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双脉融通厚植革命文化网状整合扎实语言实践—统编版六下第四单元革命文化教学实践与思考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9 14:10: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单元具有铸魂育人功能,担负着筑牢学生精神之基的责任。以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 思考与实践如何在革命文化单元教学中将单元主脉化整为零、梯度持续复现,厚植革命文化;课例主脉集零为整、网状整合课 内外资源点,扎实语言实践,在双脉融通中持续发力,实现单元整体革命文化教育与语言实践内外循环,最终实现文道统一。

  [关键词] 双脉融通,网状整合,革命文化价值教育,语言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的全国宣 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抓住青少 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 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022 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 “革命文化”作为课程重要组成内容。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单 元中,介绍了许多革命英雄、伟人故 事,以这些优秀篇章为引领,笔者以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对 革命文化的教学进行思考与实践。

  一、把好单元主脉,化整为零, 梯度厚植革命文化

 
 根据儿童发展规律与语文学科自 身规律,如何在小学高年级的革命文 化教学中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将 学生的视角从“小我”转向“大我”, 建立起个人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逐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 正确的价值观和必备的品格;如何找 到教材与教学之间的结合点和着力点, 实现文道统一。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此,笔者认为,突破的关 键就是把好单元主脉。

  单元主题就是单元主脉,把好单 元主脉也就找到了单元教学价值所在。 单元各部分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有共 通性,利用好这两个特性在革命文化 单元各部分之间进行有梯度、持续性 复现单元主脉,有助于学生找准并持 续挖掘单元整体所体现的革命文化的 价值,达成厚植革命文化的目的。

  针对单元主题“理想与信念”,六 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些浅显的、模糊 的字面理解,即个人的奋斗目标。但 对深层含义,如理想信念是人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 集中体现,是与认知、情感和意志有 机统一,是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 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是价值观的核心形态等,这些抽象的、 精神层面的体现难以理解与接受。如 何理解“理想与信念”这抽象的概念, 找准并落实整体革命文化价值。笔者 在整个单元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抓语文要素中直观的语言、动作、神 态、心理活动等语句来体会人物的品 质,将其概括为“理想之言”“理想之 神”“理想之行”,并将这条单元主脉 贯穿于整个单元学习之中,在单元导 语、课例教学、阅读材料、综合性学 习、课外阅读等部分学习中,根据学 生的认知能力阶次复现,对学生进行 有梯度、有深度、持续的培植革命文 化。具体如下。

  (一)借助单元导语引出单元主脉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单元导 语中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含义,在了解文 天祥生平、理解诗句大意后,教师总 结:“言为心声,这句诗就是文天祥的 理想之言”。一句“理想之言”引出单 元主脉,学生在单元学习之初就对崇 高的人生理想与信念有了初步的感知, 即从文天祥身上感受到的那种为了国 家、民族不屈不挠、粉骨碎身的英雄 气节,为后面深度学习课例、实践活 动做好准备。

  (二)课例学习提单元主脉

 
 在精读课例《十六年前的回忆》 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语文要素重 点抓李大钊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概括李大钊的理想之言、理想之行、 理想之神。再通过结合背景资料,反 复朗读、体会品悟等方法,进一步体 会这就是革命者坚定的理想与信念。 在反复的朗读、理解中学生就会将革 命先驱李大钊的理想之言、理想之行、 理想之神这根单元主脉铭记心中,将 这种“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根植 于心中。

  在精读课例《为人民服务》中, 引导学生结合司马迁的名句“人固有 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及 毛主席在参加张思德的追悼会并发表 悼念讲话:“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 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两句话让学生对本课主题“为人民服 务”所承载的人生价值有了深层次的 理解,史学家司马迁与伟人毛主席的 “理想之言”让学生建立起个人与社会 的联系,指导学生今后的言行。

  在略读课例《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中,学生自主运用习得方法,抓住董 存瑞的理想之言、理想之行、理想之 神进行研读感受,从而对理想与信念 有了深度理解。董存瑞舍身为国的精 神,让学生逐步建立自我价值与国家 命运的关联。

  (三)阅读材料挖单元主脉

  
“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是课文内容 的外延,也是学生运用学习方法自主 学习的好材料。结合课文习得的方法, 采用课后延学单(如表 1),提出自学 要求:请你运用学过的分析人物形象 的方法,抓住革命者的理想之言、理 想之行、理想之神,体会革命者的品 质。此表作为学生课下延伸学习补充 完成,让学生在一篇篇阅读材料中运用习得方法挖掘革命文化价值,不断复现理想之言、理想之行、理想之神这根单元主脉,让英雄与伟人的理想 与信念厚植在学生精神层面。


\

 
  (四)综合性学习用单元主脉

  综合性学习“表达心愿”中学生 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外化为语言文字, 完成课后延学单中的“我为自己或 ×× 英雄代言”,表达心愿。代言内 容可以由个人到家庭、由社会到国家, 由小变大,学生内在思想、精神通过 语言文字外化,实现本单元革命文化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

  这样将抽象的单元主脉“理想与 信念”具象化为理想之言、理想之行、 理想之神,化整为零,学生学习起来 有了抓手,理解起来更容易。通过学 习过程中的持续梯度复现,学生联系 自我,融情入境,入脑入心,形象的 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抽象 的概念,不断滋养学生的成长。

  二、搭好课例主脉,集零为整, 网状整合扎实语言实践

  每篇课例都有独立主脉。在教学 中不仅要让单元主脉贯穿教学,落实 革命文化,还要切准课例主脉,在课 例教学中将课内外语言实践资源点, 进行单元网状整合,集零为整,与单 元主脉融会贯通,在语言实践中最终 实现学生语言与思维、语言与精神的同步发展。下面以《董存瑞舍身炸暗 堡》为例,以一篇带多篇来谈教学实 践中的探索与思考。

  (一) 网状整合课内资源点,扎实 语言实践

  1. 切准课题主脉,落实语言实践


  课题是文眼,让学生结合单元主 题“理想与信念”,抓课题关键词这 个资源点,运用已有学习经验,找到 “舍身”这根课例主脉,教师适时出示 共学单(见表 2),围绕主脉,提出自 主学习要求:运用抓人物语言、动作、 神态、心理活动、借助资料、想象等 方法,默读勾画 2~7 自然段中描写董 存瑞的语句,品悟董存瑞的舍身精神。


\

 
  学生再聚焦细节合作学习,三品 “舍身”,并运用词语概括。通过学生 自主解读与语言概括,教师相机进行 板书,勇于献身—奋不顾身—舍身为 国,三次“舍身”板书字体越来越大, 带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心灵上的震 撼,精神上的洗礼,加之每次概括后 带着自己的理解与感情朗读课题,让 学生对董存瑞“舍身”的理解层层深 入,对其品质的体会步步升华,董存 瑞的英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凸 显、立体。学生围绕课题“舍身”这条课例主脉,透过文中语言和自我语 言概括发展了形象思维,培植了爱国 情感。

  2. 复现单元主脉,助推语言实践

  上课伊始让学生回顾本单元中英 雄伟人的理想之言、理想之行、理想 之神,将单元主脉复现,运用好单元 主题“理想与信念”这个资源点。在 品读“舍身为国”时,让学生采用学 过的名言或诗句来赞颂董存瑞这位英 雄,学生有的用单元导语“人生自古 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赞颂; 有的用本单元的诗句“粉身碎骨浑不 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赞颂;有的 结合课例《为人民服务中》司马迁的 名句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人固有 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董 存瑞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为国家 而牺牲,他的牺牲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单元主脉在学生不断运用中复现, 让英雄的形与神巧妙结合,有效助推 了语言实践的落实,学生在感受英雄 形象的同时,汲取前行的力量。

  3. 结合插图配画,文本语言立体化

  插图是文本作者的主观意向同画 家笔下的客观物象的融合,是教学中 现成可利用的资源点。课例中的插图 表现的是课文第七自然段,这幅插图 在直观形象表达文字的同时,还表达 了文字难以言表的空间和具体的细节, 引发学生的思维扩散,通过图文结合 的方式观察、想象、朗读,促进学生 多元理解文字、感悟语言,让文本语 言更加立体化,丰富了学生对董存瑞 舍身为国形象的感知。

  (二) 网状整合课外资源点,扎实 语言实践

  1. 查阅资料,理解语言文字


  适时运用查阅资料,结合背景资 料等方法,可以更深入理解文中的语言文字及人物的所作所为。品读“勇 于献身”时,其中语言描写“坚决地 说:‘连长,我去炸掉它!’”是体会 董存瑞炸掉暗堡坚定决心的关键,但 课例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年代较远, 具有时代性,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想象 等方法理解语言,拉近与英雄的时空 距离,触发学生共情,走入人物内心, 体会到董存瑞当时的语言就是其内心 真实想法,更好地理解了他勇于献身 的品质。

  2. 观看视频,转化语言文字

  利用与言语作品情感相符适度的 影像资料教学,适当还原历史场景, 让学生在尊重文本的氛围中准确把握 文本的核心,让学生在情境中阅读言 语作品,感受作品与作品中人物的力 量,让人文价值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在“舍身为国”中的神态描写 “钢铸一般的脸”“两眼放射着坚毅的 光芒”是体会董存瑞舍生忘死、视死 如归、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的关键点。 首先让学生观看十秒董存瑞舍身炸暗 堡的视频资料,将课例静态语言变成 动态影像,对课例中的语言文字进行 二次解读。然后视频定格在“钢铸一 般的脸”“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的 神态上,让英雄的光辉形象深入人心。 接着让学生谈谈“从视频中董存瑞坚 毅的目光中你可以看出此时他的内心 被一种什么样的理想与信念占据着”, 运用语言经验对英雄内心进行解读。 最后齐读董存瑞的神态部分,将图像 再次转化为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 影像—语言文字的转化中,学生的语 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3. 媒体语境,自主语言实践

  新媒体技术拓展了学生学习的语 境,丰富了学习方式和途径。在“布置作业”环节中让学生利用新媒体网 络等收集有关革命先烈的故事、诗歌、 歌曲等,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拓展 了课程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为了 祭奠英雄,缅怀先烈,教师给学生推 荐“中华英烈网”,学生在网站上进行 云祭奠。在这个特定的语境里,学生 的感情得到充分的抒发,也真正落实 了学生的自主语言实践。

  4. 课外阅读,延伸语言实践

  单元中课例的学习实现了“教教 材”,而利用各种资源进行的革命文化 课外阅读则是一种对课堂教学有效补 充,可以实现“用教材教”。单元“阅 读材料”中的故事及学生利用各种资 源收集的文字性、语音性、画面性的 故事,都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延伸学 习语言、运用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 能力,扎实语言实践。

  总之,在革命文化单元中融通单 元主脉和课例主脉的任督双脉,再将 单元各处的课内外资源点前勾后连, 网状整合,实现单元整体革命文化价 值教育与语言实践内外循环,就一定 能找到教材的价值、语言文字之间有 效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寻找到梯度厚 植革命文化价值教育,扎实语言实践 的路径。在持续不断发力中,培根铸 魂,实现学生语言与思维、语言与精 神的同步发展,最终实现文道统一。

  参考文献: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 会 .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自学考 试学习读本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 20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402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