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网络同辈群体的概念,然后论述了网络同辈群体的特征,接着分析了网络同辈群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加强网络同辈群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向引导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同辈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同辈群体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同辈群体也日益发展起来,并成为人们生活交往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从而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一些学者尝试把同辈群体这一概念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主要研究内容涉及同辈群体概念的界定,以及对大学生学习观、职业观、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人们对于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基本面貌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但是学者对于网络同辈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的角色研究还相对较少,这种情况与网络同辈群体近些年来蓬勃发展的现状极不相称,并且这些研究主要还是搬用同辈群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叙述架构,缺乏独立的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对网络同辈群体的认识还有着很大误区,无法正确认识网络同辈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及其产生的影响。因此,进一步加强网络同辈群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一、网络同辈群体的概念
同辈群体最早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美国社会学家斯托福在研究如何充分发挥美军士兵的作战能力时发现并提出的。此后,这一概念不断发展演变。目前,被学界广为接受的是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其经典著作《社会学》中对于同辈群体概念的界定,即“大致相当的社会地位,并且通常年龄相仿的一群人”或是“相似年龄或地位者的结合”[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网络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网络成为当代人学习、娱乐、生活和工作主要依赖的工具和场所之一,因此有学者提出同辈群体又可分为现实同辈群体和虚拟同辈群体,其中虚拟同辈群体与本研究的对象网络同辈群体有很大的重合(但并不完全等同)。以活动空间为标准,大学生同辈群体可划分为现实同辈群体和网络同辈群体。关于网络同辈群体的基本含义,有学者指出:“具有相似的价值观,相近的兴趣爱好,彼此之间在情感上能够相互支持,成员在群体中能够交流互换各种信息,由这些人组成的非正式群体称之为网络同辈群体。”[2]
基于上述研究和本文研究对象为大学生,因此,本文中的网络同辈群体是指价值观、情感、兴趣、爱好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年龄相仿的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基于某种相同或相似的需求而在一定局域网络中开展信息互动和经验互换等的一种非正式群体。这一群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二、网络同辈群体的特征
有关网络同辈群体的特点,曾有学者进行过一些探讨,如王吉和刘训飞[3]认为,BBS的同辈群体较同辈群体更为松散,进出更自由,更为隐蔽,更为宽容;孙苓的研究则更为详细,她将大学生网络同辈群体的主要特征归结为自发性和开放性、虚拟性与从众性、隐匿性和双面性、同质性和平等性、内聚性和约束性[4];等等。笔者结合相关研究,认为网络同辈群体还有以下三点特征。
(一)线上性与固定性
在既有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大学生利用各种网络交流平台,在虚拟空间里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因此,网络同辈群体最显著的特征是虚拟性。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交往的一个重要平台,网络也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而网络社会在此过程中突破虚拟的范畴,成为现实社会中的一部分[5],故再将虚拟性作为其主要特征是不太合适的。笔者认为,按照交流方式,将同辈群体划分为线下、线上、线下加线上三种更为恰当。对于网络同辈群体而言,因为交流平台仅为某一网络平台,不受空间与时间的限制,且身份可匿,彼此不相识,故其交流方式就只有线上一种途径,这也是判断其是否属于网络同辈群体的最主要特征。而且因为群体成员各不相识,并缺乏相应的线下沟通渠道,所以其交流平台也不似其他同辈群体,只要约好就可以较为容易地改变交流地点,每一次更换网络交流平台就意味着一大批群体成员的流失,因此,其交流只能依赖某一相对固定的平台,呈现出相当大的固定性。
(二)即时性与阶段性
网络信息技术的爆炸性发展使得即时性成为网络的重要特点之一。近年来,移动通信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人们随时随地接受信息的能力更强,网络的即时性也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如一条热门的消息,从其产生到为大众所知,在几个小时内就可以完成,从而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依托网络平台交流的网络同辈群体对此体察更深。相较于一般的同辈群体,网络同辈群体成员的主要交流平台是网络空间,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些热点议题更容易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也正是因为这种即时性,这一类群体对一些问题的关注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即热点问题发生时,群体成员聚合的速度极快,但当问题的热度消失以后,相关群体虽然一般很少解散,但也基本进入静默状态,很少有人再在这一平台发声,各成员也就转而关注其他热点,并在其他平台形成新的网络同辈群体。如此循环往复,充分体现了网络同辈群体的即时性与阶段性。
(三)趋同性与个性化
同辈群体是基于相类似的观点、情感等因素建立起来的群体,“感性可以愉悦、情绪可以表达、焦虑可以释放”[6],这一点也为网络同辈群体所共享。网络的出现使得信息的复制和共享更为便捷,虽然对于某一事件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一般而言,同一网络同辈群体成员大体上都倾向于相信类似的信息来源,因此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点也大体趋于一致。对于一些观点不同的群体成员来说,网络同辈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成员在现实社会中相对独立的状态,实现这一群体成员之间价值观念的整合;而对于一些易于顺从他人观点的成员来讲,网络同辈群体的沟通交流则能形成一定的群体压力,使其在思想上更趋于从众,尤其是在一些并无主见的问题上更是倾向于赞同群体的意见。总的来说,网络同辈群体对于个人的爱好和观念有一定的整合功能,能促使群体成员的观念更加趋同,但同时成员的个性化特征并不会因此消失,一旦感觉到不符合自己的观点或受到了强迫,在经过交流后其依然会保持自己的不同观点,自由退出这一群体,而选择加入与其有着相同爱好和观点的另一网络同辈群体。
三、网络同辈群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早在2001年,詹万生[7]就提出,影响青少年发展因素的结构程式正逐渐由“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转变为“大众传媒>同辈群体>家庭>学校”,这显示出大众传媒和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成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8]。因此,加强网络同辈群体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积极影响
第一,拓宽了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域。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相较于其他群体,大学生对新事物有着更强烈的好奇心,对网络空间更为熟悉,也更有在网络空间与同辈群体进行分享和交流的意愿,如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分享学习和生活经历、结交朋友等,以此满足自己的学习、情感和社交需求。网络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的交往能力”[9],同时也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促进了网络同辈群体之间自我教育的实现。如此一来,在网络同辈群体的正向引导下,大学生可以更为专业和理性的态度看待相关社会问题,从而帮助自身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更加规范自己在网络空间的行为。
第二,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通过对网络同辈群体共同关心的问题和交流局域进行比较仔细的观察,教育者一方面可以更加明确地了解教育对象,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知道其真正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及内心真实看法,从而更加明确自己今后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心,另一方面也可以与时俱进,学习一些网络社会中的惯常用语及交流方式,并将其纳入自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利用大学生愿意听、听得懂、易于行的方式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对于发现的网络同辈群体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者需要引起重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促进正能量的传播,创造更为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二)消极影响
第一,冲击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网络同辈群体交往过程中,一些大学生自主性提升的同时,也很容易被群体左右而不自知,从而造成个人主体性的丧失。尤其是部分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行为或习惯不能形成正确认识,甚至形成错误的认知。网络社会的信息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是良莠不齐的,一些网络内容“通过扩大商业性和娱乐性等感官刺激强烈的内容来吸引受众……健康的与不健康的内容混杂在一起,反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反面的内容混杂在一起”[10]。这些负面信息在一些消极型网络同辈群体中更容易突显出来,一旦传播开来,会使一些大学生形成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会让一些大学生做出道德失范或违法乱纪的行为。
第二,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大学生同辈群体的活动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信息来源的渠道也更加广泛和多元化,教师和课堂不再是大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这些都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且复杂的影响,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局面。而大学生对网络交往环境的过度依赖、受个别所谓的“公知”或“网络意见领袖”的混淆视听影响较大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影响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大大增加。此外,网络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还体现在信息交流、人际交往、心理交流等方面[11]。
四、加强网络同辈群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向引导的对策
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笔者认为,针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网络同辈群体视角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第一,对于大学生网络同辈群体的作用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最前沿。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是全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2]对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转变观念,将这些问题和挑战转化成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对网络世界和同辈群体的了解,正视和尊重大学生网络同辈群体在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并密切关注相关网络同辈群体的交往状况及发展趋势,从而及时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尤其是对于网络同辈群体中的核心人物,要更加重视,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在网络同辈群体成员交往时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从而带动相关网络同辈群体朝着传播正能量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方向发展,进而使大学生网络同辈群体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股新的重要力量。
第二,对网络同辈群体进行准确的分类,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和引导方法。有学者将同辈群体分为三种类型,即积极型、中间型和破坏型[13]。但笔者认为,基于网络同辈群体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和反社会型四个类型,而对于不同类型的网络同辈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对于积极型的网络同辈群体,要鼓励其以传播社会主流文化思想为主,充分运用平台的交互功能促进思想交流,引领朋辈舆论正向发展,如扩大此类同辈群体规模、提供更高质量的资讯内容、打造精品网络同辈群体并予以推广等,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对于中间型的网络同辈群体,要注意其发展的健康因素,抑制其消极因素,从而引导其向积极型的网络同辈群体转化,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采用“引导式”和“体验式”引导学生体悟理论深度与情感温度,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对于消极型的网络同辈群体,要秉持不抛弃、不放弃、不嫌弃的原则,积极地对其进行教育、引导和改造,包括用坚实的理论明确反驳那些扭曲的观点、对违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观点进行批判,从而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与情感认同;对于反社会型的网络同辈群体,要及时予以取缔,对于其中一些涉及违法犯罪行为的网络同辈群体,还要依法对其进行制裁,由此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如此分类是为了使教育者提高对网络同辈群体的认识,并便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大学生网络同辈群体的属性是不断变化的,且可能会呈现几种类型并存的情况,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审慎对待。
第三,主动搭建网络同辈群体的交往平台。大学生愿意参加网络同辈群体的交往,更多的是因为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学习、情感和社交的心理需要。对于这一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充分的认识,只能“疏”而不能“堵”。因此,其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了解他们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在对既有的网络同辈群体加强教育和引导的基础上,主动搭建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网络同辈群体交流平台,以便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项工作,从而进一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在搭建的网络同辈群体交往平台上,教师可以针对当代学生的需求提供更为可靠的信息来源、更有针对性且更为优质的服务,包括结合学生思想动态,宣传社会主流文化思想;紧跟热点话题,塑造正能量意见领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时事热点;搭建同辈社群交互空间,满足学生表达意愿;等等。这样既能满足大学生参加网络同辈群体的心理需要,还能进一步提高其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其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能力,从而让大学生“打开主页便不愿离开、对阅读栏目内容爱不释手、查阅有关资料方便快捷”[14],为其成长成才助力,同时也借此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当然,大学生网络同辈群体平台的搭建,并不是哪一方单独的事,而是需要学校、社会和大学生多方通力合作、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第四,巩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提升其应对群体舆情的处理能力。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知识来源更加多样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影响力。对一些网络同辈群体关注的社会问题或热点事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勇于发声,对于网络群体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其要敢于“亮剑”,正本清源,从而塑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世界的信息权威和话语权威。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学习网络信息技术,提升自己的舆情信息搜集能力、分析能力和应对处理能力。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相关网络舆情监管和处理机制,对一些重要的网络同辈群体或情况特殊的学生群体或个人,要给予应有的关注,精准施治,才能妥善处理一些可能会产生重要影响的网络舆情事件,将其负面影响消除在萌芽状态,从而科学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形成正确的认知,避免受到消极影响。
五、结语
同辈群体是社会学的重要概念之一,近些年来,网络同辈群体日益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类不可忽视的群体。网络同辈群体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必要深化对网络同辈群体的认识,并基于此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58.
[2]姚俊,张丽.网络同辈群体:影响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J].青年探索,2004(2):31-35.
[3]王吉,刘训飞.网络中的虚拟同辈群体刍议[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4):110-111.
[4]孙苓.大学生网络同辈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22.
[5]童星,罗军.网络社会:一种新的、现实的社会存在方式[J].江苏社会科学,2001(5):116-120.
[6]赵庆寺.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文化逻辑[J].当代青年研究,2010(5):16-22.
[7]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09.
[8]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4-10-15)[2020-05-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tnull_3939.html.
[9]包兴敏.同辈群体及其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2):11-13.
[10]王宏.关于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31-32.
[11]姚俊,张丽.网络同辈群体与青少年社会化[J].当代青年研究,2004(4):24-27.
[12]杨增岽.论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遵循:学习习近平关于网络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4-9.
[13]许建宝.“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73.
[14]陈芳.浅析武警部队开展网络文化活动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4(4):2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6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