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 , 教师需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 养为基点 , 引导学生感知 、理解 、欣赏 、创造美 。本文探究如何促进初中古诗词教学与 审美教育结合 , 并以盛唐诗歌为例进行论述 。 首先论述现存问题 , 包括部分教师教学浅 尝辄止 、缺失情感 、破坏意境 、 忽视趣味等 。接着论述实施途径 , 从配乐曲调与美读吟 诵中感受诗歌音乐美; 从总结归纳与对比辨析中感悟诗歌情感美; 从善用插图与开发资 源中领略诗歌意境美; 从探究练字 、感知画面与创新作业中挖掘诗歌趣味美 。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 古诗词是跨越千年进 行古今对话 , 在 文 字 与 形 式 中 探 求 读 者 与 诗 人 之 间所产生的共鸣 。 为 将 语 文 古 诗 词 教 学 与 审 美 教 育紧密结合 , 初中 语 文 教 材 更 是 大 量 选 录 盛 唐 诗 歌 。 盛唐诗歌以浑 厚 雄 壮 的 特 点 展 现 文 化 意 义 上 的盛世气象与现 实 意 义 上 的 浪 漫 蓬 勃 , 并 善 用 大 自然物 象 传 达 某 种 感 动 与 振 奋 , 使 学 生 在 积 累 、 感悟 、运用中不 断 提 升 拓 展 审 美 能 力 。 如 何 通 过 初中语文 古 诗 词 特 别 是 盛 唐 诗 歌 实 施 审 美 教 育 , 促进学 生 感 知 美 、理 解 美 、欣 赏 美 、创 造 美 , 成 为令人关注的话题 。
一 、初中语文古诗词审美教育的缺失问题
当下 , 由于部分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足 , 教学 经验欠缺等 , 无法给予学生所必需的审美教育 , 致 使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
1. 音韵吟诵 , 浅尝辄止
“诗源于歌 , 歌与乐相伴 , 所 以 保 留 原 有 音 乐 的节奏 。”声律和唐诗创作融为一体 , “朗朗上口 ”成 为一首好唐诗的必备因素 。然而 , 在初中语文课堂 教学中 , 许 多 教 师 忽 视 了 诗 词 韵 律 , 只 限 于 一 种 “解意 ”。例如 , 崔 颢 的《黄 鹤 楼》以 雄 浑 气 势 被 推 崇 为 七律压卷之作 , 虽不完全符合 “律诗 ”格律要求 , 然 而正如许印芳先生所说 : “此诗前半虽属古 体 , 却 是古律参半 。”可谓是 “变而不失其正 , 方合体 裁 ”。 在普通 “家常课 ”里 , 教师大多从字词角度出发 , 着 眼于崔颢怀古思乡的不得志之情进行讲解 , 全然忽 略诗中浩然正气的音乐美感 。也有部分教师的确关 注到《黄鹤楼》需要以朗诵为主 , 会组织学生多次进 行朗读 , 要求读出 “气势 ”和 “情感 ”, 但点评方式只 限于 “读出了诗人的愁绪”“读得很有画面感 ”, 没有 体现诗词音韵格律 , 无法深入文本给予学生充分的 审美体验 。
2. 局限书本 , 缺失情感
对于田园风光 , 学生所感知到的只是不同于高 楼大厦的乡村小路 ; 对于羁旅之情 , 学生也没有相 关经历真正感受何 为 “怀 才 不 遇 ”; 对 于 远 乡 故 土 , 长期使用网 络 进 行 便 捷 沟 通 的 学 生 更 无 法 切 身 体 会 。一方面 , 教师忽略将诗人情感与当今社会生活 联系 , 以 “报国无门 ”“思念家乡 ”几句话潦草解读 ; 另一方面 , 教师不知该如何设计让学生与诗人产生 情感共鸣 , 使其获得审美体验 。长此以往 , 教学方 式僵化 , 学生不 能 对 古 诗 词 形 象 画 面 产 生 感 性 认知 , 更不能从只言片语中体悟到作者的个性情 绪 , 无法从审美角度出发进行正确审美理解 。
3. 套用公式 , 破坏意境
当前部分语文教师以提升课堂效率 , 赢得分数 为目的 , 将古诗词鉴赏演变为套用某种公式进行诗 词解析 , 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 。例如 , 当考题出现分析课外著名诗人所作诗歌 时 , 教师要求学生以 “关键词 ”来答题 : 分析李白的 诗歌 , 则回答浪漫飘逸 ; 分析杜甫的诗歌 , 则回答 沉郁顿挫 ; 分析白居易的诗歌 , 则回答 通 俗 现 实 。 这样不仅无法深入剖析诗人作品的艺术价值 , 更是 全然破坏每首诗词所营造的不同意境 。
4. 流程僵化 , 忽视趣味
在常规的教学环节中 , 部分教师为完成教学任 务 , 以教师讲解为主 , 让学生听讲并记笔记 , 导致 学生无法理解文本对话与兴味 , 缺少审美趣味 , 对 知识点掌握片面化 。教学重点落实于主旨解读 , 忽 略古诗词语言品味感悟 , 没有从美学角度欣赏文本 细微精彩之处 , 学生被动接受 “标准答案 ”的理性灌 输 , 无法产生自我感性的认识 。唐诗通过对语词的选择强调具象和隐喻 , 具有 极强外在形象展示性 , 并伴随意象情境 , 承载更多 情思 , 值得挖掘 。例如 , 《望岳》与《登高》皆为杜甫 因景抒情而作 , 但两首诗有极大可比价值 : 在形象 上 , 一位是虽逢落榜却卓然独立的青年 , 一位是流 寓他乡 、穷 困 潦 倒 的 飘 零 老 人 ; 在 语 词 选 择 上 , 一个 “凌绝顶 ”是何等豪迈气魄 , 而另 一 边的 “浊酒 杯 ”将无法排解的愁绪诉说得淋漓尽致 。 两首诗极 具美学赏析价值 , 且在和谐感 、 自由感 、形式感上 不尽相同 。而由 于 部 分 教 师 缺 乏 深 厚 文 学 知 识 基 础 , 或进入职业倦怠期导致教学思维僵化 , 教学流 程固定 , 教 学 方 法 单 一 , “不 想 拓 展 ”也 “无 法 拓 展 ”, 无法引导学生从审 美 角 度 出 发 进 行 创 造 性 对 比解读 。
二 、初中语文古诗词审美教育的实施途径
古诗词审美教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道德 情操和健康审美情趣 。语文教师需通过多渠道 , 有 计划 、有针对性地高质量实施教学 。本文根据缺失问题提出以下相应实施途径 :
1. 感受诗歌音韵美 , 培养审美感知
“情 动 于 中 而 形 于 言 ; 言 之 不 足 , 故 嗟 叹 之 ;嗟叹之不足 , 故歌咏之 。”在学习过程中为更好探求唐诗内容与情感变化 , 感知诗歌美 , 需关注其音韵吟诵 。
(1) 诵读美诗 , 探求情感
在初中教学阶段 ,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以及自 身 教 学 能 力 , 采 用 诵 读 法 , 强 调 平 仄 与 韵律 。在听觉刺激中 , 学生快速领悟诗歌整体感情基调 , 进入到诗歌氛围 , 感受音韵美 , 而其审美感知力亦可在美读中得到培养 。例如 , 在王维《使至塞上》教学过程中先由学生自由读 , 分享对诗歌的感受 。 之后在 朗 读 过 程 中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诵读节奏 , 以及传授朗读技法口诀 : 一二声平三四仄 , 入声归仄很奇特 。平声吟长仄声短 , 韵字平仄皆回缓 , 并让学生用 “— ”标注为平声 , “| ”标注为仄声 , 让学生根据口诀朗读 : 单车欲问边 (— — ||— ) , 属 国 过 居 延 (|— |— — ) 。征蓬出汉塞(— — — ||) , 归雁入胡天(— ||— — ) 。大漠孤烟直(||— — — ) , 长河落日圆(— — ||— ) 。萧关逢候骑(— — — ||) , 都护在燕然(— ||— — ) 。再由教师评点范读 。并带着四个目标 “正字 音 、读流畅 、划节奏 、找韵脚 ”进行朗读 。
(2) 借助音乐 , 培养语感
为保证学生系统学习古诗词知识 , 教师可带领学生欣 赏 吟 诵 片 段 , 简 单 讲 解 吟 诵 知 识 , 培 养 语感 , 并设计适合学生学习能力的吟诵练习 。以王维《使至塞上》为例 。 为让学生感知《使 至塞上》中盛唐之气魄 , 教师可播放 “经典咏流传 ”中所表演的《使至塞上》, 带 领 学 生 欣 赏 其 吟 诵 片 段 。在课堂上 , 声 、画 、情交融联结 , 既保留吟唱的风味 , 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真正韵味所在 , 同样也以优美动听的乐声吸引学生的兴趣 , 引发学生 联 想 ,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
2. 感悟诗歌情感美 , 培养审美理解
为让学生感悟诗歌情感 , 教师需要进行及时归纳总结和比较辨析 , 传授系统完整知识 , 培养其理解诗歌情感美的能力 。
(1) 归纳总结 , 整体把握
教师在教 学 中 对 古 诗 词 类 型 进 行 及 时 归 纳 总 结 , 学生把握 诗 歌 整 体 类 型 , 进 行 审 美 理 解 。 例 如 , 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收录李白六首诗歌 : 《闻 王 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 笛》《渡荆门送别》《送友人》《行路难(其 一 ) 》, 而其 中五首皆有思乡送别之意 。在教学过程中 , 教师可 以将李白送别诗作为主体研究对象 , 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 。 主要从意象与情感入手 , 剖析李白送别诗的 整体特征 , 欣赏其美学价值 。一方面 , 关注李白诗 中多以山 、水 、秋 、月 、酒为送别意象 , 寄托内心 情思 ; 另一方面 , 关注李白诗中除离别 伤 情 之 外 , 更有盛唐诗积极向上的慷慨激昂之情 。教师引导学 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 , 把握与友人 、与家乡依依惜 别之情 , 深层次感受李白诗中真挚感人的送别情感 与气势浩大的送别意境 。
(2) 比较辨析 , 微观探究
严沧浪《诗话》谓 : “盛唐 诸 公 , 唯 在 兴 趣 。 羚 羊挂角 , 无 迹 可 求 。”唐 诗 情 感 微 妙 , 难 以 简 单 辨 析 , 在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唐诗学习之中 , 应当 充分利用比较阅读方式 , 在比较中采用灵活多变的 方式学习古诗词 , 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想拓展 能力 , 调 动 学 生 审 美 能 动 性 , 进 行 深 入 的 审 美 理解 。
例如 , 教材中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与岑参的 《逢入京使》皆为盛唐诗人抒发思乡之情所作的七言 绝句 , 并 且 都 运 用 夸 张 修 辞 手 法 。 两 者 虽 体 裁 相 同 、情感相似 、手法相仿 , 但因当时所处社会环境 不同 , 人生 际 遇 不 同 , 两 首 诗 歌 仍 有 较 大 区 别 。 《春夜洛城闻笛》以静夜衬笛声 , 借笛曲《折杨柳》, 以喜转忧委婉表达思乡情 ; 《逢入京使》是信口而成 所作 , 晓畅即兴地以悲转喜抒发真挚情感 。学生在 对比阅读中 感 受 诗 人 背 井 离 乡 时 对 归 家 的 盼 望 期 许 , 在细微之处体会到诗歌创作手法与所表达情感 上的区别 , 从而获得深层审美理解 。
3. 领悟诗歌意境美 , 培养审美欣赏
唐诗本身就极富意境 , 诗人的寥寥几笔便使得 主观感受与客观景物的巧妙融合 。教师可善用教材 插图 、开发线上线下资源 , 激发学生主观想象 , 培养其欣赏诗歌意境美感 。
(1) 善用插图 , 激发想象
在教学之中 , 为领悟唐诗的意境 , 需要激发学 生的充沛想象力 。 以插图为基准 , 合 理 展 开 联 想 , 可拓宽鉴赏诗词的思维 , 对于诗歌进行整体 感 知 ,把握诗歌意境之美 。
例如 , 七年级上册选录李白的《闻 王 昌 龄 左 迁 龙标遥有此寄》与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并配之以 一 幅小船在江面悠然前行的淡彩水墨画 。虽皆在写 景中含愁情之 感 , 但 一 边 是 李 白 遥 寄 对 友 人 的 关 切 , 飘零离别之中不乏真挚与豪迈 ; 另一边是王湾 看景思乡 , 漂泊羁旅之中却仍向上勃发 。教材之中 的水墨画则与古诗词相得益彰 , 淡雅清致 , 大量留 白 , 使得画有尽而意无穷 。教师可从此入手 , 在画 中以一 叶小 船 独 自 飘 零 解 读 李 白 与 王 湾 的 离 愁 别 绪 , 以阔达江面转向二者心境 , 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联想 。
(2) 开发资源 , 切身体会
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 构建 “大语文 ”平 台 , 尽可能地带领学生与诗人 、与诗词 、与自己展开对话 。例如 , 杜甫作为见证唐朝盛衰的诗人 , 其作品 亦有时代转变的鲜明体现 。 “会当凌绝顶 , 一 览 众 山小 ”洋溢着涵天盖地的浩荡雄浑之感 。 即使落榜 , 仍以如此宽阔胸怀写下《望岳》, 可见其磅礴盎然的 生命气息与当时的盛唐气象 。但《登高》却是扑面而 来的肃 杀 寂 寥 之 感 。 时 代 的 苦 难 、个 人 的 壮 志 未 酬 、好友的相继离世是年岁时光难以抹平的 伤 痛 。 在教学过程中 , 可将两首诗进行联系对比 , 借此机 会深入了解杜甫一生心路历程 。在线上 , 可要求学 生观看纪录片《杜甫 : 中国最伟大的诗人》, 在东西 方文化交流对话中感受不同的 “杜甫形象 ”并进行观 后感写作 ; 在线下 , 可前往中国规模最大 、保存最 完好 、 知 名 度 最 高 且 最 具 特 色 的 杜 甫 行 踪 遗 迹 地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 感受唐代成都地区的 生活风貌以及杜甫的生活轨迹 。通过开发线上线下 各种资源 , 把握诗歌命脉 , 跨越千年距离 , 深刻感受诗歌意境之美 。
4. 挖掘诗歌趣味美 , 培养审美创造
为更好地感受诗词之美学趣味 , 教师可丰富教 学设计 , 促使学生不断兴发创造 , 在个性解读中培 养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 。
(1) 自行品析 , 探究炼字
以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例 。《渡荆门送别》是 李白二十五岁出蜀之作 , 年少满志 , 意蕴深远 。诗 中 “随 ”字变化莫测 , “入 ”字则恰好拓宽诗歌的平面 分布图 , 是为佳字 。在教学中 , 引导学生自行选择 某一字词进行 品 析 炼 字 , 而 非 传 统 只 单 纯 侧 重 于 “随 ”和 “入 ”字 。 教师可将此处的 “入 ”字与王湾的 《次北固山下》的 “入 ”字进行比较联系 , 探究炼字的 艺术概括力 。此外 “平野”“大荒 ”的开阔气势也足以 见时代 之 风 采 , 志 向 之 远 大 。 天 镜 “飞 ”来 , 海 楼 “结 ”成 , 给人 豁 然 开 朗 之 感 。 学 生 在 教 师 的 引 导 下 , 不断延伸拓展中自主对诗词进行深入学习 , 感 受到诗人独具匠心 , 在有尽的语言表述中咀嚼无穷 的意蕴想象 , 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 。
(2) 借助想象 , 感知画面
“一切景语皆情语 ”,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 过诗歌所描绘 的 景 象 , 并 借 助 插 图 形 成 初 步 画 面 感 , 培养学生审美感知 。但不可否认的是 , 这种知 觉以感性为主 , 为进一 步发展学生从感性为主的审 美感知进入到更为理性的阶段 , 需要对唐诗内在美 进行细致条理地分析 。教师可通过某一形象画面作为切入点 。例如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多 次以色彩进行勾勒点缀 , 使得景色雀跃于纸上 , 生 动鲜明 。一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 , 千树万树梨花开 ” 则凸显雪景之下立体且动态的生命之感 。教师在教 学中可以此画面为基点进行拓展 , 通过语言描绘的 方式 , 要求学生联系现实情境与记忆中的雪景 , 跨 越时空发散联想 , 重新对诗文进行文字编写拓 展 , 获得审美体验 。也可从视觉角度出发 , 要求学生依 据诗词进行绘画创作或教师借助多媒体进行图片演 示勾画出一 幅色彩鲜明 , 形象丰富的边塞风景图 。
(3) 跳脱传统 , 创新作业
在古诗词教学中 , 师生共同创设情境 , 因生制宜 , 因文变化 , 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 , 增加趣味性环节提升兴趣 、拓展眼界 , 培养健康审美情趣 , 发展审美创造能力 。例如 , 孟浩然《望洞庭赠张丞相》虽是干谒诗 , 却以望洞庭湖起兴 , 盛世之下洞庭秋色尽收眼底 , 而意欲出仕的情感表达含蓄委婉 。在课后 , 教师可布置三类层次作业 : 基础性作业 、强化性作业 、选做性作业 。基础性作业为有感情朗读背诵《望洞庭赠张丞相》; 强化性作业为展现自身演讲能力 , 拍摄《我谈孟浩然》的视频以深入了解诗人内心情感 ; 选做性作业为学生自选认为优秀与俗套的干谒 诗 各 一 首 , 进 行 对 比 分 析 , 并 以 此 说 一 说一首 优 秀 的 干 谒 诗 应 该 具 备 哪 些 特 点 , 字 数 在300字左右为宜 。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 . 诗论[M] . 武汉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2008: 455.
[2] 田金霞 . 许印芳《律髓辑要》述论[J] . 殷都学刊 , 2013. 34(1) : 68- 72.
[3] 刘笑含 . 初中古诗词教学审美体验深化策略研究[D] . 西安 : 陕西师范大学 , 2017.
[4]侯翠微 .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与美育教育研究[D]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延边大学 , 2011.
[5] 郭海蒙 . 人教版 7年级语文教科书插图美育探究[D] . 北京 : 中央民族大学 , 2017.
[6] 伍中旺 . 中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审美素养培养研究[D] . 昆明 : 云南师范大学 , 20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4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