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 北京历史文化”在线精品课程建设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5 11:09: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在线精品课程的特点,然后分析了“ 北京历史文化”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的可行性, 接着论述了“ 北京历史文化”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最后提出了“ 北京历史文化”在线精品课程建设 的方案。

  关键词:在线精品课程,北京历史文化课程,超星在线教学平台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 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的示范性 课程,分为校、省、国家三级。21 世纪初,精品课程建设 率先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中开展 。近年来,随着职业 教育类型地位的确立,出于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需 要,且受信息技术与教学不断融合的影响,职业教育 领域掀起了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潮。

  “ 北京历史文化 ”课程是北京中职学校旅游服务 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部分学校其他专业 的地方性人文素养课程 。该课程具有时间跨度大、多 学科融合、知识点多等特点,且随着北京城市功能定 位的调整及城市规划的不断推进,对北京历史文化的 解读衍生出了多元的视角和崭新的概念,这就要求学 校用变化、发展的动态思维,而不是静态、固化的思维 进行在线精品课程建设。

  一、在线精品课程的特点

  综观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关于职业教育在线精品 课程遴选的相关文件,对比分析其遴选要求,可知职 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大致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课程理念上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 行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要遵循职业教育 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 的实现;要有课程思政意识、标准质量意识、学生中心 意识、创新实践意识。

  第二,课程内容要注重落实课程思政要求,以及 职业教育国家系列教学标准体系。公共基础课要突出 思想性、基础性、职业性、时代性;专业(技能)课程要 体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 式,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实训实习课要基于 真实工作任务、职业场景、生产过程、实际案例等,确保知识点与技能点的系统、完整,体现工学结合 。 同 时,每门课程应提供课程介绍、负责人介绍、教案或演 示文稿、考核方案、在线作业、试题库、课程教学录像 等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 。另外,课程视频应采用颗粒 化的方式组织,围绕知识点、技能点录制能够清晰表 达框架结构的系列微课程群。

  第三,课程设计要结合学情分析,突出以学生为 中心,发挥校企双主体作用,体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 度融合的课程结构和教学组织模式。

  第四,课程实施要体现教师 、教材 、教法改革成 果,确保课程教学活动完整,提供在线测试、作业、考 试、答疑、讨论等功能并有效实施,实现师生、生生的 深度有效互动,并针对刷课、替课、刷考、替考等行为 采取技术防范。

  第五,课程管理与评价要全面落实教育评价改革 要求,确保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完备,教学全过程管理 严格有序,教学支持保障条件良好,教学效果鲜明。

  二 、(“) 北京历史文化”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的可行性

  (一)北京城市发展对北京历史文化的新定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赋予北京的城市战略定 位是“ 四个中心”,即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 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随着“ 四个中心”建设的深入 开展,北京历史文化的研究、保护、挖掘、利用成为社 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特别是 2014 年中国大运河成功 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北京以中轴线申遗为抓 手,推动老城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推动大运河文化 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发展,让千年 古都焕发出了新光彩 。与之配套的,北京发布了《北京 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出台了《关于推 进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颁布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政策制度。此外,学术界也 掀起了北京历史文化的研究热潮, 如 2018 年北京教 育出版社出版的《北京文化探微》及 2020 年中共北京 市委宣传部牵头编写的“ 北京红色文化丛书”,都较好 地反映了北京历史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 由此可见,新 的城市战略定位和政策制度为“ 北京历史文化”在线 精品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新的研究成果丰富了“ 北 京历史文化”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并为在线精 品课程建设提供了鲜活而翔实的素材。

  (二)教育现代化对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 国的新征程 。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 化。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 现手段丰富等独特优势,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 段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 性影响已初步显现,但与当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仍存在较大差距 。2018 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提出了“ 建成‘ 互联网+ 教育 ’大平台, 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 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 互联网+ ’条件下 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 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的目标要求[1] 。 因 此,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在“ 北京历史文 化”课程建设模式、载体的选择上要充分体现信息化 的融合要求。

  (三)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遴选行动的外力推动

  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遴 选认定一大批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2]。2020 年,教 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 (2020—2023 年)》具体提出要“ 面向公共基础课和量 大面广的专业(技能)课,分级遴选 5 000 门左右职业 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引导职业学校开展信息化全员培 训,提升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以及学生利 用网络信息技术和优质在线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 力”[3] 。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遴选行动为 “ 北京历史文化”在线精品课建设的有序推进提供了 政策依据,搭建了展示平台。

  三 、(“) 北京历史文化”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

  一 门在线精品课程的建设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 物力、财力 。因此,在线精品课程的建设要建立在扎实 的研究基础之上。笔者通过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以及对不同平台同类同质课程建设情况进行 比较研究,并结合当前在线精品课遴选要求,确定了 “ 北京历史文化”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的原则[4]。

  (一)课程平台的选择:高起点、高标准、可共享

  建设在线精品课程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在线教学 平台 。 即要尽可能选择成熟度高、专业性强、应用性 广,且可共享、使用便捷 、安全系数高的在线教学平 台 。为了便于统一管理,应优先选择所在单位推广使 用的在线教学平台。

  (二)课程内容的设置:模块化、可组合、可选择

  在线学习具有自主性强、学习时间短、易疲劳的 特点,故“北京历史文化”在线精品课程建设要确保内 容具有充分的可选择性 。即可将课程内容设置为若干 模块,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选择,这样也可方便教 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灵活调整[5]。 比如,“ 北京历史文化”课程属于“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 专业群”平台课程,在专业群内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 方案中有不同的课程性质,课时要求也不同,而模块 化的课程内容设置,可以方便教师对课程授课计划做 出快速调整,还便于教师根据发展需要随时将新知 识、新要求融入课程教学。

  (三)课程资源的架构:立体化、互动式、可持续

  “ 北京历史文化 ”课程教师要充分发挥行业资源 优势,利用信息技术,围绕知识点、技能点构建包括文 字、图片、短视频在内的立体化融媒体资源,有效激发 学生兴趣,成功破解教学重点 、难点;要丰富学习体 验,通过章节测试、主题讨论、抢答、分组任务、课后答 疑等方式 , 向学生提供持续关注的学习支持服务,实 现师生、生生的深度互动[6-9]。

  ( 四)课程评价的设计:过程性、多元化、可评测

  “ 北京历史文化 ”课程授课教师要重视评价对学 生学习成效的促进作用, 要根据不同学习需求的学 生,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案[10]。要全面贯彻教育评价改革 要求,具体来说,要突出过程性评价,通过对学生过程 性学习行为的采集 , 关注他们在学习群体中的表现,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通过增加多元评价主 体,开展多元评价,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他们养成良 好的团队精神和人格素养。

  四 、(“) 北京历史文化”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的方案

  在 2022 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遴选中, 共有 1 160 门课入选,涉及 20 余家开课平台 。 同时, 大部分课程都集中在智慧职教 MOOC 学院、爱课程、学银在线、中国大学 MOOC、智慧树 、超星在线教学 平台、学堂在线、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共享 平台、e 会学这 9 个平台。其中,超星在线教学平台是 一个集移动教学、移动学习、移动阅读 、移动社交于 一体的混合式网络学习平台,支持 PC 端(超星泛雅) 和移动端(学习通)。2019 年,超星在线教学平台通 过教育部备案 。2020 年以来,超星在线教学平台作 为教育部首批推荐的 22 个学习平台之一,被多所大 中专院校使用 。基于此,笔者现结合超星在线教学 平台,对“ 北京历史文化”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的方案 加以论述[11-13]。

  (一)横纵结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如图 1 所示,在对历史文化类在线课程大纲进行 研究类比的基础上,针对学生需求,笔者结合现有“ 北 京历史文化”课程结构体系,综合当前北京历史文化 研究热点和成果,按照地理、历史、文化主题进行横式 架构,在某一主题、某一专题的阐述中则按照历史发 展脉络进行纵式编排,以便课程内容能准确全面反映 北京的地理风貌、历史沿革及时代文化特征和新的发 展趋势 。特别是文化专题模块,在内容上体现两轴三 带的城市文化格局,在特征上聚焦京味、古都、红色、 创新四大文化特色,以反映当前北京文化中心建设新成果 。同时,每个专题都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可方便学 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

 
  (二)全过程、多样化、实践导向型课程资源体系

  “ 北京历史文化”课程资源要覆盖课前、课中、课 后全过程,且课程资源类型要包括教案、演示文稿、视 频、在线作业、试题库、讨论题、拓展阅读等多媒体形 式[14] 。同时,课程视频采用颗粒化的方式组织,且围绕 知识点、技能点录制,形成了能够清晰表达框架结构 的系列微课群 。以“燕蓟古城”子模块课程资源建设为 例,具体内容如表 1 所示。


\

 
  (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组织模式

  “ 北京历史文化”课程课前教学活动以线上自主学 习为主;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不同的学 习活动,且以线下交互式课堂学习为主;课后以线上 自主学习和校外拓展实践为主 。概言之,要突出课程 特点,构建以“读—测— 听—论— 习—拓”为教学活动 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组织模式,如图 2 所示。


\

 
  ( 四)过程性、多元化课程评价方式

  “ 北京历史文化 ”课程教师要基于超星在线教学 平台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全过程采集,以使评价更为 便捷、直观 。以全日制在校学生为例,根据课程教学活 动设计,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出发点,以检验学习效果 为目的,制定如表 2 所示的评价方案 。同时,将课前课 后章节测试、课中签到互动、课程访问次数等行为纳入过程性考核范围,并结合考试、线下作业等,根据不 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置权重,进而形成课程考核结 果[15-17]。另外,在课堂互动任务、分组学习任务、实践性作业评价中增加多元评价主体,并设定不同的权重, 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及行业企业 专家、导师的协同育人作用。


\

 
  五 、 结语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在线精品课建 设是中职学校的重点工作 。当前,虽然已经具备了成 熟的技术平台,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家级在线精品课 程,但是就每门课程而言,具体的特点、资源情况、区 域需求都不一样 。因此,对于“ 北京历史文化”课程来 说,中职学校建设在线精品课程还需要进行全面的调 研与评估,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且组建高质量 教师队伍,充分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导师的意见,以确 保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的实用性、示范性。

  参考文献 :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 . (2018 -04 -13) [2023 -05 -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 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2]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19 -01 -24) [2023 -05 -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 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3]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 2023 年)》的通知[EB/OL].(2020-09-16)[2023-05-20].http://www.moe. 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

  [4] 张蕾,冯永,何岩.“ 团队授课,班级融合”模式下的“建筑设计Ⅵ ” 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J].智能建筑与工程机械,2020.2(8):127- 128.

  [5] 施国君,毛艳娥,周大海.基于超星泛雅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的研究与实践[J].科学与信息化,2021(19):172-174.

  [6] 陈星,农清清,邻云锋,等.基于超星学习通的卫生化学线上线下 混合式课程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2021(2):49-51.

  [7] 李永富,曹望华,岳晗.基于学习通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 以逻辑学为例[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5):74-76.

  [8] 曹望华,李永富.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建设探索:以《哲学智慧 与创新思维》课程为例[J].高教论坛,2021(1):21-26.

  [9] 朱彤, 原方 . 中等职业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J].林区教 学,2020(10):72-74.

  [10] 王双梅.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及教学设计的思考:以民族高 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1(6):185-186.

  [11] 赵丽霞.高职《环境监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实践分析[J]. 湖北农机化,2019(22):106.

  [12] 甫玉龙,唐帼丽,付雅娟.北京历史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融 合模式[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7-90.

  [13] 徐文龙,王璐.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J].投资北京,2021(5): 20-26.

  [14] 杜娟,梁媛, 肖聚贤,等. 国家在线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石家 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5(3):62-65.

  [15] 王佳文,刘艳昆.高职数学课程在线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广州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23(3):39-43.108.

  [16] 胡际童. 以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丰富高校思政课堂:评《传 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23(4):105.

  [17] 李玥.数字人文视域下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档案开发路径探 析[J].北京档案,2023(4):40-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05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