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促使学生实现自我发现、自我矫正、自我强化,文章首先阐述了学生自我评价的本质诉求,然后分析了学生自我评价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学生自我评价的提升路径,包括保障评价权利,淡化教师权威;明确评价目的,实现全面发展;创造评价环境,打消评价顾虑;激发评价意愿,引导积极评价;提升评价水平,促进科学评价。
关键词:学生自我评价;影响因素;评价权利
评价不是教师的专属,学生也享有评价权利,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改善起到支撑作用。郭洪瑞[1]对于学生自我评价持肯定的态度,他认为学生具备一定的评价素养有利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在评价逐渐与学习整合的背景下,不会评价的学生就不会学习。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应当融入学习过程,这是因为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有效克服对自身认知的不确定性,且对于外部评价的偏差和缺陷也能够起到弥补作用,进而能实现自我发现、自我矫正,最终达到自我强化的目的[2]。
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倡导下,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此,评价必然也要逐渐从以他人评价为主走向关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业成绩、自我效能感及自我调节能力。学生只有真正意识到了评价对于自身的促进作用,才会自发采取行动调节自身的行为。故笔者认为,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素养,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本文拟在说明学生自我评价本质诉求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学生自我评价的影响因素,对学生自我评价的提升路径加以论述,以便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
一、学生自我评价的本质诉求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强调教育评价应当遵循客观性、科学性与专业性,符合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且要回归育人本质[3]。我国在教育评价上做出不少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评价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4],尤其是在学生评价上,教师往往占据评价主导地位,评价以“问题”为主,因而学生对于评价容易产生抵触心理。王洪席和杜卓洋[5]认为,学生自我评价的目的应当在于使学生能够更加客观真实地认识自我,即对自身整体发展状态做出个性化判断与自我定位。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有效规避“不足”型评价给学生带来的焦虑,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具备积极进取的心态。因此,学生自我评价应当能够引导学生从“我为什么不行?”向“我如何行?”转变,使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时能够正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矫正,如此评价才能真正地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作用。
二、学生自我评价的影响因素
(一)基本层面
1.评价主体。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评价,评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根据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自我认同感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自我评价能够有效地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节,并且逐渐适应社会,形成“自我自觉”,进行自我完善,从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实现能力。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他人评价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评价中,教师享有大部分的评价权力,学生更多处于被动参与评价的地位,对于评价的目的不明确。新形势下,评价改革更多强调评价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多教师也意识到评价标准应当多元化,并做了大量的尝试,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但是由于还在探索阶段,目前对于学生的评价仍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的放权并不多。而为了方便“统一计量”,学校容易过度强调“看得见”的外延性评价,从而忽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导致评价很难深入学生内心,不利于做到真实、有效评价,评价不够科学[6]。
2.评价目的。新时代教育评价自改革以来,相关评价主体对于学生评价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努力采取多元化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也鼓励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同时一些学校纷纷实行综合素质评价等,改变了传统的纸笔测验评价。但当前的学生评价改革仍然面临诸多阻力,社会和家长还未完全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导致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往往无法配套。大部分教师都很清楚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但在实际落实过程中,却容易因为各种外界因素影响而难守初衷。评价并非为了将学生分出三六九等,研究表明,目前部分教师对于学生自我评价认识还比较模糊,不清楚学生评价的实质[7]。评价只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实质上是为教育服务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学生评价需要树立为学习而评价、为改进而评价,以及为了学生发展而评价的理念[8]。只有明晰学生评价的价值追求,评价才能成为帮助学生的工具,而不是定义学生的工具。概言之,要使评价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系统,即评价需要看见每一位学生,相信学生具有无限潜力与可能,这样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3.评价过程。自我评价过程应当是“动态生成的”[9]。然而部分学校在推动学校工作时容易出现过度依赖评价改革的情况,即针对学生自我评价,采取过多的评价种类与指标,评价实施也过于频繁,这种面面俱到、整齐划一的学生评价从表面来看给人一种质量很高、井井有条的印象,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健康成长[10]。这是因为评价并非越统一细致、越深入就越好,过度使用评价的教育功能,侧重评价的统一标准,容易遏制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利于因材施教。部分学校在评价过程中将检测手段当成学习目的、将考核结果作为学习价值等,会导致评价偏离育人本质[11]。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并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也难以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自我评价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成因分析
1.评价权力过于集中。周民民[12]认为判断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一个必要前提是学生拥有自行支配自我权力的自主性。“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逐渐改变了以往学生评价中“他评为主”的观念,学生评价的主体逐渐拓展到学生[13],许多教师有意识地尝试给予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但由于给予学生的自我评价机会过少,学生自我评价水平有限,自我评价意识及评价经验欠缺,加上“唯分数”论给教师带来的压力,不少教师认为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过于“耗时”且“低效”,因此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进度和较高的“评价质量”,不愿过多将评价机会交给学生[14]。由于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权力大部分仍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拥有评价的绝对权威。过于集中的学生评价,使师生之间处于“权威与依存”相对的关系中,易打击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积极性。另外,由于精力有限,教师所进行的评价很难深入每一个评价主体,容易导致评价不够科学合理。
2.对自我评价认知不足。长期以来,对学生的评价大部分都是以外部评价为主,即使后来增加了自我评价,但是这也仅仅是为他评而服务的[15]。姬国君和范韵婧[16]认为,尽管他评在评价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不该置自评于整体失言的处境中,相比他评,学生的自评更确切地来说是对自己的自我审视和自我反思。目前,在低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自我评价能力还比较欠缺,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往往容易被忽视。到了高年级,尽管学生具备了较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但是不少教师仍然不愿将评价权力交给学生,认为学生没有达到能够独立评价的水平,仍习惯于“大包大揽式”评价,这种教师对于学生自我评价认知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学生自我评价行为的产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
3.评价氛围不够宽松。赵德成[17]认为,片面强调分数与追求升学率问题受到招生制度、传统文化、选人用人标准单一等多种因素影响,至今尚未得到根本性的遏制。任国平等[18]也持有相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尽管目前认识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影响,还是抵不过升学考试的重要性。在这种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评价环境中,评价对象容易从对学生“人”的评价变成对学生“成绩”的评价,学生被束缚在无处不在的“成绩评价”里,心理负担日益加重,被动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判”,甚至为了“迎合”评价指标而失去本我与自我,即一味追求成绩的提高,这使学生很难静下心来对自己进行自我反思,厘清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因而也就难以通过反思进行自我调节,进而促进自我成长。
三、学生自我评价的提升路径
(一)保障评价权利,淡化教师权威
对于学生的评价,无论是哪一种评价方式都有“看得见”及“看不见”的地方,没有哪一种评价方式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都会存在评价的空白地方,不能很好地满足所有学生渴望被看见的需求[19]。只有那些让“被评价者”接受的评价结果,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促进“被评价者”产生动力,进而产生改进的行为。在评价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控制者”的角色[20],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对自我的评价,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21]。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入手,将评价权力“让步”给学生。评价内容上,不能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要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侧重方法的掌握、习惯的养成、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等。评价形式上,要以“口头叙述”为主进行拓展。口头叙述具有高效便捷的特点,在行为发生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叙述自己各方面的表现,能够让学生快速地通过自我评价及时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但是其过后也有可能忘记,因此教师还可以采用纸笔记录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二)明确评价目的,实现全面发展
明确评价目的是形成评价素养的基本前提。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评价是达成目标的手段而非目的。评价的价值标准注重诊断而非甄别,注重激励而非选拔。不少学生认为评价是教师的事情,对参与评价积极性不高。对此,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评价的目的,意识到评价对自己的促进作用,如此其才能更容易接受评价,进而产生预期的结果。有什么样的评价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导向,因此社会、学校、家长要明确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避免过度追求“分数”和“结果”,实现以评价促进教育增值,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评价的目的,避免将评价当作目的。唤起学生的自我意识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基本前提,因此如果学生没有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评价的需求,自我评价也很难发生。学校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要给学生立好评价的合理“标杆”,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不断反思,形成积极进取的态度,从而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提升。
(三)创造评价环境,打消评价顾虑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关键在于打消学生自我评价的顾虑,这需要在师生民主平等的环境中进行,让学生敢评、能评,进而防止为了评价而评价,导致评价成为学生负担的情况出现。教师要创建非竞争性的评价氛围,防止“贴标签”现象出现,让学生敢于参与评价并敢于表达。除了学校、教师需要具备正确的评价观,还需要制度的保障,教育系统对学校的评价制度、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制度都要避免“成绩取向”,从而创造良好的评价环境。学生在“安全”的氛围中,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真实客观的自我评价,避免赞许效应、“唯分数”或谦虚产生的评价偏差[22]。教师要避免评价的结果导向,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引导学生进行纵向对比,使其善于发现自己的点滴进步,即尊重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保障学生的评价权利,并加以正确引导。研究发现,教师的接纳水平对学生自我评价具有较大影响[23],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将评价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进而内化为学生的评价素养。
(四)激发评价意愿,引导积极评价
根据元认知和动机研究,让学生有效且持续学习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激发学生自主性,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自我成长内驱力带动下会主动建构自我内在评价的体系,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进而为了成为更好的人而努力前进。毛道生[24]认为评价的过程是一个理解生命的过程,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己作为主体所受到的尊重[25]。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充分理解学生并善于激发学生自我评价的意愿。教育不应该成为束缚学生的“外在压力”,需要重视学生内部的本能和需要。因此,激发学生的评价意愿,可以从积极为学生创造评价活动、善用评价工具、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等角度入手,让学生意识到“我能行”。当学生做出评价行为时,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行为,并就学生的评价内容进行正向引导。这样当学生意识到评价对自身的促进作用时,那么就能自然而然地调动自身的评价欲望,从而更好地融入评价过程。
(五)提升评价水平,促进科学评价
评价主体对学生评价过程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当下我国评价的主体初步呈现多元化趋势,学生评价从以学校、教师为主向家、校、社、生多元主体评价转变,然而由于评价主体存在评价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容易导致评价的结果可信度不高。学生拥有自己的个性和主张,因此在学业发展中,尽管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需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观点的产生是学业发展所期待的结果,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所思所想,有可能存在瑕疵,却是学生思考后产生,需要获得评价的尊重[26]。
因此,要提升学生主体的评价水平,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知人易、自知难,对于在丰衣足食的顺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生,要防止他们的自我意识过于膨胀,要引导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客观看待自己,从具体实践中感受体悟[27]。其次,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自我评价的机会。比如,某学校通过创设真实情境,鼓励学生进行广泛参与,同时积极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感悟,在参与中提升自身素养[28]。最后,要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学校和教师也要制定合理的标准,让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能够对照标准自我剖析,但是这个标准需要在学生的未来发展区内,切勿将标准设置得过高,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四、结语
在学生评价中,将评价权力适当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自我调节、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及自我提升,促进学生评价素养的形成,教师要避免因为学生“不懂评价”、评价不够“专业”而不敢让学生进行尝试。
参考文献:
[1]郭洪瑞.学生评价素养的国外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考试,2022(12):70-79.
[2]许光英.核心素养引领的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培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9):70-7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3-04-16].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 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3_494381.html.
[4]谭思远,孔利华.基于学习者画像的学生自我评价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2(7):26-29.
[5]王洪席,杜卓洋.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在逻辑[J].教学与管理,2022(25):36-38.
[6]楼朝辉.天长小学:基于差异的学生评价[J].人民教育,2021(11):64-67.
[7]李妍霖.近十年我国学生自我评价研究综述[J].教育参考,2017(3):41-47.
[8]谢小蓉,张辉蓉.新时代基础教育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与发展路径[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2,5(5):27-35.
[9]杜楠.基于“具体人”理念的基础教育学生评价:内涵、异化与回归[D].银川:宁夏大学,2022.
[10]王烽.开展学生评价要把握好“度”[J].中小学管理,2022(11):34-35.
[11]邓建中,杨国良,蔡其勇.“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价值向度、现实藩篱与路径探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8(5):159-168.
[12]周民民.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性的教学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17(16):6-7.
[13]邓凡,余亮.我国学生评价政策的回顾与展望:基于NVivo 11的政策文本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2(4):91-106.
[14]王颖霞,邹峥嵘.核心素养导向下学生主体式课堂评价策略[J].中学生物教学,2020(26):30-32.
[15]刘志军.课堂教学评价实施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现代教育论丛,2022(5):53-57.
[16]姬国君,范韵婧.课堂评价:促进学生高质量学习与发展的关键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2(9):21-26.
[17]赵德成.中小学学生评价改革的思路与建议[J].人民教育,2021(8):41-43.
[18]任国平,钱丽欣,程路,等.从“对人的评价”到“为了人的评价”: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J].人民教育,2021(6):32-35.
[19]黄慧.评价的力量:建构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系统[J].中小学管理,2022(11):21-24.
[20]何文菲.落实“双减”要力促教学评一致[J].人民教育,2022(6):8.[21]黄燕.教师在学生“自我评价”中的角色定位[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9):91-94.
[22]李凌艳,张志红.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打通教育评价改革的“最后一公里”[J].中小学管理,2022(11):9-12.
[23]袁宏会.做自我评价,做学习主人[J].当代家庭教育,2020(2):43.
[24]毛道生.“人人出彩”生长评价:为成长赋能让生命绽放[J].中小学管理,2022(11):24-27.
[25]高展.走向生命化的学生评价:困境及其超越[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2,38(12):81-85.
[26]刘绿芹,李润洲.学业述评:日常学生评价的理性追求[J].中国教育学刊,2022(9):32-39.
[27]孙军梅.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小学生自我评价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1.
[28]俞晓云.养根竢实:素养导向下的学生评价新探索[J].中小学管理,2022(11):28-3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