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区域基础教育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内涵、短板与区本实训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3-19 09:58: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本文以胜任力理论为指导,阐述了区域基础教育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内涵,提出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由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构成,共11个要素。同时基于全系统525位学校中层及以上干部的“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调查问卷结果,得出区域学校干部在洞察力、反应力、统筹力、有效沟通几方面存在不足的结果,并对区域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短板原因和对策开展针对性研究,明确了培养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的区本实训内容与实训方式。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实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防范风险挑战、应对突发事件发表系列重要论述,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学校作为人员密集、活动频繁、环境封闭的组织系统,本身即突发事件高发场所;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学校)常见的突发公共事件,绝大多数都是学校组织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小型矛盾摩擦或意外伤害事件。作为学校突发事件治理的“关键少数”,干部治理能力的高低关系到科学管理水平的高低。

  一、基础教育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内涵要素

  “胜任力”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戴维·麦克利兰教授认为,胜任力理论以提高绩效为目标,通过研究某一特定项目中卓越者与普通者深层关键特征(胜任力要素),建立相关胜任力模型,进行人力资源选拔、培训的一种实践理论。目前运用胜任力理论,进行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的实证研究成果较少且研究对象多聚焦政府官员、企业高管、特殊专业(武警、消防、公安、疾控、应急等)人员,运用胜任力理论、以基础教育学校干部突发公共事件治理能力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较少。

  本文依托课题项目,以胜任力理论研究为指导,辅以社会学抽样调研、行为事件访谈、田野调查、文献法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提出学校干部突发公共事件治理能力内涵与构成要素,以及学校干部突发公共事件治理能力冰山模型。(见图1)。

区域基础教育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内涵、短板与区本实训研究论文

  学校干部突发公共事件治理能力,是干部在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治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它由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两部分构成,共11个要素。显性能力由快速反应、沟通表达、全局统筹和转危为机四个要素构成,隐性能力由政治意识、情绪控制、洞察分析、复盘学习、协作执行、防控建设、信息运用七个要素构成。课题组按照突发事件应对相关度,对构成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的11个要素进行排序,构建了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冰山模型。位于水面下方的冰山属于隐性能力,露出水面的冰山属于显性能力。隐性能力是基础,作为基本能力,对显性能力起支持作用,是突发事件应对间接相关的素质;显性能力是核心能力,是直接作用于事件应对的相关素质。

  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各要素内涵依次阐述如下。

  在显性能力要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快速反应,它指干部突发事件应对黄金时间点的掌握运用,是信息运用、防控建设、政治意识三个隐性能力要素的综合显现。显性能力的第二个要素是沟通表达,指温情表达的态度、语言与斡旋说服本领。显性能力的第三个要素是全面统筹,指从全局角度重新调配资源(人、财、物)时,使学校突发事件“爆发即峰值”,危机日趋平息的本领。它是情绪控制、协作执行、洞察分析、信息运用等隐性能力要素的综合体现。显性能力的第四个要素转危为机,它指在事件应对中发现、创造亮点的素质。是隐性能力之洞察分析、复盘学习与信息运用诸要素的综合体现。

  隐性能力的七个要素中,位于底层的政治意识,是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的基础。主要指学校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表现的“以人民为中心”态度与信念。它是一种政治信仰,也是干部的责任担当。第二个要素是情绪控制。它指干部在学校突发事件中保持冷静、清醒,适度共情,调适自我不良情绪与压力的本领。第三个要素是洞察分析。它是指学校干部对事件走向的预判、对即将发生事件的感知。第四个要素是复盘学习。它指干部对突发事件治理的反思与学习意识。第五个要素是协作执行。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协作,即学校干部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与同层级干部、与不同部门间教师配合,是个体对外的,是干部配合他人、配合兄弟部门的,是团队精神的显现;第二层含义是执行,作为学校突发事件应对环节中的一员,干部自身对上级指令的理解、传递与推进落实。第六个要素是防控建设。它是指学校有形、无形安全围墙修筑,包括预案编写、安全体系建构、依法治校、安全教育实施等本领。第七个要素是信息运用,它包括搜集信息、筛选信息和使用信息三方面。主动搜集信息,有意识地对信息进行筛选和有策略地使用,掌握学校突发事件应对舆论主动权。

  二、区域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短板调研及结果分析

  课题组向全系统525位学校中层及以上干部发放“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调查问卷,以问卷方式了解区域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状况和能力短板。调研结果显示,总体表现为区域学校干部洞察力、反应力、统筹力、有效沟通几方面存在不足。(见图2)。

区域基础教育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内涵、短板与区本实训研究论文

  区域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短板调研数据显示,65.19%的其他干部存在“寻找关键点转危为机的洞察能力”不足,57.14%的其他干部“黄金时间(窗口期)快速反应能力”不足;56.94%的其他干部需提升“全局观念与统筹能力”,53.92%的其他干部“多角度分析思维能力”不足,46.08%其他干部“舆情引导能力”不足,等等。能力短板调研显示,其他干部与正职百分比大体相近,但在舆情引导、全局观念与统筹能力、多角度分析思维能力”三个选项呈现大于10个百分点的差异。学校正职更需提升舆情引导能力,其他干部更需提升全局观念与统筹能力、多角度分析思维能力。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还发现,干部们在回答“在校突发事件应对中花费时间、精力最多的三类事件”问题时,排在前三位的最耗时间精力的突发事件,既不是社会关注的师德事件、霸凌事件,也不是营养餐质量事件或学生作业补课等教学类事件,以69.42%高居榜首的困扰学校的突发事件类型是“学生意外伤害的善后”。排在第二位的是“偏执倾向学生或家长沟通问题”,百分比为62.78%。排在第三位的是“学生(或家长)间的纠纷处理”,百分比为50.91%。同一道题学校党政正职干部选项排序与其他干部相同,个别选项百分比还高些。

  三、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实训课程内容架构

  知识和能力是人类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知识是指人们通过学习、实践和经验积累而获得的各种信息和理论,而能力则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技能。突发事件治理能力通过后天学习获得,在实践中成长。不存在独立于突发事件应对知识之外的突发事件治理能力。突发事件应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是突发事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根据北京市教委2023年6月开展“实训”文件精神,培训要遵循“重实践”“沉浸式”“帮助一线干部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课题组将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各要素,匹配每个要素的对应知识点,“高效精简”确立相关实训内容。

  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中的显性能力之快速反应要素对应知识点是现场应对,培训内容为现场处置流程、事件解决窗口期等。事件解决窗口期又称黄金时间点。学校干部对突发事件应对流程、黄金时间点等关键要义理解、掌握并熟练应用,可提高学校干部反应速度,提升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沟通表达要素对应知识点包括准确口头表达、斡旋相关利益方的说服技巧,培训内容为即席表达、谈判与沟通技巧,谈判中常用的思维逻辑。全局统筹要素对应知识点是整体意识与资源拓展。培训内容为系统思维、大局观念、资源拓展案例。转危为机要素对应知识点是思辨精神与创新意识、多维思考,培训内容为危机中的亮点发掘与目标创造。

  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中的隐性能力之信息运用要素,对应知识点是信息收集、整合与引导的知识,培训内容为信息搜集的渠道与舆情引导方法。防控建设要素,对应知识点是防控体系构建,培训内容为预案编制、防控体系建设、相关政策与法律知识。协作执行要素,对应知识点是个人执行与调控,培训内容为准确执行与反馈、目标管控和团队领导力。复盘学习要素,对应知识点是事件善后的反思评估,培训内容为反思与评估指标运用。洞察分析要素,对应知识点是事件性质与走向原则把握,培训内容为底线思维与极限思维,事件转向的察举分析。情绪控制要素,对应知识点是自控、共情与同理心,培训内容为压力调适与情绪管理。政治意识要素,对应知识点是干部讲政治意识与执政观、担当精神,培训内容为自我修养、理想信念、官德人品培养等(见表1)。

区域基础教育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内涵、短板与区本实训研究论文

  四、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课程实训形式及实施

  课题组采用集体研讨、资源共享、整合构建、汇总提炼等方式,将能力要素对应的知识点,转换为对应的培训内容,设计实训方案。根据方案寻找匹配的授课专家,组建专家团队。设计实训方式,提出明确要求,提高实效。

  实践证明,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形式,可以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发生有机结合,帮助学员实现理论知识快速转化。案例研讨有助于学员当堂生成,可有效调动学员内部知识储备,将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能力。在案例分析中辅以讨论交流,同样有助于提高培训群体的突发事件治理的意识,拓宽学员治理视野,提升治理站位,丰富治理经验,提高突发事件治理能力。专题讲座与案例研讨有机结合,是提高培训实效性的有益策略。

  培训课程使用的案例,都是近年发生的市区相关学校聚合案例,部分案例来自区域学校本身。案例本身鲜活、有时代性,有区域特点,对基层学校干部突发事件应对更具指导意义。来自区域学校实践的案例教学,得到了学员的共鸣和认同。调研显示,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课程培训实践中的三大培训形式最受学员欢迎。分别是案例评析、模拟训练、专题讲座。其中,“案例评析”以86.12%高居榜首,“模拟训练”占69.22%,“专题讲座”占68.61%,受欢迎程度相近。

  课题组还对最早参与培训的部分学员进行了追踪调研。以收集训后新发事件反思方式,了解干部训后转化度。课题组收集的学校干部撰写的万余字新发案例反思显示,受训学员在工作中有意识地运用相关知识,就能转化为突发事件治理能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前期的培训学员,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快速反应、借助团队意识、以人为本信念、沟通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提高。下面摘录几位学员运用培训所得,对处理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善后的反思,如下:

  “这件事发生时正好是接受了应急事件处理培训后。依照吴幼颖老师在讲座中讲述的应急事件处理过程进行了快速处理,整个处理过程在45分钟内完成。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了及时的安抚,同时寻找了帮手,整个事件处理过程中,有两位班主任、年级助理、校医、以及德育主任共五位教师参与其中。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各项资源,家长对整个处理过程也比较满意,顺利地化解了危机。同时以此为契机,班主任也在班级中开了主题班会,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此次突发事件应对成功缘于:迅速弄清事实,给事件定性,保护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以恰当方式化解家长误解,并使青年教师受到了教育;未雨绸缪开展师德大讨论,提升所有教师廉洁从教意识;以人为本,感同身受,有温度的思想工作与心理疏导相结合。”

  “反思我对此次危机事件的处理,有几点做得较好:及时安抚家长的情绪,并对孩子表示关心;向家长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向任课教师寻求学习资料的支持。做得不好的地方有:应该在家长给我打电话的当下就给校医打电话,询问校医的建议;没有出现‘闪光点’,处理方法中规中矩。”

  “尽管这件事情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但也着实让我心惊胆战。这件事情,我没有把握住第一时间的原则,当学生的手机被没收后,我并没有找他了解情况,也没有告诉他我要怎么处理。没收手机后,找与不找学生应该视情况而定,这位男同学平时就爱和老师唱反调来博得其他同学的关注,当我没收他的手机后应该立刻稳定住他的情绪,先问问他用手机在干什么,如何解决,而不是冷处理直到放学。”

  综上,区域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研究,是根据基础教育学校突发公共事件高频琐小、动态多变、危害滞后的特点进行的,有其自身特点。本文借用胜任力理论和操作方法,研究学校干部在实发事件治理中的能力要素构成,创新了学校突发事件治理研究路径。同时,根据研究成果研发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实训方案,借助区域教育党校平台为实施媒介,辅以突发事件治理案例写作与评析活动,可有效提升培训科学性,实现以精准培训提升学校干部突发事件治理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赛男.基于治理现代化的基层干部治理能力评价与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济南:山东大学,2020.

  [2]张光雄.新时代提高党员干部应急治理能力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0,21(4):146-150.

  [3]商植桐,张超.领导干部突发性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核心素养及提升路径[J].领导科学论坛,2021(1):136-140.

  [4]岳宗强.领导干部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的动因、要素及路径[J].理论导刊,2020(6):82-88.

  [5]吴蔚.县级领导干部非常态治理能力培训标准化研究[J].领导科学论坛,2021(2):109-1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57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