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思政的探索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20 10:53: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有利条件,然后分析了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面临的机遇,接着说明了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思路,最后论述了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信息化;高职院校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高校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且成效渐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是高校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培育学生正确三观,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窗口。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教学过程,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同时,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建立信息化课程资源,丰富教学课程设计,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思政改革实效。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有利条件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育人目标具有一致性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但其终极育人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俞国良[2]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所遵循的教育规律具有一致性,服务的主体具有一致性。思政教育的重点是道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亦需要通过价值引领来实现德育目标。班华[3]认为心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精神关怀和道德功能。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有力抓手之一,通过促使学生形成理性平和的心态,强化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可形成与社会需要相符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育人目标的协同一致性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受众广泛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一般开设于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大一新生在自我认知、生涯规划等方面容易出现迷茫的状态,严重者甚至可能价值取向模糊、理想信念丧失,生活空虚无聊、得过且过。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成长中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明确自我价值,不断提高自我心理调试能力,形成自我认同,树立健全人格。这对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科学规划大学生涯,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该课程是一门与学生心理距离较近,深受学生喜欢的通识类课程,具有广泛的受众,这有利于课程思政的实施[4]。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

  作为通识类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每一个教学主题中,教师都比较容易找到融入点,并将其润物无声地渗透教学过程,引起学生共鸣。在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利与多样化体验,但对繁杂的信息和资讯缺乏甄别和抵御能力,思想也容易受到外来文化思潮的影响,如不加以引导,身心极易受到不良侵蚀。教师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点巧妙地渗透学生思想成长过程,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思践悟、健康成长。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足

  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改革不够重视,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不应渗透太多思政内容,以免破坏课程的专业性。受西方心理咨询理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陷入“价值中立”的误区,认为应该无条件积极关注学生,接受学生多元的价值取向,而非对抗或改变,对课程思政表现为“蜻蜓点水”或生搬硬套。虽然部分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在授课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但不同的教师对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把握程度不同,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也不足。整体而言,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的举措仍较少[5]。

  (二)课程组织形式比较单一

  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参与度容易受课程组织方式的影响。在部分高职院校,受限于课时及师资不足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采用传统授课方式,偏重知识性教育,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师生和生生互动较少,对学生课前和课后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也明显不足,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在课程思政融入教学过程时,教师大多采用案例讲解、图片和视频展示等方式,但过于重视形式,反而忽略了知识的渗透。而且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信息化平台丰富课程组织形式,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教师仍比较少。尤其在大班教学的情况下,教师基本全程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效果不佳。

  (三)信息化技术融入课程思政改革较少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逐渐采用多媒体设备授课,在传统讲授基础上,增加视频、微课、动画等教学资源,丰富了课程展现形式。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教学人员大多为兼职教师,专职师资力量匮乏,团队合作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明显不足,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学并以信息化的手段加以呈现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三、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面临的机遇

  (一)信息化技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便利

  信息化技术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更形象具体地呈现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学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自由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这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和手段,也让教学效果实现了最优化。《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信息化技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便利,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学体系建设、教学模式创新,最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思政的高度融合。

  (二)信息化技术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师普遍注重技术技能训练,大部分学生对理论学习兴趣不高,对专业课之外的通识类课程不够重视。同时,在通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喜欢“填鸭式”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更喜欢线上线下互动性强、贴合生活化的体验式教学设计。基于此,教师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采用微课、微视频、慕课等创新教学模式,通过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相结合的翻转课堂,促进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可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路径,进而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四、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思路

  (一)明确课程定位和目标

  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到:“高校要面向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原则上应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该文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定位和性质,其是面向全部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须纳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中加以实施[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于一体的公共课程。其定位与思政教育目标具有一致性,均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因而教师要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倾向于保持“价值中立”的误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提升到育人的高度,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润物无声地渗透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育心与育德相统一。

  (二)做好学生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是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维特点和知识基础等情况,对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高职学生的生源结构复杂,有普招生、单招生、中职对口学生等,不同生源类型的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各异。当代大学生是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对新鲜事物感知迅速,个性张扬,喜欢表达自我。经调查,大部分学生表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感兴趣,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升自我调适能力。在学习中,他们对动画、视频等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比较感兴趣,且喜欢在网络媒介中表达观点。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线教学成为许多师生青睐的新型教学形式,多样化的平台功能丰富了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例如,在线教学中的随机选人、抢答、竞答等即时互动方式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因此,教师做好学情分析,有助于后续教学的顺利进行,而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教师可在课前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发布相关调查或讨论话题,了解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期待,以及感兴趣的课程主题和喜欢的授课方式等。准确把握学生情况后,教师可结合授课实际融入思政元素,这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三)整合课程模块和内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可分为认识心理健康、了解自我与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大模块。每一个模块可设计不同的教学主题,并根据主题内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从而促进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如在认识心理健康模块中,教师可通过解读《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健康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注重维护个人身心健康。又如,在恋爱与性心理主题中,教师可通过分享名人的爱情故事,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恋爱观和择偶观,同时从故事中体会“大家”与“小家”、“大爱”与“小爱”的深层辩证关系[7-8]。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不同专题的特点和教学安排,笔者挖掘了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体系的雏形,如图1所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教案和教学设计,为融入信息化教学技术夯实了基础。

\

  (四)丰富教学设计和策略

  实施课程思政改革要遵循“显隐结合、以隐为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教学全过程[9]。依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主题教学为主线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有效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设计[10]。教学设计过程含前端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及信息化技术的合理运用等。在实施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学情,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进行系统分析和定位,结合教学主题,做好课前、课中和课后各环节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综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案例研讨、角色扮演、团体辅导等互动体验式教学模式,结合线上教学资源的运用,融入思政元素,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11],同时要科学开展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全方位评价,以便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表现。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结合授课情况,不断丰富和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如图2所示。

\

  五、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

  (一)加强师资建设

  首先,要不断强化教师利用课程思政育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其提高自身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并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人格培育和心理滋养。其次,要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综合能力,使其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善于运用校园文化资源丰富课程思政资源,增强学生的体验感[12]。最后,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团队协作,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即利用团队的力量推进课程思政改革,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培训学习等方式,促进团队交流合作、共同进步,营造良好的教学团队氛围。团队协作建设线上课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线上案例资源库,可辅助教学的开展。

  (二)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丰富课程组织

  课堂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主渠道,教师要利用好课堂,丰富课程设计和组织形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获得感,进而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和基础,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和资源开展课程思政,实现翻转课堂。同时,善于搭建学生线上和线下体验的场景,在不同主题的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互动分享、团体辅导、素质拓展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构建“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等多样化的组织形式[13]。此外,教师要利用线上平台,为学生提供表达自我观点、分享讨论的舞台,及时向学生推送与课程相关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播正能量的视频、影片、音乐等,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三)建立更加全面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可让同行对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组织、课程思政目标实现程度、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应从学生的心理素养、自我调适能力、个人心理成长、德育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及学生自我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14]。基于此,运用信息化平台强化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实时评价,能够使学生及时接到教师反馈,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如在线上竞答和抢答的环节,学生完成后,即可马上获得加分,并能第一时间得到认可,这样能进一步激励学生参与课程学习,改善学习效果。

  总之,当前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改革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重视程度不够、教师信息化水平不足、信息化教学设计单一、资源没有实现共享等问题。未来,仍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总结经验,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及加强教材建设,实现课程思政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培育学生健康人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心态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姜松梅,王冰洁.“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3):107-112.

  [2]俞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3.

  [3]班华.心理-道德教育服务人生幸福[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9-94.

  [4]张桂源,黄露露.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德心智融合”模式的实践探讨[J].教育观察,2022,11(32):90-93.

  [5]陶星宇.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索与研究: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2(27):26-28.

  [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2021-07-07)[2023-02-0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2107/t20210720_545789.html.

  [7]董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J].广西教育,2022(6):84-87.

  [8]容迪,王泌.“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探索: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J].广西教育,2022(6):88-90,97.

  [9]左玉婷.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8):85-88.

  [10]韩海燕.信息化背景下的体验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究[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6):15-16.

  [11]丁玲.信息化背景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23):195,198.

  [12]狄欣.思政元素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1):57-59.

  [13]李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22,8(4):40-42.

  [14]芮雪,吴虹雨,马长红.“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课程建设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10):48-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69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