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家国情怀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中华美学精神 、历史本体之美与家国情怀的 内在美高度契合 。在中华美学的影响下和深厚文化的浸润滋养下 , 家国情怀也实现了融 合升华 。历史学科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元素与 “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和 “勇担使 命 ”的 民 族复兴重任有着内在统 一 性 , 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 。 高中历史教学中美 学 理论与家国情怀的 融 合 , 对 学 生 审 美 、人 文 素 养 的 提 升 和 价 值 观 念 的 塑 造 有正 向 影 响 。 本文以家国情怀为视角提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审美化建构 , 并以审美化 建 构 推 动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创新 , 进而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建构奠 定基础 。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 情怀 , 多 次 强 调 传 承 和 弘 扬 中 华 美 学 精 神 。 2020年中办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 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时代性地诠释了中华美学精神 , 而家国情怀是中华美学精神的内蕴所在 , 更是历史 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审美化是在课堂教学活 动的全过程将审美教育有效融入其中 , 立足历史教 材对其所蕴含的审美符号进行深度挖掘 , 打破审美 局限 , 在历史课堂上向学生传递多元化审美 , 并在 这种语境下体验传统文化精神的不同呈现方式 。 因 此 , 高中历史教学要依托于美学理论改革优化历史 课堂教学方向 , 将家国历史以多重美学意蕴进行充分展现 。
一 、家国情怀与高中历史教学审美化主张
以家国情怀 为 视 角 的 审 美 主 题 与 高 中 历 史 教 学审美化之间有 着 高 度 的 适 配 属 性 。 在 中 国 历 史 文化的深层结 构 中 , 家 国 情 怀 始 终 蕴 含 其 中 , 其 赋予了历史学科 内 在 的 规 定 属 性 。 家 国 情 怀 在 历 史学科中的核心价 值 体 现 在 对 国 家 和 民 族 的 自 豪 感和认 同 感 、 对 中 华 传 统 文 化 的 自 信 感 上 , 是“感性人文 ”和人 文 精 神 与 民 族 历 史 观 的 深 度 结 合体 。历史课程教学 模 式 要 以 学 生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值观的培养作为 改 革 目 标 , 以 提 升 学 生 民 族 自 豪感 、文化自信心 。 而 高 中 历 史 审 美 教 学 也 是 学 生家国情怀培养的 重 要 路 径 , 以 史 鉴 今 能 够 使 学 生对家国情怀 有 更 加 深 入 、 多 维 的 感 悟 。 家 国 情 怀与中华美学精神之间既外在相互促进又内在和谐统一 。“和 ”是儒家美学思想的中心 , 既是人和 , 也是人与自然 、社会 的 和 谐 , “修 身 、齐 家 、治 国 、平天下 ”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则是对儒家美学精神 “家国同构 ”(家 国 情 怀) 的 至 高 诠 释 。 人 的 内 心 精 神 力量(情怀 、志向 、气节等) 是中华美学的重要 内 容 ,中华美学精神与新时代中国梦和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碰撞是对家国情怀的高度升华 , 而青少年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的强化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滋养 。因此 , 作为有着多重视角的多元化审美意蕴的历史本体 , 家国情怀是其精华所在 , 而高中历史教学审美化建构以家国情怀为视角进行设计优化 , 能够使学生在历史学科本体美的牵引下实现对真善美内在价值的深度挖掘和追求 , 进而从历史学科育人角度来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
二 、高中历史教学审美化建构现状
1. 家国情怀教育落实在历史教学中的效果有限
《普通高 中 历 史 课 程 标 准(2017年 版 2022年 修订) 》中指出 , 家 国 情 怀 是 历 史 学 科 核 心 素 养 中 的价值追求的目 标 。 新 时 代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教 育发展是以 “立 德 树 人 ”作 为 根 本 任 务 , 这 就 要 求 高中历史需以对 学 生 爱 国 主 义 情 感 的 培 养 、 高 尚 道德品质的树立 、正 确 价 值 观 念 的 养 成 作 为 重 要 教学目标 。
在当前的历 史 教 学 实 践 中 , 教 师 审 美 意 识 的 缺乏使得其无法深 刻 向 学 生 传 递 历 史 学 科 所 蕴 含 的民族精神和德 育 价 值 , 学 生 内 心 的 情 感 和 思 想 无法通过 表 面 内 容 实 现 真 正 的 触 及 。 同时 , 基于 应试教育压力 , 高 中 历 史 教 学 内 容 更 侧 重 于 实 用 性 , 教学模式趋于机械化 , 在此教学环境下历史学 科之美无从展现 , 中华疆域波澜壮阔的变迁史 、上 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史 、近代中国的受侵略史 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等所带来的震撼学生也无从体 会 , 历史长河中流淌的崇高 、 自由 、解放等审美形 态和审美追求 无 法 成 为 学 生 不 断 前 进 的 动 力 。 故 而 , 通过历史教学实现学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的 转化任重而道远 。
2. 历史教学 对 学 科 价 值 与 审 美 建 构 的 挖 掘 不 够深入
作为高中历史学科诸多核心素养之一 的家国情 怀 , 其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困境源于对学科价值和 审美建构的挖掘层次不够深入 , 对学科育人价值的 理解过于狭隘 、片面 , 对历史课程中蕴含的思政理 念的探究过于表面化 , 更多地是让学生机械式地死 记硬背和刷题 。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推进和落实 , 我国教育领域 的发展趋势发生了重大改变 , 但部分高中历史教师 的教学理念过于落后 , 教育方法过于陈旧 , 这种教 学模式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 , 无法真正贯 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 的意见》, 学生审美和人 文 素 养 得 不 到 有 效 提 升 的 同时 , 家国情怀和中华美育精神的培养和弘扬效果 也会受到弱化 。
三 、以家国情怀为视点的高中历史教学审美化 建构路径
1. 立足课 本 , 在 课 堂 教 学 中 渗 透 家 国 情 怀 教 育 , 培养学生审美追求
历史教师应立足课本 , 将家国情怀素养与历史 教学内容有效 融 合 , 并 在 课 堂 活 动 中 对 其 充 分 展 现 , 以实现历史育人价值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之美和民族审美特质得以充分展现 , 历史教学审美 化建构雏形才算真正意义上形成 , 进而为下 一 步学 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提供系统化框架 。
为实现这一 目标 , 教师可通过历史教学情境化 设计将审美要素渗透于课堂之中 。家国情境的创设 可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 , 历史讲解环节审 美要素的融入更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审美探究 , 描 述历史事件时要声情并茂 , 富有感召力 , 学生的多 重情绪在家 国 情 怀 的 持 续 升 腾 中 才 能 得 以 充 分 调 动 , 对 国 家 、 民 族 的 高 度 使 命 感 、认 同 感 、 责 任 感 、 自豪感也越发浓烈 。教师还可在学生自主学习 的过程中渗透家国情 怀 审 美 要 素 , 通 过 问 题 探 讨、 鉴赏式评述 、赏识教育等让学生对求知的快乐有更 加深刻的体验 , 进而促使学生在自我认同 、 自我提 升中实现历史学科审美观念的培养 。例如 , 在高中 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课中 , 教 师可围绕新文化运动 “旗手”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引 出这一运动的主要思想—民主与科学 , 让学生从 中了解到辛亥革命后思想解放和探索救国仍未停止 ; 通过播放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相关片段 , 以情境 导学方式营造家国情怀氛围 , 让学生从 “以振兴中华 为己任”的中国 先 进 知 识 分 子 身 上 感 受 那 场 波 澜 壮 阔 、激情燃烧的新文化运动所带来的文化觉醒和民 族觉醒 , 进而为历史课堂家国情怀审美情感基调的 奠定做铺垫 , 并在家国情怀意蕴中培养学生的审美 追求 。
2. 文化传 承 与 家 国 情 怀 相 结 合 , 引 导 学 生 审 美超越
高中历史的审美价值与教师的审美教育理念息 息相关 , 教师可依托于历史审美观点引导学生对个 人与历史的内在联系以多维视角进行深层次地审视 ,并站在个人立场感受历史解读的形象化 , 引领学生 通过对自身历史价值的思考去探寻历史审美精神 。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 教师可通过自主探究 、文艺表 演等活动的创设循序渐进地指引学生自主追问历史 审美 , 这种审美教育方式能够促使学生家国审美情 感的再度升华 , 学生对历史的审美能力也由表及里 实现从兴趣探索到学习志趣的转变 , 并为学生审美 素养的培养创造条件 。
例如 , 在高中历史 “文化传承的多种 载 体 及 其 发展 ”一课中 , 教师在探究家国情怀的审美方向时 可以以文化为中心开展 , 以现实意义为着力点将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国家发展 、 民族复兴的内在联系 及历史意义加以详细阐述 , 并将家国情怀与文化传 承和文化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 ; 讲到图书馆 、博物 馆的发展时 , 教师可通过播放话剧《海棠依旧》向学 生讲述战乱年代故宫博物院文物的迁移史 , “海棠 ” 既象征着美好 , 也象征着故宫人用生命延续中华文 化的精神 。在中华民族戏剧之美的冲击下 , 学生用 心感受中华民族救亡图存 、守护国宝的精神之 美 , 进而在深刻解读历史审美价值中实现审美超越 。
3. 家国情 怀 审 美 要 素 渗 透 在 学 习 内 容 中 , 深 化学生审美解读
历史教学内容融入家国情怀审美要素有助于学 生对学习内容审美解读的进一 步深化 , 增强学生的 审美感知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能够自主运用主客观 的统一性对历史事件进行唯物探究 , 对其中所包含 的家国审美意蕴也能够用辩证思维去感知和体会 。 历史本体所承载的多元化深层次的家国情怀之美则需要学生以多维视角去感悟历史审美符号 , 有井冈山精神 、长征精神 、延安精神等的革命 精 神 之 美 ,有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中华文化传承之美 , 有岳飞精忠报国 、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等的品格之美 , 有马克思主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 识 形 态 之 美 。通过对历史审美 要 素 的 不 断 挖 掘 , 学 生 在 层 次 性审美观点中受到 启 发 , 进 而 对 历 史 之 美 的 主 观 解读更加深入 。
例如 , 在高中历史 “中 国 古 代 的 法 治 与 教 化 ” 一课 中 , 教 师 可 通 过 对 汉 唐 、 宋 元 、 明 清 等 这 一 时间发展主线向 学 生 讲 述 中 华 民 族 法 治 与 德 治 的发展和变迁 , 进 而 引 出 课 堂 立 意 , 从 礼 法 之 争 到礼法分离 , 再 到 礼 法 结 合 , 最 终 中 华 法 系 确 立 及其给东亚带来 的 影 响 。 通 过 历 史 的 时 空 观 念 对 中华民族的人文 精 神 、 家 国 情 怀 等 审 美 符 号 加 以 展现 , 将儒家思想 中 的 “和 ”与 约 束 之 美 对 中 国 古 今法治思想产生 的 影 响 进 行 对 比 , 并 对 其 所 蕴 含 的道德规范 、人文 思 想 等 与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法 治体系相结合 , 通 过 对 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的 继 承 和创新实现历史 魅 力 和 时 代 风 采 的 绚 丽 展 现 , 最 终在家国情怀的渗 透 下 促 进 学 生 审 美 解 读 的 深 化 和文化自信的增强 。
高中历史教师要立足于 课 本 , 转 变 教 学 观 念 ,丰富教学方法 , 将家国情怀渗透到学习内容中 , 促使历史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特殊作用的充分体现 , 进而不断推动高中历史教学审美化的建构 , 最终有助于历史学科美育价值的彰显和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实现 。
参考文献
[1] 赵赢 , 辇宏晔 . 孕育深沉家国情怀 集智助力立德树人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 1“祖国统 一 大业 ”一 课为例[J] .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 2021(6) : 22- 24.
[2] 苏 黄 芳 . 史 之 所 存 , 美 之 所 在 —以《三 国 至 隋 唐 文 化》为 例 浅 谈 历 史 教 学 中 美 育 的 渗 透 [J] . 安 徽 教 育 科 研 ,2021(21) : 11- 12.
[3] 马维林 . 家国情怀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审美化建构[J] . 中国教育学刊 , 2022(3) : 14- 2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4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