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公共艺术教育对于理工科高校的意义,然后分析了新文科视域下理工科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现状,接着提出了新文科视域下理工科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路径,最后对新文科视域下理工科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公共艺术课程,理工科高校,新文科
新文科要求高校提高思想认识,培养具有新思维、新技术和新思维的人才。从公共艺术课程的内涵来看,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是美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开设公共艺术课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意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新文科’变革的突破点就是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艺术教育学科融合的意义在于,既是培养‘具有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的需要,又是以学科融合助力艺术教育自身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1]在此背景下,美育承载了更多人文素养养成的目标需求,对于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体验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是高校美育的核心与关键。近年来,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目标的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单一等,由于缺乏对课程的系统规划,致使课程设置流于形式,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本文将结合理工科高校的特点,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重建进行探索,使之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相适应。
一、公共艺术教育对于理工科高校的意义
在新文科视域下,研究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可以深化对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内涵的认识,精准把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总体特点,从而优化公共艺术课程体系。通过调研总结公共艺术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探讨相关对策,能够为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借鉴。理工科高校主要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所开设课程多以应用技术实践类课程为主。艺术类通识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更好地培养复合型人才。工业产品要想更好地进入市场,抢占商机,就要在实现高质量生产的同时还要满足当下客户对于外观的审美需求。因此,优秀的制造人员需要在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兼具审美素养,而目前理工科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相对薄弱,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在理工科高校加强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可以有力地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更好地满足当下市场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2]。“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通识教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重要意义。”[3]在艺术大众化浪潮中,科学合理地整合地域文化资源,使艺术教育更好地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高校全方位育人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必修课,应依托课堂这个主渠道,在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层次欣赏及对艺术理论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与把握,并通过相关的艺术实践活动加深感知,加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及对于美的鉴别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育可以增强理工科高校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理工科高校开展美育,必须明确其定位,挖掘其特征,通过建立科学的公共艺术通识课程体系,保证长期、稳定、有效地开展美术教育。
二、新文科视域下理工科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现状
公共艺术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构建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艺术类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公共艺术教育面向全校学生,学生群体以非艺术专业为主体,目的是加强学生的美术教育。即在各类艺术课程与艺术活动中影响、陶冶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针对目前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与授课情况,通过在网络上发布调查问卷的形式,面向新疆理工学院本科一年级学生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567份,其中男生298人(占52.56%),女生269人(占47.44%)。此次调研回收调查问卷565份,有效问卷565份,有效率为100%。
通过调研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关于“修读公共艺术课程的目的”,44.44%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艺术修养,37.39%的学生是为了修读学分,14.46%的学生是为了自身爱好,3.17%的学生是为了完成培养方案中的要求,其他目的占0.53%。关于“公共艺术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是否有帮助”这一问题,有25.22%的学生认为作用非常大,有52.20%的学生认为作用比较大,有18.52%的学生认为较弱,只有4.06%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另外,有25.22%的学生认为公共艺术课程对于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帮助非常大,有53.79%的学生认为作用比较大,有17.28%的学生认为作用较弱,有3.70%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关于“公共艺术课程推广过程中的阻碍因素”,42.68%的学生认为是自身不感兴趣,43.56%的学生认为是学校课程设置不够丰富,10.58%的学生认为是师资力量跟不上需求,其他原因占3.17%。在公共艺术课程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足的问题,且内容匮乏,特别是因人设课的问题比较突出,课程管理的规范化水平较低,课程设计及安排过于随意。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因素是限制该课程开展的主要因素,且目前已经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类型较少,主要集中在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等方面,教育模式及教学理念也相对较为滞后,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关于“目前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40.56%的学生认为是没有很好的激励制度,38.10%的学生认为没能与专业教学相结合,33.69%的学生认为对课程不重视,32.80%的学生认为学校对课程投入不足,31.04%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28.92%的学生认为没有很好地与第二课堂学生活动相结合,28.75%的学生认为师资设备不足,3.00%的学生认为是其他原因。
据上所述,学生认为目前理工科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三点,具体如下。
(一)缺乏良好的公共艺术教育激励机制
首先,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以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为教学主体,课程设置32个课时,2个学分。课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比例偏低,课程教学浅尝辄止,教学效果不理想。其次,教师队伍相对较薄弱,师生配比不均衡,教学内容也较为单一,缺乏深度拓展,很难满足全体学生的需求。最后,目前大部分学校与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较为重视,这种倾向也会影响大学生对待公共艺术课程的态度,促使学生普遍认为公共艺术课程不重要,以致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重技能而忽视公共艺术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而在理工科高校中,这种情况更为突出,许多学生觉得公共艺术课程和自身的专业学习没有联系或关系不大,因而比较轻视相关课程教学。
(二)教学环节没有与专业教学相结合
目前,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偏重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感到乏味,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理工科高校应该深入挖掘课程内容蕴含的新文科内涵,采用课上课下相结合、翻转课堂等多种授课手段、方法,激发学生参与感,使其树立自我审美意识,扩展知识维度,增强思辨能力,这样才能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塑、重建相契合[4]。
(三)公共艺术教育缺乏关注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普遍重视智育而忽视美育,使公共艺术教育流于表面。重智育轻美育,使学生难以准确分辨美丑,从而分不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公共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文化素养,激发其创新创造的生命力。通过丰富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与追求,从而培养优秀人才。
概言之,大学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进入高校育人体系的力度,阻碍了公共艺术教育在美育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也制约了美育的健康发展。同时,这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审美意识。因此,如何建构与现代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并使之在新文科视域下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当前理工科高校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相关教育者必须加以重视。
三、新文科视域下理工科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路径
新文科视域下,理工科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是重中之重。原本,理工科高校专业以应用技术实践类为主,注重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但实施公共艺术教育,既能增强理工科高校学生的审美情趣,又能避免学科结构单一,实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培养出全面发展且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在理工科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首先,应明确“艺术素养是拓宽理工科学生学习面与更深层次发展的需要,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当今社会建设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是单一型人才。理工科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技能,更要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5]。基于此,在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上,应当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思维,从而提高理工科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应深化公共艺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在公共艺术通识课堂中,应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公共艺术知识的需求”[6]。推动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从而形成公共艺术教育的“生态圈”,最终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与质量。“从培养目标来看,‘新文科’应当注意人才培养中的创新、适应与卓越。”[7]因此,新文科建设必须打破仅立足于单一学科的培养理念,建立跨学科的通识教育模式。在此背景下,通过教学大纲重构、第二课堂助力、校园文化熏陶等多种育人手段,以多学科交叉的方式进行课程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构建“通专融合·多维交融”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丰满立体。具体来讲,就是要以艺术类课程为基础,合理设置通识课程。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是要根据理工科高校不同专业的特点,构建包括通识选修课、通识必修课和实践活动课程等的公共艺术通识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和学生需求,统筹规划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探索“公共艺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模式。例如,在公共艺术课程美术鉴赏课堂中,在赏析美术作品的基础上,兼容化学、物理、美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8],体现出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与相关联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促进其成长与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呈多元发展的趋势,更加需要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过分重视专业教育会使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理工科高校进行公共艺术教育,就是落实“博学”和“精湛”相统一的个性化素质教育,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修读公共艺术通识课程,既能拓宽知识面、提升艺术素质、提高道德修养,还能实现技能培养与审美教育的协调发展,如此,才能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四、新文科视域下理工科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反思
新文科视域下探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第一,应厘清公共艺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美育和艺术教育并非相同的概念,而是交错的,两者既有重合,也有区别。“艺术是美育的主渠道,但不是所有艺术活动都是美育活动。”[9]目前,一些学校会打着“美育”的旗号开展一些艺术活动,健康的艺术活动固然可以促进美育的普及与推广,但是将这些尚未纳入教学计划的活动都称为“美育”还有待商榷。艺术活动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但不能取代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公共艺术课程。美育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并理解美的内涵与真谛,既要有详细的教学计划和组织,又要有一定的教学评价。“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对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要侧重于将艺术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授,实现艺术对学生情感陶冶、创造力想象力发展、审美情趣提升等功能。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必须关注学生艺术感知、欣赏、评价和表达能力的提升,丰富学生的艺术审美经验,促进他们对艺术价值和意义的理解。”[10]美育的首要职责是让人懂得如何感受美、欣赏美。因此,美育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体验能力、认识能力和评价能力,使其具备正确辨别美的能力为目标。公共艺术教育是美育重要的实现路径,但针对没有艺术专业背景的学生,如何进行公共艺术教育,必须进行深度的反思与探讨,寻找专业技能和审美能力之间的最佳平衡点,避免陷入重艺轻德的误区。
第二,应明确新文科之新。新文科之“新”是“创新”之新,而非人们日常语境中“新旧”之新。与传统文科相比,新文科应坚持新观念,确立新使命,赋予新内容,运用新方法。新文科建设的核心是学科交叉,即融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培养模式,提高本学科的培养效率。新文科的重点在于实现“人”的培养与“人”的统一。因此,在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中,虽然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但不应局限于课程,而应思考如何在新文科视域下建设以艺术课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友文化、艺术展演等方面为支架或路径的“大美育”体系。
第三,应紧密结合德育,把立德教育贯穿美育的各个环节,使美育与德育同向同行、协同发力。关于在公共艺术课程中渗透思政元素的态度,通过调研分析可以发现,45.68%的学生持积极态度,40.92%的学生持一般态度,10.23%的学生认为还行,3.17%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学生希望在课程中融入的思政教育元素如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占28.04%,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占19.75%,民族自豪感占19.22%,专业自信占11.82%,工匠精神占6.00%,精英事迹占4.59%,典型环保案例占4.05%,法律意识占3.00%,职业素养占2.47%,其他占1.06%。由此可见,课程中学生感兴趣的思政元素主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自豪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核心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是公共艺术课程塑造价值、陶冶情操和启迪心灵的丰厚资源。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融入,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与时代主题同行同向的价值观,进而促使其在毕业后投身社会建设,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在当前功利化、娱乐化等倾向严重的社会环境下,思考如何在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审美育人功能与思政教育的立德树人功能紧密结合,有针对性地将思政元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体系,使之从学习者转化为传播者,在各项活动中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促进社会发展。
第四,应设置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现行的课程评价体系容易忽略公共艺术课程的特点,考试方式较为简单,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无法真实地反映出育人成效。所以,思考公共艺术课程如何实现美育目标,又如何体现学校美育的本质属性的问题就显得迫在眉睫,教师必须加以重视。无论是育人目标的实现,还是美育评价的实施,都不能脱离课程这个主渠道。探讨美育的评价问题,既要从育人目标入手,也要从课程实践出发,还要从美育评价实施的视角、路径和依托进行切入思考育人达成度。基于此,设置科学合理的公共艺术课程评价体系时,要着重考查育人目标是否达成。
五、结语
新文科视域下,探索理工科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方向,一方面是对理工科高校现有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传承,另一方面是基于对未来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憧憬。理工科高校应在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及创新路径的基础上,构建具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加强理工科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应从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优化升级改造、学生群体诉求、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文科视角等层面进行分析,以期适应新时代教育多样化的现实需求,顺应改革的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终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俊峰.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教育:从学科融合到价值实现[J].艺术教育,2020(9):22-25.
[2]陆桂花.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病理学教学改革路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3):107-109.
[3]李小玺,宣芳.地域文化背景下理工科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建设方案初探[J].中国民族博览,2022(3):92-94.
[4]王智忠.新文科视域下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构建:以书法课程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3,2(7):149-152.
[5]浦育川.理工科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J].考试周刊,2013(53):154-155.
[6]施群,周灵,洪沛,等.应用型大学公共艺术类通识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74):162-164.
[7]黄启兵,田晓明.“新文科”的来源、特性及建设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2):75-83.
[8]黄一迁.高校多维度美术类通识课的实现路径[J].黑河教育,2021(7):85-86.
[9]杜卫.坚持育人导向,遵循美育特点,探索美育规律:关于当前普通艺术教育的若干观念和方法论思考[J].美术研究,2022(1):110-114.
[10]易晓明,杜丽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实效及改革建议:基于江苏省12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美育学刊,2012,3(6):98-1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4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