而越来越出色。当然,一系列的心理辅导技术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的,是灵活多变的,需要教师潜心研究与实践,并能耐心等待慢一点的“那些孩子”,让学生成为那个更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21
[2]曾春苑.巧用心理辅导技术,让课堂回应有“心理味”[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12):26—2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