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德育让初中美术教育实现质的飞跃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7 14:13:3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新课程改革标准的全面推广,使我国教育模式发生巨大变革,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下初中美术教育的实际 需求,初中教育想要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就需要高度重视美、德联合教育,将德育渗透到美术教育中,实现美育与德育的  有效融合,促进学生美术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深入学习与理解美术文化知识,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超高的新型美术人才。 本文就初中美术教育与德育的整合思路进行探讨。

       [关键词]  德育渗透   初中教育    美术课堂    审美观

       在初中教育中,美术是一门至关 重要的课程,也是对学生开展德育的 有效途径。但就目前来看,受到应试 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初中美术教 育的质量并不理想,严重限制了其德 育功能的发挥。在此背景下,初中美 术教师亟须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探索 与创新教学方法,将美术教育的德育 功能发挥出来,让初中美术教育实现 “质”的飞跃。

       一、结合德育实践,提升学生的 实践能力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造 性思维能力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而 学生本身的特点是最重要的一种因 素,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考量到学生 特点,再依据自身在专业方面的优 势,结合美术课程内容,经常组织学 生开展不同形式的美术实践活动,让 学生能够充分理解与掌握美术知识, 并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在不知 不觉中受到德育熏陶,实现美术、品 德的双重教育。另外,在美术教育实 践中,教师应该确保实践内容与课程主题、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均保持一 致,这样才能将学生投身活动的积极 性激发出来,转被动学习为主动探 索,进一步拓展美术教育的道德空 间,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强 化其综合素质。

       例如,在开展初中部编版教材 “节日花灯”这一课程内容教学时,教 师从网上挑选出一些典型的传统花灯 图片,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将学生 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之后再要求学 生参考图片开展动手实践,制作一个 独属自己的花灯。花灯制作是我国一 项传统手工艺,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 的凝聚,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但随 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传统 花灯的记忆却越来越模糊,市场上能 买到的花灯也都是机器生产,缺失了 文化内涵,甚至已经被西方思想所同 化。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传统花灯手 工制作的实践活动,激发出学生对我 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而且手工制作过 程复杂、艰难,还能促进学生吃苦耐 劳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 中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

       二、合理参观作品,提高学生的 美学审美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教师最主要 的一项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 能力,而想要培养这种能力,不仅要 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画法技巧等教 学,还要注重在日常教学当中逐步提 升其对于美术作品的审美与鉴赏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进行基础 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美术鉴赏 有初步认知,然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以视频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经典的美 术作品,进一步了解作品的鉴赏标准 与绘画的要点,将理论和实践融合起 来,打破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  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 自主鉴赏。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当 地博物馆进行现场参观和学习,了解 更多的历史、绘画等知识,这不仅能  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水平,还能培养 其良好的美术作品赏析能力。

\
 
       例如,在开展初中部编版教材 “中国山水画”这一课程内容教学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名家画作, 如让学生参观北宋时期最著名的山水画作之一《清明上河图》,从作品中  赏析绢本的设色与勾勒出来的景象, 先探讨作品技法的奇妙,再从多个角 度、层面对作品所表达的价值与内涵 进行分析,让学生在作品参观与赏析 中,累积更多的美术基础知识。此外, 通过参观的形式还能让学生充分感受 到美术作品的魅力,拓宽其思想和眼 光,让美术作品在学生眼里大放异彩, 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 兴趣,提升其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感知, 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绘画水平,还 能让其深入理解绘画作品当中的历史 知识与精神价值。

       三、加入生活体验,提高学生的 理解能力

       初中美术课程有着丰富的内容,同  时涉及了美术的发展史、名人事迹等多  方面,而这些内容当中无不蕴含着丰富  的德育因素。因此,在初中美术教育 中,教师不仅要以口述的方式为学生创  设起更容易感受与理解的教学情境,还 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体验,将学生  的注意力、情感都完全引入到美术教 材描绘出来的情境当中,让学生产生  情感共鸣与生活体验,再以循序渐进 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让学生在真实、 直观的生活与情感体验中陶冶情操。

       例如,在开展初中部编版教材   “中国画的笔墨情趣”这一课程内容教   学时,教师先挑选一些中国传统水墨   画与其他画家的画作让学生欣赏,并   通过相关资料对画作当中具备的精神、  情感做详细讲述,将学生的爱国情怀   激发出现。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展示顾   恺之名作《雪霁望五老峰图》,该作品   为我国最早出现的传统水墨画之一, 教师依据史料向学生讲述“苦尽甘来” 这一成语便是来自顾恺之,通过这种   真实案例讲解,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艰 苦奋斗的精神。此外,教师可以组织  学生到田野郊外采风,亲自感受大自 然,在现实生活体验中培养其浪漫情 怀,为德育开展奠定基础,出行时, 则引导学生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而在美术工艺教学时,则让学生对我 国传统的工艺剪纸进行学习,在教学 中向学生讲解中华民族传统优秀工艺, 通过自主动手实践的方式体验我国优 秀的民族文化,通过德育推动美术教 育目标的实现。

       四、深化德育教学,提升美术教 育的魅力

       初中阶段不仅是培养学生美学审 美能力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形成良 好思想品质的关键阶段,因此,教师 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 讲解和引导,还要依据教学主题内容 深化德育教学,通过讲解一些内涵丰 富、精神价值观较高的美术艺术品, 让学生充分理解中外文化的本质差异, 激发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在不 断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实现德 育与美术教育的高效融合,通过德育 深化,来提升美术教育的魅力,让学 生对美术课程更感兴趣。

       例如,在开展初中部编版教材 “美术遗存的保护与传承”这一课程 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我国与民 族相关的一些图腾或纹饰,并讲述其 发展历史,从而培养出学生的文化意 识。当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初步理解 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附近存在 传统文化的村落进行参观,同时鼓励 学生依据村民讲述的历史与步骤,尝 试制作图腾或纹饰。在学生完成作品 之后,在课堂上将每位学生的作品都 展示出来,由教师对作品进行对比与 评价,并在评价过程中给予适当的鼓励,提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自信心。此 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对一些具有民 族特色的纹饰细节进行了解,让学生初  步了解中国古代纹饰在美术方面的特 点,并理解其内在含义,培养学生的文 化意识,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 而制作最符合民族文化的美术作品,在  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还能让遗 存的美术得到保护与传承,一举多得。

       五、结合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 团队精神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比较活泼好动,对于集体活动的参与 热情较高,而美术教师想要将德育教 育渗透到美术活动中,提升教学效率 与效果,就必须注重在学生心中构建 起集体观念,让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一 步一步得到强化,培养其良好的团队 精神,再通过团队精神,让所有的学 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集体教 学活动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让美 术教育的质量与效率更上一个台阶 [5]。  例如,在开展初中部编版教材 “策划一次出游活动”这一课程内容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将班级内的学生 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让学生以分组的 形式自由展开讨论,说出自己曾经旅 游过的景点,先将课堂气氛活跃起 来,再于适当的时机将本节课程的教 学内容引出来,由学生策划出游的目 的地,利用分组交流、讨论的方法, 将不同小组或人员之间的分歧一一解 决,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以此来提升 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此外,教师还 可设置一定的考核机制,告知学生出 游过程中的个人表现,将直接影响到 全组的成绩,提醒学生切不可因为个 人的私利,而对集体的利益造成损 害,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集体荣誉 感,鼓励学生在整个出游过程中加强团结合作,一同讨论解决各类问题,将 学生的团队精神逐步培养起来。另外, 在出游活动中,教师还应当注意,时 刻提醒学生不乱丢垃圾、不破坏一草一 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  意识,将教学内容与人文环境进行整  合,同时实现美育、德育的双重目标。

       六、融合德育内容,讲述美术绘 画的特点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学生本身 的图像识读能力对其理解艺术的能 力、审美能力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  此,教师可以借助于思维导图的方式 对各类艺术家作品中的绘画特点进行 分析,引导学生利用气泡图对美术作品  的典型特征进行总结,让学生从更直观 的方面了解绘画特点,并对作者想要表 达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入理解,提升学 生对于美术作品艺术内涵的领悟、理解 等能力,强化学生的艺术理解能力,以  此来降低德育教育难度,实现美育与  德育的有效融合,让德育优化美育的  教学质量,美育完善学生的德育品格。  例如,在开展初中部编版教材 “绘画的多元化”这一课程内容教学 时,教师先将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 生的作品作为分析案例,让学生尝试 采用气泡图,对齐白石先生在绘画作 品风格方面的特点进行粗略分析,如 作品多为人文画,擅长绘画花鸟,绘 画时用笔非常雄浑,用墨时酣畅淋漓, 色彩方面则是以艳丽泼辣为典型特征, 造型不拘一格,常在同一画作中同时 绘画花鸟鱼虫各类生物;再将齐白石 推崇的相关画家引出来,比如,徐渭、 朱耷等艺术家所作的经典人文画,分 别进行绘画特点分析,最后比较齐白 石与其他人在人文画中的异与同,由 学生于气泡图当中对不同作品的特点、 意义进行填写,于课堂延伸当中让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在不限作品的 文化解读中,掌握美术绘画技巧与特 点,同时了解不同艺术大师的独特魅 力,寻找到绘画当中蕴藏的“艺术赤 子之心,热爱生活”精神,将德育教 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美术教育中。

\
 
       七、挖掘美术德育内涵,实现教 育多样性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教师在教学 方法上可以说是灵活、多样的,而不 同的教学方法必然产生不同的教学效 果,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一定要关注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以便 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之后找 到更好的教学方法。美术教学的学习 内容从来不是一成不变,所以学习的 方法同样具有灵活性、多样性,而无 论是美术教育,还是道德教育,其实 都是洗涤学生心灵的一个过程,因此, 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会应 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方法进行创 新,让美术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提 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开展初中部编版教材 “色彩与生活”这一课程内容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开展教 学,该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 掌握色彩基本规律,并学会将色彩和 自身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因此,教 师可先利用投影设备向学生讲解色彩 当中的一些基础文化常识,让学生学 会对基础色调进行区分,再展示一些 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图片,例如,各种  颜色的衣物、动物以及彩色笔等,都 是一些学生经常见到或者接触到的东 西,学生会对色彩有更高的敏感度, 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知识要点。 在基础教学目标完成后,教师再展示 一些已经濒临灭绝的动物或者植物图 片,借助于黑白色彩的图片,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保护这些动、植物的重要 性。或者也可以播放短视频,让学生 观看和平地区人民生活的光鲜亮丽, 与战争地区人民生活的黯然失色,激 发其珍惜和平、热爱生活的意识,将 美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八、结语

       总的来说,美术教育与思想道德 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补和相互促进 的关系。将德育的理念和价值观念融 入初中美术教育中,可以让学生在学 习美术的过程中获得双重的收获和体 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 重从德育的角度入手,找到美术教育的  关键点,不仅要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 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更要引导他们  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高尚的审美情 趣,塑造其良好的品格和价值观。通 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学生才能全面发 展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能力,为他们  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具 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 帅 . 初 中 美 术教 学 中 渗 透 德育的有效路径研究 [J]. 美术教育研 究 ,2022(7):170-171.

       [2] 杨 帆 . 初 中 美 术教 学 中 渗 透 德育的探索与实践 [J].教师教育论 坛 ,2022(4):66-68.

       [3] 邹 杰 . 初 中 美 术 教 育 与 人 文教育融合的思考 [J]. 美术教育研 究 ,2022(13):161-163.

       [4] 陈兰萍 . 论心理健康教育对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J]. 渭南 师范学院学报 ,2003(4):68-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81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