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现实逻辑,然后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实施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金课”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
党的十九大报告昭示了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1]。而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离不开全国人民在各行各业中的辛勤劳动。2020年3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出台,指出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2]。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劳动教育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中,相应的良好氛围也在逐步形成。
劳动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和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劳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4]。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从整体上强调的是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从个体上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劳动教育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应用型本科高校以培养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实际生产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是我国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主要平台。新时代深入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对提升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业人才储备的质量意义深远。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现实逻辑
(一)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5]。远大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不懈努力奋斗。因此,有必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第3次修改时正式将“劳”纳入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因此,在新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培养大量契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能够与时俱进的人才,如此方能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作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不仅需要有坚定不移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志存高远的目标追求,也需要有脚踏实地、砥砺前行的劳动精神。作为新时代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群体劳动精神的塑造尤为重要。而劳动精神的塑造离不开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可以丰富高等教育的育人内涵,帮助大学生磨砺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勇挑重担的责任感,塑造与时俱进的劳动精神,使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优秀的劳动习惯,学习必备的劳动技能,不断增强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最终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劳动教育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型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6],是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建设联系最为密切的一类高等教育。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当既有适用职业岗位需要的理论知识,能够参与行业生产实践,同时也具备相应的技术应用能力,能够帮助解决行业技术问题、进行技术创新。这与劳动教育强调“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统一”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在本质上也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是面向一线岗位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的逻辑起点是“职业”,强调和注重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与养成,而劳动教育的过程恰恰也是培育大学生优秀职业素养的过程。职业素养体现了大学生对于行业、职业的认同感[7]。职业认同带来的是强大的工作内驱力,是从业者适应岗位、胜任岗位、热爱岗位的精神基础和信念保障。而职业认同的缺失,往往会降低从业者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幸福感,随之而来的低效工作和人员流动,这将给用人单位带来负面效应,无形之中增加了单位的用人成本。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确保开展的劳动教育与大学生走入职场后的岗位“同频共振”,让学生提前感受岗位工作和职场环境,提升职业适应力,不断增强职业认同感。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实施面临的困境
(一)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存在缺失
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至今,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大学生大多是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一代,面临着不小的学习和升学压力。“唯分数论”的观念和家长的过度呵护往往弱化了家庭中劳动教育的地位,限制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大学生劳动观念的缺失。另外,互联网时代、自媒体时代有时会放大各种负面效应,许多大学生受到浮躁、好逸恶劳、一夜暴富等负面风气和价值观的影响,从而迷失自我,不愿在劳动中脚踏实地去奋斗,忽视了劳动精神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学校缺乏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
教育部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高校提出了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的要求[8]。同时,要求高校应当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建立学生劳动生活体系,对具体劳动的项目、场地、时间进行细化和明确。在此背景下,高校纷纷响应文件要求,迅速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但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出现了顶层设计不全面、不合理、不科学,甚至缺失的问题,导致许多劳动教育课程有“形”而无“意”,与大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融合度不高,使得劳动教育课程在实践中效果欠佳,难以获得大学生的心理认同和身心投入。比如,许多大学生参加劳动教育活动可能仅仅是出于混学分、刷履历等急功近利的目的,出“课”而不用“心”,课上课下以不同态度对待劳动,导致劳动教育没有真正达到提升劳动素养、提高职业技能、塑造劳动精神、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目的。另外,有的高校缺少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有的高校对劳动教育的理解较为浅显和片面,虽然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但课程内容老套,将劳动教育课程简单等同于校内拔拔草、浇浇水、捡垃圾,校外义务劳动等,没有根据不同的专业特色和职业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造成了学生对课程热情不高、态度不够积极的现象。
(三)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健全
劳动教育评价是衡量教育效果的关键,也是劳动教育改革的难点所在。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尽管已经建立了一套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但由于探索时间较短,可参考的内容较少,导致往往只对劳动对象、次数和时间等方面有量化的评价标准,而对劳动影响、劳动效果等方面的评价较为主观、不够细致,一些量化评价的内容出现了操作性不强的现象。另外,评价体系往往缺乏对劳动教育教师的针对性评价。概言之,劳动教育开展至今,仍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普遍认可的评价体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有效激励机制。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打造劳动教育“金课”体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劳动教育顶层设计阶段务必要全面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针对专业特色和岗位特征,精准发力,从如何让大学生掌握职业劳动知识、提升劳动技能、塑造劳动精神、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等方面入手,进行系统建构,探索出一套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劳动教育模式。具体要重新梳理修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体系全面、科学、系统地与人才培养体系接轨,使学生掌握职业劳动知识与技能;要多方协同加强学生劳动价值观塑造,培育学生劳动精神。
一方面,要协同聚力梳理修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劳动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故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汇聚多方智慧。基于此,在进行劳动教育顶层设计时需主动广泛征求校内外专家、行业代表、学生代表的意见,形成多方参与的劳动教育“大”格局。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合理、足量、精品化地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将专业课与劳动教育课程有机融合,相互补充,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合理确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时数量,做到适应时代特点、符合行业及职业特色、迎合学生兴趣。
另一方面,要将整体性和系统性思维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打造劳动教育“金课”体系。首先,要做到深入结合学科及专业特点,鼓励教师在其他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比如,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相关性,目标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故挖掘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劳育精华和元素,有助于通过劳动教育实现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其次,也可以将社会调查、实践、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纳入劳动教育素质提升课程体系,在社会服务中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和道德意识,发挥劳动对学生快速、正确、积极融入社会及工作岗位的助推作用。最后,在劳动教育课程教材选编方面,要充分结合劳动理论和职业特点,同时注重权威性和实用性,使教材内容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探索以交互式数字技术为支撑的立体化教材模式。
(二)与双创教育融合,加强创新性劳动教育阵地建设
应用型本科人才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兼备较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9]。双创教育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劳动教育中不仅要以学生优质就业为目标,也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热情。因此,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做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内容的融合融通,统筹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相关课程设置,使两者协同互补,探索构建“双创+”的新型培养模式,对双创课程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进行重新修订,有机融入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为社会主义发展培养出有理想、有能力、高素质的创业创新型劳动建设者不断助力。一是可在双创教育课程内容中增加相应专业创新创业者中的“劳模”素材。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典范学习访谈活动,邀请创新创业优秀校友、社会精英、劳动模范等来校交流,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创新创业者的风采,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二是以“互联网+”“挑战杯”等重量级科创竞赛为抓手,将劳动教育融入科创训练,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创竞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劳,提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和荣誉感,使学生在科创竞赛中感受到劳动的魅力和创新创业的精神内涵。三是可以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实训基地、课程、教材和师资,在校内外广泛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和孵化,积极为大学生参与双创实践、进行创造性劳动提供支持和保障,把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的内容与双创教育紧密融合。
(三)与社会实践融合,深化劳动教育内涵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劳动教育“第三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大学生服务性劳动的主要平台,肩负着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任。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相关负责人往往缺乏深刻的认知,缺少行之有效的管理,出现了形式僵化、过程虚化、效果弱化的现象,许多活动的开展只是为了简单满足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需要或完成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动作,导致劳动教育“徒有其表”。与此同时,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仅仅依靠高校单方的热情是不够的,需要社会各方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否则就会削减社会实践中劳动教育的效果和意义。对此,需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融合发展,在筹备组织社会实践等服务性活动的过程中,应前置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域,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劳动意识、劳动能力为目标导向,丰富“第三课堂”的内涵。一是借助各类实践平台服务契机,统筹推进劳动服务实践活动。如利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三支一扶”和“青马工程”等实践平台,积极组织大学生群体赴基层,走进田间地头,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二是营造浓厚的校园劳动类志愿服务活动氛围。在校内外大型活动、会议、赛事等开展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引导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进行劳动锻炼,培育劳动精神,树立劳动观念。三是可以成立专门的合作发展或社会服务联络工作机构,因地制宜地立足地方文旅、工农、商贸等方面的产业供给,统筹各类优质社会资源,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建立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精品项目,按照劳动教育的要求进行项目化的资助培育和指导,项目结束后按照劳动教育的评价标准开展审核和验收,对效果不佳、评价较差的项目予以淘汰,对成果突出的项目进行推广,加大培育和资助力度,扩大项目的覆盖面,把成效显著的劳动教育社会实践项目做精、做强、做大。
(四)加强劳动文化建设,厚植劳动教育沃土
劳动教育的开展需要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精湛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吃苦耐劳的劳动品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这些优良的品格和品质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不懈奋斗,也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独有的劳动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文化就是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优秀素材。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离不开良好的校园劳动文化氛围。对此,应用型本科高校需要深入挖掘校内外资源,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建设,不断推动劳动文化的蓬勃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劳动文化舆论氛围。
第一,可以在校园文化中塑造鲜明的劳动形象。劳动精神离不开宣传载体的传播,劳动教育要在取得劳动成果和实效的同时,大力弘扬劳动过程中体现出的奉献精神。具体而言,可以在劳动节等特殊节日选树劳动典型,积极开展劳动模范、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建立劳模(工匠)工作室,深入挖掘符合应用型人才标准的校友资源,通过广泛宣传,发挥劳动教育辐射作用,提升劳动教育效能[10]。在此基础上,还要丰富校内设施和建筑的劳动文化符号,在校园内的视觉建设中广泛引入劳动元素,为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等建造劳动形象宣传载体,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根植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第二,依托劳动文化活动开展“第二课堂”教育。将劳动文化与校园艺术节、体育文化节、专业技能竞赛、沙龙研讨会等校园活动相融合,传播优秀的劳动好故事;鼓励学生成立劳动教育方面的社团和兴趣小组,并聘请校内外劳动模范担任指导教师,搭建劳动模范与大学生之间零距离沟通交流的桥梁,让学生能够走近劳动模范,以加深劳动认知,激发“劳动最光荣”的价值情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第三,可以借助校内平台,开展劳动微实践。比如,学校可以借助大学生活动中心、学生社区服务中心、公寓文化中心等,广泛打造大学生生活体验平台,定期邀请校内外非遗文化传人和技能大师开设手工、烹饪等劳动体验微课程,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劳动的魅力和劳动带来的生活乐趣;学校可以鼓励学生从生活点滴入手,开展劳动实践,做好内务卫生,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加强劳动意识的培育,从而形成良好的劳动文化精神。
(五)齐抓共建,完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
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不能单独依靠物质上的保障和高校单方的投入,其还离不开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持续建设和地方政府及社会的广泛支持。
一方面,应当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加强人员保障。劳动教育教师是劳动教育的具体组织实施者,直接与学生面对面,因此只有教师本人不断提高对于劳动教育的认可和重视程度,才能在发挥教师模范带头作用的基础上保障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兴趣和热情。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因为劳动教育内容本身就有着覆盖面广和多学科性的特点。同时,高校中负责劳动教育的教师大多是专业学院中的兼职教师或辅导员,往往缺乏行业及职业的前沿知识和技能。因此,高水平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入行业企业,聘请品德高尚、技术高超的“师傅”作为兼职教师。另外,也可以为校内劳动教育教师配备校外行业导师,不断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的技能水平,避免其校内所学技术与行业实际“脱节”;有条件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甚至可以安排劳动教育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学习,全方位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校地共建保障。高校可以积极争取与地方政府合作,在地方政府的引导支持下,与相关单位协同联动。通过共同打造劳动宣传平台、共建劳动教育基地、开展地方劳动模范展示、资助优秀大学生劳动标兵等方式,在劳动教育中融入地方元素,在合作中突出劳动教育的地方性特色,可增进大学生服务地方发展的热情。
(六)多方多维,健全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建设是衡量劳动教育是否有效开展的重要方式[11]。评价机制一方面要从劳动教育效度、技能提升程度、劳动过程中的规范性、劳动价值观的树立等方面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考核要求;另一方面应当强化双向激励,奖勤罚懒,把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惩戒惩罚相挂钩。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劳动教育评价应当重点关注学生在参与劳动后的反思和提升,以及对劳动价值观的塑造,而非简单地以劳动量衡量劳动教育的得失成败。
第二,不同的专业因特点不同,其观测点也各异。对于学生来说,劳动教育评价要基于专业特点职业或行业的综合感受,不能将评价方法简单统一化、片面化。即在共性的劳动安全知识和通用的劳动技能考核基础上,应当充分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手段,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劳动成果的评价也不应当只是一份简单、模式化的报告或一场结构化、程序性的考试,而是可以通过沙龙、研讨、讲座、成果展等多种方式进行,以便充分展现劳动教育的成果,突出评价的专业性、丰富性和有效性。
第三,在评价时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审定劳动教育课程学时、学分,使学生综合素质分和涉及劳动教育的奖学金评定有据可循,避免争议,另一方则需要学校制定细则进行说明,以明确置换项目、置换流程、置换要求和标准,以及置换项目内容及其对应的学分等,然后由学生通过个人申报、班级审核等环节实现学分置换。
总之,笔者以“1+X”证书为导向,针对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项目,围绕培养目标与规格及职业面向确定,构建了基于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组织实施与过程及措施,最终设计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方案,以期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为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23-06-27].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EB/OL].(2019-04-04)[2023-06-2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10/23/content_54-43983.htm.
[3]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05)[2023-06-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06/t20190618_386287.html?ivk_sa=1024320u.[4]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EB/OL].(2022-03-12)[2023-06-27].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679681.htm.
[5]鲍家泽,马玉银.环境工程技术专业高职本科“3+2”分段培养项目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2022,19(7):53-56.
[6]李欣.融入“1+X”证书的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2(14):38-40,43.
[7]王璇.“1+X污水处理”书证融通案例:以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14):169-170,172.
[8]杜璨,周济铭.职业本科农业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2(5):13-15.
[9]卢凤娟,柳亮.高校思政课要应用好教学评价“指挥棒”[J].当代广西,2023(1):33.
[10]王小航,贾一波,豆书龙.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评价改革实践与经验启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110-113.
[11]冼灿标,张乐,杨丽丽,等.清洁生产与减排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思考与实践[J].轻工科技,2021,37(3):193-19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