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四环节":以课促研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基于北京市陈经纶中学语文教研工作实践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6 13:40: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基础教育是教育的重要 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和大众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深化改革,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贡献 力量。本文以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的语文教研工作实践为例,阐述通过常态化的备课研课磨课工作,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推进语文课改的落地生效。

  [关键词] 备课,研课,高效课堂,教师发展

  2019 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 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 见》,要求中小学要积极开展教育教学 实践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 质量。教研组是学校教研工作的基本 单位,主要围绕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课题研究、课程资源开发、学科活动 开展、文学社团建设、校本教材开发 等内容开展工作。本文基于笔者工作 实践,阐述在教研组工作中,把握动 态的发展过程,注重教研组“研”的 氛围建设。以“大主题”教研为主要 形式,设计“专题”研究,教师站在 语文课标的制高点,明确语文各学段 知识的衔接,比较学生求知心理的异 同,区分教学方法设计的差异,跨学 科落实不同年级的纵向研究。与此同 时,组织“课例”分享活动,加强备 课组成员之间的横向交流,以伙伴互 动的方式实现“个人钻研与集体研讨” 的双赢,突出学科教研的时效性。
 
  回顾我们十几年的常态教研活动, 定位备课“环节”和上课“细节”开 展研究工作,以求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备课的有效设计。为了实现“研”的 实效,我们围绕“研”字开展一系列 教学研究活动,据此研究情况如下。

  一、“备课研课”教研模式内涵概述

  经过多年实践发现:真正有效的 教研拒绝泛教研,避免泛教研的有效方 法是教研组要设计有梯次、递进的研 究问题,用问题带动备课研究,以问 题解决为动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 校教研组围绕“问题”落实“真”研 究,形成了“备课研课”模式,实施这 个模式要经历下面四个关键环节:备 课—议课—上课—思课。教师围绕问 题经历以上几个互相关联的研究环节 之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会得到提升。

  1.“四环节”形式的独立与内容的 融通

  独立统一,落实教研密度。对教 师而言,研课过程经历的“四环节”, 是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的。独立性是 相对不同备课组而言的,相关性是针 对一篇文章的内容而言的。例如,小 说阅读这个板块,初中三年的教材上都会有,不同年级的学生阅读小说的 要求和层级要求是不同的。对于一篇 文章而言,“四环节”教研活动让教师 聚焦文本价值、教学资源、文化挖掘、 教学评价等角度深度思考教学目标的 设计和重难点的确定。在深度思考和 研究过程中,教师对文本进行本源之 思,这样就能避免学生在学习中误入歧 途。我们把“以人为本”的备课理念在 “研课”中落到实处,真正让教师担当 起“教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

  此外,备课与上课活动分别在不 同的年级进行,议课与思课活动集中 在教研组进行。这四个环节的工作将 一篇文章研究四次,其中的研究效益 和研究收获,远远大于将四篇文章研 究一次。经过多年教研实践,形成如 下的研究发现:备课是有效课堂教学 的起点;议课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 点;上课是落实减负提质的增长点; 思课是修复教学漏洞的提高点。

  2.“四环节”体系横向的深化与 纵向的链接

  
横纵交叉,落实教研广度。在备课组组长的组织下,围绕研究的重点 进行横向研讨,与此同时,每个备课 组研究的内容又纵向联系。在这个四 步教研活动中,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是 结合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立足学科特 点和不同学段育人目标,分别确立出 三个年级的研究专题,以此落实主题 和专项研究,借助研究专题和专项把 六册语文书内容进行打通,形成递进式 研究态势。例如,七年级备课组打通诗 文教学研究;八年级备课组打通散文研 究;九年级备课组打通作文教学进行研 究。三个专题研究的内容让不同年级的 教师都获益,教研工作不仅有了研究重 点,又做到了有所侧重和互相联系。

  3.“四环节”指向真问题的研究 并固化成果

  深浅结合,落实教研深度。为了 开展高端教研活动,我们围绕课程顶层 设计思考教学重点和难点,以此驱动教 师对教学实际问题开展深入研究。以新 课标中规定的“素养”内容研究教学目 标设计、学生活动方式、有效问题的增 值,解决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 的问题。随时提炼教研中出现的典型课 例,从理论的高度对课例进行“追因分 析”,并将其固化成研究成果,用“一 边研究一边固化成果”的教研思路,实 现教研的“深浅”结合。这个“低投 入,高产出”的教研过程是,助力教师 在规定的时间里把一个专题研究透彻, 并对问题进行深度反思和及时调整。


\

 
  二、“备课、议课、上课、思课” 四环节

  (一)备课—立有效目标


  在备课活动中,我们针对教学目 标体系中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深 入研究。结合学生“学”的实际和教 师“教”的实际,在关注这两个因素 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教学目标的制定问题。这个环节主要落实“双导”目标 的细化工作,“双导”的意义就在于, 既能引导学生学习,也能引导教师讲 学,将二者的意义与目标的设计结合 起来,教学目标承载的功能就变成双 重的了,以此实现有效目标的制定。 例如:我们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关 注单元目标的表述,把单元总目标分 解到每一篇文章的教学中,在表述每 一篇文章教学目标的时候,注重分层 目标的设计与表述,把分层目标的表 述与充分理解“学情”结合起来,研 究流程如下:单元教学目标—文章目 标—分层目标—导学目标—导教目标。

  教研中围绕与教学目标有关的三 个关键点进行,这三个关键点是“起 点、难点、燃点”,再具体一点就是: 定位起点、聚焦难点、找准燃点。

  定位起点:教学目标要考虑到学 生的元认知和最近发展区, 目标设计 过低,学生一眼见到底,目标没有意 义;目标过高,会成为学生的一堵墙, 阻碍学生的发展,最好的目标应该是 那些略高于一般学生的认知水平,引 导学生达到似通非通、似达非达的境 界,学生才会对问题有探究的欲望。

  聚焦难点:教学目标要结合学生 的学习实际,通俗一点讲就是在学生 “一望无垠的地方”确定难点的学习 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此处“驻 足流连”,积极介入对文本的感知和体 会。通俗一点说就是让学生有“熟悉 的陌生感”,熟悉的感觉是学生调动已 有的知识储备服务于新知识的理解, 陌生感是指学生对新知识的疑惑,对 新问题的探究充满好奇心。

  找准燃点: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引 导教师用问题燃起学生的思考、发现 和创造,我们由教学目标的研究,延 伸到任务问题的设计,教师对问题的 设计如果对准学生的思想、感情的敏感部位,就像火柴一样点燃学生敏感 的神经,让学生在学习中联系生活实 际、思想实际、审美实际,围绕文本, 接通学生的经验。

  (二)议课—明真实问题

  在备课环节结束后,我们选择那 些重要的“微环节”进行深度研究, 因为课堂是由许多变动不居的细节构 成的,这些细节就是课堂的细胞,如 果我们的教学研究已经触及这些微小 的环节,就会对教学规律或者教学本 质层面的内容触及和思考,教学研究 触及细微的环节以后,课堂教学就避 免了低效。

  “议课”环节我们围绕“问题、思 维、学法”这三个要素进行,配合下 面的几个关键问题去实施;文本在教 材中被赋予了什么教学功能?为什么 要设计这个环节?体现了什么教学重 点和难点?相邻教学环节之间有什么 联系?设计这个环节要达到什么样的 目的?教师在自我追问下研讨教学 “微环节”的问题。

  于“发问环节”研究“有效问 题”,从心理学的范畴而言,有效问 题的设计只有“顺应”学生的思维和 学习过程,以此“同化”和“内化” 学生的知识才是有效的。教师提出问 题所具有的难度,决定了学生理解问 题和掌握问题的准确度。立足有效问 题设计研究优质课堂是我们教研进行 “议课”的第一步。

  于“思维环节”研究“有效问题”, 问题的设计只有对准学生思维的障碍 处,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指向学生知识 的盲区和误区,解决学生思维的迷惑 和困惑,才会帮助学生逃离思维的混 沌状态。我们研究学生思维的节点和 拐点,思考学生思维的紧要处,将学 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实现思维的成长, 是我们教研进行“议课”的第二步。

  于“学法环节”研究“有效问 题”,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研究 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教师怀着一颗 敬畏的心,将学生的学习状态,特别 是思考的状态作为一个神圣的场域, 选择并研究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借 助启发和引导,带动学生的思维慢慢 发酵,促进学生的思维慢慢发展。

  此外,在“议课”环节,教师还 研究了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内容的先 后衔接问题。在集体智慧的碰撞下, 教师在“议课”过程中,对自己旧有 设计进行修正,对教学和备课疑惑进 行讨论和调整,实现专业的成长。


\

 
  (三)上课—理教学观察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教研,我们主 要依托“教学观察”进行落实。

  教学观察是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 的,凭借自身的感观,借助有关辅助工 具直接或者间接从课堂中收集资料,并 且依据资料做相应分析的研究的一种方 法。它不同于一般听课活动,听课活动 主要在于“赏其技,学其法”,而“课 堂观察”在于“察其态,悟其理”。简 单一点说,课堂观察主要努力探寻课堂 教学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对课堂产生一 定的启示。听课的活动侧重吸纳与迁 移,而“课堂观察”研究的是“自省 与发现”。“听课”的活动更偏重于“旁 观”,而“课堂观察”更强调“入境”, 真正进入课堂的情境之中,与文本、课 堂事实、执教者进行对话和心灵的来往。

  前面提到的“四环节”备课与研 课活动,从宏观上解决了老师们上课 之前的一些问题,“课堂观察”是针对 课堂教学的微观和细节进行研究,促 进改进和优化课堂行为的重要活动, 它着眼于课堂的教学事实,让执教者 和观课的人从理性的层面思考教学的 过程,让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反思课 堂,有助于教师收集教学案例、提炼教学论文和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观察”的建设主要包括三个 因素:知识、学生、教师,在教学观察 中关注语言与教态,过程与衔接,能力 与方法,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等重要内 容。通过关注课堂的这些因素,执教者 对照指标反思教学过程,“观课者”针 对这些因素深入理解和反思课堂,执教 者和观察者在自己的角度上都有收获。

  (四)思课—思经验和不足

  对教师成长而言,有一个大家比 较认同的公式:反思 + 实践 = 成长, 而思课活动就是建立在教师课堂实践 基础上的一种客观而理性的反思。“思 课”活动作为教研活动的一个关键环 节,教师修复自己的教学漏洞,反思 课堂教学效果,认真对教学过程进行 梳理,“思课”的内容主要包含如下内 容:“教学重难点”落实;课堂的突破 和创新;有效教法和学法的使用。

  “思课”环节包含教师自我反思和 集体反思,教师自我反思内容包括: 我最精彩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我处理 得最成功的一个教学难点和重点是? 我的教学发现和创新是?我最难忘的 一个学生的表现是?

  教师的反思要具有针对性,目的 是思考和复盘自己教学上的困惑和难 点,同时反思学生上课的反应和表现, 以此借助学生的表现对自己的教学策 略进行验证和思考。最后,教研组组 长要通过集体评议对有效教学策略进 行收集,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收 获形成研究案例。“思课”活动是教师 对自己教学过程的理性思考,是教师 把实际教学作为参照,复盘教学细节 和梳理教学问题的行为。在这个过程 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外显为教研素材, 教师本人在追因分析的基础上,不断 打磨和反思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 以此将理论和实践思考紧密结合。正如著名作家林清玄说过:“一个人面对 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 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一面镜子。” 对一个教研组的老师而言,教研组的 工作要为老师的成长打开窗子,让他 们清晰地看到教学精彩的世界,在平 时的教学工作中为教师提供镜子,揽 镜自照,不断认识和提高,在反思中 逐渐塑造最好的自我。

  在教研组建设的过程中,“四环节” 备课研课模式定位于备课“环节”和上 课“细节”的研究。特别是对于“常态 课堂”的建设定位在摸索“有效课堂” 模式上,以求在实践教学中落实备课内 容的设计和前期预想。本文针对语文学 科的特点,结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 为了落实“研”的实效,围绕“研”字 开展一系列教学研究活动,让“真教 研”有效落地,助力常态高效课堂的建 设,助力教师的专业发展,让学生得到 持续发展,教学质量得以真正提升。

  参考文献:

  [1] 蒲厚金 , 李鸣 . 支撑高质量课 堂的主题教研范式建构与实践 [J].教 育科学论坛 ,2023(28):65-69.

  [2] 张鸿儒 . 新课标引领下的教研 活动:方向、路径与模式 —基于义 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的政策文本 分析 [J/OL].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1-16[2023-09-27].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5.1066. C.20230303.1340.002.html.

  [3] 江 明 菊 , 宋 萑 , 宋 文 君 . 共 生课堂 : 区域教研转型发展的路径 选择与实践策略 [J]. 基础教育课程 ,2022(21):56-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7371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