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了增强课程思政建设效果,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文章首先论述了“环境 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然后说明了“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与反馈。
随着国家“ 双碳”目标落实的不断深入,环保产 业从原有的以污染末端治理为主 , 转向服务于国民 经济的绿色化改造 , 并扎实推进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及战略规划与政策引导[1]。面向国家环境保护与治理 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建设“ 美丽中国”的重大使命,积 极推进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培养造就新时代环境 专业人才,进而深度参与和引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 是我国重要而迫切的现实需求[2-4] 。在当前政策和教 育形势下,环境专业学生要积极贯彻国家方针,加强 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学习,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 践知识,以适应当前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需要 。故 如何在环境专业教育过程中培养出大批全面发展的 实践性创新人才, 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 题[5]。“宜未雨而绸寥,母临渴而掘井”,环境规划与管 理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不可或缺,因此,教育部高等学 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将 “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列为环境类专业学生必修的 主干课程之一[6-7]。
如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建设、人民生 产生活之间的关系, 成为当前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切 实推进社会积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8]。现阶段,环 境专业要培养造就大批具备扎实专业知识能力和科 学思想、正确政治观念的高素质人才[9] 。因此,高等学 校应尽快推进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融合,实现 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在新形势下,如何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类专业课程建设、专业人才培 养有机融合,一直是环境类专业教师高度关注的理论 和实践问题[10]。
“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专业性强、教学内容繁 多,综合了环境工程、规划学、管理学、生态学及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环境类专业的主干课应当从经济社会环境现实需求出发,在提高人才环境保护管理技能的同时 ,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 育,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 价值观和道德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 一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将价值引领与专业知识传 授相融合,在引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使学生 懂得自己肩负的责任,从而增强未来环境工程师造福 人类和服务社会的意识[11],这也是多年来教师一直在 思考的问题,即如何基于学生主题分享,结合自身教 学经验 , 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从学生视角入手,增强其思政意识,使其树 立科学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观,形成科技报国的家国情 怀和使命担当,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一)“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 环境规划与管理 ”课程内容包括环境规划管理 理论和技术基础、环境管理体制与职责范围、环境管 理的基本政策制度、主要法律法规、污染防治与生态 规划的内容和方法、区域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及 自然资源环境管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教师要培养 学生环境忧患意识、环境保护责任感和正确的环境伦 理道德观,以及将掌握的课程基本理论、内容和技术 方法应用于诸多环境要素的规划、决策、污染预测和 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专业课程的 育人作用,华东交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工程 专业结合土木建筑学院平台优势,确立了培育具有良 好思想素质、人文社科素养及职业道德,扎实掌握专 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高等工程应用与创新型人才的 办学定位。“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团队深入挖掘 课程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并将围绕以下育人目标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12-13]:①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 指导,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②将环境规划、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 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梳理课程相关法律法规、典 型思政案例, 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局观 念;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坚定学 生积极投身服务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意识,引导学生 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责使命。
(二)“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 环境规划与管理 ”课程教学中蕴含着许多思 政元素,教师要注重对相应内容的挖掘,以形成满足 教学需求的“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 通常,教师可结合环境规划与管理现行法律法规、制 度、理念和典型案例来挖掘科学思维、文化认同、民 族自信、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元素,以期实现专业教育 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 。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四个方面 着手。
第一,在环境规划管理制度、法规专业知识教学 中,明确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环境管理制度规则体系的 重要性和意义,与时俱进地列举我国具体的环境管理 制度规则体系,如我国和欧美发达国家一样都制定了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 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等,并讲解我国近年来独创且 逐步完善的“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 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 用的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环境保 护目标责任制度、限期治理制度。
第二 , 在环境规划管理政策专业知识教学中,与 时俱进地传播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党的二十 大报告引入课堂教学,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在国家层面 的意义远不只是一个产业的责任,而是关乎全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一项基本保障, 是执政施政的关键一环, 与文化、民生、安全等同在一个层面上。
第三,在区域环境规划专业知识教学上,强调“巩 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倡导“ 一体化保 护”“ 系统治理”“ 统筹发展”,明确“ 绿色低碳的生产 方式和生活方式”“ 污染防治”“ 提升生态多样性 ” “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这些就是环保产业最新 的发展主方向。
第四 , 在不同环境要素的环境规划管理教学上, 应针对环保领域当前热点问题和人才社会需求,注重 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和差异,深入讲授具体环境要素领 域,从而兼顾课程“博、新、深”的特色 。 同时,将绿色、低碳、节能、减排相关内容融入课堂教学,把书本上的 理论知识具体化、生动化,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关 注产业发展趋势 , 增强学生的生态责任感与使命感, 从而有效推进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
如上所述,基于与时俱进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 程思政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继往开来,明确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环境规划与管理制度体系的主要内涵和 显著优势,坚定“ 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和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 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三)学生主体参与下“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 政专题教学实践
由于学时限制,教师无法在有限时间内对教材中 的所有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同时若完全根据教材进 行讲解,又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践 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 因此,课程教学团队尝试 从学生主体参与的视角入手进行课程教学,通过引导 学生的环境观念、确定正确的环境行为、认知“ 环境- 社会系统”的循环,进而锻造新时代高素质环境工程 专业人才。本课程支撑的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要求 3 项 指标点分别为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项目 管理 , 旨在培养学生对社会责任和科学精神的敬畏 感,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强化 学生环境工程伦理教育和社会责任,并引导学生了解 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关注环境规 划与管理发展,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涉及政策制度 、主要法 律法规,学生难以把握、领会精髓 。因此,照本宣科实 不可取,案例教学不可或缺 。所谓“ 知之者不如好之 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生 态文明理念融入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 识,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环境发展价值观 。从 学生主体参与的视角进行课程教学, 目的在于提高 学生课堂参与度,并能加深和巩固学生的认知,具体 可采用以小组为基础的专题教学形式, 即先从学情 出发将学生分组(1—3 人一组为宜),再按照“确定目 标— 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点拨提升”的流程进行推 进 。①确定目标,即结合“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当节 课的内容,布置学习任务,譬如结合当下国家政策导 向、环境问题等,围绕主题搜集案例 。②自主学习,即 学生对主题进行材料搜集和完善 , 探究主题后面隐含的问题,就问题解决进行自主思考 。③交流展示, 即各组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并设计制作 PPT,然后由 各组分别选派 1 名代表进行课堂分享 , 分享形式不 限,且在主题分享后解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 。④点 拨提升,即在每个小组学生参与主题分享结束后,教 师要以学生主题分享内容为基础,进行延展分析,让 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同时适时指出不足,以提升 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把握程度,培养学生对科学精神 的敬畏感及专业责任意识。
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 2018 级本科生为例, 学生 分享主题涵盖碳达峰和碳中和、新能源、生态农业、地 球生命共同体、塑料污染、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海 洋环境污染、环保督察等领域。通过参与专题分享,学 生感受到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自己的努力“ 学会”的,而 不仅是教师“ 教会”的,所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 渔”。教师要搭建专业课程思政平台,把更多的思维空 间留给学生,使每位学生能独立思考,从而在内心认 可并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如此把思政工作贯穿专业教 育教学全过程,可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 力培养的多元紧密融合,以及专业显性教育和思政隐 性教育的有效统一。
以“碳中和之污水处理”学生主体参与主题分享 为例,学生通过“碳中和之污水处理”主题分享(网络 平台教学资源分享),深度领悟了国家双碳政策,理解 了如何利用专业知识实现专业内的“双碳”目标,同时 也强化了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了专业教学 过程中的隐性思政教育 。具体教学过程为“ 学生主题 分享→教师总结+ 引导→讨论”。
学生主题分享:学生从专业角度解读污水处理厂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分享从原本的能耗中和实现水质 净化到以资源化利用实现碳中和的途径,有了能够正 确理解污水处理厂碳中和内涵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变 化深刻且意味深长。
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分享结束后,教师结合污水 处理工程项目的经历和水处理工艺技术发展的历程, 与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深度分享, 培养学生爱岗敬业、 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意识 。最后进一步提出新 的问题:“通过环境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想必大 家对于污水处理与碳中和已深有体会,那么固体废物 和大气如何实现碳中和?”为学生解读“十四五”生态 环境保护规划中的大气、水、土壤 、固体废物污染防 治,以及核与辐射安全等领域内容,指出规划工程的高质量实施必将对完成“ 十四五”生态环境目标任务 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讨论: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 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针对 赣江、鄱阳湖、长江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制订规划,有效 激发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 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行延伸思考,并根据国家的政 策方针,开展工作和学习,在不断的实践中实现自我 价值和社会价值。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规划与 管理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环境工程伦理教育,激发学 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另一方面在具体 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精神、创新 能力和敬业精神。
二、“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与反馈
鉴于“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和实践性 , 故课程考核既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专 业技能的掌握,又要注重学生对专业课程思政意识的 培养。基于此,教师需要调整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平时 过程性考核(占 50%)与期末综合性考核(占 50%)并 重的考核方式,平时过程性考核包括平时成绩(10%) + 随堂提问 、讨论 、测试(20%)+ 课程思政主题分享 (2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签到和授课过程中正负面 印象加减分;随堂测试主要通过选择题(单选、多选) 和主观题来量化;教师通过学生对课程知识相关的思 政教育主题的多角度解读与分享,评价学生的理想信 念和政治方向 , 如此使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融会贯 通,并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强化学生对生态环境建设 和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 知识传授”和“ 价值 引领”的有机统一。
鉴于以上教学实践和评价,“ 环境规划与管理 ” 课程单独设置详细的学生问卷调查和课程思政相关 感想征集,以获得更为详细的反馈教学数据 。以我校 环境工程专业 2018 级本科生为例,笔者对教学班的 37 人进行了关于“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反 思的匿名问卷调查,如表 1 所示,结果表明:①学生 全部认同“ 环境规划与管理 ”课程的重要性 , 其中 72.22%的学生非常认同,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对“ 环 境规划与管理 ”课程有了正确认知; ②在课程学习 中,83.33%—91.67%的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社会责 任和使命,坚定“ 四个自信”,并愿意投身国家生态环 境保护事业; ③主题分享环节带给学生更多的是思 政意识的提升和自我认同,72.23%的学生认可主题分享,86.11%—91.66%的学生认为主题分享让自己 学有所获,可促进课程思政深度融合,但也有 25.00% 的学生对于主题分享持不确定态度,主要原因是“ 环 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开设时间在大四学期,与考研 时间重叠,参加考研的学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针 对这一情况,后续教学中,主题分享组队时要平衡考 研学生的需求,同时增加人数,以 3—5 人为一组,这 样既能兼顾考研学生需求, 又能充分帮助学生领悟 课程内涵 。此外,要设置视频库,将每年学生分享的 优秀主题进行收集展示,以便后届学生学习参考 。从课堂效果来说,学生能够有效参与,自主将思政元素 融入主题分享过程 。通过学生反馈可知,思政元素融 入对于专业认知学习动机等方面有很大促进作用 。 基于主题分享的课程思政学习 , 从学生视角将思政 教育落实于课堂学习,真正做到了“ 润物细无声”,使 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学习质量明显提高 。在 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 能提升学生对生态文明 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更重要的是能增强学生对 “ 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促使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结语
“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对于新时代环境类专业 人才的培养不可或缺。课程教学中的学生主题分享环 节,从学生视角引导学生体验“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 思政内涵,可使其从情感和认知角度明确自己身上肩 负的生态文明建设使命,树立科学的环境观,达到思 政元素最大化积累的目标 。基于此,希望笔者在课堂 教学中主题分享环节的思政隐性教育实践和反思能 够为兄弟院校授课教师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段炼,吴倩文, 熊宜乐,等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环境规划与管 理》课程教学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5):37-39.
[2] 贺克斌.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J].中国环境管理,2020.12(6): 5-6.
[3] 贺克斌,吴烨,胡洪营,等.环境学科发展与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 大学教学,2018(6):10-14.
[4] 蒋洪强,卢亚灵.加强新时代生态环保人才队伍建设[N].中国环境报,2021-10-18(3).
[5] 王红涛,张好徽.生态文明视域下环境教育模式的建构:评《生态 文明视域下环境教育的转型研究》[J].环境工程,2021.39(2):191.
[6] 孟伟庆.环境规划与管理[M].2 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22.
[7] 张秋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J].大学教育, 2019(3):159-161.
[8] 李杰.《环境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J].环境工程,2022.40 (4):1.
[9] 张文,伍荣伟.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的 渗透与融入研究[J].环境工程,2021.39(12):299.
[10] 王荣昌,董莉.“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与混合式教 学的应用[J].环境教育,2022(增刊 1):54-56.
[11] 姚建.环境规划与管理[M].2 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
[12] 李瑞桢, 曾凌云,鲁昆仑.“环境规划与管理”融合思政教育的教 学体系探索[J].科教导刊,2022(17):102-104.
[13] 胡婷莛,操金鑫.《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改构思与实践[J].广 东化工,2021.48(7):247-2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