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HPS教育理念与地理学科性质、地理新课程标准高度契合。该教育理念倡导将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融入地理学科教学,使学生以科学的基本史料为基础,加深知识理解,并促进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发展。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了HPS教育理念的内涵,并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为例,对HPS教育理念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具体应用展开探究,旨在探索出一套具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HPS,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核心素养,海陆变迁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基于地理学科的性质,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倡导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引领学生学习对生活、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具备生态文明理念的新人。基于此,教师作为新课程标准的践行者,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聚焦课程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发展核心素养的环境。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将教学重点集中到知识讲解上,忽视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同时,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了与学生的沟通互动,导致整个课堂氛围沉闷、枯燥,学生不仅无法理解相关的知识点,甚至产生了大量的疑点。久而久之,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HPS(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教育理念打破了应试教育模式,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将历史、哲学、社会等相关内容融入地理课堂,使学生在科学哲学思考中,理解地理知识本质,并从中获得人地观念、区域认知、科学思维、实践能力的发展。可见,HPS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契合,将其与地理课堂教学融合,已经成为落实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力手段。
一、HPS教育理念与地理课堂教学
(一)HPS教育理念内涵
HPS主要包括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与传统的教育理念相比,这一教育理念倡导教师在开展科学性质学科知识教学时,应告别单纯讲书本的教学模式,而是基于科学学科性质,以科学史为支撑,让学生探究科学发展历程。继而,从哲学的层面进行辩证分析,并从人文的层面进行理解。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HPS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角度,使学生在历史、哲学、社会等角度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如此,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鉴于HPS教育理念的内涵展开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遵循以下流程展开的:
第一,提出问题。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以某一自然现象切入,明确该自然现象曾经被研究过。
第二,引出观念。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通过引导、启发等,引领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学习历史。在这一环节中,主要围绕某一科学现象的早期研究、相关的思考和实例进行简单介绍。接着,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针对科学现象研究中的不同观点进行简单介绍,使学生在科学研究史的发展中,认识到科学发展的时代性。
第四,设计实验。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多种观点中选择某一个观点,设计实验并进行检测。
第五,呈现科学观念、实验检验。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围绕当代的科学观念进行解释,引领学生在实验观察和资料整理中,逐渐从错误的观念发展到科学观念。
第六,总结与评价。在这一环节中,主要是引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本质进行理解。
(二)HPS教育理念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一方面,新课标作为课堂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流趋势。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全新的课程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同时,在新课标中,还倡导教师应努力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向学生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了解地理学科的发展历史。新课标还基于地理学科的自然性和社会性,要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以及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最终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爱家乡,爱自然,关注全球发展等积极的情感与优秀的品质。鉴于新课标下的地理教学的要求,传统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教学要求,积极融入HPS教育理念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从现行初中地理教材上来说,各个版本的地理教材中都体现了HPS教育理念,其中渗透大量的地理学史知识,如对某一个地理现象或者知识的探索和发展过程。此外,还有大量的地理学家介绍,包括地理学家的姓名、国籍、地理学知识发现过程等。新教材中的这些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地理知识体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是开展HPS教育的最佳契机。因此,现行的地理新教材,为HPS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充分利用现行教材中的内容,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HPS教育。
二、HPS教育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
新课标视域下,融入HPS教育理念,构建全新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笔者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为例,针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探究。
(一)基于教学目标,形成设计思路
“海陆变迁”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中的内容。在本章节中,主要阐释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和形成原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七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发展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举例说明的方式,对海陆变迁解释、说明;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能够对世界上著名的火山、地震分布带进行解释,明确这些地理现象和板块运动之间的关系。(2)能够通过拼图、分析示意图的方式,对板块学科和大陆漂移学说进行证明,从中培养学生的读图、想象和推理能力;能够利用板块学说的相关内容,对地球基本面貌的形成、发展进行解释。(3)能够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史,由此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领悟科学探究精神。
鉴于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结合HPS教育理念,教师以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为切入点,引领学生将真实的科学史作为探究依据,促使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和观点进行探究,通过“做出假设——实验探究——推测结论”等环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真正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涵,从而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出尊重科学等精神,真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实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具体来讲,基于HPS教育理念的内涵,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了“海陆变迁”的具体教学思路:
第一,提出问题。引领学生对海陆变迁进行观察与思考,由此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第二,引出观点。对“沧海桑田”的视频进行观看,指引学生初步形成海陆变迁的观点。
第三,回顾历史。引入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故事中,形成科学探究精神。
第四,实验设计。指导学生通过报纸进行实验,对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进行验证。
第五,实验检验。引领学生开展海底热流实验,对板块构造学说进行验证。
第六,总结评价。证明海陆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的状态,必须以科学的精神进行探究。
(二)基于HPS教育理念,优化教学过程
鉴于HPS教育理念,以及核心素养的要求,根据上述思路,形成了如下教学过程:
第一,提出问题。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以岳麓山发现双壳类、腕足类、鱼类化石切入,推导这一地区在4亿年前可能是一片汪洋。同时,教师又结合长沙市“山水洲城”的独特风貌,是由海平面的上升所致,是大自然的馈赠。在此基础上,教师又提出了“在喜马拉雅山的地层中发现了远古时期的海洋生物化石;在台湾海峡的海底发现了森林的遗迹;目前的东非大裂谷依然没有停止扩张的步伐,地中海则在慢慢缩小”等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悟“沧海桑田”的变化,并由此进入到问题的探究中。
第二,引出观点。让学生分析各个地区的海陆变迁现象,初步得出结论: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和陆地之间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在学生所得观点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那么海陆的轮廓是否也在不断地变化?
第三,回顾历史。为学生补充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相关资料,并告知学生:这一学说的科学性虽然在后来被证实,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却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和批驳。同时,教师继续为学生呈现资料,包括在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地层中均发现了2.5亿年前海洋中的蕨类植物舌羊齿化石;在亚洲、非洲、南极洲和南美洲发现了史前的淡水爬行动物化石;在北冰洋的小岛中发现了热带植物的化石;在南极洲却发现了大面积的煤矿。同时,基于这些资料,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些资料说明了什么?能否支撑起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在这一阶段中,将真实的科学发展史进行了还原,体现了科学哲理的思辨性,使学生从中感悟到科学探究精神,并从地理学家身上学会了不畏权威、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四,实验设计。先引导学生对世界海洋分布图进行观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发现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的边缘,存在相吻合的现象。由此指导学生进行猜想,并运用撕开的报纸进行拼接,使学生在报纸拼接实验中,找到大陆相连的证据。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地理学科的实践力。
第五,实验检验。运用信息技术这一工具,为学生呈现海陆运动变化情况,使学生在直观感知中,学习到板块构造学说诞生的过程、主要内容,并认识到魏格纳的大陆漂移思想是板块构造理论的核心。同时,指导学生在大容器中装入适量的冷水,在小容器中装满热水并滴入墨水,运用橡皮筋和塑料膜将小容器的口封住,并将其放到大容器中,运用笔尖在塑料膜上扎两个小孔,观察其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在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完成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从学习中获得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科学素养等全面发展,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
第六,总结与评价。引领学生对海陆变迁的过程进行回顾,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一个不断观察、猜想、实验的过程。虽然这一学说已经得到了验证和认可,但依然有待进一步完善。科学探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总结、思考,深刻感受到科学探究的快乐,从而获得了综合素养的发展。
三、HPS教育理念下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在“海陆变迁”这一节课的教学中,遵循HPS教学流程,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探索中发现,最终在探究中深化核心知识点,促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全面发展。在运用这一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时,应注意:首先要摒除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念,树立素养本位的教学观念,并将其与案例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整合起来,运用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课堂教学。其次,还应积极挖掘和收集与地理知识相关的地理史实,以帮助学生在地理史实的辅助下,更好地了解地理概念、理论知识,促使学生在HPS课程资源学习中,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在讲解山岳相关知识时,就可将郦道元、徐霞客等相关名人事迹作为学习资料;在讲解与地球宇宙环境相关的知识中,可以增加哥白尼的日心说探索。最后,还应当丰富教学活动,以学生身边的地理环境为切入点,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仔细观察、大胆猜想、认真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完成分析、探究学习,从而获得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HPS教育理念契合了新课标的要求,将其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不仅增加了地理课堂的趣味性,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使学生在深度学习中,获得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科学素养等全面发展,真正落实核心素养下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季小丽,赵清.初中地理教学中HPS教育的渗透现状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12):14-15+29.
[2]张鹏韬,曾早早.基于HPS融合模式的初中地理教师科学史教学理念研究[J].地理教学,2021(4):4-11.
[3]王欢.HPS教育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9):45-47.
[4]蒋伟尚,刘小利.基于HPS教育理念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与反思——以“海陆变迁”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0):36-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5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