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文章首先阐述了相关概念,然后论述了产出导向理念下教师教育“金课”建设设计,接着说明了产 出导向理念下教师教育“金课”建设实施,最后总结了产出导向理念下教师教育“金课”建设评价。
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认证实施办法》),旨在通过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保障准教师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认证实施办法》中设有“课程与教学”板块, 强调教师教育课程内容应具备创新性、综合性,并提出 学校应根据时代发展吸收学科前沿知识,有效实施课 程改革,赋予教师教育课程新活力[1]。之后,中共中央和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 革的意见》[2]、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 动计划(2018—2022 年)》[3]、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实施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4]等文件均就创新教师 教育模式,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指导性意 见。基于此,本文拟对产出导向理念下教师教育“金课” 建设加以探究,即在以往师范类专业认证理论及方法 实施研究的基础上,将以学生为中心的产出导向作为 “ 金课”建设理念,以师范生产出能力为抓手建立教师 教育课程体系,并围绕教师教育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框架探索教师教育“金课”建设,以期提高师范生 教师教育学习的有效性及教师教育技能水平。
一 、 相关概念
(一)教师教育“金课”
以往研究中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内涵主要从两个 方面进行解读:首先,从师范生认知能力培养的角度, 即关注师范生对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教学知识、实践 知识和通识知识等的学习与掌握;其次,从师范生非 认知能力培养的角度,即基于师范生从“ 学生”到“ 教 师”的角色转换,帮助其具备未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所需的教育机智、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及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力, 进而提升师范生的教师素 养。“金课”是相对于“水课”而提出的概念,指在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教育 教学全过程与各环节渗透有深度、难度、广度的教育 内容,使学生获得“ 教学感知”,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 展的课程。吴岩在第十一届“ 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作 了题为《建设中国金课》的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 金 课”的主体标准,即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5] 。因 此,教师教育“ 金课”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 是完善教师教育“金课”的教学设计,即以人才培养目 标为导向,对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 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构成要素进行充分的认识,并将诸 要素整合优化,实现课程的优质呈现;二是教学目标 的高阶性,即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和高阶思维 , 使其具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育机智; 三是教学实施的创新性, 即教学内容要实时更新,体 现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的突出特点,同时采用自主学 习、个性化学习等形式,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交流 与互动,以强调学生的“ 产出”;四是提高学生学业挑 战度,即教师精心设计“项目式”“ 主题式”教学内容, 有效优化教学实施,使课程具备一 定的难度,同时对 学生的学习有较高的要求。
(二)产出导向理念
教师教育“ 金课”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贯彻党的 二十大精神,关注教师教育课程建设,即根据社会所 需教师的能力、素养等特征,重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以提高准教师培养质量,而这一 目的的实现需借助产 出导向理念 。产出导向理念来源于《认证实施办法》中 “ 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这三个基本理念的 核心理念 , 其强调以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需求为导向, 以师范生应具备的实践经验与教师素养为指标,调整 教师教育课程管理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之间的适配性,使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师范生能力素养的培养 形成对应的映射关系, 从而考量师范生的学科知识、 教师素养、教育教学能力与专业标准的达成度。
针对教师教育课程,产出导向理念的内涵具体体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基于产出导向理念的价值 取向层面,注重师范生的素质提升和能力输出,即教 师教育课程实施安排要根据师范生的学习结果和评 估反馈进行再调整,能够赋予师范生展示、交流、实践 的机会,让师范生在毕业后对“ 学到了什么”“ 能做什 么”有清晰认知。其二,基于产出导向理念的教学设计 应以师范生的能力培育为核心,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 内容、综合性的教学组织形式,促使师范生在开放性 的环境中提升学习能力 。其三,基于产出导向理念的 教学评估遵循“逆向设计,正向实施,评估贯穿整个教 学流程”的实施原则,采用多元化的评估形式对师范 生能力素养进行包容性、多元化的评估,推动评估与 教学有机结合,并结合评估结果进行有效反馈,从而不断修正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二、产出导向理念下教师教育“ 金课”建设设计
产出导向理念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将 产出导向理念引入教师教育“ 金课”建设具有重要意 义 。在教师教育“金课”建设设计中,应以师范生学习 成果驱动取代传统的教学内容驱动,通过系统建设课 程体系, 在教师教育过程中还原师范生主体地位,促 进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 并以评价为手段,检验师范生的学习成果,以便在后续教育教学活动中持续修正课程体系。
(一)以产出为导向聚焦师范生学习成果,系统建设课程体系
传统教师教育课程价值取向在于传授师范生完 整的、系统的学科知识,未能从逻辑关联上体现教师 教育课程的融合性,未能将教师教育的客观规律融入 课程建设,从而难以激发师范生在教师教育课程中进 行深度学习。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传统教师教育课 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对“ 金课”建设“ 两性一度”的标准 理解不透彻 , 对师范生应取得的学习成果认识不清 晰 。对此,应以产出为导向聚焦师范生的认知基础和 学习成果,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系统建设课程体 系,提高课程设置与学生能力培养的适配性,从而更 好地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 。首先,教师教育“金课”应 由多中心主体协同建设,其决策权不应全权赋予教学 管理的职能部门,应将课程体系建设的自主权赋予教师,并积极听取中小学实践基地、社会教育机构等主 体的建议及需求,以便让师范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具 体教育实践情境中加以应用 。其次,教师教育“金课 ” 建设的多中心主体应主动关注教师教育课程领域的 国家政策、学术前沿、课程改革动态等内容,顺应国家 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师生发展需要和社会人才 需求预期师范生的学习成果,将师范生应该“ 学什么 ” “ 怎么学”作为课程体系的建设基础 。最后,建议建构 教师教育课程领导共同体,学校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应 积极与教师、学生和中小学用人单位对话,以师范生 实际学习成果为抓手,反向建设课程体系,从而满足 师范生的学习需求、素养需求、技能需求。
(二)以学生为中心还原师范生主体地位,有效培 养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
为促进师范生获得自主而全面的发展,教师教育 课程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还原师范生的主体地位,增 加师范生的体验机会,进而引导师范生关注教学实践 技能培养。《认证实施办法》中的二级认证标准中明确 规定,教育实习、见习等实践时间不得少于 18 周,其 三级认证标准则要求“至少有一年教育服务经历”。但 是从师范生实际的教育实习、见习现状来看,部分高 校对师范生实习、见习形式、内容及效果欠缺过程管 理, 师范生的实际实践时间与规定实践时间有所偏 差 。 同时,高校将师范生安排到实习基地、见习学校 后,对师范生实习、见习具体要“做什么、如何做、为何 做”没有相应的规范说明,使师范生实习、见习应“ 听 多少节课、如何听课、如何评课”等问题得不到落实, 进而导致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训练不足 。 因此,教师 教育“金课”建设过程中应突出实践课程建设,结合准 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师范生进入课堂教学的真实情 境,促使师范生进行实践反思和教师角色建构,激发 师范生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动力,主动获得教师教 育知识,进而切实培养教学实践技能。
(三)以评价为手段促进教学改进,持续修正课程体系
课程质量反馈是课程建设闭环管理中的关键一 步。产出导向理念下教师教育“金课”质量保障体系中 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有效甄别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及课 程评价是否适合师范生学习需求。如若教师未能参照 严谨的评估标准对教师教育课程质量定期进行评估, 将直接影响教师教育课程“ 持续改进”措施的有效实 施,也会导致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师教育课程质量造成误判。因此,将产出导向理念引入教师教育“金课”建设 中,能够有效评价教师教育课程教学质量,并将评价 结果应用于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进,即不仅要评价学 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该门课程的目标,还要关注师范 生毕业应达到的能力,并在后续教育教学活动中持续 修正课程体系。这样能够保障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 每一 门课程都能够明确支撑师范生专业素养的提升, 使课程结构与师范生专业能力培养之间形成直接的 映射关系,从而助力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三、产出导向理念下教师教育“ 金课”建设实施
课程实施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故产出导向理 念下的教师教育“金课”建设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课 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对课程实施过程 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再定位,并以强化师范生技能为 核心,通过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实现教 师教育“金课”实施的高阶性、挑战度及创新性。
(一)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师范生的产出能力,突 显课程目标高阶性
教师教育课程质量建设对师范生培养具有牵引和 推动作用,是当下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点及难点。 现有调研结果显示,教师教育课程质量治理效果表现 为社会行业的认可度不高[6],其原因可能是教师教育课 程教授的核心内容未能帮助师范生理解教师角色,且 师范生的专业功底不扎实。对此,高校需明确以学生学 习为中心的理念定位,制定具有引领性和高阶性的教 师教育课程目标,培养师范生反思与批判的思维和能 力,使其成为准教师后能够有效解决教学问题,并能不 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素质。为达成高阶性的“金 课”建设目标,教师教育课程应在教学过程中紧贴基础 教育的实践需要,综合运用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把握 师范生的学习心理,充分考虑学生成长规律,高效培养 师范生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需具备的综合素质、专 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突显课程目标高阶性。
(二)以强化师范生技能为核心,增强教学的实践 属性,提升学生的学业挑战度
教师教育课程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课程实施。课程 实施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不是课程设计在课程实 践中的简单再现,而是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互相协调 的过程 。因此,为对接“金课”建设中产出导向的课程 设计理念,建议在教师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大实践 比例,完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的逻辑关联性,使其能 够满足师范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需求 。一方面,在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中补充实践性知识,将这些实践性知识 应用于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关 注师范生学习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知识之间的“ 桥 梁”,消除实践性知识断层现象[7],使师范生在教师教 育“ 金课”的学习中形成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 的能力。另一方面,打破固有的学科界限,重视实践导 向的课程开设与实施。高校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应树立 整合型理念,所开课程不仅要覆盖教育基础、学科教 育领域,还应关注儿童心理发展、职业道德素养发展 及教育实践等领域,增强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实践属 性,以实践性考核代替理论性考核,从而提升师范生 的学业挑战度。高校应规范师范生实习、见习,并在实 习、见习过程中为师范生安排实践导师;教师应积极 创新实践课程教学组织方式,如微格教学、情境教学、 社团活动等 , 为师范生提供体验教师角色的实践机 会,以促成师范生实践技能培养。
(三)建立以项目为中心的课程内容,促进知识融合,实现课程创新性
课程实施创生取向认为,知识形成于个体建构过 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结果 。构建以项目为中 心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是“金课”建设的一种新趋势, 一方面,能够实现交叉学科知识融合、多学科思维融 合、理论与实践知识融合,体现教师教育课程知识的 关联性, 克服师范生知识学习的零星化和碎片化问 题,有效促进师范生认知结构的优化与发展[8];另一方 面,项目式的课程内容能够使师范生融入教师教育课 程的全过程,引导师范生主动建构知识,有助于其依 据自身的价值观、教学经验、兴趣、个性特点等积累教 育经验 。尤其是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强化学科课程 与教育理论课程融合,促进创生取向下教师教育课程 实施,能够突出教师教育“ 金课”的创新性,且能够在 “ 学”上体现教师教育课程的挑战度,促使师范生在教 师教育课程中实现体验学习,这有助于师范生反思学 习方法、积累教育经验。
四、产出导向理念下教师教育“ 金课”建设评价
按照一般逻辑序列,课程决策、课程实施和课程 评价等相对独立的环节构成了课程运作的完整链条[9]。 教师教育课程质量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不仅要关注 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过程,还要高度重视课程评价,以 保障课程质量 。 因此,为使“ 金课”不再变为“ 水课”, “ 水课”能够转为“ 金课”,“ 金课”能够保持为“ 金课”, 须在教师教育“ 金课 ”建设中设计“ 评价—反馈—修正”的循环流程,且有清晰的绩效导向,以便将评价贯 穿课程实施的整个过程,进而及时有效把握师范生的 学习成效,检验师范生是否达成毕业要求具备的能力。
(一)评价内容:厘清师范生毕业要求,促成课程 目标对接毕业要求
产出导向理念下的教师教育“ 金课”评价内容包 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教师教育课程实施前评 价课程目标是否与师范生毕业要求紧密对接。高校教 学管理人员应通过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大纲、进度计划 及教案等教学材料评价其课程教学目标是否体现了 师范生的毕业要求,具体毕业要求包括师范生对教师 教育知识的掌握、师范生实践技能的掌握及坚定从教 的职业素养 。另一方面,在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结束后 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教师通过撰写课程目标达成 报告反馈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接情况,明确师范 生“学习了什么,能做什么”,从而及时反思课程设计、 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并以达成师范生毕业要求为标 准优化教学方法。
(二)评价方法:关注师范生过程性考核,实现“学” 与“教”的反馈与改进
产出导向理念下教师教育“ 金课”的评价应立足 师范生发展性评价理念,采用量化与质性混合评价方 式,面向师范生发展,聚焦过程性考核,并以期中、期 末诊断性评价为辅,帮助师范生提升专业素养,塑造 职业道德 。一方面,对师范生知识掌握程度进行量化 评价,建立课程考核评价量表,强化知识理解,帮助师 范生规范学习过程[10];另一方面,以能力素养为标准, 关注教师教育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教师应在教师教育 课程教学中形成注重学生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块及运 用课堂诊断性评价方式记录学生课程汇报表现,运用 档案袋评价法记录学生从大一至大四实习、见习的表 现,运用研究师范生教学视频的方法对其实践性知识 的掌握程度进行阶段性评价等等,这样能够有效评价 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客观产出结果。
(三)评价保障:完善课程评价监管机制,实现课程质量的持续改进
从学校层面、院系层面、教师层面及学生层面强 调产出导向理念与教师教育“金课”建设的紧密性,可 邀请专家教授积极组织培训,使教学管理人员更好地 理解产出导向理念的重要性,并从人才培养质量的角 度认识产出导向理念下教师教育“ 金课”建设中评价 保障的必要性,以便更好地发挥课程评价的价值导向作用。高校教学管理者在评价保障中应关注以下三个 方面:其一,主张动态调整考核与质量标准,即对教师 教育课程质量发展制约因素进行深入挖掘,根据不同 年级、不同专业师范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定考核标 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考核标准,使师范生对课程学 习产生敬畏感与效能感;其二,积极开发课程评价工 具,即针对教师教育不同类型课程选择合理的评价工 具,并检验监督评价工具的评价效果;其三,完善评价 机制,即通过完善评价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 制,为教师教育“金课”建设提供评价保障。
五 、 结语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是师范类专业认证对教师教 育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而产出导向理念是优化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前提[11]。当前,建设“金课”是新时 代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而通过产出导向理念建设教师教育“金课”,开启了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的新思想,能够促进师范生通过学习教师教育课程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育人能力,进而使师范生在进入教师岗位后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情境,最终打造出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 行)》的通知[EB/OL].(2017-11-08)[2023-07-20].http://www.moe.gov. cn/srcsite/A10/s7011/201711/t20171106_318535.html.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 见[EB/OL].(2018-01-31)[2023-07-20].https://www.gov.cn/zhengce/ 2018-01/31/content_5262659.htm.
[3]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的通知[EB/OL].(2018-03-28)[2023-07-20].https://www.gov.cn/xin- wen/2018-03/28/content_5278034.htm.
[4]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 [EB/OL].(2018- 10-10)[2023-07-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 t20181010_350998.html.
[5] 遵循“两性一度”标准,倾力打造五大“金课”:教育部高教司司长 吴岩深入阐述中国金课建设要求[EB/OL].(2021-02-17)[2023-07-20]. https://www.jianshu.com/p/ef245f731037.
[6] 李保强,郝利强.教师教育课程质量治理:实践困境与纾解策略[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8-75.
[7] 魏戈, 吕雪晗.从实践性知识反思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基于师范生 教学视频的实证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21,33(4):76-85.
[8] 余德英.教师教育课程融合的教学:内涵、特征与实施策略[J].教 育理论与实践,2021,41(4):37-40.
[9] 陈太忠,皮武.课程决策:大学“金课”建设的关键环节[J].黑龙江 高教研究,2021,39(4):153-156.
[10] 吕林海.“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大学“金课”:历史逻辑、考量标准 与实现路径之审思[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1):40-51,62.
[11] 潘新民,吴冠斌.论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教师教育课程实 施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4):41-4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产出导向法”是文秋芳教授创建的旨在改进中... 详细>>
如何设计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 是学术界和政策...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