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科教融合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8 13:47: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效,文章基于科教融合概念论述,首先分 析了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然后提出了基于科教融合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高素质人才的培 养,决定着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的潜力。高校教师队伍建 设是高等教育实施的根本,这对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 来,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新生力量,青年教师具有 科研敏锐度高、精力充沛、创新思维较强等优势,但也 普遍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的劣势,故如何使其快速适应 教学岗位,以科研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就成为亟待解 决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拟在阐述科教融合概念的基 础上,通过分析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对基于 科教融合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加以论述。

  一、科教融合概念

  19 世纪初,柏林大学首次就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问 题展开讨论,提出了“ 教学和科研是相互统 一”的观 点,此后国内外各高校不断对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 进行探讨[1]。受高校在教师考核、聘任及职务晋升等方 面对科研要素较为看重的现实情况的影响,部分教师 认为教学就是将书本上的知识讲清楚,自己应该腾出 更多的精力集中于科研攻关;还有部分教师认为科研 工作更多关系的是教师个人的发展问题,与站好“三 尺讲台”、做好“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关系不大,故重 心应该放在啃书本、传达知识本身上[2-6]。事实上,教学 和科研不是相互矛盾的一对主题,而是辩证统一相互 融合的。笔者认为,科教融合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通 过教学任务可以启发科研创新,另一方面科研活动又 能起到丰富教学内涵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启发科研创新

  授课之前,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通常会沉 下心整理知识点,梳理知识框架。这一过程中,教师不 仅在熟悉知识点,也会思考应以什么方法将知识讲授 给学生,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个知识点 。这个反复斟酌 思考的过程会启发科研思路 , 有助于产生创新的灵感 。 同时相比学生,教师对于知识点的理解通常要更 深刻,但对于知识的熟知度也会导致教师形成授课的 惯性思维 , 使知识点的讲授变成固定的模式和套路。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相应的知识点 , 思维会更加活 跃,不受限制,能够天马行空地去理解知识,而这些学 生对于知识点不同的理解方式反过来会启发教师对 知识点的思考,进而在“ 头脑风暴”式的研讨过程中, 提出一些新的问题,产生一系列新的思路,这正是科 研工作者成长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 。受课堂教学启发 而产生的创新成果在科研史上不胜枚举,如人们熟知 的 MATLAB 工具,就是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计算机系主 任克里夫·莫勒尔在给学生讲授线性代数课程时,为 方便学生计算使用而开发出的教学辅助软件[7] 。笔者 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万事万物皆联系”,教师用心 站好三尺讲台,将对科研创新大有裨益。
\
  (二)科研丰富教学内涵

  科研能够对高校教师学习新课题的专业知识及 提升实践能力进行指导,且有利于教师把握研究方向 的最新动态,同时其在追踪研究方向最新动态的过程 中,可孵化出有关新课题的创新性科研项目等 。同时, 为了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教师的知识应当超过教学 的范围,即其应通过不断进行科学研究,逐步开阔自 己的科学视野,拓展自己知识领域 。科学研究始终是 大学培养人才时不可分离的内容,不仅是教师提升自 己的重要途径 , 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强有力的手 段 。教师教学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需要不断汲取新 的营养,而科学研究无疑是更新知识、掌握前沿信息 和技术最有效的途径 。科学研究可带动教学发展,使 教学得以成功实现,没有科研作为支撑的教学是没有 生命力的 。因此,教师如果没有科研作为支撑,就缺乏 知识创新的源泉,很难输出新的知识和拥有创新的思 维方式 。另外,科研会使教师站在更高的高度从事教学工作,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 丰富性和饱满度 。即教师可以通过学术研究活动,培 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通过科研开拓思 想、提高认识,并将科研成果用于教学活动,从而达到 活跃学术思想、更新专业知识的目的,进而培养自身 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笔者认为,科 研不仅是知识的转化与创新, 更存在丰富的文化内 涵,蕴藏着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 法,因此能更有效地丰富教学内涵。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

  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关系着高校未 来办学质量的发展前景,因此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至 关重要[8]。伴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大势,近年来各 高校相继出台政策以引进大批青年教师,但如何建设 一支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发挥好青年教师的优势依 然是一项重要的课题[9-11] 。作为一股新生的教学力量, 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富有朝气活力,能快速适应岗位 工作,这是他们突出的亮点。但是也要注意到,青年教 师大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迈向工作岗位 , 这种由 “ 学生”转变为“ 教师”的身份转变不仅需要思想上的 转变,也需要能力上的提升。然而,当前青年教师在教 学能力上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具体如下。

  (一)青年教师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

  教学经验需要青年教师通过长时间承担教学任 务进行积累 ,但高校多数青年教师刚从学校毕业,因 此教学经验相对比较匮乏。尤其对于非师范类院校毕 业的青年教师来说,其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期间的 主要精力集中于跟踪和研究前沿课题,注重高水平科 技论文的发表,且所在院校大多以科研成果的产出作 为评价指标,导致青年教师很少接触和系统学习教育 教学相关理论,这样部分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想 当然地持有“ 教学很简单,不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在 课堂上给学生讲讲而已”的观念,甚至容易在主观上 轻视对教学理论的学习,这不利于青年教师教学经验 的积累 。 同时,有的青年教师虽然在校学习期间曾作 为助教帮助教授带学生,但并没有真正作为一名教师 从事教学工作的经历,缺乏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 理解和运用,缺少对课堂教学的把控能力。另外,大多 数青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状态也缺乏全面 了解[12-13]。概括来说,大多数青年教师一毕业就走上讲 台,从“ 学生”向“ 教师”的身份转变不彻底,对自身的 岗位能力不自信,存在畏难情绪,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把控课堂及与学生互动交流,这些都不利于青年教师 自身特长的充分发挥,进而会其影响教学能力的提升。

  (二)青年教师教学与以往科研方向脱节

  目前,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育人质量的不断提 高,高校人才引进的门槛也水涨船高,尤其是许多“双 一流”高校博士毕业生不断加入师资队伍,使教师团队 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但同时也产生了新问题, 即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期间的 科研方向脱节。具体来说,由于硕士生或博士生在校期 间的主攻方向是课题研究,且研究本身就具有“ 深而 专”的特性,即使大部分高校是根据学科专业招聘青年 教师的,也难免存在承担的教学内容与攻读硕士或博 士学位期间研究方向脱节的现象[14]。而一旦教学内容与 研究方向不匹配,青年教师将不得不从零起步,花费大 量时间和精力补齐自身在“ 不相干”专业上的短板,这 将大大削弱其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效果。

  此外,高校青年教师入职后,不仅面临繁重的教 学任务,还要承担相应的科研工作,同时不得不考虑 个人发展问题,这就需要承受工作、生活、家庭等多重 压力[15] 。青年教师刚步入高校,缺乏教学经验,故听取 经验丰富教师的授课就成为其获取经验的主要途径。 然而 , 这些教师大多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和项目 上,压缩了授课时间,使得青年教师失去了学习教学 经验的宝贵机会,只能通过视频课程和自身摸索在实 践中不断总结学习,这势必延缓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 升的进程 。同时,在个人职业发展上,除了要完成必要 的教学工作任务,青年教师还要承担科研工作,这势 必会影响其教学能力的提升 。另外,青年教师还要承 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 导致其出现了工作精力被分 割、心理压力大等问题,而分散的精力和时间的碎片 化使他们很难专注于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基于科教融合的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策略

  教学与科研具有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特点,故 针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本文提出了促进青年教 师快速适应新角色,提升教学能力的若干策略。

  (一)融合交叉学科,以新课题研究为基础,提高 教学质量

  学科交叉已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也是创新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科学研究的范围会因 为学科交叉而扩充,基础知识也会因为科学研究的交 叉而得到拓展 。 目前,各个学科正朝着综合和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 。在新课题研 究过程中,高校应该鼓励青年教师将以往课题与新课 题相融合,碰撞新的火花,为现有课题的研究注入新 的活力 。同时,利用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通,可使青年 教师的技能得到提升、知识结构得到更新、知识面得 到扩展,这将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且有利于 教学工作开展,从而使教学质量相应地得到提升。

  教科研是立学之本、兴学之本,也是教师教学能 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由于攻读硕 士或博士学位期间已具有一定的科研基础,已经基本 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方法,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故其在选择课题研究方向的过程中,要基于适应 学校发展方向和学科建设的要求,勇于对交叉学科领 域进行探索与创新,并结合新现象、新问题形成新课 题,然后以新课题研究为基础,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与 科研能力。具体而言,在设计新课题研究方案时,青年 教师要紧密结合平时教学的需要,科学安排课题研究 的具体步骤与实施流程; 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青 年教师要注重把所研究的新课题内容转化成平时的 教学“ 问题”,不断地探讨,积极地进行思考和创新,认 真地寻找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求新的突破,力争 新的提升 , 从而使整个课题的操作始终处于有步骤、 有成效的运作过程 。之后,青年教师还要把新课题研 究所取得的成果引入教学进行检验,以增强课堂教学 内容的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课题研究结束后,青 年教师可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 提炼经 验,以助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从而为提高教学质 量提供保障。

  (二)建立互助团队,以丰富经验为良师,提升教 学能力

  虽然高校青年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期间都 从事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具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和科研 经验,但是走上工作岗位后要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还需 要过渡 。重要的是,青年教师在实现科研独立的过程 中还要同时承担起教学任务 。而若要快速过渡,顺利 地实现独立科研和承担教学任务的目的,需要有经验 的人作为领路人,帮助青年教师实现过渡。可见,青年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除了依靠个人努力,建立互助的 教学团队,让从事多年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充当导 师的角色,利用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引导青年教师快速 实现过渡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就备课这一环节而 言,依靠团队互助可以发挥出集思广益和优势互补的效果,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青年教师在备 课过程中,受限于和学生接触的时间不长,很容易把 握不准大到一 门课程小到某一节课内容的重难点,这 样势必影响后续的授课效果。而借助团队的力量则能 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即青年教师制定备课方案,团队 中其他成员进行把关,针对讲授的内容提醒青年教师 重难点所在,从而让青年教师迅速合理地制定出给学 生讲解不同知识点时应该采用的具体方案,使备课过 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团队中每位教师对教 学内容如何处理、选择哪种教学方法、教学整体设计 安排等方面必然存在不同的理解,而这种差异化的理 解对青年教师而言恰恰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即通 过听取每位教师不同的见解,青年教师将拥有一座教 学知识宝库,从而可以在这些思想的滋养下博观而约 取、深入学习与实践,快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 题,并改进、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而不断提高 教学质量,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发展。

  笔者所在研究室坚持团队互助的帮扶培养机 制,充分发挥了教学团队优势 。研究室基于承担的教 学科研任务 , 合理规划和安排青年教师应承担的课 程任务 。基于近年招收的青年教师大多拥有硕士和 博士学位,研究工作基本聚焦于某一点的特点,制定 了根据青年教师自身特长在专攻一 门课的基础上以 点带面慢慢向“一人多课”转变的路线 。具体实践中, 团队成员主动分享各自积累的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 从备课 、练讲和授课各个环节进行经验分解传授帮 扶 , 帮助青年教师熟悉课程体系 、构建专业知识架 构、丰富专业知识,以保障青年教师能够迅速适应教 学工作岗位 。通过建立互助团队,青年教师以团队成 员的丰富经验为良师,不仅能够及时获取教学经验, 在科研能力 、 岗位适应能力和专业知识储备等方面 同样也能够获得极大提升 。在青年教师成长为教学 骨干力量的过程中,建立互助团队将为青年教师能力 的快速提升搭建重要平台,成为教学能力提升过程中 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三位一体、层层递进”,多方位、多渠道锤炼 教学能力

  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受到个人、环境和制度等多 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其相应的培养过程也需要考 虑从多方位及多渠道入手。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实行的 青年教师培养实践的具体措施,提炼出一种“三位一 体、层层递进”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案。“三位一体、层层递进”是指学校、学院和研究室各层级从不 同层面制定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案 , 三级联动, 层层分工,各司其职,直至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方案具体落实到每一位青年教师身上。在“三位一体、 层层递进”这一培养模式下,学校负责组织刚入职的 青年教师进行集中岗前培训,邀请校内外教学名师开 展名师课堂活动,组织有关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方 面的专题授课。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内容整体较为宏 观且持续时间较短,目的是使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对工 作环境和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产生了解 。另外, 为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学院负责在后续阶 段制定长期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具体政策。研 究室作为青年教师所在具体单位,负责建立并落实互 助团队帮扶制度,为青年教师帮带把好关。具体而言, 学院和各研究室协同负责举办活动,利用学院优势资 源,结合导师帮扶夯实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首先,学院 统筹资源,聚焦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手段的运用,组 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活动,在活动中,要 充分发挥全院知名教授和教学骨干带头作用,针对每 堂课的具体讲授环节,组织教学团队选取优质课程开 坛设讲,借助课堂展示、教学过程分解,让青年教师通 过现场观摩学习,理解一堂优质课程教学各环节的精 髓,掌握教学实施的正确方法,从而为青年教师提供 高质量的指导。其次,研究室落实团队互助帮扶机制, 结合青年教师后续承担的课程任务,有针对性地安排 合适的帮带导师,让其从授课准备、教学实践和课程 总结多个环节逐一进行把关帮带,并长期跟踪青年教 师的教学情况 , 持续进行教学能力精准评价与指导。 除此之外,学校和学院也要从政策上加大对青年教师 参加线上和线下学术交流、专业技术培训、学历提升 等活动的支持力度,多让新教师参与调研、技术保障 和教育教学锻炼等活动 , 帮助青年教师开阔专业视 野,提升技术水平,增强科教素养。
\

  “ 不负韶华勤奋进,青春扬帆正当时。”新形势下, 高校青年教师既要精通教育教学理论,又要具备科研 能力,不断提升本专业的文化知识和科研能力 。为开 阔个人科研视野,青年教师不能闭门造车,而要积极 到科研院所或工厂跟踪设备研制 、生产及使用情况, 进一步丰富专业知识储备 , 把握科研实际发展需求。 为不断提升教学能力,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业务交流 及开放式备课,开阔教学思维,改善知识结构 。对此, 学校要鼓励青年教师走出去,多参与进修和培训等活动。此外,在实际的教学任务中,教师要主动创造与学 生交流的机会,多与学生接触,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 动态,主动承担为学生答疑解惑的任务。

  四、结语

  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未来教育 的主力军。高校青年教师要平衡好教学与科研之间的 关系,基于科教融合,发挥自身优势,用心做好教书育 人工作,树立科教并重的观念 。即以教学为担当立身 之本,以科研为长久发展之基,在教学中兼顾科研工 作,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以便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田,王青芬.教学与科研相长的实践研究:以植物组织培养课程 为例[J].高教学刊,2021.7(25):68-71.
  [2] 高建国,薛明浩,王强,等.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现状与对 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3.46(2):12-16.
  [3] 马玲玲.高校“科研反哺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研究[J].当代教育实 践与教学研究,2017(10):428-429.
  [4] 李永刚.高校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政策困局与破解路径:基于科教 结合政策文本(1987—2016 年)的分析[J].教师教育学报,2017.4(4): 84-92.
  [5] 宋晶,许恒,曹雪梅.基于大学生培养角度浅谈高校青年教师的教 学与科研平衡[J].决策探索,2017(14):72.
  [6] 包妮沙,刘亚男,李诺,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科研与教学并重 型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及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21(28): 38-41.
  [7] 邓奋发.MATLAB 通信系统建模与仿真[M].2 版.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17.
  [8] 吕秀霞,韩世平.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研究[J].黑龙江教育 学院学报,2016.35(3):29-31.
  [9] 马志刚 , 刘世熙 , 曹秋娥 .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 建设一流师资队 伍[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3-14.
  [10] 左埒莲,姜志胜, 曾国,等.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的培养[J].教 育教学论坛,2019(51):16-17.
  [11] 王榕,聂飞平.强化青年教师培养,提升立德树人成效[J].高教学 刊,2022(13):145-148.
  [12] 姜玉英,刘强.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探 析[J].科技视界,2015(34):67-68.
  [13] 殷皓.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教育 教学论坛,2020(47):45-47.
  [14] 宋福明.地方理工类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现状与策略探讨[J].江 苏科技信息,2015(34):18-21.
  [15] 郭豫杰.提升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探索[J].科教 导刊,2021(9):82-8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91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